04.19 國家勞心費力從國外迎回一書,山東農婦也有一本,充當了鞋樣冊子

國家勞心費力從國外迎回一書,山東農婦也有一本,充當了鞋樣冊子

如果問,我國古籍圖書中,最為珍貴的國寶級圖書屬哪一部?

相信略懂歷史的人都會答:《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纂修於明成祖永樂年間,迄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

明成祖朱棣在修書之初,就對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等人說得非常清楚:“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記載在各種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檢索。朕要修一部囊括自文字誕生以來歷代所有的經史子集百家之書,還要收集有天文、地誌、陰陽、醫算、僧道、技藝的資料,用韻來統攝,以便考索,你等萬不要嫌浩繁。”

《永樂大典》於永樂六年(1408年)修成,共動用了三千餘人參與編校,輯入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共22,937卷,分11095冊,共有文字3億7千萬,並有海量山川器物圖,參與抄寫的朝臣文士、宿學老儒達到2.16萬人。

工程量是如此浩大,致使明成祖雖有付之刊印之意,但最終還是望而卻步,唯聘書手抄錄了一部,被稱為“永樂正本”。

也正因為有了這個正本,《永樂大典》才得以流傳。

國家勞心費力從國外迎回一書,山東農婦也有一本,充當了鞋樣冊子

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將《永樂大典》原稿留南京文淵閣,另將“永樂正本”裝了滿滿三十船,浩浩蕩蕩地護送到北京,貯於文樓,後貯北京文淵閣。

南京文淵閣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失火,則存於其中的《永樂大典》原稿全部毀於一旦。

大約一百年後,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北京皇宮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燬,《永樂大典》正本也差點遭遇上與《永樂大典》原稿相同的厄運。

也因如此,嘉靖皇帝被大火提醒,決定組織人力另抄寫一本副本。

剛開始,大臣徐階覺得抄錄上萬冊大典,工程浩大,為了偷工減料,提出不必拘泥原來的式樣和書法來進行。

但經深入翻檢《大典》,發現如果版式一變,上面的大小字和圖形都要發生變化,根本無法進行。

最終,抄錄出來的副本式樣與正本一模一樣,沒有任何改變。

國家勞心費力從國外迎回一書,山東農婦也有一本,充當了鞋樣冊子

明清交替,先佔據北京城的是李自成,其在山海關兵敗,自知難以抵擋清兵,就本著“我得不到的,也不許你得到”的齷齪心理,放火焚燒大內,揚長而去。

國家勞心費力從國外迎回一書,山東農婦也有一本,充當了鞋樣冊子

人們都以為,正本和副本《永樂大典》都毀於這場大火了。

哪料,清康熙年間,內閣學士徐乾學、高士奇等官員偶然推開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門,驚奇地發現《永樂大典》副本仍安然無恙地躺在那裡!

國家勞心費力從國外迎回一書,山東農婦也有一本,充當了鞋樣冊子

原來,《永樂大典》副本在隆慶元年被抄錄完成後,就運送到了明皇宮內當時新建好的、專門用來收藏皇家典籍的皇史宬。

這個皇史宬躲過了明清交替間的兵燹火厄,真是太慶幸了!

不過,躲得過初一,卻躲不過十五。

1860年英法聯軍和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永樂大典》副本在動亂中被劫被毀極其嚴重。

國家勞心費力從國外迎回一書,山東農婦也有一本,充當了鞋樣冊子

即至光緒年間,止剩下64冊。

從11095冊到只剩下64冊,這是個什麼概念?

簡直讓人慾哭無淚!

1912年,新成立的政府繼承了這64冊《大典》,其中4冊置於教育部圖書室展覽,另60冊入藏於京師圖書館。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華北局勢動盪不安,政府下令古物南遷。北平圖書館的60冊《永樂大典》被運往上海,存放於公共租界倉庫。

而在1937年“八一三”事變以後,上海淪陷,隨後歐戰爆發,國內局勢進一步惡化,存放在上海租界的60冊《永樂大典》也不安全了。

時任北平圖書館代理館長的袁同禮和上海辦事處錢存訓通過駐美國使館與美國聯繫,將這60冊《永樂大典》運往美國寄存。

60冊《永樂大典》的最終下落是——美國於1965年“交還”給臺灣,現存臺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國家特別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努力收集《永樂大典》。

國家勞心費力從國外迎回一書,山東農婦也有一本,充當了鞋樣冊子

1951年,發生了下面這樣一件事:

那時候,中國和蘇國關係不錯,時任北京圖書館(現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俄文部部長張全新對其國文化深感興趣,某日在查閱其國家圖書館館藏目錄時,突然發現上面記有該館藏有中國《永樂大典》52冊!

張全新的血液似乎瞬間凝固,等醒過來後,迅速把這一信息報回國內。

時任北京圖書館館長的馮仲雲也激動萬分,立刻找到時任蘇國對外文化協會駐北京代理全權代表的索科洛夫談話,作思想工作。

馮仲雲後來回憶,當時,他是這樣對索科洛夫說的,這些書冊以前藏在大連的日本圖書館。顯然,1945年日本投降後,你們是把它們作為敵產沒收了。我們非常樂意用北京圖書館珍藏的有歷史價值的其他圖書來換取這些《永樂大典》。

還是那句話,當時兩國關係不錯,索科洛夫秒懂馮仲雲的意思,將這意思反饋回國。

該年,蘇國即慷慨地將存在列寧格勒東方系的11冊《大典》贈還中國。

文化部接收後即撥交當時的北京圖書館。

為紀念這一舉動,北京圖書館舉辦了一次《永樂大典》展覽,宣傳《大典》的價值及其慘遭劫掠的遭遇。

此舉,極大地激發了各界群眾的愛國熱情。

一些愛國人士和藏書單位紛紛將自己收藏的《大典》交由國圖集中收藏:周叔弢先生將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無償捐獻給國家並致信國圖;商務印書館董事會將館藏21冊《大典》贈送國圖;趙元方先生也將家藏的一冊《大典》捐贈出來……

馮仲雲內心卻一直惦記著蘇國圖書館裡還有那52冊《大典》,又找索科洛夫談話,作思想工作,說北京圖書館正打算把所有散落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中國古典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漸漸地收回來……

馮仲雲的意思,索科洛夫秒懂,又把這意思反饋回國。

蘇國家圖書館承諾歸還,且於1954年正式歸還了我國那52冊《大典》。

在蘇國的帶領下,其他國家也陸陸續續將這一中國國寶歸還中國。

每一次,都引起巨大的轟動效應。

現在據不完全統計,《大典》至今僅存400餘冊,散落在世界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收藏機構。

這些殘書,多有焚餘及水浸的痕跡。原因很簡單,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燒殺劫掠。烈火熊熊,致使《大典》大部分灰飛煙滅,從火中劫餘的殘書,必用水澆,故有焚餘及水浸的痕跡,讓人觸目驚心。

到了1982年,國家圖書館歷經千辛萬苦,總算收藏到了220冊之數。

這裡說說第221冊的收集故事。

1983年的春節過後,國家圖書館收到一封來自山東掖縣圖書館副館長孫洪基所寫的信,信中說:“負責同志,我縣收到一本《永樂大典》,是卷之三千五百十八(正文缺三頁)和卷之三千五百十九(存十四頁)。兩卷的內容都是講門……因書的前後都殘缺,序、跋、目次全不見,請早日回覆,以辯真偽”。

《永樂大典》可是國寶呀!

圖書館上上下下都不敢怠慢,迅速組建成一個專家鑑定小組趕往掖縣,進行實地調查。

孫洪基小心翼翼地把書呈上。

專家們看了這冊墨色如新的古書,都暗暗驚奇。

國家勞心費力從國外迎回一書,山東農婦也有一本,充當了鞋樣冊子

經過鑑定,它就是國寶典籍《永樂大典》嘉靖副本,門制類全帙30卷中的前2卷的殘卷本!

書從哪來的呢?

孫洪基說,書是程郭鎮高郭莊村孫洪林家祖輩留下來的,他的老姑奶奶做姑娘時就用它做花樣冊子,出嫁時又把它帶到了婆家邱家村。

什麼叫花樣冊子呢?孫洪基覺察到專家面有不解之色,立刻作了解釋:花樣冊子也叫鞋樣冊子,是舊時農村婦女們用來夾剪花、繡花樣子和鞋樣子的書本。通過,能充當花樣冊子都16開本的舊書或刊物,開本大的、頁數多的為好。所以,在花樣冊子中就有許多線裝古舊書,如《論語》、《尺牘》、《朱子家訓》等。

孫洪基這麼一說,專家們看著眼前的《永樂大典》,無不暗暗點頭。

的確,這冊《永樂大典》不但書大而且平整厚實,用它來充當花樣冊子真是太合適不過了。

孫洪基接著說,孫洪林的老姑奶奶去世後,她的兒子也就是孫洪林的表叔因為孫洪林喜歡此書,就把在他家保存70多年的這本古書歸還了孫家。這本書是個殘本,孫洪林和表叔都不知道它的書名和價值。出於好奇,他們就把此書交給掖縣博物館的朋友作鑑定,幾經轉折,書才到了我這,我認定此書是《永樂大典》,所以才寫了那封信。

專家們邊聽邊翻閱此書,發現書的天頭地腳部分已被裁去做鞋樣。

幸運的是,孫洪林的老姑奶奶雖不識字,但從祖上因襲了敬字惜紙的傳統,使此冊《大典》的內容得以完整保存。

經過徵詢李洪林的同意,這份珍貴的無價之寶被帶到北京國家圖書館收藏。

國家圖書館給李洪林家發了獎金,同時也給掖縣博物館和圖書館發來了獎狀和一冊修復了的《永樂大典》複製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