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从奴隶到皇帝,他如何实现人生的逆袭?

从奴隶到皇帝,他如何实现人生的逆袭?

文|浅水鱼(读史专栏作者)

01 社稷不稳 乱象丛生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之初,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可好景不长,当天下统一,国家逐渐富裕起来,他就开始追求享乐、骄奢淫逸。

所谓上行下效,皇帝如此,底下的人自然争相效仿,一时之间,攀比之风盛行,一些高官贵戚甚至以斗富为乐。晋武帝不仅不加制止,反而助长这种风气,把好不容易稳定的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待到晋武帝去世,太子司马衷即位,就真正进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司马衷是晋武帝皇后杨艳所生,从小就被立为太子,可是他天生弱智。他听说某地遇灾百姓没饭吃饿死了很多人,就对身边的人说:“这些人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糜呢?”

面对如此智商的太子,晋武帝不是没有动摇过更换储君之心,可是,太子虽笨,她的母亲和太子妃却不笨。

皇后杨艳坚决反对废太子,晋武帝一动这个念头她就伤心哭诉,使晋武帝始终下不了换太子的决心。太子妃贾南风在晋武帝考察太子之时,更是用尽办法帮忙造假以保全太子,最终使晋武帝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晋武帝担心自己和子孙不能坐稳江山,把自己的叔叔、兄弟、儿子都封做藩王,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他寻思着,即便太子笨点儿,将来有这么多叔伯兄弟帮衬,总不至于出乱子吧。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正是这大量的藩王,为西晋的覆灭埋下祸端。

等到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各路外戚、藩王,你方唱罢我登场,把个西晋王朝搅得鸡犬不宁。司马衷在位十七年,被各路藩王抢来抢去,轮番作乱,国家战乱长达十六年之久,导致民不聊生。司马衷后来被他的叔叔东海王投毒而死。

后来,又换了两任皇帝,仍然没能扭转混乱的局面,政权频繁更迭,国家风雨飘摇。到了西晋末年,各边地民族趁着这股乱劲儿,纷纷起兵占地,建立自己的国家。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十六国”,实际上不止十六国。

第一个成气候的是建立汉国的刘渊。他本是匈奴人,汉朝时他的祖先归附大汉,改姓刘。他曾在西晋做人质,后见西晋内乱,趁机纠集匈奴旧部,与西晋王朝分庭抗礼。

除了汉国的刘渊算是个有见识的人,后赵国的石勒也不容小觑。

02 位卑受难 乱世称雄

羯人本是匈奴人的一支,后来成为独立的一族,住在上党一带。石勒是羯人,他是个大个子,鼻子高、眼窝深,胡子密,长相威武。

在西晋时期,羯人的地位是很低下的。石勒小时候家里穷,连姓名都没有。一年闹饥荒,他在家里没饭吃,就跟别人一起逃荒,不想被官府抓住。官府把抓来的羯人用枷锁上,卖到山东做苦工。

石勒被卖到一个叫师懽的人家里当奴隶。后来师懽把他放了,他到附近一个牧场给人相马。在牧场,他认识了相马的头儿汲桑,两个人都觉得活得太苦了,就谋划造反。汲桑听说石勒的祖先是西域石国人,就让他以石为姓,取名为勒,石勒这才有了姓名。

不久,石勒和汲桑就拉起一队人马,跟官府打了起来。汲桑当大将军,石勒当扫虏将军。他们对官府恨得要命,打起仗来,见官就杀,见财物就抢。渐渐地队伍日益壮大,他们就去攻打城镇,一度占领了重镇邺城,还把有名的邺宫烧成了废墟。

走到这一步,面临的自然是朝廷的大军镇压。面对正规的军队,这伙乌合之众很快就被消灭了,汲桑战死,石勒带着少量部下投奔了汉国刘渊。

刘渊很器重石勒,封他为平晋王,给他军备粮饷去招兵买马,还命石勒跟儿子刘聪一起去进攻西晋首都洛阳。没过多久,石勒又有了十几万人马,他就回到老地方接着打。

上天真是眷顾石勒,正在他一股蛮劲地东征西伐之时,有一个谋士来到他身边。这个人叫张宾,读过很多书,自比汉朝谋士张良。他认为石勒有帝王之相,堪比刘邦,所以特意前来辅佐石勒。石勒本来没什么文化,见张宾如此看得起自己,就把他留下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感觉到张宾确实才识过人,就把张宾当做军师。

晋惠帝死后,晋怀帝司马炽即位,但实际掌权的是东海王司马越。面对内忧外患,这个司马越不思治国,把精力都花在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上,杀害了大量栋梁之臣,导致人心离散,政局更加不稳。

石勒正是这个时候迅速占据了洛阳东边的大片地盘。眼看石勒大军威逼洛阳,东海王司马越便率军讨伐。结果,东海王的军队刚到项城(河南周口),就被石勒包围了。而不得人心的东海王在这个时候不仅得不到朝廷的援助,还遭到晋怀帝的讨伐。最终,东海王病死在项城,他的军队也土崩瓦解。

与此同时,新即位的汉王刘聪带人攻破洛阳,俘虏了晋怀帝,不久将其杀害。西晋王朝又在长安拥立晋武帝的孙子司马邺为晋愍帝。可好景不长,刘聪很快又攻破长安,俘虏了晋愍帝,后来也将其杀害。就这样,西晋就走到头了。

晋朝北方势力虽然瓦解,但南方的根基还在。公元318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称帝,就是晋元帝。这以后的晋朝,就是东晋。

从奴隶到皇帝,他如何实现人生的逆袭?

此时的石勒,还是附属于汉王刘聪。可是刘聪这个人跟他父亲刘渊不同,虽说也是能文能武,但是性子太过歹毒。他当了皇帝以后,动不动就杀人,很多忠臣都死在他手里。待刘聪死后,汉国大乱,几经杀伐之后,刘渊的侄子刘曜做了皇帝,将汉国改名为“赵”,历史上称为“前赵”。

趁着这股混乱,石勒离开汉国,到了襄国城(河北邢台)。不久,石勒也宣布自立,国名也叫“赵”,历史上称为“后赵。”

03 听书治国 善恶有报

石勒虽然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但是对部下朋友很讲义气。有一次,他带兵打了一个胜仗,俘虏了大量敌兵,正当他准备把这批俘虏全部杀掉的时候,突然看见俘虏中有一个人很面熟。

他细细一想,原来那个人是自己的恩人郭敬。那是他当奴隶的时候,郭敬多次接济过他,后来他被卖到山东,郭敬还托人一路照顾他。后来郭敬家道败落,只好当了兵,不想又成了俘虏。

石勒想到郭敬对自己的恩情,不觉涕泪纵横,马上封郭敬做将军,俘虏也一个都没杀,全部拨给郭敬做部下。此事传扬出去,又有好几千敌兵投降了石勒。

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郭敬因本性善良播下善因,何曾想过有一天得到如此福报。而石勒因不忘旧恩,付出了这一点点回报,实现了名利双收。

从奴隶到皇帝,他如何实现人生的逆袭?

石勒做了后赵王之后,在治国的过程中也渐渐悟出了许多道理,知道坐天下不单要有武力,更要会文职,会用智谋。

他大字不识几个,就让人读书给他听,听得多了,也有了看法。有一次,行军路上,他骑在马上让部下读《汉书》给他听。部下边读边讲,说汉高祖的谋士郦食其出主意,让高祖封原来六国的后代为王,请他们来帮助汉军。

石勒一听急了,马上说:“糟了,这是个坏主意。高祖不能这么办。”部下说:“您别急!书上说,张良听说后,马上告诉高祖,如果这么办,六国有能力的人都会离开,去辅佐旧主去了,对汉军不利。高祖觉得张良说的有理,就没有封六国的后代为王。”石勒听完长出一口气,说:“幸亏有张良啊,这么做才对!”

石勒听书长了不少见识,都用到治国上来了。在后赵,虽然羯人地位最高,但是石勒也重用汉人。他恢复了魏晋两朝的制度和法令,查实户口,奖励农桑,征收租税。对于各项制度法规,他都严格执行,要求各级官吏依法办事。他因自己没上过学,对上学的事情特别关注,经常亲自到学校考察学生。

经过石勒的一番治理,后赵很快强盛起来,财力和兵力得到极大的充实。石勒见时机成熟,再次出兵,先灭了段氏鲜卑,重新占领了河南,还夺取了青州(山东东北部)。随后,与前赵国刘曜展开决战,最终在洛阳附近射杀了刘曜,前赵覆灭亡。

到这个时候,整个北方都在石勒的统治之下了,从全国来看,南方的东晋和北方的后赵成了最大势力。石勒的部下都觉得他们的大王应该更高升一步,石勒也有了当皇帝的念头,于是,在公元330年,石勒称帝。

就这样,奴隶石勒成为一代帝王,乱世造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他曾问大臣:“你们看我能跟古代的那个开国皇帝比呢?”有人说:“您的韬略胜过高祖(刘邦),雄才超过魏祖(曹操),堪比轩辕黄帝。”石勒哈哈一笑说:“人哪能没自知之明呢?你说的也太过了。我要是遇到高祖,就当他的臣下,顶多跟韩信和彭越比比高下。要是遇见光武(刘秀),就要和他在中原较量一番,看看到底鹿死谁手。大丈夫做事要光明磊落,可不能像曹操父子、司马懿父子那样欺负人家孤儿寡妇,靠诡计得天下。我自知在高祖和光武之间,不敢跟轩辕相提并论。”

“光明磊落”,石勒用这个词总结自己的一生,还是有点玷污了这个词。虽说他治国颇有方略,可他在战场上却是个杀人狂魔,尤其对待汉人,不管是军还是民,他都会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不仅如此,他还纵容部下屠杀,他的侄子石虎打仗,常常是所到之处无人生寰。

还是那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石勒死后,他那最有权势的侄子石虎篡位,杀了石勒的继承人石弘及他的所有子孙。石虎即位后更是个典型的暴君,没多久就把后赵搞得民生凋敝,最后被新兴起的“前秦”所灭,后赵飞灰湮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