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清朝非汉人不能当状元 但因这八个字 造就一位蒙古状元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机制。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初现雏形,打破了过去门阀政治和氏族政治的藩篱,使贤者能居其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成为了天下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虽然由于时代的进步,科举制度已被废除,但现代的考试制度,在本质上仍继承了科举考试的思想。

科举制度既是汉文化的产物,汉族的士子们是参加科举考试大军中的绝对主力,偶尔有异族人通过我国的科举,走上仕途,比如唐朝时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但这是极少发生的。

有趣的是,在满人所统治的清朝,科举的状元位置也长期被汉人所霸占。清朝立国300年,仅出现过3位非汉族的状元,他们分别是顺治朝的麻勒吉和图尔宸,以及同治年间的阿鲁特·崇绮。

清朝非汉人不能当状元 但因这八个字 造就一位蒙古状元

在顺治年间,清朝的科举考试尚分为两榜,一榜为旗人,一榜为汉人,满汉学子是分开进行排名的。所以麻勒吉和图尔宸,只是满榜的状元。而自康熙以后,科举两榜合并为一榜,接下来200多年没再出过非汉族的状元,直到这位蒙古状元崇绮的出现。

那么,是因为旗人读书不如汉人,所以两榜合并之后旗人出不了状元吗?

其实不然。在清朝,旗人作为统治阶层,虽然人数不及汉人,但平均受教育水平是比汉人高的。康熙之后状元被汉人霸占,其实是清朝统治者出于笼络汉人的考虑,规定“旗人不列鼎甲”,即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位子,都是留给汉人的,不允许出现旗人。

康熙之所以会下这道命令,一方面是因为旗人作为特权阶级,已经有很多其他晋升的道路,如果再把科举这条路霸占了,不利于民族团结。另一方面康熙认为“八旗子弟尤以武备为急,恐专心习文、以致武备懈弛。”觉得大清是马上得来的天下,八旗子弟还是应该以习武为重。

清朝非汉人不能当状元 但因这八个字 造就一位蒙古状元

当然,康熙也没有绝对禁止旗人考科举,有兴趣读书的也可以走这条路,只是禁止进入前三名。那么,为何这条规矩在严格执行了200多年后,却被这位蒙古状元给打破了呢?

说起来,这还跟晚清的那位重量级人物——慈禧太后有关。

崇绮是同治四年(1865年)殿试录的状元,这时候同治皇帝还是个小孩子,他这个状元实际上是慈安慈禧两位太后点的。

根据清朝科举惯例,参加科举的士子们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会试之后,还要进行最后一关的殿试。殿试结束后,阅卷官会从试卷中抽出最优秀的十份,排号次序进呈皇帝预览。除有特殊情况外,皇帝都不会更动试卷的名次。

但不知道是阅卷官疏忽还是什么原因,这一年的殿试,他们竟然把八旗蒙古的崇绮试卷排到了第一,这就让两宫太后犯了难。

清朝非汉人不能当状元 但因这八个字 造就一位蒙古状元

关于“旗人不列鼎甲”的祖制,慈禧是知道的。但这种情况,她也是第一次碰见,因此交给军机大臣和阅卷大臣商议该怎么办。

对这些臣子而言,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因为两位太后并未表示任何意见,如果回答不符合太后的心意,容易给自己惹麻烦。而且如果建议按照祖制把崇绮列入第四,又会无端得罪了崇绮,因此一时间“诸公相对不发”。

到最后,是身为旗人的阅卷大臣延煦发表了意见,可能是出于对崇绮的同情,为了说了句好话:“但凭文字,何论满汉。”由于这话说得也很得体,两位太后便听从了他的意见,给崇绮点了状元,成为了在清朝唯一一位真正意义的“旗人状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