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美的、格力相繼崛起,長虹去哪了?

隨著美的、格力等家電品牌的崛起,長虹電視逐漸淡出消費者視野。如今,這家公司在多元化的道路上好像漸漸迷了路,長虹現在去哪了?

在上個世紀,長虹電視是家喻戶曉的品牌。彼時,四川長虹扛起了中國本土彩電崛起的大旗,頭頂20世紀的“彩電大王”的光環。如今要問80後、90後會選擇長虹嗎?許多人認可它的知名度,但不一定會選擇它了。

從黑電行業龍頭到現在這般情境,長虹用了兩個十年。未來能否再續輝煌?

美的、格力相繼崛起,長虹去哪了?

長虹的“衰落”,多元化下苦苦掙扎

如今,美的、格力自不必說,曾與長虹並駕齊驅的海爾也早已成長為一家營收破千億元,淨利潤近60億元,總市值同樣也超過1000億元規模的家電業一線梯隊公司。二十多年前與長虹處於同一起跑線的家電公司眾多,甚至長虹的起點還遠高過其他公司,如今卻被同行遠遠甩下。

美的、格力相繼崛起,長虹去哪了?

一路走來,昔日國產黑電一方霸主,如今身上光環已日漸模糊。

長虹其實也努力地追求著多元化的發展。儘管業務規模有限,但是長虹明顯有著較為複雜的母子公司控制關係。以上市公司為主體,旗下控制的子公司、孫公司以及聯營企業等主體多達147家;2016年這一數字為152家。

數量如此眾多的這些權益主體,從事的業務範圍涵蓋了彩電、白電、IT直到包裝印刷、房地產、商業貿易等領域,業務佈局遍佈海內外。

複雜的母子公司控制體系,折射著這家公司在黑電業務陷入困境的背景下,尋求更多利潤增長點的現實。自從黑電業務陷入增長困境,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就始終在盈利的邊緣徘徊。以攤薄的淨資產收益率來衡量的盈利能力指標,從未突破4.4%,且一年高一年低的特徵非常明顯。

美的、格力相繼崛起,長虹去哪了?

在2017年財報中四川長虹將自己描述為“一家集綜合家電、IT 數碼、部品材料、精益製造服務、新能源等業務為一體的全球化科技企業”。

這樣的描述,也使得這家公司看上去就像是多元產品的雜燴,投資者無從得知四川長虹未來到底能提供什麼樣的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從業務結構上看,四川長虹主業非常不分明,直到現在也拿不出一款可以吊打市場的拳頭產品。事實上,對於一家成本控制方面並不理想的公司來說,尋求產品聚焦或者差異化競爭,才能塑造自己完美的護城河。而在缺乏主業突出的背景下,想實現多元化佈局,必定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效率的降低。

美的、格力相繼崛起,長虹去哪了?

開支巨大,成本難控,長虹正尋求突破

居高不下的費用也在拖累著這家公司的業績。由於缺乏拳頭產品,陷入多元化戰略迷局的長虹不得不每年花費巨資購買市場。過去5年,四川長虹的營銷費用平均穩定在50億以上的水平。這嚴重損害著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

縱觀過去10年這家公司的經營情況,往往是當年毛利率高的時候,期間費用佔比也會高。在這樣的基礎上,如果考慮了稅收等因素後,公司要想實現健康盈利的確極其困難。數據顯示,四川長虹的淨利潤率過去10年從未超過1.71%。

從產品的角度看,通過大量營銷費用購買市場的方式,儘管當時可能會有成效,但是難以持續,更不會根本上提升股東價值。股價持續萎靡不振,這是根源之一。

美的、格力相繼崛起,長虹去哪了?

事實上,不僅營銷費用居高不下,公司整體的成本管控也稍顯吃力。從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的數據看,公司彩電業務分部額稅前利潤率僅為0.44%。

不過,就盈利能力問題,四川長虹相關人士表示,公司去年績效管理出現成效。去年公司從各方各面做了很大的調整和改變,體制和機制上都有進行調整。“在製造成本方面,正向智能製造的方向在走。電視機生產廠規劃得較好,生產成本上所到控制。”

美的、格力相繼崛起,長虹去哪了?

而長虹正在尋求著突破。以長虹代表創新的研發支出來看,2017年全年12.1億元的投入(其中4.14億元予以資本化,以降低對利潤的衝擊),僅為當年營銷費用的20%。

長虹目前正在其他領域尋求新的增長動力,注入軍工資產,涉足房地產領域,進入IT行業。

在2018年,公司依然表示要“加速培育新增長極”。這些新的增長極包括家用機器人、電動汽車壓縮機、汽車空調等業務;佈局智慧農業、智能水錶、智能停車、設備定位;鋰電業,關注三元材料領域的佈局機會;汽配業務等等。

財報顯示,2017年,四川長虹彩電整體零售均價同比增幅17.8%,位居行業第一。長虹不缺產品線,作為軍工出身的傳統老國有企業,四川長虹應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再一次跟上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