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甲午戰爭後短的"蜜月期",是中國忘了痛,還是日本良心發現?

甲午戰爭的慘敗留給中國人是永遠的痛,一個彈丸之地的小國將我泱泱大國打的潰不成軍,這個血的教訓值得每個中國人銘記終身,值得我們深深反思。但是,在此戰之後,中日兩國關係竟然出現了一段和平時期,也被稱為"蜜月期",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這其中的原因,也來看看晚清政府是多麼的軟弱無能與無知。

甲午戰爭後短的

痛定思痛,取經學習

清政府平定了太平天國和捻軍的起義後,便盲目自信,自認為銳不可擋。兩次鴉片戰爭徹底將清廷打懵,對西方列強充滿了畏懼心。以李鴻章為主導的清廷當權者,只看到了西方強大的洋槍火炮,不去深究西方強大的本質。自以為購進了西方的輪船大炮,便會如他們一般強大。日本發動的甲午戰爭,不僅讓中國面臨鉅額的賠償,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而且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一落千丈。清政府意識到必須要重新審視這個被輕視的友好鄰邦,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一直處於同步發展狀態,日本可以說是中國最好的學生,一直借鑑和學習中國的文化。中日之間的差距始於那場變革,在中國進行那場所謂的洋務運動時,日本在同步進行明治維新改革,只是中國進行的是經濟層面的改革,而日本抓住了變革的核心,從政治層面進行了改革。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日本強大了,強大到敢於欺負他的老師,強大到滋生了做亞洲霸主的野心。

一場甲午戰爭讓國人如夢初醒,正如梁啟超所言:"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戰爭一役始也

。"從清朝統治者和普通國人都十分驚歎於日本的突然強大,於是痛定思痛,決定與其向遙遠的西方學習,不如放下大家長的身段,放下戰爭的仇恨向日本學習。光緒皇帝曾下發聖旨,出國遊學,西洋不如東洋,於是在國家的主導思想下,有志青年紛紛東渡日本求學。同時,各地方大員聘請日本學者前來傳授經驗,全國掀起了學習日本的狂潮。

甲午戰爭後短的

聯日抗西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意識到與強國的差距,深感利用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抵禦外侵。於是清政府選擇了背靠大樹好乘涼,聯合俄國抗擊日本,李鴻章甚至前往俄國參加了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中俄兩人簽訂了《中俄密約》。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致命性的錯誤,國家的懦弱助長了侵略者的有恃無恐。俄國不僅加入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還單獨出兵20萬挺進大東北。此前簽訂的條約沒有保障中國的利益,反而為俄國挺進中國開了方便之門。

在俄國攻擊中國東北時,日本作為正義者罕見地發聲支持中國。日本的發聲讓中國政府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便慌不擇路地倒頭與日本結盟。日本真的是良心發現支持中國嗎?當然不是,甲午戰爭的勝利,讓日本嚐到了甜頭,他怎能看著中國這塊肉骨頭落到他人手中。日本人早有攻佔東北的野心,他看到俄國來爭食,自然是要加以反抗,他只是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清朝政府卻看不到日本的深層用意,暗暗自喜到底是一脈相承的日本夠意思。

甲午戰爭後短的

19世紀的世界大格局是西方列強深知叢林法則,信奉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律,開始大舉向落後的東部挺進,企圖擴大各自的地理版圖。東亞較為發達的日本,首先看明白了世界局勢,一個小小的日本遲早會被西方列強蠶食,唯一的解決之道便是東亞幾國捆綁一起,共同抵禦外侵。所以日本最初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想法,而實現這一想法首先便是要團結東亞的老大-----中國。

日本要侵佔中國的野心在甲午戰爭後便昭然若揭,他以東亞老大的身份指導朝鮮和中國的改革。中國有五仟年的文化底蘊,他在東亞的影響力豈是後起之秀、小小的日本可以撼動的。日本終於按捺不住侵略者的本質,於1910年吞併朝鮮。日本的法西斯原形畢露,中國終於看清楚了這位鄰居的真面目。

甲午戰爭後短的

日本國的修養生息

日本的明治維新改革是成功的,讓日本一躍成為發達國家,但同時也為日本帶來了財政危機,巨大的外債讓日本步履維艱。在西方列強對中國蠶食獲得巨大利益後,日本經受不住誘惑,決定趁火打劫,分一杯羹。日本先試探性地挑起事端,確認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後,便經過充分準備,挑起了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稱之為戰爭,但只能算做是一場戰役,當時的敵我武器裝備並不懸殊,中國軍隊奮力抵抗,這場戰爭日本不一定會獲勝,最起碼中國不會輸的這麼慘。中國軍隊的失敗在於官員腐敗,軍心渙散。從最高統治者到下面的官兵,全都無心戀戰,沒有精氣神的軍隊,猶如散兵遊勇,根本不具有戰鬥力。在慈禧太后等人的心裡,一開始就不希望戰爭繼續,割地賠償不算什麼,只要保住滿人的皇位。相對日本和西方列強的進範,慈禧太后更忌憚國內漢人的起義。思路決定出路,在領導者的主旨思想下,割地是必然,賠償是必然,清王朝的滅亡也是必然。

日本在國家財政艱難的情況下,能挑起一場戰爭實屬不易。這次戰爭日本大獲全勝,得到了鉅額的賠償,他的慾望暫時等到滿足。此時,疲憊不堪的日本需要修養生息,養精蓄銳,同時也需要發展國力,來醞釀下一場更大的戰爭。1931年9月18日開始,日本開始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但這次日本打錯了如意算盤,此時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似清王朝那般腐敗無能,日本侵佔中國的野心最終失敗。

小結

既然是"蜜月期",那必然只是短暫的存在,看似平靜的表面,實則是暗流湧動。清政府以狹隘的眼光觀世界,自以為可以掌控事情的發展,他的盲目自信、愚昧無知釀造了這場慘痛的悲劇。血淚的教訓也讓全體中國人明白,落後只能捱打,弱者是得不到同情的。恃強凌弱是人的本性,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不被人欺負。如今的中國,強大到可以真正做到民族自信,試問哪個國家敢無視中國的強大,敢到中國來隨意撒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