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一份對待“槓精”的科學指南

一份對待“槓精”的科學指南

真愛生命,遠離槓精

撰文 | 許秀華

微信群裡的槓精,通常很難纏。自說自話單項發佈信息。若有認真人士不明深淺地搭個茬,槓精和你纏鬥數天實乃司空見慣,愛崗敬業的槓精的纏鬥時長有時以月計,以年計。我作為吃瓜群眾,興致勃勃地看熱鬧的同時,也順帶回顧了一下圍觀網絡科學爭議,以及自己做科普的體會。

你跟槓精談科學,槓精跟你談道德

說起槓精,我的同年級同學裡就有這麼一位,頗為超凡脫俗。他不談爭吵不休的轉基因,也不談見仁見智的中醫藥,更不談和神仙們打架的進化論、量子力學,而專攻全球變暖。他的觀點是:全球變暖是一個騙局。

一開始,有不明真相的群眾以為是觀點分歧,以自己是全球變暖方面的大洋彼岸資深氣候科學家的身份,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力圖將其思想統一到科學共同體公認的軌道上來:全球變暖確實是存在的。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結果槓精和氣候科學家談道德,他們會說科學家是為了某種不可告人的利益驅動,形成強大的話語權來欺壓其他觀點,甚至開始人身攻擊。氣候科學家被從道德上貶低得人格盡失後五內俱焚,也啟動了道德鑑定模式,於是一場潑婦罵街開始了。

喜歡歷史的朋友,如果閒來無事,研究一下近20年網絡興起後,互聯網上科學爭議的辯論模式,會發現萬變不離套路,道德上綱上線人身攻擊,幾乎是所有科學爭議的必經路徑之一。

既然是科學問題,不應該侷限於科學的範圍內,以科學證據和邏輯為談話核心嗎?天馬行空地跑去談道德為哪般?

科學家,你不懂吃瓜群眾

回到今天的主角,全球不變暖槓精。作為一名吃瓜群眾,我身為氣候科學家的個人涵養著急。人家不就是攻擊了一下你為之傾情投入,奉獻畢生的科學事業,你情感上有什麼接受不了的?人家不就是提出了一個與科學共同體在觀測、實驗和推理基礎上得出的的普遍看法相左的觀點,你咋就不能充耳不聞般地加以包容?氣候方面科班出身的科學家同學回答說:這名同學整天在群裡嘮嘮叨叨,他擔心同學們的觀點被帶到溝裡。

科學家同學,你低估了同學們的對錯誤觀點的抗性了!然而在社會層面上,不是所有人都對科學上錯誤的觀點具有相應的抗性。更常見的情況是,對某個觀點有抗性,對另一個觀點沒抗性。人在網絡混,誰能不被蒙?科學家同學著急著的很合理。

因為教育背景和自身閱歷的關係,吃瓜群眾對於專業性很強的科學問題,經常是不明真相的。我們也往往缺乏根據科學事實和邏輯而獨立得出結論的能力,畢竟面對那麼多圖表,那麼多術語公式,只能留下一臉茫然。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一名普通的吃瓜群眾,他/她判斷是非的主要方式是看發言者的態度,尤其是其中表現出來的對自己的親和力,對自己的關愛程度,由此建立對其觀點的信任關係。

不大講科學的發言人走的就是溫情路線(騙子更常用的套路),體貼入微地為群眾餐桌上的食品安全考慮,為身上的不適考慮——越是不治之症,越講得起勁。人終有一死,絕症病人總在渴望奇蹟,他們是最佳的受騙候選人。而對不幸的結果,總有一千種說得過去的解釋。

如果此時出現槓精,科學家千萬不要做出氣急敗壞狀,廣大吃瓜群眾會認為你沒修養。沒修養是因為理虧,理虧是因為道德敗壞,道德敗壞是因為只想著用科學為自己牟利,卻不顧廣大吃瓜群眾的安危。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這套邏輯已經潛移默化地為廣大群眾高度認可的方法,一旦網絡上出現科學家氣急敗壞的類似場景,他們會自動進行道德評判模式。非專業人士都居高臨下地宣佈專家在道德上有缺失了,還會相信你的科學觀點嗎?

所以溫婉包容,是科學家做科普時的不二法則,但是很多科學家往往忘記了這一點。時刻在心中裝著廣大吃瓜群眾——這些默默觀戰的人群,堅持為人民服務,別太把槓精當回事,明確誰才是你的科普對象,至關重要。

槓精談科學,你上你也行

摘取圖片、表格、公式論證,各種實驗……當科學家不在場的時候,槓精們喜歡和廣大吃瓜群眾講科學。當一個非專業人士,以比專業人士更加高漲的熱情,自掏腰包,花時間,花精力,研究科學問題,這是什麼樣的精神?是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努力奮進的精神。

誰小的時候,沒從課本上,沒從報刊雜誌廣播電視上見到過這類先進人物的報道。哪次不是對照自己,更加映襯出先進人物的偉大。這種習以為常的思維定勢,導致廣大吃瓜群眾在看到外行點評內行時,內心情不自禁湧出一縷縷崇拜。用專業語言論證各種實驗究竟說的是啥,能夠經得起科學考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同樣是外行做到了”。

現代科學研究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工作,早已不是文藝復興和啟蒙韻動時代了,那時單打獨鬥還能開創一片天地,而現在需要大量的文獻積累,先進的儀器設備,乃至人數足夠多都早已成為必須的要求。這些常態化的要求,給外行不僅設置了知識背景上的門檻,也設置了資金上的門檻,合作伙伴上的門檻……沒有專業教育背景和研究經歷的業餘科學家,必然無法得到信任。更何況,“民間科學家”已然成為了一個貶義詞。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哥白尼式的人物早已不見了

槓精懂學術,誰也擋不住

賣保健品的廣告,哪一個不拉幾個博士、教授專家站臺,當然他們極可能是虛假的,但也大大增強了其對廣大吃瓜群眾的迷惑性和煽動力。如果在一個微信群裡,能遇到一個有著光鮮的學術頭銜的大學教授,名校畢業生或者海歸精英時,迷惑性大大地增強了。

其實,畢業證和職位,並不能保證一個人說出來的觀點就是科學上站得住腳的。很多科普人士並沒有光鮮的畢業證和職位,說出來的觀點同樣是科學上正確的,可普通人就是喜歡迷戀權威,他們更相信專家的觀點。如果專家親和力不足,那就被大眾自動識別為“叫獸”,從而轉投槓精。

許多槓精的思想上長期停留在“青春期”,對真正的權威叛逆,對自吹自擂,尤其是標榜自己和主流科學界如何合不來,甚至自稱被排擠的權威們充滿了同情和信任。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仍在討論科學問題。事實上,在科學領域,沒有學歷,沒有職位,沒有權威,只有科學方法和客觀事實。是非對錯,以此為金標準做判斷,學術圈也在積極推動“破四唯”。可是這事難,難在隔行如隔山。嚴肅的專業討論,對廣大吃瓜群眾就是天書和外星語。隔行如隔山有時還有下半句,隔行不隔理——道德可是世人生存的準則和規範。因此,槓精總有舞臺,如果他們再懂一點點科學知識,那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故而,本文的題目特意強調不可能之破解大法。為了少納智商稅,廣大吃瓜群眾可以簡單地選邊站:去相信有信譽的科學期刊的結論,不要相信江湖術士的體貼遊說。因為科學有時候就是冷冰冰的,親戚朋友,熱情的陌生人,他們的觀點可能都不作數。

歡迎個人轉發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徵稿啟事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內容以反偽破迷為核心思想,科普知識、科學文化、科技哲學、科學與公眾、世俗人文主義、科技倫理等領域均可涉及,旨在將科學探索結果無偏見地告知公眾,避免公眾上當受騙。

稿件一經採用,我們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