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真爱生命,远离杠精

撰文 | 许秀华

微信群里的杠精,通常很难缠。自说自话单项发布信息。若有认真人士不明深浅地搭个茬,杠精和你缠斗数天实乃司空见惯,爱岗敬业的杠精的缠斗时长有时以月计,以年计。我作为吃瓜群众,兴致勃勃地看热闹的同时,也顺带回顾了一下围观网络科学争议,以及自己做科普的体会。

你跟杠精谈科学,杠精跟你谈道德

说起杠精,我的同年级同学里就有这么一位,颇为超凡脱俗。他不谈争吵不休的转基因,也不谈见仁见智的中医药,更不谈和神仙们打架的进化论、量子力学,而专攻全球变暖。他的观点是:全球变暖是一个骗局。

一开始,有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是观点分歧,以自己是全球变暖方面的大洋彼岸资深气候科学家的身份,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力图将其思想统一到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轨道上来:全球变暖确实是存在的。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结果杠精和气候科学家谈道德,他们会说科学家是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利益驱动,形成强大的话语权来欺压其他观点,甚至开始人身攻击。气候科学家被从道德上贬低得人格尽失后五内俱焚,也启动了道德鉴定模式,于是一场泼妇骂街开始了。

喜欢历史的朋友,如果闲来无事,研究一下近20年网络兴起后,互联网上科学争议的辩论模式,会发现万变不离套路,道德上纲上线人身攻击,几乎是所有科学争议的必经路径之一。

既然是科学问题,不应该局限于科学的范围内,以科学证据和逻辑为谈话核心吗?天马行空地跑去谈道德为哪般?

科学家,你不懂吃瓜群众

回到今天的主角,全球不变暖杠精。作为一名吃瓜群众,我身为气候科学家的个人涵养着急。人家不就是攻击了一下你为之倾情投入,奉献毕生的科学事业,你情感上有什么接受不了的?人家不就是提出了一个与科学共同体在观测、实验和推理基础上得出的的普遍看法相左的观点,你咋就不能充耳不闻般地加以包容?气候方面科班出身的科学家同学回答说:这名同学整天在群里唠唠叨叨,他担心同学们的观点被带到沟里。

科学家同学,你低估了同学们的对错误观点的抗性了!然而在社会层面上,不是所有人都对科学上错误的观点具有相应的抗性。更常见的情况是,对某个观点有抗性,对另一个观点没抗性。人在网络混,谁能不被蒙?科学家同学着急着的很合理。

因为教育背景和自身阅历的关系,吃瓜群众对于专业性很强的科学问题,经常是不明真相的。我们也往往缺乏根据科学事实和逻辑而独立得出结论的能力,毕竟面对那么多图表,那么多术语公式,只能留下一脸茫然。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一名普通的吃瓜群众,他/她判断是非的主要方式是看发言者的态度,尤其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的亲和力,对自己的关爱程度,由此建立对其观点的信任关系。

不大讲科学的发言人走的就是温情路线(骗子更常用的套路),体贴入微地为群众餐桌上的食品安全考虑,为身上的不适考虑——越是不治之症,越讲得起劲。人终有一死,绝症病人总在渴望奇迹,他们是最佳的受骗候选人。而对不幸的结果,总有一千种说得过去的解释。

如果此时出现杠精,科学家千万不要做出气急败坏状,广大吃瓜群众会认为你没修养。没修养是因为理亏,理亏是因为道德败坏,道德败坏是因为只想着用科学为自己牟利,却不顾广大吃瓜群众的安危。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这套逻辑已经潜移默化地为广大群众高度认可的方法,一旦网络上出现科学家气急败坏的类似场景,他们会自动进行道德评判模式。非专业人士都居高临下地宣布专家在道德上有缺失了,还会相信你的科学观点吗?

所以温婉包容,是科学家做科普时的不二法则,但是很多科学家往往忘记了这一点。时刻在心中装着广大吃瓜群众——这些默默观战的人群,坚持为人民服务,别太把杠精当回事,明确谁才是你的科普对象,至关重要。

杠精谈科学,你上你也行

摘取图片、表格、公式论证,各种实验……当科学家不在场的时候,杠精们喜欢和广大吃瓜群众讲科学。当一个非专业人士,以比专业人士更加高涨的热情,自掏腰包,花时间,花精力,研究科学问题,这是什么样的精神?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努力奋进的精神。

谁小的时候,没从课本上,没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上见到过这类先进人物的报道。哪次不是对照自己,更加映衬出先进人物的伟大。这种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导致广大吃瓜群众在看到外行点评内行时,内心情不自禁涌出一缕缕崇拜。用专业语言论证各种实验究竟说的是啥,能够经得起科学考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同样是外行做到了”。

现代科学研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早已不是文艺复兴和启蒙韵动时代了,那时单打独斗还能开创一片天地,而现在需要大量的文献积累,先进的仪器设备,乃至人数足够多都早已成为必须的要求。这些常态化的要求,给外行不仅设置了知识背景上的门槛,也设置了资金上的门槛,合作伙伴上的门槛……没有专业教育背景和研究经历的业余科学家,必然无法得到信任。更何况,“民间科学家”已然成为了一个贬义词。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哥白尼式的人物早已不见了

杠精懂学术,谁也挡不住

卖保健品的广告,哪一个不拉几个博士、教授专家站台,当然他们极可能是虚假的,但也大大增强了其对广大吃瓜群众的迷惑性和煽动力。如果在一个微信群里,能遇到一个有着光鲜的学术头衔的大学教授,名校毕业生或者海归精英时,迷惑性大大地增强了。

其实,毕业证和职位,并不能保证一个人说出来的观点就是科学上站得住脚的。很多科普人士并没有光鲜的毕业证和职位,说出来的观点同样是科学上正确的,可普通人就是喜欢迷恋权威,他们更相信专家的观点。如果专家亲和力不足,那就被大众自动识别为“叫兽”,从而转投杠精。

许多杠精的思想上长期停留在“青春期”,对真正的权威叛逆,对自吹自擂,尤其是标榜自己和主流科学界如何合不来,甚至自称被排挤的权威们充满了同情和信任。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仍在讨论科学问题。事实上,在科学领域,没有学历,没有职位,没有权威,只有科学方法和客观事实。是非对错,以此为金标准做判断,学术圈也在积极推动“破四唯”。可是这事难,难在隔行如隔山。严肃的专业讨论,对广大吃瓜群众就是天书和外星语。隔行如隔山有时还有下半句,隔行不隔理——道德可是世人生存的准则和规范。因此,杠精总有舞台,如果他们再懂一点点科学知识,那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故而,本文的题目特意强调不可能之破解大法。为了少纳智商税,广大吃瓜群众可以简单地选边站:去相信有信誉的科学期刊的结论,不要相信江湖术士的体贴游说。因为科学有时候就是冷冰冰的,亲戚朋友,热情的陌生人,他们的观点可能都不作数。

欢迎个人转发

一份对待“杠精”的科学指南

征稿启事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普知识、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