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大年初一零時,我第一次在電視機前看賀歲檔影片。

《囧媽》是今年賀歲檔最大的話題。徐崢更是被拎出來面對各方壓力。

但不論怎麼說,字節跳動買下版權,讓觀眾可以第一時間觀看賀歲檔影片,多少是給今年的春節增加了一些“年味”。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囧媽》是徐崢的“囧”系列中十分獨特的一部。

它真的不好笑,那些搞笑的橋段更像是為了給沉悶的主題增加些喜氣。

它也是第一次把受眾目標鎖定在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親子關係,這個話題並不是廣泛的市場話題。

所以想看看輕鬆爽片的人會失望;年輕人也會覺得無聊。加上沒有影院的音響效果,整個觀影效果會打折扣。

這就不奇怪,為何影片的評分並不高了。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中國式的中年人的親子關係,《囧媽》的真不是個討巧的話題,但確實有讓人熟悉的瑣碎矛盾。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我這都是為你好!”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中國式父母最常見“愛的綁架”,就是三個字——為你好。

可是,世界上的好有那麼多種,誰敢打包票哪種“好”是真正適合孩子的呢?

哪怕為孩子添了麻煩、哪怕好心辦壞事,但凡說一句“為你好”,就讓孩子無法再開口反駁。

徐伊萬已值不惑之年,母親依舊會認為他這也做不好、那也幹不好。似乎自己的孩子永遠是那個不會照顧自己,連吃喝都要自己親手喂到嘴裡的巨嬰。

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嬰真的是自己不獨立嗎?

也許是父母不想讓他變得獨立呢?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如果你執意違背父母的指令,那你可能還會解鎖另外三個字——不聽話。

我很好奇有多少成年人還會被父母數落“不聽話”?

至少並不算罕見。

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不論求學、工作、戀愛、結婚這樣的大事,還是小到吃什麼、穿什麼的日常瑣碎,只要與自己的意見不符,只要孩子敢執著於自己的態度,就會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即便時代變遷、科技進步了,即便是寒窗苦讀的學者、叱吒商場的精英,很可能在父母眼中仍舊是沒腦子的人。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那麼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個腳印的父母,大多數並不能給孩子一個完美的人生。

誰又能保證人生的每一步都不走錯呢?

大家都是第一次生而為人,每一秒都是新的經歷,沒有能復刻的成功路。

很多時候,這些父母會被認為是“專制”。

其實撕開“專制”的外衣,更多的是“不獨立”。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兩個必定會產生“分離焦慮”的階段。

第一次是在獨自去幼兒園的那天。

第二次是成年後擁有自己的家。

曾經很多人以為“分離焦慮”只有孩子才有,是孩子依賴父母無法獨立。

但在現代的發展心理學中,分離焦慮是親子雙方都會有的。尤其是撫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很容易產生各種焦慮,擔心自己不在孩子身邊時,孩子會發生各種意外,導致自己內心空落落的惶恐。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當我們背起小書包,不過是和父母分離幾個小時,也許就會在放學時看到眼圈發紅的母親。

但成年期的分離,不只是幾個小時,而會更漫長、更徹底。

如果說第一個階段,親子間的焦慮程度相似。那麼在第二個階段,至少對於中國家庭來說,父母的焦慮和依戀會更深。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西方社會的獨立性,表現在成年後,父母和孩子就都是獨立的個體,保持平等的地位。彼此相敬如賓的親緣關係,正是分離成功的標誌。

只是在中國的傳統中,“四世同堂”的大家族似乎才是完美家庭。親子之間無法完全割裂,一輩子都生活在一起。

哪怕到了核心家庭為主的現代,大多數的中老年人都還秉持著“父母在、不遠遊”才是孝。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為了阻止孩子遠遊,可以搬出“為你好”,也可以搬出“不聽話”,卻沒想過要坐下來,以平等的身份去探討問題、交流各自的想法。

徐伊萬和母親也是如此。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獨居老太太的生活雖然有唱歌的愛好,但這一輩子似乎都拴在兒子身上了,她需要從兒子的生活中找到存在感。

不論是強加意見還是瞎操心,不是她的言行沒有道理,只是道理有很多種,選擇也有很多種。

總是不放手讓孩子自己走,總是當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一個要獨立平等的對話,一個卻總是佔據著高地俯視,正是如此才會讓親子間無法溝通。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其實很多人都能從徐伊萬和母親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少中國人,並沒能在出社會時完成和原生家庭的分離,大半輩子都在與父母的矛盾、和解中拉鋸。

越是那些“別人家的孩子”,越可能在面對“中年危機”時還在努力地與父母和解,說不得重話、又無法做到違心順從。

什麼時候父母能明白“愛”、“孝順”與“獨立”、“平等”並不矛盾,什麼時候才可能與孩子達成真正的和解。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囧媽》說不上好,也不算爛。

或許當初就是為春節檔量身定製,所以抓住了深刻的主題,卻講了一個淺薄的故事。

如果拿出《奪冠》的水準來講《囧媽》的故事,而不刻意迎合春節檔的喜慶氛圍點到而止,它本該是個更好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和父母一起觀看《囧媽》好像變成了親子關係試金石。

當自家人間的矛盾和爭論,被赤裸裸地搬上熒幕,兩個/三個成年人之間,是會相顧無言還是大吵一架,抑或是趁著全家窩在一起敞開心扉地聊一聊呢?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總之,這不是一部看得會開心的影片。

客觀來說,影片的品質在6.5分左右。

雖然是西瓜視頻等平臺播出,但音頻沒有根據終端做調整,還是院線系統,所以無法在家中獲得合適的聽覺享受,也會影響影片的感染力。

網絡首發的《囧媽》,並不是看著開心的電影,扎心了中年人

在院線觀賞影片,觀眾的注意力更集中,視聽效果共同作用於觀眾的感受,比起手機、電腦、電視上觀賞電影,體驗感相差不止一二。

只是在今年的春節,能讓大家安心在家觀看春節檔影片,不論如何都維持了一些過年的儀式感。

其他不說,只是這一點,我還是想要感謝字節跳動和徐崢。

你覺得呢?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