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年的記憶系列報道——窗花裡的新年

年的記憶系列報道——窗花裡的新年

年的記憶系列報道——窗花裡的新年

宜君縣郭華剪紙作品《瑞鼠送寶》。

記者 李衛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這樣的童謠被一代代的孩子傳唱著,說的是年俗也是祝福。“花花”就是窗花。在冬季呵氣成霜的日子裡,在過年的喜慶日子裡,人們會把各式各樣喜慶的窗花貼在窗欞上,紅紅的窗花表達了人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願望。

從南到北紅紙上的五彩生活

不論是什麼年代,不論富裕或貧窮,中國人的新年總會將房間打掃得窗明几淨。而那明亮的窗戶上,也定要貼上火紅的窗花,那是吉祥,是日子,是最樸素的期待,節日的氣氛會被這窗花渲染得濃郁,吉祥的祝福會被這窗花映襯得美麗,最初的年味會被這窗花一遍遍講述。

年的記憶系列報道——窗花裡的新年

安塞區李小豔剪紙作品《鼠咬天開》。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貼窗花是新春佳節必不可少的年俗。一紙小小的窗花,浸透著濃濃的年味兒。

窗花是剪紙藝術的一種。在陝西,剪紙是遍地開花的大眾藝術,歷史悠久、流傳很廣。剪紙,就是用剪刀或其他工具將紙塑造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牆花、門箋、頂棚花、燈花等等,既美觀又富情趣,深受大家喜愛。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民俗學專家認為,在先秦時期就有了鏤空藝術,不過那時使用的原料比較奢侈,是皮帛一類的物品。東漢時期造紙術出現後,紙張逐漸被普及運用,到了南北朝時期開始有了剪紙並得到發展。這種根植於大眾的傳統民間藝術, 融古代文化之精髓與歷代勞動人民智慧之結晶,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可謂民族藝術之瑰寶。

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形態多樣的剪紙。一張張紅紙在民間藝人的巧手中經過摺疊剪裁,頃刻間造就出一幅幅靈動吉祥的鏤空圖案。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全國民間美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年的記憶系列報道——窗花裡的新年

窗戶上的新年,人面窗花相映紅。 本報記者 劉強攝

窗花通過對傳統吉祥圖形和符號的運用,畫面整體疏密得當,極好地體現了大眾追求完美和圓滿的心理,給人以極美的視覺享受,深受大眾的喜愛。在陝北,窯洞門上裝飾著大團花,窗上裝飾煙格子,這一帶的剪紙線條有力,剪紋流利奔放。關中地區的剪紙一般較細緻而曲線多,風格別緻。陝南的剪紙同是曲線多,圖案裝飾多采用植物紋樣。專家們稱陝西剪紙為“活化石”,因為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

窗花有各式各樣的圖案,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圖案中以各種動物的形象代表著多種寓意:魚象徵著年年有餘,燕子的形象寓意著比翼雙飛,石榴籽寓意著子孫滿堂等等,討一個吉利的兆頭,總之以“吉祥喜慶” “五穀豐登” “人畜興旺”等寓意吉祥的題材為主。還有一種過年貼的窗花內容稍微複雜一些,主要取材於《白蛇傳》《西遊記》等的戲劇人物、故事情節。

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告訴記者,在各種各樣的剪紙中,窗花的角色比較特殊,它曾是過年的一個“標配”。臘月裡,家家戶戶都會更換窗紙並貼上新窗花,以示除舊迎新。窗花的題材容納範圍很廣泛,以歡樂祥和的圖案為主。人們期待貼上窗花以後,能給家庭帶來好兆頭。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窗花是年俗裡不能或缺的重要元素。

家住西安冶金機械廠家屬區的王師傅說,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也沒有互聯網,但過年時年味濃濃的,家家貼窗花、貼春聯、點燈籠、放鞭炮,都是不可少的,特別是家裡貼上紅紅的窗花、春聯,頓時就有了年的氣氛,有了年的紅火和喜慶。至今回想起小時候過年的情景,總忘不了那紅紅的窗花,如同一張張定格的照片刻印在腦海中。

年的記憶系列報道——窗花裡的新年

孩子們在認真學習剪紙。

年過六旬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兒時經常看到母親和姥姥剪窗花,過年時還要貼窗花,窗花對她來說凝結著兒時美好的記憶。

鼠咬天開窗花講述的動人故事

“蒼松隨歲古,子鼠與年新。”鼠年馬上就要到來了,小小老鼠何以能在十二生肖中排位居首,它在民俗藝術中的一系列形象又有何寓意?1月16日,一堂別開生面的“傳統年俗與非遺技藝”系列分享與體驗課程在陝西省圖書館舉行,民俗文化學者左其誠為大家娓娓道來:“古時民間有‘鼠咬天開’的傳說。天地之初,混沌未開,是老鼠把天地咬破,使氣體流動,產生陰陽。老鼠因此成為開天闢地、生育萬物的子神。子鼠是陰極的象徵,出現在臘月至正月,正是除舊佈新、送陰迎陽的時刻,具有祛災納吉的象徵意義。”

李長卿《松霞館贅言》說:“子何以屬鼠也?曰:天開於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於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

在中國的年節民俗藝術中,“鼠”是個重要的文化符號,其形象隨處可見。作為十二生肖之首,鼠被賦予了聰明、富足、象徵多子多孫的美好寓意。子鼠開天、鼠兆豐年、瑞鼠吐寶等是對鼠的讚美。在陝北就有“鼠咬天開”的剪紙。“鼠咬天開”即為上下兩個合碗間,小老鼠露出頭來,俏皮機靈可愛。合碗則象徵天地,陰陽交合,宇宙遂成。

左其誠還為大家現場展示了一種更為常見的題材——“老鼠嫁女”(又稱“老鼠娶親”)的剪紙。不管南方北方,一到春節,小老鼠們吹吹打打娶親嫁女的剪紙就出現在家家戶戶的牆上窗上。左其誠說:“老鼠的繁殖力很強,‘老鼠嫁女’題材的剪紙、年畫反映了農耕社會的生殖崇拜,有著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除了“老鼠嫁女”,與鼠有關的剪紙題材還有“老鼠吃麥穗”“老鼠吃葡萄”“老鼠吃金瓜” 等內容。麥穗、葡萄、南瓜皆為多籽,以此寓意人類繁衍不斷,子孫滿堂。

歲月流轉,原生態的年節民俗鼠文化逐漸演變發展為祈求福、祿、壽、禧、財的吉祥文化。

文化符號活態傳承的古老藝術

優秀的民俗藝術,如久釀的陳酒,歷久彌香;如散落在沙中的金子,恆久發光。在新時代,民俗藝術以其迷人的魅力,越來越受到大眾特別是年輕人和孩子們的喜愛和追捧。

年的記憶系列報道——窗花裡的新年

民俗文化學者左其誠展示他的剪紙作品。

如今,窗花作為剪紙藝術的一種,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為其魅力所著迷。從娃娃到年輕人再到老年人,不少人與其結緣,成為剪紙愛好者。1月18日,一堂剪紙課在陝西省圖書館舉辦,老師現場進行剪紙教學,孩子們個個聽得聚精會神,並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剪紙。看到一張張紅紙變成一幅幅漂亮的圖畫,孩子們樂開了懷。生動有趣的剪紙課令孩子們受益匪淺,家長們也深感不虛此行,認為這是春節前最合時宜的親子活動,十分有意義。

據瞭解,西安市每年各類的公益培訓班都會開設剪紙等課程,讓市民走近這一傳統民間藝術,體驗剪紙的過程與樂趣,學習中國傳統技藝,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許多剪紙藝人更是肩負起傳承重任,每年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向青少年傳授這項技藝,讓孩子們學習中國傳統技藝,更加熱愛祖國的民間藝術。

時代在變化,剪紙藝術也在與時俱進。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剪紙的題材和技藝也愈加豐富並進行著創新。如今的剪紙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現代特色,打破了花、鳥、魚等傳統題材的限制,多貼近生活寫實。

左其誠是一位民俗文化學者,同時還是一位剪紙藝術家。他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在剪紙中對內容元素和形式進行了創新,將唐詩等文化符號加進剪紙中,創作了《絲路情》 《西安十三品》等作品。左其誠說,《西安十三品》的靈感來源於西安的十三個區縣,每一個區縣都有代表西安的文化符號,每一幅作品都有典故和出處。比如作品《涇渭分明》代表高陵區源於涇渭二水匯聚於高陵形成涇渭分明的奇觀,作品《商鞅變法》的構思源於商鞅變法時期秦國故都櫟陽城遺址位於閻良等。“未來,剪紙這門傳統藝術一定會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 左其誠充滿信心地說。

年的記憶系列報道——窗花裡的新年

1月20日,永興坊舉辦的“大寒秀非遺,迎春賞年味”活動上,剪紙藝術引發遊客和市民圍觀。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李衛攝

留住年俗之美

李衛

快過年了,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提著個籠籠上京了,去幹啥?原來,他是應央視《生活圈》欄目之邀,參與制作《中國年味地圖》除夕特別節目,講述西安的中國年。

人們不禁好奇地問,王智籠籠裡都有些啥寶貝?這裡先給大家提前揭秘:這個籠籠是關中禮饃籠,裡面裝著生肖鼠燈、祭灶的星星燈、生肖拉線玩具地老鼠、火葫蘆長命富貴燈、泥叫叫、姓娃哨、老虎枕、蒲城年畫老鼠嫁女、門神、鳳翔年畫、剪紙等等,可謂籠籠雖小,內裡大有乾坤,各類民俗耍貨琳琅滿目。王智說,這些年隨著傳統文化的迴歸和振興,人們也在一點一滴感受著、尋找著,年味的元素也一點一滴回到我們的生活中。

採訪中記者感受到,隨著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力度的加大以及人們對非遺認識和重視程度的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朵奇葩正綻放出越來越璀璨的光彩,並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進來。

民俗藝術植根於民間,民間為其提供了生長、發芽、抽枝、盛放的土壤,特別是在西北這塊黃土地上,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優秀民間藝術,形成了博大紛繁的民俗文化。它們以頑強的生命力存在、發展著,時至今日,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極大的展示。正是那些來自普通農家的勤勞而靈巧的雙手,為我們民俗藝術的發展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優美華章。這些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民俗藝術和沉澱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構成了我們最珍貴的記憶、最溫暖的畫面。當中國人最注重的新春佳節來臨,孩子們頭上的虎頭帽、窗上貼著的紅彤彤的窗花、各色各樣的漂亮花燈以及盛大璀璨的燈會,共同構成了我們熟悉的年的味道。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並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民俗藝術在國家層面和各級政府各個相關機構以及社會人士的關注支持下,得到生產性保護、 活態傳承和持續發展,並通過與旅遊產業等不同介質的結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色彩。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可溫情不變,文脈相連。讓我們留住溫暖,留下民俗之美,非遺之美,那是我們的根。

年的記憶系列報道——窗花裡的新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