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从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到袁世凯小站练兵,从兵制演变重视满清衰亡。

导语:

从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三卫,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开始。八旗军一直是努尔哈赤争夺全国性政权的一个重要筹码。在清朝建立之后,八旗军和绿营兵成为清王朝的两大军事支柱。

但是清朝中后期以后,清朝的主力八旗兵和绿营兵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中一触即溃。再后来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相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下面我们就按照时间的顺序,分析一下清朝兵制的发展演变过程:

从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到袁世凯小站练兵,从兵制演变重视满清衰亡。

清朝士兵


一、八旗兵――满清入主中原的劲旅!

八旗兵是追随努尔哈赤打天下的嫡系部队,早在1616年努尔哈赤建都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开始,就已经有建制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八旗兵基本上都是由满洲人组成,而且是满洲贵族担任八旗兵的首领。与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八旗兵有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八旗兵的构成:

我朝以八旗精兵平定海内,按部分统,拱卫京师,其于居重驭轻之道,固已得矣。复于天下关隘险要之处,除设提镇、副参等官兵防守外,审时度势,更设禁旅驻防控制,绸缪未雨,区画尽善。”――《清实录》

1、八旗兵的建立与发展

  • 努尔哈赤时期(初创时期):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兵属于草创阶段,这一时期的八旗兵还没有那么的完善。基本上是原始的游牧民族部队组成形式,与蒙古成吉思汗时期的千户制、金朝完颜阿骨打的猛安谋克制在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兵农合一的部队组成形式。而且这里的“农”并不是种植业的农民,而是以游牧性质的农民为主。在努尔哈赤时期,仅仅设置了满洲八旗,他们分别是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兰共八旗。
  • 皇太极时期(发展时期):皇太极时期对八旗制度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他的主要贡献就是在满洲八旗之外又建立了汉八旗和蒙古八旗。所以在皇太极时期八旗兵主要包括二十四个旗,但是在名称上仍然叫八旗兵。在这一时期八旗兵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规模。而且在部队的编制和长官的任免等方面都相当的完善,已经开始为满洲建立全国性政权作贡献了。
  • 多尔衮时期(鼎盛时期):在多尔衮入主中原前后正是八旗兵的巅峰时期。在这一时期八旗兵可以说是攻无不破,战无不胜。山海关之战中,八旗兵作为满洲军队的主力轻而易举的击溃了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从而夺得了北京城建立了全国性政权。
  • 康熙、雍正时期(衰败时期):在清朝入关之后,八旗兵作为国家的功臣享受崇高的待遇。按照清朝的规定,八旗兵可以不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就可以领取国家分配给的粮食和钱财。在这一时期虽然八旗兵仍然有一定的战斗力,比如在康熙时期,八旗兵仍然作为国家的主力在征伐葛尔丹、驱准保藏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后期八旗兵逐渐骄奢淫逸,堕落腐败战斗力直线下降。甚至在雍正帝时期已经有很多八旗子弟都不会骑马了。
  • 道光、咸丰时期(消亡时期):在道光时期发生了鸦片战争,这一场战争彻底暴露了八旗兵的实际战斗力,面对英国人的洋枪洋炮,八旗兵毫无还手之力,在英国人面前一触即溃。在咸丰时,面对太平军的迅速崛起,清政府依然把八旗兵作为军队的主力,但实际上这时的八旗兵已经彻底的腐败掉了,已经完全不能打仗了。取而代之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2、八旗兵的组成单位和建制。

八旗兵作为清朝入主中原的主要依靠力量,在部队的编制方面也是非常完善的。八旗兵从基层到高层,主要包括牛录、甲喇、旗主三层机构组成:

  • 牛录――八旗兵的基本组成单位。牛录是由满语翻译而成的,是八旗兵的基本组成单位。一个牛录有400人,这400人平时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农闲时期进行军事训练。如果遇到战争则要随着将领出征。而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用向国家交纳赋税。如果没有将领的允许,八旗兵不允许擅自离开所属的牛录。
  • 甲喇――八旗兵的中层组成单位。甲喇是牛录之上的又一层机构。甲喇主要是有五个牛录组成,相比牛录而言,甲喇在八旗兵中的地位更高。在清朝入主中原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将领都曾经担任过甲喇的首领。
  • 旗主(固山额真)――每一旗中的最高统领。实际上旗主就是一个旗的最高统领,这些旗主大多都是由清军入关之前皇室贵族他们在八旗军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他们管理每个旗的事务。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正红旗旗主――努尔哈赤二子代善

镶红旗旗主――代善之子岳托

镶蓝旗旗主――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子阿敏

正蓝旗旗主――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

镶白旗旗主――努尔哈赤长子褚英长子杜度

从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到袁世凯小站练兵,从兵制演变重视满清衰亡。

八旗的标志


3、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八旗兵最后一次登台亮相!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清军入关后不久,八旗兵就作为国家的功臣开始被高高在上的供起来。在顺治康熙年间八旗兵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但是到了雍正年间有很多八旗兵连马都不会骑了连弓都拉不开了!而且很多对外战争根本指望不上八旗兵了。比如在雍正元年,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当时的清政府对于八旗兵的实际情况还是很了解的。他们并没有将八旗兵作为主力来征伐罗卜藏丹津,而是选择了年羹尧率领军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等到清朝中后期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八旗军可以说是败的体无完肤!

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旗人是没有什么自由的,不准随便离开本旗,随便出京;尽管可以去学手艺,可是难免受人家的轻视。他应该去当兵,骑马射箭,保卫大清皇朝。可是旗族人口越来越多,而骑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粮钱,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这样,一家子若有几个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来越困难。这种制度曾经扫南荡北,打下天下;这种制度可也逐渐使旗人失去自由,失去自信,还有多少人终身失业。――老舍《正红旗下》

  • 鸦片战争――八旗军有多大脸,现多大眼!鸦片战争是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第一次和英国荷枪实弹的近代化军队进行的一次战争。在这一场战争当中八旗兵失去了当年横刀跃马、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概。相反,这场战争当中八旗兵被打得落花流水,并且创下了几万人被数十人消灭的惨败记录。在鸦片战争之后,八旗兵可以说是彻底的荒废了。
  • 太平天国运动――八旗军的噩梦,英雄历史到此终结。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咸丰皇帝仍然把八旗兵作为清朝的主力,企图通过八旗兵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但是这时的八旗兵已经是烂泥糊不上墙,作为清朝的正规军竟然被以洪秀全为首的流民打的抱头鼠窜。使得清朝失去了东南半壁江山,如果不是曾国藩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组建了湘军,恐怕清朝在太平天国时期就已经灭亡了。
从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到袁世凯小站练兵,从兵制演变重视满清衰亡。

八旗兵服饰


二、绿营兵――清朝的杂牌军、地方武装。

绿营兵和八旗兵是没有办法同日而语的。因为八旗兵是满洲入主中原的主力部队,而绿营兵大多是由于明朝遗留的一些散兵游勇组成的杂牌部队,两者的待遇和地位是完全不对等的。因为他们的旗帜是绿色的,而且以营为单位,所以由这些散兵游勇组成的部队就称为绿营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绿营军:

1、绿营兵的构成。

绿营兵作为清朝的非嫡系部队,在清朝的兵制上并不是很受重视。而且绿营兵,基本上不会用在大的对外征伐上,他作为维持地方治安的力量而存在。它的构成主要包括在中央的绿营兵和在地方的绿营兵两种类型,三个种类构成:

  • 巡捕五营――驻守京师!驻守京师的绿营兵主要就是巡捕五营,他们驻扎在京师附近,主要任务就是维持地方的治安。作用就类似于现在的警察。但是如果中央发生了大的宫廷政变,巡捕五营也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力量,成为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比如在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之中,驻守京师的步兵统领衙门就成为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三子胤祥拉拢的对象。
  • 督标――归总督统领的绿营兵。在清朝时总督作为地方上最高一级的行政长官,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在他的手底下也掌握着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就被称为督标。主要适用于总督镇压地方势力,维持地方治安的作用。
  • 抚标――归巡抚统领的绿营兵。其实总督和巡抚都是地方一级的行政长官。而且两者之间的职能很相似。但是总督的官衔要比巡抚高一级,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巡抚手底下的这一支绿营兵就被称为抚标。比如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李卫当江苏巡抚时手底下就拥有一支军队,其实他手底下的这支军队就是抚标。

2、绿营兵的作用。

绿营兵是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改编的一支汉人军队。在辅助清王朝安定天下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朝之所以能够延续将近300年,绿营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归根到底清王朝利用绿营兵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种目的:

  • 作用一:稳定住汉人的军队!清王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对汉人还是十分小心警惕的。在当时多尔衮率领满洲军队进入中原之后,还有很多明朝的残余势力存在,如果这些残余势力一旦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燎原之势,有可能会轻而易举的把清王朝推翻。因此为了稳定住当时的汉人,清王朝就把这些残余势力改编成了绿营兵,为我所用。
  • 作用二:维护地方治安、巩固清朝统治。当时满洲人入关时,把所有的八旗兵加起来也不过二三十万人。如果清朝要想控制整个明朝的疆域,就必须利用众多的汉人来维持治安。绿营兵恰好就是起这个作用的。如果没有绿营兵的配合,八旗兵很难发挥维护地方治安的作用。

3、绿营兵的衰败

绿营兵的衰败和八旗兵很相似,而且两者基本上是同一时期开始衰败的。其实绿营兵的衰败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他们本来就是明朝的一些散兵游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出身背景不怎么好。而且被清政府改编之后,也基本上不太被重视。在经历过100多年的康乾盛世之后,这支部队就彻底的腐败掉了。就连维持治安的基本任务也很难完成。后来逐渐被一些团练乡勇所取代。

“天下之大患盖有两端:一曰国用不足,一曰兵伍不精。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睢,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章奏屡陈,诏旨屡饬,不能稍灭锢习。”――曾国藩《议汰兵疏》

从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到袁世凯小站练兵,从兵制演变重视满清衰亡。

绿营兵


三、湘淮军――汉族官僚崛起的筹码。

湘军和淮军的崛起,就意味着汉族士大夫阶层开始走向了历史的舞台。在湘军和淮军还没有出现之前,基本上都是满洲贵族垄断的政权。汉族的士大夫阶层基本上没有什么话语权。而且清朝政府前期对于满汉官员的比例也有很大的限制,两者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但是自从湘军和淮军崛起之后,清朝的政治结构开始发生了一些转变:

1、湘军和淮军的崛起。

要是说湘军和淮军的崛起,还要说到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军和绿营兵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在这种紧急情况之下,咸丰皇帝准许汉族士大夫阶层在地方办团练。这就给了曾国藩和李鸿章施展拳脚的机会。

  • 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在太平天国爆发之初,清政府主张以八旗军为主力,在南京附近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用这种方法来围攻和夹击太平军,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办法并没有起实际的作用,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也多次被太平军击破,咸丰皇帝企图让曾国藩的湘军出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收功的如意算盘破产。最后,咸丰皇帝不得不采取肃顺的建议,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中外诸军。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由此崛起。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李鸿章奏书》,

从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到袁世凯小站练兵,从兵制演变重视满清衰亡。

湘军


  • 淮军――镇压捻军的主力。淮军的崛起要晚于湘军,淮军是由李鸿章在安徽一带组织团练而编成的。在它崛起之时,太平军的势力基本上已经被消灭殆尽了。但是后期李鸿章率领的淮军逐渐成为镇压北方捻军的主力。并且在1863年攻灭捻军的老巢――雉河集!在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之后,淮军逐渐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李鸿章也青云直上,后期的淮军发展成了发展成了清朝的主力军队,而且在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又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开平煤矿等一些洋务企业。使得淮军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武器的先进水平上,都超过了同时代的八旗军和绿营兵。

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李鸿章编练淮军宗旨》


从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到袁世凯小站练兵,从兵制演变重视满清衰亡。

淮军


2、湘淮军特点――曾国藩、李鸿章的私家军。

在清朝过去的兵制当中,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他们的调拨权都是归中央的,由中央发给军饷,军队也服从中央的统一调遣。只要没有皇帝的同意,无论将领的权利有多大,都无法私自调动军队。但是自从湘军和淮军出现之后,这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湘军和淮军完全成为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私家军。从具体来看湘淮军有如下特点:

  • 兵为将有,将帅专兵。以前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遣的国家军队。变成了将领私人所有的私家军。在拥有了军队之后汉族士大夫阶层,开始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并且逐渐控制清朝的政治走向。
  • 用封建宗法思想加强对军队的思想控制。曾国藩其实是一个理学家,他对于封建宗法思想的了解是十分深入的,在军队的训练过程中,曾国藩逐渐把仁义礼智信等三纲五常的思想灌输到湘军当中。使得曾国藩对于这支军队的控制是十分牢固的。
  • 军费自筹。湘淮军和八旗兵绿营兵不同,湘淮军的军费是由将领自己筹来的。并不是由中央政府统一调拨。俗话说拿谁的钱替谁办事,既然当兵的拿的是将领的钱,自然也是听将领的话。因此才更进一步加强了强帅专的局面。
  • 重视文人。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过程中一直很重视文人对军队建设的重要性。根据著名学者罗尔纲的研究发现,湘军的170多名将领当中,有104人是儒生出身,在将领总数量的55%以上。由此可见曾国藩还是很重视文人的。

数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故决计不用营兵,不用镇将。――《曾国藩》

由此可见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是极有政治敏感性的汉族政治家。正是因为他抓住了这个历史的机遇,所以才成就了千古美名,下面是《清史稿》对于曾国藩的评价,通过评价我们就可以发现曾国藩的为人做事是多么的老道成熟。

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于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清史稿》

3、甲午中日战争成为湘淮军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在经历过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巅峰之后,湘军随着曾国藩在历史舞台上的隐退,也开始在70年代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虽然后期湘军的一些重要的将领依然很活跃,比如左宗棠在19世纪70年代依然率领军队收复新疆,但是总体来说在70年代以后湘军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相比于湘军的逐渐衰退,在70年代以后淮军是如日中天,在李鸿章政治仕途一步步上升的时候。他率领的淮军也是一天比一天强大,他的手底下除了有步兵之外,还组建了北洋水师,当时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其实北洋水师名义上是属于清政府,但实际上也相当于是李鸿章的私家军。无论是从战斗力还是从武器的先进性上,当时的淮军可以说是国家的主力。

但是好景不长,在1894年甲午中午战争之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派主持的洋务运动也就到此终结。李鸿章也因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被革职问罪。与此同时李鸿章所率领的淮军也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军。

从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到袁世凯小站练兵,从兵制演变重视满清衰亡。

淮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形势图


四、清末新军――北洋军阀的前身。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当中,刚刚发展起来的湘军和淮军打的又是一败涂地。而且不久便腐败掉了。面对这种情况,痛心疾首的清政府决定按照西方的军事制度训练新式陆军,就在这个时候善于投机倒把的袁世凯抓住了这个政治契机。清政府任命他到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同时又在清末新政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常备军36镇。

1、新建陆军――袁世凯起家的资本。

袁世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它拥有相当敏锐的政治敏感性。在甲午战后清政府一败涂地的情况下,抓住了练兵这一根救命稻草。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都投入到练兵当中。而清政府选择的练兵的将领正是袁世凯。袁世凯在天津编练的新式陆军,以德国的兵制为蓝本。设有步兵、炮兵、骑兵、工兵和辎重五个兵种。而且训练军队的教官也都是来自德国,军事装备也一律来自欧洲。这在清朝后期可以说是最强大的一支军队。

从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到袁世凯小站练兵,从兵制演变重视满清衰亡。

袁世凯率领的小站新军


2、自强军――活跃于南方的主要军事力量。

"非认真依照新法急练劲旅不足以为御侮之资","拟在江南练陆军万人,而以洋将管带操练"。――张之洞《选募新军创练洋操折》,

与北方的新建陆军相对应的,在南方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新式军队。这支军队就是自强军。自强军的兵制和武器装备也都是按照西方的标准来执行的。训练自强军的教官也大都来自西方,而且军事装备也清一色的进口自欧洲。

从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到袁世凯小站练兵,从兵制演变重视满清衰亡。

自强军


3、常备军三十六镇――偷鸡不成蚀把米。

在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练兵处和兵部的建议之下,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编练常备军36镇。而且这36镇一律采取西方的兵制,清政府企图把这36镇常备军作为维护清朝统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可能认为如果保留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能够维护清朝的统治。但是不幸的是事与愿违,除了袁世凯的北洋军之外其他的30多镇都没有完成正常的编练。即使是袁世凯编练的新式陆军也最后成为了篡夺清朝政权的军事力量。可以说编练常备军36镇,不仅没有延长清朝的寿命,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从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到袁世凯小站练兵,从兵制演变重视满清衰亡。

清末常备军36镇


总结:清朝的兵制发展演变的过程,就是清朝一步步走向灭亡的过程。

纵观整个清朝兵制的发展演变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一条清晰的历史轨迹。清朝的兵制从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八旗兵制,到由汉人军队改编而成的绿营兵,再到兵为将有、将帅专兵的湘淮军和袁世凯起家资本的小站新军。

清朝旧军队一步步的腐败,而新的军队又一次又一次的崛起。但是与前边的军队不同的是,新崛起的军队并不是由国家所有,而是由将帅所有。新式的军队并不服从中央政府的指挥,而是听命于他的将帅。清朝的兵制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程,就是清朝一步步走向灭亡的过程。兵制变化是清朝灭亡的一个缩影。


《清史稿》

《清实录》

《正红旗下》

《议汰兵书》

《李鸿章奏书》

《选募新军创练洋操折》

《曾国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