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西厢记》与普救寺

古蒲州是历史上一个兵家必争之地,逝去的岁月往往刻印着的都是刀枪剑戟的寒光,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斥着男人们相互争斗的古城,也不乏人世间的儿女情长。我们可能对普救寺没有什么印象,但提到《西厢记》,提到丫环红娘,没有结婚的人都知道,谁不希望自己一生也能遇到这样一位红娘,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

《西厢记》与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西北十余公里的峨嵋岭上,西临黄河,黄河上有古代的蒲津关,山下有条公路现在还在使用,这条路是古代山西经过蒲津关通往长安的古驿道,所以这里历来是山西学子进京赶考和商贾贩运的重要通道。

普救寺建于唐武则天时代,开始称呼为西永清院。五代时期被改名为普救寺,这源于本地的一场著名战争。唐代时期普救寺所在地为河中府管辖,治所就在普救寺附近的蒲州城。五代时期后汉郭威讨伐叛将李守贞,此前后汉将领与李守贞在蒲州城交战有一年时间,郭威来到蒲州城,踏访民情,来到永清院,向寺院长老问计,长老答道:“将军发善心,城即能克。”郭威领会长老的意思,当着众僧人的面,折箭为誓,保证不滥杀一人。郭威的保证通过僧人传到蒲州城,守城军士战斗力顿减。蒲州城攻破后,郭威始终善待蒲州的百姓和士卒,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就将永清院改称普救寺。

《西厢记》与普救寺

普救寺坐落在峨嵋岭的原头上,从远处望去,红墙绿瓦、楼阁宝塔,坐于高岭之上,松柳之中,甚为壮观。普救寺享誉海内确实有它独到之处,国内大多的庙宇建筑格局大都采取中轴一线,两侧对称的格局。而普救寺不一样,它的建筑布局没有中轴线,而且又是依山而建,曲折婉转,所以游览其中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究其原因是普救寺的扩建由于山势所限,随着不同朝代建成不同的中心。唐朝建成普救寺的西侧,到了宋金朝代沿着普救寺东侧又修建一块寺院区,到了明清又在宋金朝代的建成寺院的东侧继续修建一处寺院建筑,所以普救寺就成为今天的建筑格局。

《西厢记》与普救寺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但凡一座寺庙能出名,就得有镇山之宝,普救寺的奇异之处在寺内的莺莺宝塔,此处宝塔是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站在塔下用两块石头相击,附近能听到好似蛙叫的声音,很有趣味。

《西厢记》与普救寺

一所庙宇要兴旺,要有灵气,国内的寺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镇江的金山寺得益于白蛇传的故事,苏州的寒山寺得益于唐代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那普救寺呢?它得益于西厢记这个美丽的传说。

西厢记改写成剧本以后,成为古代经典剧目之一,那优美的词句,惟妙惟肖的描写,更增加了西厢记的魅力。莺莺怀春伤感时所叹:“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两人离别时的描写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无论是文字还是人物内心的描写,都堪称古代文学的经典,看后让人有无限的遐想。遗憾的是,寺内大部建筑,己毁于战乱、地震、火灾,而遗留下来的古迹中,最值得称道的该算作高十三层的舍利塔了,自从普救寺发生了红娘月下牵线、张生巧会莺莺的戏剧后,它就成为了《西厢记》故事的最好见证,名字也叫成"莺莺塔"了,关于它,当地到处流传着一首美丽的民谣:普救寺的莺莺塔,离天只有丈七八,站在塔顶抬头看,能见玉帝金銮殿。

《西厢记》与普救寺

原本大钟楼、天王殿、莺莺塔、大雄宝殿、是普救寺主要的景点,但现在来到这里的游人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黎花深院景区,西厢记中的女主角崔莺莺旧居就在这里,风流才子张生也是从这个院子的一角翻过墙头与莺莺幽会的,所以这里是人头攒动。来普救寺旅游的以青年男女居多,双双对对,寺内的连心锁卖得火爆,几乎所有的恋人都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希望以莺莺与张生作为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