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背叛之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生死實乃大事,不然哈姆萊特不會躊躇顧慮,不然周作人不會甘當日本漢奸,不然屈原不會名垂千古。可是有時候生死並不是難題,生命有更多的抉擇,在生命之上不僅僅是生死。

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背叛之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部小說就跟我們很好地講述了生命之上的糾葛。這部小說是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小說描寫了主人公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乍看有點像現在滿屏幕的偶像劇情設定,但實際上它並不是關於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充滿哲理的小說,小說從“永恆輪迴”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思考愛情究竟是因什麼而存在。

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背叛之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在小說中,唯一的男主人公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生,因為一段失敗的婚姻,他對女人走了更多的想法,發展出一套外遇守則周旋在他眾多的情婦中。然而有一天他被一個餐廳的女侍——特麗莎深深吸引了,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遊戲規則,他一度逃避內心的想法,但是特麗莎生病時他心中莫名升起憐愛之情,最後還是決定娶她為妻。然而托馬斯並沒有因此選擇迴歸家庭,對妻子忠誠,而是依然遊移在情婦之間,這對全身心愛他的特麗莎無疑是一種傷害。托馬斯習慣性的出軌,讓特麗莎神經崩潰,敏感的她經常在極度不安的夢魘中醒來,對丈夫的行為存在諸多猜忌與還懷有恐怖想象。

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背叛之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那時候捷克政治動亂不安,在蘇黎世一位權威醫生希望托馬斯去那裡發展的呼喚下,兩人於是決定去一個新的地方重新生活。但是面對陌生環境與丈夫仍然與情婦私通,讓特麗莎更加不安,她決定離開托馬斯,回到祖國。但是托馬斯並沒有因此選擇放棄特麗莎,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她,此後兩人沒有再分離。儘管特麗莎一想到生病的托馬斯會依賴她,不會有機會跟別的女人私通,她還是覺得這是一種勝利。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互相折磨與悲涼裡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後來這對相愛相殺的夫妻死於一場車禍。

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背叛之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很顯然,這部書籍不符合大部分人的價值觀,男主人公習慣性的出軌讓人心存厭惡,對於那些嚮往一心一意的愛情的讀者來說,托馬斯和特麗莎的愛情是十分悲哀的。或者說甚至懷疑他們之間究竟是不是愛情?其實我們無需糾結,這本書探討的是愛情、家庭與責任的關係,從托馬斯的行為來看,他是主張靈肉分離的,他愛妻子,但是這不妨礙他去跟別的女人私通。就如同他愛自己的祖國,但是特殊時期他還是搬離了祖國,去一個更安全的地方生活。

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背叛之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他從特麗莎身上得到的是精神的慰藉,卻從別的女人身上得到擁有的滿足。他的情婦之一薩賓娜是一個畫家,也是特麗莎妒忌的對象。薩賓娜一生不斷選擇背叛,選擇讓自己的人生沒有責任而輕盈的生活。她討厭忠誠與任何討好大眾的媚俗行為,這樣的性格很容易跟托馬斯臭味相投。因為他們沒有那種對愛情忠貞的想法,或者認為出軌是不道德的想法,他們在片刻的歡愉中得到滿足。他們都向往脫離責任,無憂無慮地生活,過一種沒有太多條條框框束縛的生活,但是從托馬斯對特麗莎的感情來看,他是無法做到完全脫離世俗的,而薩賓娜也感覺自己生活在虛無之中。的確,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輕如鴻毛,卻讓人難以承受。

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背叛之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本書描述的是一九六八年蘇俄入侵捷克時期,社會的動盪,局勢的複雜,都讓一切有了失去與存在的考量。婚姻可以名存實亡,愛情可以一夕崩塌,祖國可能覆滅,重點是在這微妙的時局裡,人該不該堅持自己的想法。本書剖示隱秘的無情,探討愛的真諦,涵蓋了男女之愛、朋友之愛、祖國之愛。在任何慾望之下,每個人對於各類型的愛皆有自由抉擇的權利,自應負起誠懇執著的義務。人生責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卻也是最真切實在的,解脫了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年輕,以真而非,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本書探討更多的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種信念的,不能被交給機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種媚俗。

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背叛之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看完這本書,我們很容易同情特麗莎,他是昆德拉筆下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與現實聯繫最為緊密的一個女性形象。這樣的人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她們傳統,曾經以夫為天,嚮往純真的愛情,在作者男性話語筆下的這個人物形象,具有傳統女性的一般特點,即認為靈與肉是不可分的。這正是特麗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她有自己堅守的一套法則,一旦遇到跟自己法則相違背的事,她就會驚慌失措。

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背叛之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而同時,特麗莎又是一個不斷與自身抗爭的女子,只是她顯得很軟弱,她的抗爭對於這個社會而言更是無力的作為。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是一個孤獨的守望者與追求者,在托馬斯看來,她是一個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裡順水漂來的孩子,這籃子順水而下卻恰恰被托馬斯拾起,在對他付出無私的愛後,對他的背叛更是近乎畸形意識的成全。跟托馬斯數次交手之後,她意識到了丈夫的觀念,她努力改變自己,試著去接受託馬斯的生活觀念,一路上她不僅忍受著自己最愛的人對自己的不忠,也在不斷尋求靈與肉的和諧。

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背叛之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在托馬斯和特麗莎的生活經歷,作者把敘述中心放在了托馬斯身上。他就是在小說規定的生存情境下,選擇了自己所堅持的生命的意義,自己生命中認為具有分量的東西。同時從他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作者對生命之重的體驗:每一次生命的過程都不可重複,也無可排練,走完了,就是一個無法更改的定格,因此每一次的選擇就承擔著十分沉重的分量,意義重大並可能影響人一生的順利或坎坷,幸福或痛苦。

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背叛之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托馬斯的人生選擇——和特麗莎結婚,選擇回捷克,選擇鄉下生活等等都體現了作者意義中的生命之重。在小說中托馬斯以自己的生命的社會價值,即光明的事業前景,換取了自己所堅持的生命意義——那個在他靈魂深處始終讓他牽掛,唯一伴隨他終身的特麗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