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博士妈妈育儿经:我们要养好一个孩子,而不是养一个“好”孩子

博士妈妈育儿经:我们要养好一个孩子,而不是养一个“好”孩子

对话大咖是我们新开设的栏目,我们将每月对话一位育儿大咖,他们或是专业的育儿讲师,或是出过育儿书籍的作者,或是行业里的权威大牛。

我们希望通过育儿方桌派,传递出更科学、积极的育儿理念,帮助你们在育儿路上,和孩子共同成长。

和老一辈的经验主义、佛系放养不同,我们这代人,为人父母后总是很紧张。

买了很多育儿书,看了很多专家说,xx妈妈说,参加了不少xx父母训练营、成长营,但我们还是焦虑:

孩子为什么开始说脏话了?我明明从没教过他这些!

孩子总是用哭来应对问题,这让我很烦躁,也很费解。

他好像特别喜欢跟我对着干,早晨起床非得把衣服反过来穿,根本不听我的建议。

我们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妈妈、好爸爸,只是我们还是会困惑、会焦虑:

为什么书里的方法没有用?

为什么我们如此小心翼翼地养育,孩子还是出现了问题?

本期,我们邀请了滕晓菲老师。身为一名专业的亲子沟通课程讲师,同时也是6岁男孩的妈妈,她的建议和观点,或许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大咖介绍

博士妈妈育儿经:我们要养好一个孩子,而不是养一个“好”孩子

滕晓菲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美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认证课程导师

美国“平和式教养法”课程认证讲师

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

拥有近 1000 小时沟通、情商方面培训经验,超过 300小时亲子培训经验

(为方便阅读,以第一人称撰写整理此文稿)

孩子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跟着我们“有样学样”

很多年前,我作为卡内基训练讲师,在一次课程中碰到一位学员。这位学员是一间制衣厂老板。在企业经营中,有一个问题让他很困扰:

他的企业虽然办得不错,但员工的流失率却一直很高。

刚好,我们的课程中,有一个“分享童年关键时刻”的环节。在他分享完自己的童年关键时刻后,我们在场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多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潜在根源。

博士妈妈育儿经:我们要养好一个孩子,而不是养一个“好”孩子

小学放暑假,他打工赚了100元,特别开心地回家告诉爸爸。

结果当时正在看报纸的爸爸,头都没抬,很冷漠地说:“你才赚了100元啊,我觉得你能比这赚得多多了,你赚200元也没问题。”

他原本是期待爸爸的认可和鼓励的,听爸爸这么一说,感觉特别失落。下一个假期,他又去打工,这次赚了200元。回去告诉爸爸,爸爸仍然冷漠地说:“你看,我说了你不止能赚100元吧,其实你能赚更多。”

博士妈妈育儿经:我们要养好一个孩子,而不是养一个“好”孩子

这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很受挫的。而同时,他也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习得了他父亲的这套模式,并毫无意识地运用到了他的员工身上。

现在的很多文章或者课程,都在教我们如何养孩子,如何应对育儿过程中的难题,但我们需要有一个大的前提性认识:

有时候言传身教,比说教培养的力量,来得更强大。

和孩子每日的相处,除了有意识的培养,更多的相处场景总是无意识的,我们习惯性做出一些行为,孩子下意识模仿。

这些正向或负面的习得,都会对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极大影响。

博士妈妈育儿经:我们要养好一个孩子,而不是养一个“好”孩子

所以在对孩子做出期待之前,需要自我察觉自身的品质和习惯。

我们要规避从父母身上习得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你小时候哭,你的妈妈总是不耐烦:“哭什么哭”、“这么点小事你就哭,你除了哭还会做什么?”、“等你哭完再来找我”。

在你幼时的意识里,哭是一件不被接纳的事情,所以在你有了孩子之后,你有可能会厌烦孩子的哭闹,用你妈妈曾经对你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

博士妈妈育儿经:我们要养好一个孩子,而不是养一个“好”孩子

而事实上,哭是孩子释放情绪的方式,是他的天生本能。

自我体察、树立强烈的自省意识,是为人父母的第一步。

这听起来很形而上,好像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具体指导我们如何做。

但我认为,现在大家陷入育儿困境的很大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我们听过了太多的方法论,而缺乏必要的“世界观”。

放到育儿场景里,也就是我们自身该如何修为,我们希望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有时候不会听你怎么说怎么教,而是学你怎么做。





我们要养好一个孩子,还是养一个好孩子?

一字之差,两者的育儿态度千差万别。

养好一个孩子,是父母和孩子的双向成长,重点是为人父母的该如何做。

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让亲子关系更融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出他更多样的可能性。

而养一个好孩子,重心全放到孩子身上,依照“乖巧、优秀、听话”的模板培养,父母把家庭教育做成了企业绩效KPI考核,孩子被家长意志塑造,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可能性。

博士妈妈育儿经:我们要养好一个孩子,而不是养一个“好”孩子

很多时候,当我们遭遇养育挑战时,可能是因为我们在用一些非常随意的、惯性的、成人化的视角和思维,去回应孩子的某些言行举止,而不基于对孩子的了解与理解。

这里所说的了解,不是那些“三招搞定不听话的孩子”、“这几句话千万别对孩子说”、“教你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等等诸如此类的立竿见影解决问题式的技巧,而是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出现的行为状况。

只有了解儿童客观的成长规律,我们才能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更平和淡定。比如,读一读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就可以帮助我们把养育放到一个更大的视角中去看待,从而在心中建立一个养育蓝图。

博士妈妈育儿经:我们要养好一个孩子,而不是养一个“好”孩子

我的儿子在有个阶段,喜欢打人、说“狠话”,诸如“我要把你打得稀巴烂”、“我要狠狠打你一顿”。

这也是我在上亲子沟通课程时,一些家长跟我反映的问题。他们很疑惑,也很生气:

“我从来没教他说过这些话,不知道这些话从哪儿学来的!”

“带他出去吃饭,饭桌上说这种话,真的让我觉得丢脸,显得我没有教好我的孩子。”

如果我们从成人的思维和视角看,往往会上升到道德层面,觉得孩子不懂礼貌、有暴力倾向,如果家长教育方式欠妥,可能会带着负面的态度、不耐烦的情绪和孩子说教,甚至给孩子贴“不听话”、“没礼貌”的标签。



博士妈妈育儿经:我们要养好一个孩子,而不是养一个“好”孩子

而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知道孩子在这个阶段,会透过语言去体会力量感,他期待看到大人佯装害怕的样子,来寻找自己有力量的掌控感,这和大人理解的和道德、人品,根本不沾边。

只有我们理解了孩子作为儿童的头脑逻辑,才知道要如何应对孩子的某种行为,懂得如何跟孩子沟通。

同时,我们自己的养育心态也会平和很多。

在我儿子喜欢打人的那个阶段,我并没有针对他做过多的批评指责,只是告诉他:你这样的行为,让妈妈觉得不舒服,然后把他的手拿开。

同时,我也告诉他,如果你希望妈妈做什么,你可以怎么来说。

还要提醒大家一点的是,我们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对于4-5岁的孩子,由于他的大脑还在发育的过程中,不是你说一次两次,他就能记住的。你可能需要反复提醒。

就这样,慢慢的大概过了两三个月,他这个行为就自然而然消失了,这个成长阶段也就翻篇了。

如果一直盯着孩子这个行为不放,总是过多干预、训斥,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行为,甚至,如果你总是说孩子没礼貌、不懂事,孩子自己也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

劳拉博士有句话:

你不可能觉得自己是一个坏孩子,然后像好孩子那样做事情。

要养好一个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身为父母,我们需要做功课。

孩子出生时,并不会自带一份“产品说明书”,需要父母在和孩子的日常相处中不断学习和探索。

我始终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读懂孩子,也并不是一句空话。

和孩子沟通、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优质品格……

所有与孩子有关的一切互动和培养,都建立在我们自己有平和的心态、科学的认知的基础上。

平和的心态从哪来?从科学的认知上来。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个满是问题的孩子,任谁都无法淡定,但如果你能理解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阶段,是正常现象,那么你也会“看开”很多。

我一直强调,养孩子,我们要秉持一种“以终为始”的心态。

我们要想清楚到底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只有我们把终点想清楚的时候,才能明晰自己要如何做。

大部分时候,我们没有想过终点在哪,而是用我们的习惯、七零八凑学来的育儿技巧,去应对孩子的成长,这是远远不够的。

下期预告

吼孩子似乎无法避免,我们能否找到更合理的方式解决与孩子之间的冲突?

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帮助孩子控制他的情绪?

亲子沟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如何与孩子进行良性沟通?

下期,晓菲老师将继续和我们分享她的心得,希望大家能持续关注“对话大咖”栏目!

博士妈妈育儿经:我们要养好一个孩子,而不是养一个“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