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博士媽媽育兒經:我們要養好一個孩子,而不是養一個“好”孩子

博士媽媽育兒經:我們要養好一個孩子,而不是養一個“好”孩子

對話大咖是我們新開設的欄目,我們將每月對話一位育兒大咖,他們或是專業的育兒講師,或是出過育兒書籍的作者,或是行業裡的權威大牛。

我們希望通過育兒方桌派,傳遞出更科學、積極的育兒理念,幫助你們在育兒路上,和孩子共同成長。

和老一輩的經驗主義、佛系放養不同,我們這代人,為人父母后總是很緊張。

買了很多育兒書,看了很多專家說,xx媽媽說,參加了不少xx父母訓練營、成長營,但我們還是焦慮:

孩子為什麼開始說髒話了?我明明從沒教過他這些!

孩子總是用哭來應對問題,這讓我很煩躁,也很費解。

他好像特別喜歡跟我對著幹,早晨起床非得把衣服反過來穿,根本不聽我的建議。

我們一直在努力做一個好媽媽、好爸爸,只是我們還是會困惑、會焦慮:

為什麼書裡的方法沒有用?

為什麼我們如此小心翼翼地養育,孩子還是出現了問題?

本期,我們邀請了滕曉菲老師。身為一名專業的親子溝通課程講師,同時也是6歲男孩的媽媽,她的建議和觀點,或許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大咖介紹

博士媽媽育兒經:我們要養好一個孩子,而不是養一個“好”孩子

滕曉菲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

美國“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認證課程導師

美國“平和式教養法”課程認證講師

Gallup全球認證優勢教練

擁有近 1000 小時溝通、情商方面培訓經驗,超過 300小時親子培訓經驗

(為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撰寫整理此文稿)

孩子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跟著我們“有樣學樣”

很多年前,我作為卡內基訓練講師,在一次課程中碰到一位學員。這位學員是一間製衣廠老闆。在企業經營中,有一個問題讓他很困擾:

他的企業雖然辦得不錯,但員工的流失率卻一直很高。

剛好,我們的課程中,有一個“分享童年關鍵時刻”的環節。在他分享完自己的童年關鍵時刻後,我們在場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多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潛在根源。

博士媽媽育兒經:我們要養好一個孩子,而不是養一個“好”孩子

小學放暑假,他打工賺了100元,特別開心地回家告訴爸爸。

結果當時正在看報紙的爸爸,頭都沒抬,很冷漠地說:“你才賺了100元啊,我覺得你能比這賺得多多了,你賺200元也沒問題。”

他原本是期待爸爸的認可和鼓勵的,聽爸爸這麼一說,感覺特別失落。下一個假期,他又去打工,這次賺了200元。回去告訴爸爸,爸爸仍然冷漠地說:“你看,我說了你不止能賺100元吧,其實你能賺更多。”

博士媽媽育兒經:我們要養好一個孩子,而不是養一個“好”孩子

這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是很受挫的。而同時,他也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習得了他父親的這套模式,並毫無意識地運用到了他的員工身上。

現在的很多文章或者課程,都在教我們如何養孩子,如何應對育兒過程中的難題,但我們需要有一個大的前提性認識:

有時候言傳身教,比說教培養的力量,來得更強大。

和孩子每日的相處,除了有意識的培養,更多的相處場景總是無意識的,我們習慣性做出一些行為,孩子下意識模仿。

這些正向或負面的習得,都會對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產生極大影響。

博士媽媽育兒經:我們要養好一個孩子,而不是養一個“好”孩子

所以在對孩子做出期待之前,需要自我察覺自身的品質和習慣。

我們要規避從父母身上習得的一些負面影響。比如你小時候哭,你的媽媽總是不耐煩:“哭什麼哭”、“這麼點小事你就哭,你除了哭還會做什麼?”、“等你哭完再來找我”。

在你幼時的意識裡,哭是一件不被接納的事情,所以在你有了孩子之後,你有可能會厭煩孩子的哭鬧,用你媽媽曾經對你的方式,對待你的孩子。

博士媽媽育兒經:我們要養好一個孩子,而不是養一個“好”孩子

而事實上,哭是孩子釋放情緒的方式,是他的天生本能。

自我體察、樹立強烈的自省意識,是為人父母的第一步。

這聽起來很形而上,好像只是一個概念,沒有具體指導我們如何做。

但我認為,現在大家陷入育兒困境的很大一個原因,可能就在於我們聽過了太多的方法論,而缺乏必要的“世界觀”。

放到育兒場景裡,也就是我們自身該如何修為,我們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孩子有時候不會聽你怎麼說怎麼教,而是學你怎麼做。





我們要養好一個孩子,還是養一個好孩子?

一字之差,兩者的育兒態度千差萬別。

養好一個孩子,是父母和孩子的雙向成長,重點是為人父母的該如何做。

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讓親子關係更融洽、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出他更多樣的可能性。

而養一個好孩子,重心全放到孩子身上,依照“乖巧、優秀、聽話”的模板培養,父母把家庭教育做成了企業績效KPI考核,孩子被家長意志塑造,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可能性。

博士媽媽育兒經:我們要養好一個孩子,而不是養一個“好”孩子

很多時候,當我們遭遇養育挑戰時,可能是因為我們在用一些非常隨意的、慣性的、成人化的視角和思維,去回應孩子的某些言行舉止,而不基於對孩子的瞭解與理解。

這裡所說的瞭解,不是那些“三招搞定不聽話的孩子”、“這幾句話千萬別對孩子說”、“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等等諸如此類的立竿見影解決問題式的技巧,而是瞭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狀態、可能會出現的行為狀況。

只有瞭解兒童客觀的成長規律,我們才能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更平和淡定。比如,讀一讀發展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就可以幫助我們把養育放到一個更大的視角中去看待,從而在心中建立一個養育藍圖。

博士媽媽育兒經:我們要養好一個孩子,而不是養一個“好”孩子

我的兒子在有個階段,喜歡打人、說“狠話”,諸如“我要把你打得稀巴爛”、“我要狠狠打你一頓”。

這也是我在上親子溝通課程時,一些家長跟我反映的問題。他們很疑惑,也很生氣:

“我從來沒教他說過這些話,不知道這些話從哪兒學來的!”

“帶他出去吃飯,飯桌上說這種話,真的讓我覺得丟臉,顯得我沒有教好我的孩子。”

如果我們從成人的思維和視角看,往往會上升到道德層面,覺得孩子不懂禮貌、有暴力傾向,如果家長教育方式欠妥,可能會帶著負面的態度、不耐煩的情緒和孩子說教,甚至給孩子貼“不聽話”、“沒禮貌”的標籤。



博士媽媽育兒經:我們要養好一個孩子,而不是養一個“好”孩子

而如果我們能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就會知道孩子在這個階段,會透過語言去體會力量感,他期待看到大人佯裝害怕的樣子,來尋找自己有力量的掌控感,這和大人理解的和道德、人品,根本不沾邊。

只有我們理解了孩子作為兒童的頭腦邏輯,才知道要如何應對孩子的某種行為,懂得如何跟孩子溝通。

同時,我們自己的養育心態也會平和很多。

在我兒子喜歡打人的那個階段,我並沒有針對他做過多的批評指責,只是告訴他:你這樣的行為,讓媽媽覺得不舒服,然後把他的手拿開。

同時,我也告訴他,如果你希望媽媽做什麼,你可以怎麼來說。

還要提醒大家一點的是,我們要對孩子有一個合理的預期,對於4-5歲的孩子,由於他的大腦還在發育的過程中,不是你說一次兩次,他就能記住的。你可能需要反覆提醒。

就這樣,慢慢的大概過了兩三個月,他這個行為就自然而然消失了,這個成長階段也就翻篇了。

如果一直盯著孩子這個行為不放,總是過多幹預、訓斥,反而會強化孩子的行為,甚至,如果你總是說孩子沒禮貌、不懂事,孩子自己也會產生消極的自我認知。

勞拉博士有句話:

你不可能覺得自己是一個壞孩子,然後像好孩子那樣做事情。

要養好一個孩子,並不是那麼容易,身為父母,我們需要做功課。

孩子出生時,並不會自帶一份“產品說明書”,需要父母在和孩子的日常相處中不斷學習和探索。

我始終認為,磨刀不誤砍柴工,讀懂孩子,也並不是一句空話。

和孩子溝通、建立好的親子關係、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孩子優質品格……

所有與孩子有關的一切互動和培養,都建立在我們自己有平和的心態、科學的認知的基礎上。

平和的心態從哪來?從科學的認知上來。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個滿是問題的孩子,任誰都無法淡定,但如果你能理解這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階段,是正常現象,那麼你也會“看開”很多。

我一直強調,養孩子,我們要秉持一種“以終為始”的心態。

我們要想清楚到底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只有我們把終點想清楚的時候,才能明晰自己要如何做。

大部分時候,我們沒有想過終點在哪,而是用我們的習慣、七零八湊學來的育兒技巧,去應對孩子的成長,這是遠遠不夠的。

下期預告

吼孩子似乎無法避免,我們能否找到更合理的方式解決與孩子之間的衝突?

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並幫助孩子控制他的情緒?

親子溝通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要如何與孩子進行良性溝通?

下期,曉菲老師將繼續和我們分享她的心得,希望大家能持續關注“對話大咖”欄目!

博士媽媽育兒經:我們要養好一個孩子,而不是養一個“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