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唐肅宗比唐玄宗晚死半個月,那麼假如沒有馬嵬兵變,唐肅宗還有沒有機會做皇帝?

尚宮女史


這個問題實際上問的是如果沒有馬嵬之變,唐肅宗李亨是不是就要等到玄宗自然死亡才能當上皇帝。這就要看看馬嵬之變給太子李亨帶來了什麼。首先是除掉了李亨稱帝路上最大的障礙楊國忠;其次是給李亨機會脫離玄宗掌控,前往朔方。

如果沒有馬嵬之變,後來事態如何發展呢?

首先,楊國忠倒臺是肯定的。當時,楊國忠要對安祿山叛亂負主要責任是朝廷上下的共識。尤其是激反安祿山、逼迫哥舒翰出關決戰大敗進而丟失長安這兩件事,楊國忠是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責任。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玄宗無論多麼寵信楊國忠,拋棄楊國忠是必然的。而楊國忠對於自已最終將要被玄宗拋出當替罪羊的命運也是有清醒認識的。證據是,就在玄宗出逃劍南的前兩天,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一日,楊國忠曾召集眾官員開會,在會上公開說:

人告祿山反狀已十年,上不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過。

對於這種公開諉過於皇帝的做法,玄宗肯定又惱又恨。楊國忠的命運在這一刻已經決定了。之所以沒有立即收拾楊國忠,是玄宗還要出逃劍南,還需要楊國忠張羅(楊國忠是劍南人)。所以後來在 馬嵬,禁軍將楊國忠殺死後,玄宗就公開表態:

朕識之不明,任寄失所。近亦覺悟,審其奸佞,意欲到蜀,肆諸市朝。今神明啟卿,諧朕夙志,將疇爵賞,何至言焉。

這一表態表明了玄宗處理楊國忠問題最初的態度:楊國忠肯定是要拿掉,但路上不行,必須等到到四川后再處理。但令玄宗始料未及的是,發生了馬嵬之變,將解決楊國忠問題提前了,這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玄宗很快就認可了這一結果。

還有一個因素決定楊國忠必定要倒臺,就是楊國忠得罪了禁軍。禁軍將士的家都在關中,因為楊國忠的原因,使得禁軍將士拋舍妻兒老小遠逃劍南,這些軍人對楊國忠恨之入骨,玄宗要安撫禁軍,必然遲早殺掉楊國忠。馬嵬之變禁軍殺掉楊國忠和楊貴妃以後,禁軍將領馬上就向玄宗表示效忠,雙方和解,禁軍繼續保護玄宗西行,雖然途中還出現了一些小情況,但玄宗一行最終平安入蜀。

由此可以看出,楊國忠倒臺的命運是必然的,只是遲早的問題,楊國忠倒臺以後,李亨稱帝的最大阻力就被排除了。

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如果沒有馬嵬之變,太子能不能脫離玄宗掌控自立?答案是肯定的。安祿山叛亂以後,平叛就成了唐室的頭等大事,玄宗逃到劍南,脫離了平叛的主戰場,由誰來領導平叛戰爭就成了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在當時情況下,太子李亨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所以玄宗在到達普安郡(今四川劍閣)後,下達了一道諸王分鎮的指令,明確讓太子李亨擔任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等節度都大使,集中全國兵力收復長安、洛陽(此時玄宗還不知道李亨已經在朔方稱帝)。毫無疑問,玄宗逃到劍南以後,已經放棄了對平叛戰爭的領導權,即使沒有馬嵬之變,玄宗也會作出這樣的安排,讓李亨代表他領導平叛戰爭。在當時情況下,誰領導平叛戰爭,誰就能得民心,誰就是王朝的主人。李亨率軍收復兩京,提前稱帝已成必然,玄宗即使回到長安,也只能安心地做太上皇。必須要說的是,老皇帝提前退位當太上皇在唐代前期比較普遍,玄宗就是提前接班當皇帝的。所以這樣的安排對玄宗來說並非不可接受。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安祿山叛亂、長安失守、玄宗逃亡一系列事件已經決定玄宗提前交班已成定局,馬嵬之變不過提供了一個契機而已。這讓人想起了一位長者說過的話: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進程。看歷史,要著眼於歷史大勢,一個偶然事件,絕大多數情況下僅僅是觸發歷史進程快進或慢進的開關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