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勣身為李唐三朝元老,對武氏代李為何無動於衷?

凌毅清


李靖可稱大唐第一名將,他不對武則天稱帝說三道四,原因如下:

一、李靖得志很晚,還差點被李淵斬殺,他對榮華富貴十分珍惜。


李靖年輕時就很有才能,當朝宰相、越國公楊素曾對他直言:將來的地位絕不會低於我;李靖舅舅、大隋名將韓擒虎經常和李靖一起談論兵事。但歷史老人很幽默,到李靖四十六七歲時,仍沉鬱下僚,還差點兒被李淵宰了,看官莫急,聽我絮絮叨來……真實的李淵是個識貨的主兒,並不像李世民黑他的那樣,昏庸的種豬一隻!他早就看中李靖的軍事才能,千方百計籠絡李靖,想讓李靖為他所用。李靖猴精,知道李淵圖謀不軌,不僅不受他利用,還偷偷逃出太原,到長安亂嚼舌頭說:李淵要造反!李淵要造反!弄得李淵在太原心驚、肉跳、要撒尿!到李淵攻進長安,活捉了李靖,正準備宰殺。死囚犯李靖看到李世民,仿當年死囚犯韓信見到夏侯嬰抓救命稻草故事,大喊:大業未成,怎能殺壯士?李世民向李淵求情,李靖逃得一命,並逐漸被李淵重用,立下奇功。他死裡逃生,榮華富貴來之不易!

二、李靖只想為國家建功立業,不願意參與皇權的爭奪。

李靖率三千輕騎就滅了突厥,堪稱軍事奇才。但他知道皇位的爭奪甚為血腥,他不樂意參與其見,險中求富貴。

他不像名將尉遲恭,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拉他入夥,他並沒有下水。到李治要封小娘武則天為皇后時,他對李治說:這是陛下的家務事。這是他對皇權更替的真實想法:哪位皇子登基,甚至李家媳婦、皇后武則天華麗轉身當皇帝,這都是李家的家事,我反正始終是你們的臣,你們都是我的主子,我不想管、也管不了,何必引火燒身?



三、李世民、李治手段之辣讓李靖心有餘悸。

客觀地說,開創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永徽之治的李治都是有大才能的,父子開疆拓土,均是一代英主,但手段同樣毒辣。李世民能對兄長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下殺手,李建成在玄武門被李世民直接射殺,十幾個侄子被屠盡,老子李淵被逼宮!李治對扶他上位的親舅舅、權傾朝野的長孫無忌竭盡打擊迫害之能事,最後長孫被逼死。



李靖還敢管主子家的家事嗎?儘管天子家無家事,無小事,常常就是國家大事!


蒼茫大地顧煒斌


李勣,原徐勣即徐茂公,後為了避皇上諱,改名世勣。

縱觀李勣一生,可用"老奸巨滑"四字,李勣原本是瓦崗寨開山鼻祖翟讓的軍師,後李密上瓦崗,就投靠了李密,最後又倒向李淵集團,見風使舵,早就玩得透熟。他一生最明智的地方就是打仗勇猛賣力,但不參與皇上家世,所以,無論從”玄武門之變”還是太子之爭到最後武則天的後位之爭都沒有參與。當高宗李治因欲立武媚娘為後,遭朝中重臣橫加阻責,徵他意見時,他只是一句:這是皇上家事,自己娶媳婦何必要問他人同不同意,是要跟自己過日子的。輕輕一句話,讓李治下了決心,同時又獲得武則天好感。

李勣雖然對立武則天為後沒有持反對意見,但對武氏代李是什麼意見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武則天稱帝時他己死快二十年了。他對李唐是絕對忠誠,”忠厚持家久,詩書濟世長”被他立為家訓。只可惜他孫子徐敬業沒有遵循這一祖訓,在楊州起兵造反,最後落得個滅門下場。


車工00


李勣身為李唐三朝元老,對武氏代李為何無動於衷?

李勣是三朝元老不假,卻並沒有活到,武則天代李稱帝的那一天。但是,這並不影響李勣成為武氏掌權背後的最大功臣。

要弄清其中的緣由,就要從唐代初期的政治結構分析了。

初唐時期的主要政治力量

一、關隴集團

我們都知道,和隋朝的楊氏皇族一樣,李唐家族也有關隴集團的背景。李淵的母親是北周關隴集團代表人物獨孤信的女兒,李淵的老婆太穆皇后是北周宇文泰的外孫女。李唐之所以能夠代隋,關隴集團的支持也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關隴集團的崛起,得益於府兵制的軍事制度。早期的府兵制的是兵農分離,士兵專心打仗練兵,農民專心種地。但是,隋朝文帝楊堅開皇之治,天下局勢穩定,無仗可打使得供養大量的府兵不僅成為朝廷的財政負擔,還可能成為新的動亂根源。

所以,隋文帝楊堅不得不對府兵制進行調整,“農兵分離”改為“農兵合一”。府兵平時種地務農,戰時接受國家徵調,自備武器、馬匹、衣物等隨軍出征。土地政策上,府兵享受均田制等配套優待,所以,很多人願意當府兵。

“天下已定,兵農合一,承平日久,兵不堪用”。和平的年代裡,府兵制的衰弱是不可避免的。

儘管隋末天下大亂,讓李唐的府兵有了鍛鍊的機會,但李世民平定四方後,府兵制在貞觀年間不可避免的走向廢弛。

腐化的府兵越來越難以滿足軍事需求,而憑藉府兵力量掌權的關隴集團,也隨著府兵制的日漸衰落失去了政治上的強勢。

唐朝開始關隴集團雖然走向沒落,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關隴集團在政治上的地位還是不可動搖的。像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衛國公李靖、許國公高士廉、霍國公柴紹都有關隴集團背景。

二、山東集團

大唐之所以能結束隋末亂局而統一天下,單靠關隴集團是辦不到的,李世民還吸收了另外一股勢力,就是山東集團。

山東集團中的“山東”,並不是現在的山東。戰國時期,以崤山作為分界,崤山以東的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被稱為山東六國,而崤山以西只有秦國。山東六國雖然文化各不相同,但相對於變法後的虎狼之秦,他們身上的延續的周文化又有很大的共性。

六國與秦國形成東西兩大陣營,東西的文化矛盾在秦漢的大統一後也沒有消除。南北朝後,又加入了個胡漢矛盾,山東士族隨著司馬氏衣冠南渡後,又形成了關中(北周)、山東(北齊)、江左三個地域文化。

北周滅掉北齊後,宇文泰吸收了山東士族,但依舊執行“關中本位”政策。隋朝和唐朝因為都是關隴出身,建國時都依舊延續“關中本位政策”。

唐太宗李世民,以開明的用人政策著稱,不管你是關隴、山東、還是胡人,只要有才能他就敢用。所以,他大膽啟用了房玄齡、李勣等山東豪傑。

(圖 |房玄齡畫像)

隨著山東士族在社會上的聲望越來越高,滿朝官員十分羨慕山東士族,紛紛與山東士族通過婚姻結親,山東士族的勢力,幾乎要和皇族分庭抗禮了。

長此以往,山東士族繼東漢後,再次將成為門閥的主體,成為王朝背後的影子操控者。這當然是李世民不能容忍的。

為了打壓山東士族,李世民禁止皇子選擇山東士族之女為妃,公主不得嫁給山東士族之子。

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朝廷下令禁止崔、盧、鄭、王、李等山東士族大姓之間相互通婚。高宗還下詔:

“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遷、盧輔、盧渾、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婚姻。仍定天下嫁女受才之數,毋得受陪門財。”

——出自《新唐書·高儉傳》

打壓歸打壓,山東的人才還是得用的,像房玄齡、魏徵、李勣這樣的沒有山東地方士族階級背景的人,李世民還是大膽地委以重任。

唐高宗“廢王立武”——關隴集團與山東集團的角鬥

唐太宗不拘一格的均勢用人方針,初步動搖了關隴集團壟斷資源的格局。但在其執政末期,不同勢力的功臣因王朝接班人問題而走向分裂。其中,代表關隴集團的長孫無忌與褚遂良擁立晉王李治。最後,李世民廢除太子李承乾,指定李治為接班人。

唐高宗即位後不久,作為攝政大臣的長孫無忌就對政敵發動了大清洗。高宗叔父李元景、兄長吳王李恪、妹妹高陽公主等人被賜死。而曾經為唐太宗東征西討的江夏郡王李道宗被流放象州,病逝途中。房玄齡、杜如晦的兒子也受到牽連,家道中落。名將李勣被迫辭去尚書左僕射(相當於宰相)一職。這使得李唐宗室與山東士族集團都受到了沉重打擊。至此,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把持朝政。

長孫無忌登上權力的巔峰時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古以來位極人臣者,在雄主眼前站的越高摔得越慘。也有可能長孫無忌認為唐高宗李治是個軟柿子,可惜他看走眼了。

因為意識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在政治上的專權對王朝的危害之後,唐高宗李治在掌權後乾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廢王立武”。

唐高宗廢掉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表面上是皇帝的家事,但熟悉古代政治權力的朋友應該 知道,皇帝后宮的秩序背後,也是朝堂上的政治博弈。“廢王立武”實際上是關隴集團與山東集團的一場命運的角鬥。(圖 | 武則天畫像)

王皇后的家族身後是關隴集團的背景,而武則天既不屬於關隴集團,又不屬於山東士族,她代表的是山東寒族,寒族並不是窮的意思,而是社會地位遠不如“士族”門閥。

當唐高宗試圖立武則天為後時,長孫無忌、諸遂良、于志寧等關隴權貴當即表示強烈反對。這不僅僅是出於禮法考慮(武則天是太宗時的才人,相當於高宗的一個小媽),更是因為她不是關隴集團出身。而老將李勣作為山東集團的代表,卻表示贊成。這不僅是因為山東士族對關隴集團單純的派系鬥爭,李勣更是出於武則天雖是寒族,但同屬山東陣營的的考慮。一個山東人作皇后,總比關隴集團的王皇后對山東士族有利。

武則天是通過聯手李勣等山東士族擊敗權臣長孫無忌才上臺的,自然把關隴集團視為敵對陣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她取法隋文帝開創的科舉取士制度,通過考試選拔的方式抬升了“寒族”的地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庶族地主集團崛起,士族門閥地位下降。這使得東漢末年至初唐的門閥家族逐漸趨於解體,終結了延續數百年的貴族社會。

李勣的身後事

總章二年(669年),李勣被唐高宗李治加授為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戶。同年十二月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歲(《新唐書》作八十六歲)。李治聞李勣死訊後,為之悲哭,下令輟朝七日,冊贈李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貞武”。又賜給棺木,允其陪葬於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楊日方監護喪事。

到下葬當日,唐高宗李治親臨未央宮故城,登上宮樓為李勣送葬。太子李弘跟隨李治送葬,悲痛到極點,使隨從都深受感動。李治命令文武百官送葬到未央舊城西北,所築的墳依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為準,仿照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建築,以此表彰李勣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唐初得到相同待遇的,只有李靖)。

光宅元年(684年),李勣的孫子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於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復本姓徐氏(李勣原名原名徐世勣,被李淵賜李姓)。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復位,下詔恢復李勣的官爵,並重新為他起墳改葬。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陳寅恪

《新唐書》——歐陽修 、 宋祁 出版社:中華書局,1975-2-1出版


達文有話說


我來淺談一下。請大家來指正。

李勣原名叫李世勣。他早年參加瓦崗寨起義,跟隨翟讓。後來翟讓被李密殺了之後就追隨了李密。最後李世勣跟隨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也是唐朝開國元勳之一。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李世勣與長孫無忌、褚遂良都是朝廷重臣。三個人的關係也很好。都屬於門閥士族的代表人物。

李世民臨終託孤時,只讓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參加,未讓李世勣前來,還找了個罪名把李世勣關押起來。李世勣非常不滿,從此與長孫無忌、褚遂良有了嫌隙。

李世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太子李治即位後把李世勣放出來,好讓掌管兵權的李世勣感恩李治,更好的擁戴李治,使政局更加穩定。李治即位後要立武則天為皇后,遭到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為首的門閥士族的堅決反對。李世勣對李治說,這是皇帝的家事,何必問外人呢!

李世勣為了反對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就支持武則天封后,實際上是洩李世民臨終前自己不受重用之憤。

當時唐朝的門閥士族打壓寒門士子,李義府和許敬宗都在受打壓之列,因此李義府和許敬宗也支持武則天封后,事後都得到了李治的重用。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兩人都先後被武則天暗中陷害而死。李世勣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重用。李世勣後來死於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死後哀榮備至,他並未活到武則天篡唐建周的時候。


優秀的米老鼠96


演義小說中的徐茂公原型是歷史上的徐茂功,得賜姓又避諱後變為李勣,他的一生波瀾壯闊,參加過起義軍,降唐後歷事李淵李世民李治三朝,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與李靖大破東突厥,討平高句麗,是唐朝名將之一,與唐朝戰神李靖相比也不遑多讓,時人以李勣和侯君集、李道宗並稱三傑,又把他和李靖合稱二李。身居高位手掌兵權,在李世民臨終時,為了讓他全心全意輔助新君李治,還玩了一手貶逐的圈套,李勣泰然處之。


李勣的軍事能力不容置疑,名將風采,但細觀他的生平,在從政上對人對事,不乏自保之策,頗有狡黠的地方,說是把自己的安危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是不為過的。他在瓦崗時,先跟老鄉翟讓打天下,李密到來聽從李密指揮,受到倚重,在火併翟讓時被放過,鎮守黎陽倉。李密敗給王世充時,投唐不敢投黎陽徐世勣,可知防備之心。而李密對李勣的防備,卻也非空穴來風。


李密降唐,李淵下詔招降瓦崗舊部,黎陽的李勣不直接把戶口錢糧情況交給唐朝使者,而是把它交給時為李淵手下的李密,並說原是魏公之地,應由魏公上交。表面雖是忠心的表現,卻埋下二李互相提防的引子,李密此後離開長安欲造反,被盛彥師所殺,很大的起因在這裡,以一個降將身份,還得到這些有能力的人效忠,諸如此等人不知還有多少。必然引起李淵戒心,李密不反也是等死。這一招可見李勣謀事的深遠。

李勣向李治效忠後,在大是大非上也是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圓滑處世,在廢王立武的大問題上,李治武則天被長孫無忌褚遂良頂得無法可想,就找上李勣,被這位軍國大佬輕飄飄一句話“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一言決定後位,於武則天上位有大功,從此更受到李治武則天的倚重,把影響天下的大事淡然處理,只見小聰明,不見謀國大智慧! 李勣死在唐高宗李治的前面,生榮死哀,死時李治為之悲哭輟朝七日,冊贈李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貞武”。又賜給棺木,允其陪葬於昭陵,可謂光耀無比。其時,武則天的野心未真正表露出來,倒談不上李勣對以周代唐有什麼看法做法,但以他的為人處事,置身於安全一方應該是可以預見的。


南方鵬


李勣(jì)(原名徐世勣、李世勣,594年-669年),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期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669年去世,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後配享高宗廟庭。李勣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唐本草》(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

李勣至於為什麼能躲過,武則天的迫害,我覺得應該是,李治立武為皇后,遭到重多大臣的阻止,他們認為,武為太宗才人,立皇后影響皇室聲譽,堅決阻攔。高宗詢問李績,李績回答,這是皇室內部的事!間接的幫了武則天的上位。

武則天對於這件事,知道了,李績應該不會對自己的上位之路造成阻攔!

不過,李績的兒子沒有,李績這麼睿智,響應李氏宗室反武,被滅了門!也是很悲催!




神奈川縣No1櫻木花道


李勣,原名徐茂公,唐朝名將,因為為大唐的建立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戰功,李唐王室賜國姓“李”,改名“世勣”,後為避李世民的諱,叫李勣,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生歷經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三朝,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被封為“英國公”。

唐高宗李治執政期間,長袖善舞的武媚縱橫捭闔、運籌帷幄,以政治強人的面貌粉墨登場,對唐朝政局逐漸產生了影響;後來在稱帝的道路上,掀起了血雨腥風,伴隨著捏造事實、構陷誣衊、酷刑殺戮,對於李唐王室、開國元勳、文武重臣均實行殘酷的打擊,但是,德高望重的英國公李勣不在迫害行列,他得到了善終。



1.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做的事傷透了李勣的心。

李勣沒有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大臣一樣被武則天清算,自有過人之處,也與太宗臨死前的一件事有關係,據《舊唐書》記載:


公元649年(貞觀23年),李世民臥病,對李治說:“你對李勣沒有什麼恩惠,我現在準備貶他為外官。我死後,你應當授給他僕射的官職,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為你盡死力。”於是派李勣出任疊州都督。李治即位,當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著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命他任同中書門下,參與執掌機要事務。這一年,又冊拜為尚書左僕射。帝王自有駕馭術,文武雙全的李勣也有過人的謀略,通過此事早洞悉了君臣情誼不過是相互利用的關係罷了,有過黯然神傷,更有失望與憤懣,這與後來李唐王室受清算時,他保持沉默是金的態度不無關係。

2.李勣有恩於武則天。

高宗在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時,遭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朝廷元老重臣的普遍反對,幾乎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然而在徵詢李勣意見時,足智多謀的李勣則說:“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別人?”,既表明了支持態度,又施恩了武媚,為自己的壽終正寢創造了條件。



3.李勣不以忠誠李唐王室為出發點,而考慮國計民生。

李勣忽視武則天在唐高宗執政期的干政行為,採取了明哲保身的態度,是因為他高瞻遠矚,看清了局勢;而經過歷練,武媚的政治見解有利於國計民生,且武媚的政治手腕精妙而強悍,反對她的宗室、大臣絕無好下場,所以,李勣寧願謹言慎行,選擇無動於衷。


希望星晨58298869


題主的問題錯誤——武則天稱帝時李勣已經去世21年 如何阻止武則天稱帝

武則天是在690年稱帝,李勣是在669年去世,難道要李勣從棺材中起來勸阻武則天不要稱帝?

李勣關於武則天,就做了一件事情:

在李治問他是否可以立武昭儀為皇后時,李勣選擇了中立:立後是陛下家事,不需要問外人。

即:李勣不反對李治立武昭儀為皇后,就這麼一件事情。

多大的事情啊~~~~~

至於參政,是李治的授權,和李勣無關,也管不了;稱制是李治的遺照;稱帝是唐中宗同時得罪武后和丞相,被二人共同推翻。

武則天能夠參政、稱制、稱帝,和李勣沒有任何關係。武則天之所以能夠稱帝,和她兒子唐中宗的任性、唐睿宗的躲避高度相關。

簡單說,是武則天兒子的不爭氣,才給了武則天稱帝的空間,如果李隆基是武則天的兒子,又當皇帝,肯定發生母子相殺的政變。參見李隆基殺姑姑太平公主。

唐中宗的任性

唐中宗為了快速培養自己的勢力總是做出很多讓人驚訝的事情,同時也開創了自己特色的時代:

1、一即位就要把小官的岳父韋玄貞提拔為侍中(宰相),這就得罪了裴炎等朝廷文官。在武后和裴炎等文官的共同努力下,唐中宗被廢了。

2、神龍革命後,唐中宗即位,即位不久就把神龍革命攻城張柬之等不是發配邊疆,就是罷官,意圖建立自己的勢力;

3、為了快速建立自己勢力,唐中宗開創了自己的時代特色:公主開府建幕,於是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紛紛開府見幕;針對丞相不批准自己人任職的情況,唐中宗冊封了很多斜封官。

唐睿宗的逃避

690年唐睿宗自行上表禪讓帝位給武則天;

712年唐睿宗禪讓給兒子李隆基。

第一次禪讓成就了武則天稱帝,第二次禪讓導致太平公主被殺。

相比唐中宗的胡鬧任性,唐睿宗是武則天兒子中最無用的。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前言

對於歷史上的大唐王朝來說,武則天這個名字是揮之不去的,甚至可以說是李唐王朝的陰影,武則天,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一手顛覆了傳統,也顛覆了大唐。


後話——李勣這位唐朝大臣為何對武則天代李無動於衷呢?

李勣,唐朝名將,乃是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生歷經李淵、李世民、李治三朝,對於唐王朝而言,李勣功勳卓著,乃朝堂重臣,李勣為大唐四處征戰,立有大功,大唐王朝亦厚待李勣,封其為“英國公”。


在大唐王朝,唐高宗李治統治期間,武則天這位未來的女帝也正式出現在政治舞臺,在武則天的稱帝之路上,伴隨著狠辣的殺戮,對於她認為有威脅的李唐宗室、朝堂重臣,均實行清除政策,但是,李勣開始時卻沒有在這個行列。


李勣沒有如褚遂良等大臣一樣被武則天想方設法的解決掉,還是因為李勣此人沒有明確的去站隊。對於任何敏感的事兒,李勣是能躲則躲,躲不過,也是不會明確表示態度,這也是他沒有被清除的原因。


李勣對武則天在唐高宗在世時干政的行為,選擇了“無動於衷”,而李勣之所以是這種態度,其實也是因為他比較小心,他看清了局勢。

當時武則天的話語權是非常大的,以女子身份干政,大權在握,那些反對她的宗室、大臣,都沒什麼好下場,所以他李勣犯不上去往槍口上撞,他無動於衷的態度反而保全了他自身在朝堂上的地位。


說與山鬼聽


李績對武則天掌權無動於衷,其實是他與太宗的恩恩怨怨造成的。

太宗與李績的“恩與怨”

李績原名是徐世勣,隋末農民起義時為瓦崗軍李密部將。瓦崗軍敗於李唐時,瓦崗的大部分領土掌握在李績手中,李績沒有乘機自立也沒有以此向李唐靠攏邀功,而是將手中土地交給李密,讓主公李密獻給李唐。高祖李淵甚為感動,對李績大為褒獎,封其為國公並賜李姓,看做能夠交心的家裡人。

太宗皇帝與李績也是手足情深。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國公李績身染怪病,聽說鬍鬚灰可以治療此病,太宗皇帝便割下自己的鬍鬚送給李績。李績感恩涕零,太宗卻對其說:“朕也是為了江山社稷,朕要把兒子託付給你。你不曾辜負李密,也定然不會辜負朕。”(《資治通鑑》)李績當場哭拜於階下,皇恩浩蕩不過如此啊。

然而,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十五日,距離太宗駕崩的十一天前,李績卻接到命令,以宰相的身份調任遠離京城一千三百多里的的疊州。調離京城明顯是打壓李績,李績也是一刻不敢停留就離京赴任。有趣的是,李績離開京城一月後,又奉詔回京,拜為開府儀同三司,繼續擔任國務委員。李績是在赴任途中就奉詔回京,不僅官復原職而且上升半級。
事情豈不是很蹊蹺。
答案在太宗皇帝與太子李治的對話中。四月分病重期間太宗曾對太子說:“李績才智有餘,你的恩德不足,朕死之後他未必對你效忠。所以朕現在把他貶到天荒地老去。如果李績立即上路離京你就重用提拔他,如果李績有片刻遲疑,你就殺了他。”(《資治通鑑》)忠心耿耿的李績萬萬沒想到他差點人頭落地。

太宗皇帝的這一番作為,是每一個雄猜之主的慣用手段,卻沒有想到因此造成的李績心態變化,改變了朝廷的格局也為唐帝國埋下了隱患。

武媚娘“奪宮”

武媚娘從感業寺回宮後,成熟女性對於小男孩李治來說是巨大的誘惑。擁有母后的溫柔和父皇威嚴的武昭儀自然成了小男孩李治的安全港灣。王皇后的無知和一系列錯誤操作,讓李治深信廢王立武是最正確的選擇。奪宮之戰也隨之爆發,朝廷陣線涇渭分明。以武則天和高宗李治為首的新興勢力,他們勢單力薄。以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為首的重臣勳舊派,其中有太尉長孫無忌、尚書右僕射褚遂良、中書令來濟、門下省長官韓瑗;他們掌握帝國的決策權。力量對比一目瞭然,結果本可以預見,結果卻是中間出現了變數。
變數就是決策層的力量出現分化。當奪宮之戰爆發時,重臣司空李績卻在此時請病假,態度模稜兩可。早不病晚不病,偏偏此時生病,事情豈不是很蹊蹺。武則天也立馬察覺出蹊蹺。
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立馬前去探望國公李績,李治也毫無保留的向李績吐露心聲:朕想立武昭儀為皇后,可是顧命大臣都不同意,是不是該就此止步?(《新唐書》)
李績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再問外人?(《新唐書》)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李績的模稜兩可的態度其實是在告訴李治:並非所有的老臣重臣都反對廢王立武,皇帝其實可以獨斷專行。

真是李績一句話,武昭儀就鹹魚大翻身,大唐的命運卻是前途未卜。

李績的態度,大唐的轉向

問題來了,李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態度呢?
問題恐怕就出在前面我們講到的太宗對李績的一貶一提拔的安排。一方面貶黜李績出京,李績便已看清了太宗的用心,他的心可以說是寒到了極點。你不仁就休怪我不義,從此江山社稷與我無關,遠離是非才是萬全之策。另一方面,李績在被召回京城後,加封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成為了僅次於帝國首相的次輔。永徽四年更是拜為司空,更是與長孫無忌平起平坐,嫌隙也就此產生。李績不需要再為李唐出生入死,也不必要跟著長孫無忌這幫飛揚跋扈的權臣廝混。
決策集團不再鐵板一塊,武昭儀有大空子可鑽。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昭儀被冊立大唐帝國的皇后母儀天下,此後武皇后分別賜死王皇后和蕭淑妃,貶謫來濟和韓瑗,謀殺長孫無忌。帝國盡在武后的掌控之中。
太宗皇帝聖明神武的馭臣之術,卻成了大唐帝國的催命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