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大明风华剧情已过半,永乐帝北巡草原,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引言

因建文削藩而造成北边防御蒙古体系瓦解,随着朱棣继位,北边亲王守国门的体系彻底瓦解,蒙古亦频繁犯边。永乐时期对蒙出现过短暂春天,但因鞑靼杀害明朝使者,引发了五次永乐北巡。永乐北巡的同时对归降投诚的蒙古部落实行怀柔,允许朝贡,换来了土木堡之变前的平静,但始终没能解决草原问题。

大明风华剧情已过半,永乐帝北巡草原,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大明风华》剧照

最近热播剧《大明风华》已经播到了永乐北巡,永乐帝暮年为何执意北伐蒙古,从剧中来看一方面是蒙古部落不老实频繁犯边掳掠人口;另一方面永乐帝比较"自卑",因永乐得位不正怕后世史官口诛笔伐,所以在永乐活着的时候想多为国家做些好事、后代做些好事。历史上永乐帝的对蒙政策不仅仅是穷兵黩武的北伐,他还对蒙古实行了怀柔,边拉边打。

洪武朝对蒙防御

明朝代元,朱元璋定都南京,遣徐达等人北伐,将蒙古驱逐回草原,朱元璋成了真命天子。蒙古残部逃回草原后在旧主妥欢帖木儿和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的统治下,建立北元。中原的朱元璋既已中华正统自居,就要秉持历代中华正统王朝的政策。即天下一家,蒙古虽为残部亦为中华之外臣。所以朱元璋对当时的北元想以历代王朝和外族的君臣关系来解释。但是北元以恢复元朝统治为使命,双方根本性的差别造成了洪武朝时期,明蒙的全面对峙,其表现就是明朝对蒙防御体系的全面建立。

大明风华剧情已过半,永乐帝北巡草原,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永乐

众所周知,朱元璋将年长得力的秦王、晋王、燕王分封北面边塞,称为"塞王",以其拱卫中央。至脱古思帖木儿统治北元时期,朱元璋建立起了完善全面的对蒙防御体系。首先是扩大了北边藩国的疆域,增加藩国的军事实力,使得长城一线(辽东至甘肃)真正形成了屏藩中央的全面军事防线。其次在边塞广设卫所,对前期"有征无戍"的情况加以改变。洪武朝朱元璋对退到北边的蒙古曾经八次北伐,但战果不大,故朱元璋认识到"胡虏近塞,兵卫未立……置大宁都司及广宁诸卫,足以守边"(《明太祖实录》),所以开始修建卫所,派重兵镇守。

总之,洪武一朝,明蒙关系全面对立。洪武前期进行过八次北伐,终因不能全面剿灭蒙古残部而改为全面防御。

大明风华剧情已过半,永乐帝北巡草原,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徐达

永乐朝对蒙的拉拢

经过建文削藩、靖难之役,洪武朝时期构建的北部防御体系全面崩溃。因为永乐靖难,明军边塞主力南下,蒙古对边境的袭扰再起。所幸,永乐初期蒙古分裂,统一的草原分裂为瓦剌、鞑靼,在此背景下,永乐帝对蒙古亦开始了新政策。

永乐元年,永乐帝即遣使下诏给瓦剌部各部落酋长,命其朝贡。当时的朝贡不是侮辱而是表示明朝对蒙不再完全排斥,允许双方交流。只因当时瓦剌刚刚成立,内部仍在争权夺利,瓦剌西部诸酋长拥立阿里不哥的后裔为大汗,他们和瓦剌东部酋长拥立的大汗处于火并对立状态,因此谁都无力主持对明交流。虽然明朝这次安抚失败,但它意味着明朝对蒙政策由全面对抗走向部分交流。

大明风华剧情已过半,永乐帝北巡草原,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军

此后,永乐帝又四次遣使,要求蒙古朝贡,都因蒙古内讧而失败。至永乐六年,瓦剌的马哈木在和鞑靼鬼力赤、阿鲁台争夺草原霸权中取得优势,"永乐六年十月丙子,瓦剌马哈木等遣暖答世矢等随亦剌思等来朝贡马,且致诚请印信封爵。"(《明太宗实录》)。马哈木终于回应了朝贡,而且还主动求封,求封意味着他们对明朝永乐帝政权的承认、对永乐帝的臣服。马哈木这一举动,让永乐帝龙颜大悦,最终永乐封马哈木为贤义王。以封王为标志,这种对蒙古封王的策略被明朝后代继承,最著名的就是"俺答封贡"。

先礼后兵

需要指明,永乐帝对蒙古的册封,不是一味的无下限、完全的妥协。蒙古诸部落也不是因为永乐的百般招抚才朝贡的。永乐前期明蒙能沟通的前提是明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和蒙古内部分裂、力量分散无力大规模攻击明朝。至本雅失里被推举为鞑靼大汗,名义上成为鞑靼最高统治者,鞑靼有了较为统一的政权。而本雅失里是爱猷识理达腊之孙,他有着再复大元的野心,最终明朝边境硝烟再起。

大明风华剧情已过半,永乐帝北巡草原,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马哈木之孙也先

最初本雅失里被推荐为大汗之后,明朝就遣使安抚,主动通好,《明太宗实录》中对此有记载。

朕心甚喜,今遣都指挥…..等贵书谕意可汗,……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王朔漠,彼此永远相安于无事,岂不美哉彩。

但很明显可汗不想王朔漠,他杀死了明朝使者郭骥。藩国斩杀上国使者,这是对天朝最大的侮辱,明朝上下皆同仇敌忾;加之永乐帝已经平定了安南,现在明军主力可以北调;而且随着永乐帝统治的稳定,一般百姓对靖难之役已经遗忘,永乐帝完全得到了合法性,有人民的支持;靖难之后的休养生息又使得明朝国力恢复,完全有了能力对蒙一战。所以现在以郭骥被杀为导火索,永乐七年,开始了第一次北征。

这次北征是淇国公丘福为主帅,关于此次出征的目的按《太宗实录》记载的永乐帝给本雅失里的问罪书中所写。

讨虏大将军帅师往问杀使者之故…….两军相交,使者不绝……尔其审之。

从中我看可以看到即便是两军开战,大明也会允许草原派遣使者,所以此次出征更多的是给草原造成压力,迫使其认罪,并不以灭地平人、永靖边关为目的。但此次北伐丘福战败。

大明风华剧情已过半,永乐帝北巡草原,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军

王师败绩直接刺激了永乐帝亲征的决心。永乐八年二月丁末,用北京出发,永乐帝开始了第一次北巡,"本雅失里闻大军出塞,甚恐,欲同阿鲁台西走,阿鲁台不从,众遂乱,互相贼杀,本雅失里已西奔,阿鲁台东奔,余部落亦离散"在天子亲征的压力下,刚建立起来的相对统一的鞑靼汗国就因内讧被瓦解了,鞑靼又回到了各部落相对独立的时代,名义上鞑靼还有大汗,但大汗对手下部落约束力不大。此次北伐的结果就是本雅失里西逃瓦剌被杀,阿鲁台则在当年年末臣服朝贡。第一次北伐仅达到了战术上的目的,从战略大局上来说,草原仍各自为政,时常骚扰边关。但也因强大的明朝军力,草原不敢对大明太过无力,该朝贡的时候还是会来朝贡。

而以永乐第一次北伐为起点,永乐帝也重建了北边防御体系,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

其实,虽然永乐靖难,明军主力南移动,但永乐对北面的防御不敢掉以轻心。靖难之后永乐就采取了遣靖难功臣戍边以其"严固边备,以备不虞"的策略。自宋朝后,中原的威胁来自北方,现在明朝国内稳定,就要防备来自北边的威胁,所以以使者被杀为导火索,永乐才开始了全面北伐,最终目的就是毕其功于一,为子孙后代打下一个安稳的边疆,永靖边关。

大明风华剧情已过半,永乐帝北巡草原,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永乐

可以说自第一次永乐亲征后,永乐又四次亲征草原,但成果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打垮瓦剌鞑靼兴,打垮刚兴的鞑靼瓦剌又壮大,始终没有解决草原问题。

直至永乐第五次北伐结束,永乐帝在回京途中病逝,而明朝因为多年的大规模政治国力枯槁无力再战,所以才有了仁宣时期的大规模开关互市贸易求安稳。当然如果没有永乐帝接连出击草原,草原是不可能安定的和中原贸易的。

大明风华剧情已过半,永乐帝北巡草原,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大明风华》朱瞻基

永乐帝热衷于北伐的目的,笔者认为是现实危机和预想的将来危机。现实中蒙古的确不安分,加之永乐得位不正,为防止后世笔伐,就需要用更大的功绩去掩盖过去的劣迹,以永靖边关成就千古功绩为手段,希望后世提高对他的评价。同时为了防止蒙古未来做大做强,大明风华的剧中一句话说得好"马上天子死社稷",永乐帝也致力于给子孙打下一个天平的江山。从这一点看,永乐帝的确是个好皇帝。总之,永乐时期用兵草原,只是一时削弱了草原各部,但没有根除草原威胁。所以才有了以后的土木堡、武宗北巡、南倭北虏之患、俺答封贡等一系列和草原的恩恩怨怨。

参考文献

《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