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資治通鑑》記錄了一次戰前會議的全過程:微妙精彩有看點

【出處】《資治通鑑·周紀二》

【原文】魏龐涓伐韓。韓請救於齊。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蚤救之。”孫臏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訴於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陰許韓使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於齊。

【解讀】魏國龐涓率軍攻打韓國。韓國派人向齊國求救。於是齊威王就召集大臣開御前會議。

1、齊威王:“是早救好呢,還是晚救好呢?”。

領導先發話了,救是肯定要救,就是早救和晚救的區別。這是本次會議的總基調,也是本次會議討論的議題。我們在工作中經常要參加各種各樣、不同規模的會議。每次參會前,我們一定要弄清楚開會的目的,討論的議題,特別重要的是要搞清楚領導、上級、會議組織者的態度和目的。這是一次成功會議的起點,也是關鍵點。

2、成侯:不如不救。

成侯,也就是鄒忌,時任齊國國相(關於有一個鼓琴談大道的典故)。

當時齊國的軍權全部掌握在以田忌為代表王室成員手裡,每次對外用兵,將領立功,王室增權,對齊威王的權威和他本人國相的地位有很大影響。但是這次會議中,鄒忌明顯沒有弄清楚齊威王的意圖,在發表意見時不講政治:領導都定調了,還公然唱反調,不符合國相的要求。

3、田忌:我們坐視不管,韓國就會滅亡,被魏國吞併。還是早些出兵救援為好。

將士只有在通過戰爭才能贏得更高的榮譽和地位。掌管軍隊的田忌自然是主戰派,他在分析韓魏戰爭時,站到了韓國的立場上,自然不能打動齊威王。我們參加每次會議,或者發表意見、或者說服別人,都必須要站到對方立場上想問題,否則說了再多,只會南轅北轍。

4、孫臏:現在韓國、魏國的軍隊士氣正盛,我們就去救援,是我們代替韓國承受魏國的打擊,反而聽命於韓國了。這次魏國有吞併韓國的野心,待到韓國感到亡國迫在眉睫,一定會向東再來懇求齊國,那時我們再出兵,既可以加深與韓國的親密關係,又可以乘魏國軍隊的疲弊,正是一舉兩得,名利雙收。

會議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推進工作。孫臏在此次會議中的講話,講形勢、講政治、講方法,也提出了具體的操作辦法,是一個典型的好發言,齊威王自然喜歡。

首先分析形勢,韓魏還未交戰,勝負未定,現在出兵屬於吃力不討好,不是最佳時機。

其次分析對手,魏國有吞併韓國的野心,韓國打的是存亡戰,雙方肯定打得很慘烈

最後分析利害。當雙方打得差不多了,特別是韓國快要戰敗的時候再出兵,可以“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實現齊國利益最大化。

《資治通鑑》記錄了一次戰前會議的全過程:微妙精彩有看點

5、齊威王:好,就這麼辦。

戰略謀定之後,齊威王便暗中答應韓國使臣的求救,讓他回去,卻遲遲不出兵。韓國以為有齊國的支持,便奮力抵抗,但經過五次大戰都大敗而歸,只好把國家的命運寄託在東方齊國身上。

此時韓國的救援請求,那是事關生死存亡、國破家亡的請求。齊國這時出兵救援,猶如雪中送炭、絕渡逢舟,令韓國上下唯齊國是瞻,齊國果然“受重利而得尊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