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蜀汉北地王刘谌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杀妻屠子于宗庙是对还是错?

辰巳I


关于蜀汉的皇室,人们比较熟悉的往往是开国皇帝刘备和亡国之君刘禅,除此之外,它的存在感是非常低下的。蜀汉景耀六年(263),邓艾偷渡阴平道直入蜀汉腹地,兵临成都。

面对邓艾并不算多的兵力,后主刘禅出城投降,宣告蜀汉的灭亡。而早在刘禅决定投降时,其子北地王刘谌便已经将妻子儿女杀掉后,自杀在纪念先帝的宗庙里。那么,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他杀妻屠子的行为是对还是错呢?

刘谌是刘禅的第五个儿子,景耀二年(259)时,被封为北地王。在史书上,对于刘谌的记载其实非常稀少。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召集大臣议事,讨论到底是战还是降。一时间,大臣们议论纷纷,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有的大臣主张,蜀、吴是同盟,现在蜀国危亡,应当投奔吴国,先依附于东吴,寻机复国;有的则认为益州南部,曾经南蛮王孟获作乱的南中地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应该逃往那里,依托山林的地形优势固守。

这时,素来以反对北伐著称的谯周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先是反驳提议投靠东吴的人说:"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关于向南撤退的提议,谯周也给予了不同的想法:"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他先是认为投奔东吴,寄人篱下,迟早被吞并,又认为南方的部族各怀异心,无法保证安全。

于是刘禅被谯周说服,眼看就要投降。这时,北地王刘谌却勃然大怒道:"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在他看来,就算真的山穷水尽,也不该如此轻易便将祖宗基业拱手让人,应该是君主、臣子们同心协力,与敌人死战,才能够有颜面去见先帝。

无奈,刘禅决意投降,就算是亲生儿子劝阻也不为所动。陷入失望和绝望的刘谌来到供奉自己的爷爷、蜀汉创始人刘备的宗庙当中,"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就这样,北地王刘谌一家数人都死在了先帝的灵前。

刘谌性格刚烈直率,有着很强的家国情怀,他出身宗室,誓与国家共存亡,在敌军来临之际,他情愿以死殉国,却无奈个人之力无法改变历史。

他杀妻屠子,有的人眼里,这是大忠。有的人眼里,这是滥杀无辜,从目睹这一场景的侍卫都被感动流涕这一点来看,在当时,这一行为并不算错。


煮酒君


如今要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探寻刘谌到底是个怎样的,显然已不可能,只留下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他劝父亲刘禅不要投降的那段话:“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谌其人是怀有义气的,用现在说法来讲就是有一种很愤青的感觉,愿意和国家共存亡的决心表露无遗。可这些忠义之言在能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刘禅眼中无异就是逼自己去死,为蜀汉殉葬,这肯定是刘禅不乐意的,他拒绝了刘谌的“忠言”,选择接受投降派谯周的建议——投降,对于刘禅而言,谯周才是符合他心意的忠诚,而刘谌就是“竖子想谋害我”。在这样的背景下,刘谌的一腔孤勇显得毫无意义,和父亲一同以身报国的幻想破灭了,这是他觉得身为蜀汉王室血脉最大的悲哀吧。

哀莫大于心死,绝望之下,他选择举家报国来表明自己的忠义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他是拒绝投降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城破之后也是不会忍辱偷生的,自己的妻子能和自己一同赴死也是最好的归宿,不然等着给为魏军侮辱吗?而自己的孩子,在父母双双离去之后也是孤独的在这个世上,不如一同死节,大概也是想带着一家人去另一个世界向西先帝哭诉吧,先帝辛苦创业自己作为后代虽未守住却也是拼尽全力以死明志了。

其实,从情理来说,一个国家总是需要一些真正的忠义之士的,如果人人畏死,那么是没有人能担起一个国家的脊梁的。不过我却不赞同刘谌的做法,以死报国固然壮烈,还有可能青史留名,可是妇孺何辜呢?把他们送去南方平安的度过一生相信也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刘谌思想太过迂腐了,只想着所谓的“君王死社稷”断送了自己妻儿的姓名,这也可能在当时汉末文人也重气节的大环境有关系吧。


藤藤菜讲文史


北地王刘谌其人事迹

北地王刘谌[chén],是蜀汉后主刘禅的第五子,如果蜀汉不被魏国灭亡,他一辈子也许就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皇室贵胄罢了,虽然现存的史料对他的一生事迹记载很少,但在他人生最后时刻的一件壮举让他名垂青史,下面来说说这件壮举之事。

263年夏天,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将领大举伐蜀,刘禅也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姜维虽然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派遣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拒敌,诸葛瞻战死在了绵竹。

在蜀汉命悬一线之时,后主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奉书投降。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却极力请求背城一战,刘谌对其父刘禅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但是后主刘禅不采纳他的意见,送玺绶给邓艾准备开门投降。刘谌为国家灭亡感到十分痛苦、悲愤,于是来到祖父的昭烈庙内痛哭,表达自己内心的苦痛和愤恨,后来回到家中将自己的妻妾和子女全部杀死,避免他们遭受屈辱和亡国之痛,自己也随后自杀。

刘谌为国捐躯的高尚品质被历代文人墨客所颂扬,清朝的毛宗岗就曾评曰:“独至后汉之亡,而刘禅虽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为汉朝生色。”

而在现武侯祠中有刘谌雕像,下方檀木上刻有刘谌生平,以纪念刘谌自杀殉国、宁死不降的高尚情操,如南宋陈普诗曰:纷纷蜀土祠诸葛,香火曾分北地王。

那么刘谌杀妻屠子于宗庙是对还是错?

刘谌是刘禅最有血性的儿子,他杀妻屠子免遭敌人侮辱是一种大义之举。刘禅被俘之洛阳之后,虽然被封为安乐县公,但是不是就会遭到司马昭及群臣的羞辱,但是刘禅以“此间乐,不思蜀”这样没心没肺的话消除了司马昭的猜忌,但是“乐不思蜀”的羞辱在历史上盖棺定论成为刘禅的烙印。

刘谌自知投降被俘后少不了被战胜者羞辱,妻子女儿甚至有可能被当做万物被胜利者赏赐给他人,刘禅的李昭仪在得知“魏以蜀宫人赐将士”为不受这份罪而自杀。我们都知道宋徽宗被俘入金的过程中,无数的嫔妃、女儿和宫娥就遭到金人的侮辱;崇祯皇帝在明将亡之时将自己的妃嫔、女儿杀死以避免遭歹人侮辱。

正所谓“君王死社稷“,虽然刘谌剥夺了妻儿的生命,但是对于宗庙来说是有功的,使得妻儿免遭羞辱,不想自己和妻儿系首委命于小吏当亡国奴。想必刘备内心还是有点的欣慰的——儿子懦弱,孙子热血。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其他的文章也精彩,我们将以轻松有趣的方法,带你畅读历史!


最爱肉丸子先生


刘谌在历史上的故事并不多,几乎没有记载,惟一形象高大的是,他在邓艾破城之日,杀妻屠子,自杀殉国。真乃英雄也。刘禅如此懦弱,扶不起来的阿斗,却生出了北地王这样壮烈之子,总算没有给刘备丢人。

是对是错。自然是对的。在国家灭亡之际,前方将士为国牺牲多少?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张飞的孙子张遵、赵云的儿子赵广、傅彤的儿子傅佥、李恢的侄子李球都战死沙场,关羽一家被庞会灭门。大家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保刘备的江山。刘家如果不出来一个人,都象阿斗刘禅一样自缚投降,就丢死刘家的人了。刘谌站了出来,与大家同死,总算不让大家太寒心。

人固有一死,有死轻于鸿毛,有死重于泰山。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刘备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壮烈的一生,是不屈不挠的一生。历史上虽然没有记载刘谌干过什么光荣伟大的事情,但就凭他自杀殉国这一点,就足以名留史册了。与国同死,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不是吗?记得当年杨靖宇将军走投无路之时,一位老农劝他:投降了吧。杨靖宇回答:老乡,大家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话说的,动人心魄。至今听着都让人心痛。杨靖宇这样的英雄,真的是祖国的脊梁。其实北地王刘谌,对于蜀汉而言,也是这样的人。大家都降了,还有蜀汉吗?刘谌之死,蜀汉的精神不死。刘禅之活,蜀汉虽活犹亡。刘禅宣布投降那一刹那,在前线坚持抗战的姜维,该有多伤心呢。刘谌之死,至少给前线的将士们,一丝慰藉。你们为刘谌这样的人死了,值。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历史春秋网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在刘璋成都粮食足支一年,还有三万精锐时,迫于内部压力无奈出降,几十年后,刘备的儿子刘禅也遭到这种待遇,诸葛瞻守绵竹全军覆没,成都最后一道防线失守,邓艾兵临成都,城内乱成一团,或走或降,议论纷纷,对比刘璋时逾城出降的蜀郡太守许靖,蜀汉出了一位益州巴西人谯周,力主投降,认为奔吴或奔南中都是下策,不死也无法复国还会再次被抓获。这个意见,事实也代表蜀地本地派的看法,兵连祸结,死的受罪的都是当地人,不愿再打,刘禅无奈,听从了,由谯周赍表先去打探消息。


这时,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走了出来,据汉晋春秋记载,刘谌怒斥谯周误国,对其父刘禅说应该抵抗,战至最后一滴血,不然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更无颜面对辛辛苦苦打下这片基业的先帝,“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以蜀汉太子时才三十多岁来论,刘谌应该是三十前后年纪,平时也没有军政历练,这时出头,受到刘禅的痛斥,喝退了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没想到北地王竟然是烈性子的人,见其父不听他的劝告,心知大势已去,回天乏力,被在朝堂刘禅叱退后,便到刘备的昭烈庙里大哭一场,哭诉的估计是祖宗创业维艰,子孙无能守不住,汉室倾颓至此无力回天之类,哭完回家拔出剑来,杀死了妻子和儿子然后自刎“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这一幕亡国前的热血剧,看的人无不垂泪,痛心目前形势,扼腕亡国在即“左右无不为涕泣者”。(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古代所谓的国,其实是家天下,并不等于现代意义的国家主权在民,它就是皇权的私产,最多与权贵士大夫共享一点,与普罗大众是无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就针对古代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概念,“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认为亡天下时,天下人人有责,亡国,则由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由此看来,刘谌是合格及称职的肉食者,受国重恩,自当为国殉身。(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刘谌的杀妻杀子,在古代也属正常,亡国覆家之时,妻女沦为士兵玩物比比皆是,为全名节,又受国恩,杀之以殉也是一个出路,须知古人是认为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在蜀汉灭亡时,不单刘备孙子有这个觉悟,其他蜀汉旧臣后人,也在这一役中殉国亡身,比如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张飞孙张遵、赵云儿子赵广、傅彤儿子傅佥、李恢侄儿李球,这些人可谓善始善终,无负于国。


南方鹏


关于刘谌的记载少之又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已知的史料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于刘谌,出生年月已不可考究。只知其为刘禅第五子,自幼聪慧过人,颇有节气,并于公元259年被封为北王。公元262年,司马昭制定灭蜀再顺江灭吴战略。次年8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国,十月,邓艾部破剑阁、绵竹,兵临蜀国都城门下。后主刘禅审时度势,率百官开门投降,刘谌上奏“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应。刘谌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痛哭,随后先杀妻、杀子,最后然后自杀。

其余的不好评价,但至少从这里看刘谌不管的胆识,勇气都是过人的。但是要论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我觉得这样纯属是个人观点了。

因为刘谌不管是自杀还是投降,都于百姓无益,于江山社稷无益。蜀国不会因为他自杀与否就会保持,同样蜀地百姓不会因为他自杀与否就能过上好日子,所以这终归只是一个个人的事,无关好坏。


三观粉碎机


以当时的社会环境,道德伦理来讲,刘谌的做法是正确的,国家被灭,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最该殉国的就是君主,对于封建社会君主来讲,国既是家,家就是国,百姓是自己的子民,个人认为封建制度下的君臣民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是比现在更紧密的。蜀汉被灭,宗庙无以为继,代表了汉嗣的正式灭绝,从封建道德、政治层面来讲,臣下(诸葛瞻、诸葛尚、张遵、黄崇、李球、傅佥)为国战死颇多,皇室必须有人出来做点什么来告慰殉国将士,让天下人看下,你们为刘氏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虽然投降了,但是并不是都是贪生怕死的,老刘家一个郡王级别的人全家殉国了。再就是刘谌个人性格原因,继承了刘备的刚烈(不要看演义,看正史),却没继承刘备的百折不挠、隐忍折节,设身处地的想想,最后走这一步也是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