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大明风华》朱棣北征精彩纷呈,和真正永乐二十年北征有何不同?

《大明风华》更新到29集,永乐皇帝北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让人大呼过瘾。那我们就结合史书,看看真实永乐二十年的北征和电视剧中有何差别。

  • 忽兰忽失温之战退后

忽兰忽失温之战发生在永乐十二年,不是永乐二十年。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一月,瓦剌部首领马哈木率部众向漠南进犯。次年三月,朱棣发兵50万大军,再度亲征漠北。六月,明军主力进至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西北),瓦剌军3万多人迎战。朱棣亲率精骑与瓦剌军展开殊死厮杀,杀死瓦剌王子10余人,瓦刺士卒数千人,逼迫敌人败退。明军乘胜追击,一直追至土剌河,“生擒数十人”,马哈木、太平等“脱身远遁”。此战虽然重创瓦剌,明军也伤亡不小,于是下令班师。

《大明风华》朱棣北征精彩纷呈,和真正永乐二十年北征有何不同?


  • 红衣大炮穿越

永乐年间还没有红衣大炮,近二百年以后才出现。红夷大炮的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称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在引进该类火炮后不久,明朝就仿制成功。

  • 马哈木复活

永乐二十年,瓦刺首领马哈木已经死了好几年了。绰罗斯·马哈木(1376年—1416年),蒙古族,一作“巴图拉”。出身贵族,瓦剌的首领。猛可帖木儿之子。明朝时期蒙古著名太师,封号顺宁王。

永乐七年,明成祖朱棣册封马哈木为“顺宁王”。从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蒙古丞相阿鲁台先后拥立鬼立赤、本雅失里、阿台为蒙古可汗,自称太师,专权擅政。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帝称其“和宁王”,专门与马哈木的瓦剌部对立。因此,绰罗斯·马哈木亲率部征讨阿鲁台,永乐十四年在里海地区阵亡。

《大明风华》朱棣北征精彩纷呈,和真正永乐二十年北征有何不同?


  • 脱脱不花早生

孛儿只斤·脱脱不花 (1422年-1452年)蒙古帝国第二十六位大汗 。永乐二十年才出生,永乐二十年北征时他才刚刚出生,可剧中他不但提前出生,还提前成为了蒙古大汗。

  • 太子朱高炽加九锡?

剧中太子朱高炽被朱棣加九锡,这就要让人笑掉大牙了。九锡(cì,通“赐”)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最重要的,你看看历史上得到九锡都是谁,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都接受过;后来宋,齐,梁,陈四朝至隋唐两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大明风华》朱棣北征精彩纷呈,和真正永乐二十年北征有何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