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隨便換一個普通人代理崇禎,能振興大明麼?

京東李達康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明崇禎皇帝雖是大明的亡國之君,但明朝實亡於萬曆年間,這句話說的一點也沒錯。萬曆皇帝當政48載,將明朝數百年的繁榮基業拉到了傾覆的懸崖邊。也正是由於其執政時間之長,才把這種影響及危害波及的越大越深。


萬曆皇帝即位前十年,張居正作為首輔主導改革,大刀闊斧的改革緩和了自嘉靖皇帝后期以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矛盾,中興之象似乎已經顯現。

然而當張居正死後,萬曆親政,此前在改革中被觸及到利益並深受打擊的貴族階級開始紛紛牴觸改革,主張廢除張居正之改革。萬曆皇帝禁不起如此勢大的反對浪潮,加之在張居正主政期間滋生的不滿情緒,年輕氣盛的朱翊鈞終於廢止了張居正的改革。明朝的振興之路也被徹底被扼殺。


意氣風發的萬曆皇帝在親征後也頗有明君之為,然而好景不長,從萬曆二十多年開始,這位皇帝就是不理朝政,對於朝中大小事均一概無視,導致朝事荒廢,國內大小事務皆取決於內閣,而內閣成員之間也是各懷異心。長此以往,官員結黨日盛。官員之間爭相鬥爭而不談國事,同時在軍事邊防上的疏怠,使得遼東女真開始崛起併成為明末最大的威脅所在。


萬曆後,即位的是一月天子朱常洛,這個咱們姑且忽略。隨後即位的明熹宗朱由校更是效仿他的爺爺萬曆皇帝,一門心思搞土木,將朝政大權委於大宦官魏忠賢。魏忠賢權傾朝野,排除異己,獨斷專行,更是把明朝的政局搞得混亂不堪。


所以,當崇禎皇帝即位以後,他面臨的是一個政治上黨爭橫行,經濟上國庫空虛,社會上土地兼併現象異常嚴重,流民四起,軍事上國內農民起義不斷,同時後金在遼東虎視眈眈。

這樣一副百弊叢生,千瘡百孔的亂象,任誰也是回天乏術。


小宋拾趣


不要說隨便換一個普通人代理崇禎,就是讓古代歷史中任何一位有千秋之功的皇帝來代替崇禎,都無法挽回明朝的滅亡。

末期的明朝是一個什麼情況:

崇禎當時接手大明帝國的時候,明朝正處於一個最危險的時期,而且是無法挽回的時期。

明朝末期的人口

自從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從明朝建立初起的6000萬人口差不多增長了兩億人口。這兩億的人口基數從萬曆後期一直維持到了天啟末年。

也就是說,當時崇禎接受明朝的時候,明朝的人口基數正處於一個巔峰時期。而且,這個巔峰時期創造了中國古代歷史人口之最。當時明朝的這兩億人口相當於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都是以農業為生,要養活這麼龐大的人口肯定是需要數量巨大的糧食。但是,糧食的生產,在中國古代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飯,所以,地理條件和氣候就尤為的重要。

但是在明初的時候(14世紀的時候),華夏版圖的氣候開始產生了微妙的變化,由暖逐漸變寒。而且這個氣候的變化在17世紀的時候達到了頂點,也就是說,在崇禎繼位的時候,氣候的逐漸變法導致明朝農業的發展困難加劇。

當時江南地區的農作物的生長週期,要比之前短上10天左右,而北方的農作物生長週期則要短了兩個周。

並且在崇禎繼位之後,他所治理下的大明帝國爆發了五百年來的33次持續性乾旱年中最長的一次,特別是黃河流域,從崇禎繼位到明朝滅亡,長達十餘年的大旱,導致災情爆發,並且人為無法改變。

當大量人口無法獲得糧食 ,饑荒便開始蔓延。實際上,明朝的饑荒從萬曆末年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萬曆時期靠的是明朝國庫中的存糧食,百姓才勉強能夠活下去。

但是,崇禎接手明朝之後,這種情況卻越來越嚴重,大明帝國從此陷入了這個不可自拔的深淵,導致的後果就是大明帝國的滅亡。

通過以上分析,明朝末期無論任何一個皇帝代替崇禎,都無法挽救明朝的滅亡。


公元前


一個皇帝如果在幾個重大決策中都出錯,那他的王朝保不住是必然的。崇禎作皇帝17年,做的三項最重大的決策都是錯的:

一、剛登基就忘了先皇哥哥天啟皇帝要他重用魏忠賢的遺囑,在沒有扶持自己的代理人的情況下操之過急地拿下魏忠賢,導致比魏忠賢還壞好幾倍的東林黨人專權,國象稅收大減財富都跑到東林黨人腰包裡了,邊關軍餉無出。

二、殺袁崇煥導致邊關將士士氣低落,紛紛投降女真人,女真人趁機做大的障礙小了很多。

三、被李自成兵席捲華北之際,南京有現成的第二套政府班子的情況下,還對南遷之事猶豫不決,等想南逃時已逃不出去了;李自成想讓崇禎封其為西北王並補一百萬兩白銀作軍晌就去幫朝庭打女真人,崇禎也不準。

如果隨便換個思維能力正常的人代替崇禎當政,也不至於把這三項最重大的決策都做錯,女真人也沒那麼容易佔領中華大地。


尋人參果者


明朝末期內憂外患,外有滿清虎視眈眈,內有農民起義不斷,沿海有海盜甚是滋擾猖獗,朝廷內部黨爭不斷,層出不窮,這是明末的內外的當時處境,但眾所周知,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軍事能力,打仗必須需要的便是錢。

崇禎即位期間社會危機日益加深,有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還有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而最嚴重的是掌握統治大權的人不想去解決這些矛盾,如果作為普通人很難去完成這些均衡問題,發展規劃,戰略意識,經濟趨勢,不僅要有雄才偉略,還有過人的智慧膽識,並看重憂患不計得失。

攘外必先安內的方略。

想要國富的財政之路有好多條,然而崇禎皇帝,偏偏選擇了那條最不靠譜的作死之路,西北連年大旱,朝廷增加賦稅,賑災糧食又被當地官員貪汙,天災人禍激起民變,逼的農民鋌而走險,在天災面前朝廷應派官吏負責監管,地方官維護,及時懲戒貪汙,問罪不法官吏,不應該採取剿殺政策,以民為敵,應該看清大明的困境,不應自恃兵多糧足,以鎮壓起義用兵,幾年時間朝廷用的餉銀越來越多,農民軍越剿越多,不願意拿錢去賑災,明末最大的弊端。

平衡朝局勢力,重建沿海工商稅務

對待魏忠賢不要操之過急,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以魏忠賢的勢力平衡東林黨,以威朝局,針對工商業和對外貿易發達的地區,重新設立了工商稅和海稅,並減少農民賦稅,雖然得罪了江浙地區的地主階級,但是朝廷國庫有錢就可以平亂,賑災,安定國防,從新建立帝國的根基。

部署戰略,安撫遼西,練兵駐防。

照孫承宗的戰略不急需求成,穩紮穩打,經營寧錦防線,把握好戰機,在邊關練兵屯田,扼守關外,恢復遼河以西疆土,統帥以山海關和薊、遼等諸地軍需,見機行事,不受朝中節制,招募遼人當兵,重建紀律,清除冒領軍餉者,重組遼東軍事力量。

懲戒官吏,重整綱紀,效仿推恩,減少財政負擔。

導致明末財政虧空的原因,不能說與土地兼動搖了國之根本,這些官僚勾結的大商賈,大肆兼併土地使得國家貧窮,商賈官吏富庶,對朝廷內重整綱紀,秉公執法,對朱家的子孫一定的限制,可以效仿推恩令,消弱大明子嗣的憂患,減少朝廷負擔。明朝的藩王們,哪一個不是富得流油,集合族內的資源以祭祀太廟的機會,以天下蒼生為目的,大明江山為核心,根據大小藩王的財富土地,地域經濟,讓諸王供奉“酎金”解決國家面臨財政空虛。

明末時期文武人才皆備,但因崇禎出現很多失誤,明朝最後走向末路。

很多事情操之過急,反而沒有起到必然的結果,對內對外關係得到融洽,有一定的緩衝空間,接受諸臣的意見,重組內閣任用信任權臣並減少猜忌,明朝在眾位能人的相助之下,能夠逐漸恢復發展和國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雖然明朝的滅亡不能夠全部責怪崇禎一人,但作為皇帝有一定的關聯,剛愎自用,不懂變通,更不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這樣的做法根本無法讓那些臣子忠心為他效力。


風情漸漸依舊


作為明朝最高的統治者,管理上億的百姓,是普通人能勝任的?崇禎的問題已經不是簡單的信任與不信任的問題,而是國家倒黴遇到了問題的總爆發。天災,人禍,外族的侵略等等,什麼倒黴的事情,全輪在他的頭上,已經不是他一個人或整個明朝在他任上可以解決的。

首先軍隊方面,北方最能打的邊軍基本是靠走私女真來發財,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小團體,而且是有強勁戰鬥力的武裝團體,朝庭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東林黨是把持了南方的稅費,已經不是你皇帝想收就能收上來的,崇禎的上任是靠著太監團隊才搞到一部分稅費,養活軍隊讓後金不能南下,也僅此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崇禎不是緩緩圖之,居然還狂下猛藥瞎折騰,一半程度是他自己折騰死自己的。比如,上位之初就抓了老魏,然後限制東廠與錦衣衛的權限,後面過了幾年發現錢都收不上來了,再恢復過來,已經寒了東廠和錦衣衛的心了。

。這些主要還是因為崇禎是臨時被抓過來當皇帝的,從小沒有受過帝王術的培訓,怎麼當皇帝沒學過,所以相當吃虧。如果換個歷史上面,稍稍有點正常的皇帝上來,鹹魚翻身也不是不可能。比如,文官最容易內鬥,很簡單,再扶二個大老出來,三足頂立,你皇帝就省心多了。皇族要清洗一下,立馬國庫就充實了,你下不了手,那麼供給減半總行了吧。大量田地收回一半。學一下漢朝的分封制,又能削減皇族的實權,又能得好處。畢竟明朝最後有一半的田最後都在皇族手上,還不是白白便宜了李闖和女真。

軍隊方面,肯定是再培養一批部隊出來,邊軍是靠不住,那麼從現存的戚家軍,以及白桿兵入手,以每年翻一翻的速度進行擴張,五年後二支新軍就可以用了。可以輪流頂在邊軍的後面,讓他們邊軍和女真耗著。然後撤了軍戶制度,本來就是沒用。東廠與錦衣衛自然要抓在手上,而且還要培養這二大機構的武裝力量,作為內衛使用了。整個有明一代,太監還是對皇帝相當忠心的,因為沒有了皇帝自己什麼都不是。


上海小施4749


此時的明朝就像是一個重病在身的病人,是不能用重藥去治的,並且在短短几十年裡就完成振興大明的重擔也不正常,所以只能先穩住朝堂和軍隊的局勢,用司禮監來制衡內閣,大力提拔籠絡邊關大將。大局穩定了之後,一些有才能的人就會經過時光的沖刷脫穎而出,只要嚴格遵守功必賞,過必罰。就不會失去別人效忠的慾望,畢竟學成文武藝,賣於帝王家的思想在古代可是根深蒂固的。只要保持聖明的形象,名臣良將自然會來投靠,還可以自己從微末之間培養可用的軍事政治人才,而只有等到自己掌握的力量佔據帝國的大半以後,實際掌握了軍政大權以後,才能進行改革來從根本上改變帝國的面貌和實力。

這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想法。


錦衣乞丐


不可能……

彼時大明被損壞的是根基……那就是老百姓!

老百姓相信的是謠言,你能阻止一個,可是你能阻止其他地方的謠言嗎?

古代通訊信息並不發達,很多事情都是以訛傳訛……

人們只會相信自己聽到的,而不是相信事實。所謂三人成虎就是這個道理。

即便一個現代人回到古代,除非他有方法通過某種方式來重新獲取民心,負責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娛樂好事君


換個普通人絕無可能,崇禎本來就是個好皇帝,是明朝父輩留下來的爛攤了讓他幾十年的努力治國都無用!換成普通人早就亡國了!


漳河南一身正氣


那就讓我代替崇禎吧。先讓魏忠賢把東林黨這幫貨物一掃而空。接著本尊出馬,先把李自成這小子辦了(還沒餓得造反,臨死前喊冤)。緊接著大軍開進山海關,權利解決野豬皮。然後朕該休息了,今晚新進的常在那裡休息。


角落裡的小爬爬


當時內憂外患,形勢岌岌可危,沒有像朱元璋、李世民、朱棣、劉徹、劉秀這樣胸才大略的皇帝,恐怕不能力挽狂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