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王崧舟:語文課,最應該教的不是知識,而是底蘊

文章轉自網絡

有人讀書為了消磨時光,有人讀書為了蕩氣迴腸,有人讀書為了黃金萬兩,有人讀書為了滴滴嬌娘,有人讀書為了救死扶傷,有人讀書為了事業輝煌……那麼,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的閱讀觀又是怎樣的呢?通過閱讀他是如何達到“率性自在”的教學及人生境界的?聽聽王崧舟的閱讀故事吧——

閱讀讓你體驗一代又一代人的不同生活

我天生喜歡讀書,對書永遠充滿好奇。一直覺得,每本書都是一個生命,充滿了誘惑與靈性,你不去跟它打照面,它靜靜地躺在你的書櫃裡。你拿起書來,它就是活的,就會和你對話。而跟你對話的每一本書都是不一樣的,都給你開啟不一樣的精神世界。當你進入書裡,也就進入了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在體驗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生活。

王崧舟:語文課,最應該教的不是知識,而是底蘊


我家裡有一間書房,頂天立地的都是書。書房裡,有我擬的一幅對聯。上聯是:明月一簾無心照,下聯是:詩書半齋隨意讀。

在閱讀上,我是個典型的雜家,從文學作品、教育理論、哲學著作到宗教名著,乃至古代術數,都有所涉獵,樂在其中。我既讀入世的書,如臺灣傅佩榮的《哲學人生》、卡耐基的《積極的人生》、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也讀出世的書;既讀教育類的書,如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並推薦給學校老師,也愛非教育類的書,範曾的《吟賞風雅》,寫得灑脫、寫得雅緻,他的書畫在中國當代算是一絕。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我一邊讀一邊偷著樂,那種無處不在的黑色幽默是從作者心裡流淌出來的,擋都擋不住。劉小楓的《沉重的肉身》,試圖回答困擾所有當代人的性倫理的問題,儘管讀得雲裡霧裡的,但就是不願意放下。

語文專業的書我也讀得深入而系統。坦誠地說,我的語文教育思想一多半受王尚文先生《語感論》一書的影響,我覺得王先生做的是真學問,那種理論的涵養、那種思辨的功底真叫過硬。而潘新和先生洋洋百萬言的《語文:表現與存在》,則是我所看到的中國當代語文課程理論方面最有建樹、最有見地的一本書,也是對詩意語文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王崧舟:語文課,最應該教的不是知識,而是底蘊


在教學《長相思》一文時,我曾苦苦琢磨了3個月之久。一直試圖在古詩文教學上有所突破,但始終找不到靈感,當時就像懷孕以後難產,好難受啊。於是,我又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寫了文本細讀,研究了納蘭性德的生平,查找了大量資料,仍未有實質性的突破。不經意間,我讀到了朱光潛的《詩論》,結果一看就看進去了,還看出了很多東西。後來,公開課《長相思》的教學效果非常好,成了詩意語文的經典課例。20多年了,我一直在讀《詩論》這本書,每次重讀都能看到新的東西。

其他的諸如蘭色姆的《新批評》等非語文專業書籍,也幫助我瞭解並窺見了文本細讀的門道,因為文本細讀的理論和技術就是新批評學派提出來的。韋勒克與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我研讀了很多遍,在全球範圍內這是一本最經典的文學理論教材。

閱讀最重要的是融會貫通。就像季羨林先生對年輕人講的,“你們做學問,要達到三個貫通,第一個是中西貫通,第二個是古今貫通,第三個是文理貫通。你做到了這三個貫通,那你文化底蘊的基座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樣變得寬厚、堅實”。而真正做到這一點,實在是一輩子的功課。

王崧舟:語文課,最應該教的不是知識,而是底蘊


閱讀是唯一能讓人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

除了連環畫,我也看了不少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如《蕩寇志》、《薛仁貴徵東》、《狄青徵遼》、《兒女英雄傳》等,都是在讀小學時看的。但是,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給我打精神底子的書,則是曹雪芹的《紅樓夢》。初中三年,我基本上是伴隨著讀《紅樓夢》成長的,也許就在那個時候,大觀園的詩意生活已經在我心田上埋下了種子,併成為我日後教學的追求目標。

我甚至覺得,詩意語文的根就在《紅樓夢》這本書裡。《紅樓夢》對我的影響主要是精神層面的,比如說詩意的審美取向、那種精緻的生活方式、那種典雅的貴族氣質,我很喜歡那種很有文化味道的生活,吃吃蟹,賞賞花,寫寫詩,行行酒令等。

因為痴迷,我摘抄了《紅樓夢》中所有的詩詞、歌賦、駢文,抄完以後反覆看,寫文章時經常引用,硬塞也要塞進去。讀師範的時候,我開始收集紅學方面的書,格外注重版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甲戌本、庚辰本、戚序本都收入囊中,其他的像馮其庸、王蒙的點評本,張愛玲的《紅樓夢魘》,劉心武的《揭秘紅樓》等,凡是能買到的也都買,“就像燕子築巢那樣,一點點地銜來,慢慢地,就變成了一個巢”,現在這些書還在家裡珍藏著,佔了整整一個書櫃。

王崧舟:語文課,最應該教的不是知識,而是底蘊

童年的閱讀是在塑造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遺憾的是,現實社會很浮躁,一個人的自身價值更多的是由別人來認定的,也就是我重不重要的評判權掌握在別人手中。於是,我們不斷地往外求,心靈變得四分五裂,對自己的內心需求關注得越來越少。

實際上,閱讀是唯一能讓人找回自我、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一字一世界,一書一天堂,無意證菩提,隨性見慧光。


現在的語文教師最缺底蘊與學養

一位教師曾經問我,現在的語文老師最缺的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最缺的是底蘊、學養。

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途徑,在我看來,就是讀書。我的一個基本看法是,底蘊是靠書堆起來的。書讀得多,不一定底蘊就深厚。但是,不讀書、少讀書,是一定沒有底蘊的。語文課,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識、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課程,而是底蘊。一位有文化底蘊的教師才能向學生輸出正向的價值,讓學生感悟到語文的魅力。

王崧舟:語文課,最應該教的不是知識,而是底蘊


2004年,我在上海浦東應邀作課《一夜的工作》。公開課上,我沒有選擇用傳統的方式教課文,而是試圖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進入情境中,去感悟文中的“這是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這句話,從這座宮殿式房子的歷屆主人,從房子裡曾經的奢華裝飾講起。上完課,臺上臺下一片哭聲,我也是哭著走下講臺的。這一幕,怕是終身難忘。這一課,讓我明白了詩意語文、詩意課堂、詩意人生的堂奧。人課合一、高峰體驗、全然進入、融為一體,語文從此成了我精神生命的圖騰。

事實上,教師教語文、教學生,教的就是人文底蘊。同樣是上課,缺乏生命修養的教師,為上課而上課,教師的心只是在等待。具有生命學問和生命修養的教師,上課的同時又在享受上課,全然進入了課堂中的每一個當下,和學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徹底打開了自己與學生的生命,從中體認到人生的幸福和意義,也實現了詩意地棲居在語文的大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