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相信了司马懿不动杀机的允诺?

蕊xin芳


最主要的原因是曹爽已经习惯了骄奢淫逸的生活,顾及留在城中的家人和财富,丧失了斗志。

俗话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思是一个人可以很快适应从穷变富,却无法适应由富变穷。对于已经习惯了养尊处优,大手大脚生活的人来说,再让他们白手起家,粗茶淡饭的过日子,往往会心理崩溃。


曹爽就是这样的人。他做辅政大臣时,拜大将军,封万户侯,可谓权倾朝野,生活更是荒淫奢侈无度。

他的饮食起居和天子无异,各地进贡的物品,必须先由他挑选,堆满家中。他还十分好色,魏明帝曹叡留下的才人他挑选7、8个美貌的自己享用,还在朝臣、民间中拣选美女33人充作伎乐。

无论是再有志向,再有才华的人,一旦沉迷于声色犬马基本就荒废了。何况曹爽的才能只是平庸,所以他堕落的更为彻底迅速。

当他得知司马懿占据了洛阳城后,他首先想到的是留在城内的家人(妻妾)和财富,已经丧失了斗志。所以桓范劝说他“今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者?”他根本听不进去。

而这时,司马懿托人送来了书信。


其次,司马懿蒙骗了众人

司马懿清楚曹爽是有和自己对抗的资本的,一旦曹爽孤注一掷,带着曹芳去许昌,司马懿也很难办,所以他必须要稳住曹爽。

当然他自己出面是不合适的,必须让和曹爽关系密切的人去做这个“和事佬”。他选择的是曹爽的家奴——尹大目。

他让尹大目来到洛水浮桥,当着他的面让太尉蒋济写了一封劝降书,并自己手指洛水发誓,说这次只要曹爽的权,不要曹爽的命,他今后的生活我自会保证。

尹大目信以为真,赶忙拿着书信去曹爽那里。曹爽一看是尹大目前来,心顿时安了一半。再看蒋济的书信,并听尹大目说司马懿指洛水发誓,曹爽已经差不多相信了。


这时,跟曹爽一同出行的陈泰和许允(这两人都是曹魏重臣)听尹大目说司马懿已经发誓,也信以为真,便劝曹爽答应司马懿的要求,将权力交出。曹爽一看,连陈泰等人也劝自己,所以就完全相信了司马懿,回洛阳束手就擒。

司马懿刚开始兑现了诺言,没过多久就撕下了伪装,将曹爽灭门。


石头说历史


要说三国第一谋士,大家都会想到诸葛亮,而能算尽天下事的诸葛亮最后却被老对手司司懿给活活拖死累死在五丈原。司马懿能战胜诸葛亮第一法宝是2个字:隐忍。

隐忍成了司马懿生存之道和成功法则。曹操是乱世枭雄,也是一代奸雄,他一生阅人无数,对于拥有旷世奇才且深藏不露的司马懿,他一边重用之,另一边又严防之。临终曹操还叮嘱接班人曹丕要提防他。理由有两个:一是司马懿“有雄豪志”,二是司马懿有 “狼顾之相”。事实证明,曹操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曹丕如果不能提防和制服司马懿,会带来无穷祸患。

曹操临死前当然也可以除掉这个祸患,但司马懿充分发挥隐忍的特点,他装成忠心耿耿地样子,废寝忘食地工作,让曹操对其下不了毒手。同时,司马懿极力“效忠”世子曹丕,帮其打败宿敌曹植,赢得了新主的信任。

当然,曹丕并没有忘记父亲的遗言,在任职期间,尽管对司马懿敬重有加,但也对他提防有加。其间重用了宗亲曹真为大都督,以此来压抑司马懿。然而,曹丕是个福大命不大之人,体弱多病又好色的他不到40岁就一命呜呼了,结果他的儿子曹睿继位,曹睿是一位明君,但也是一位短命君主,他继位后也对司马懿另看一眼,提防有加。

然而,当36岁的曹睿英年早逝时,做出两个惊人举。一是让养子曹芳继位。原来曹睿本有曹冏曹穆曹殷三个儿子,但三个儿子都还没有成年时便夭折了。因为没有亲儿子当接班人,曹睿便收养了曹彰的孙子曹芳为养子。病逝时便让年仅8岁的养子曹芳继位。二是找了两位托孤大臣。这两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太尉司司懿和大将军曹爽。曹睿之所以在临死前做出如此不“睿智”之举,不是他昏庸,不是他忘记祖父曹操的叮咛教诲,而是形势逼人造成的。无论对付诸葛亮还是平息辽东之乱等,都靠“老谋子”司马懿才摆平的。曹睿想让年劝的曹芳坐稳江山,又发展国力,才让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意思是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保持朝政稳定和国家安定。

逐渐掌握实权的司马懿开始在朝中和军队里安排自己的势力,打压曹爽的势力。

而曹爽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因为有“宗亲”这顶帽子,重用何宴、李胜、桓范等人,排斥司马懿,结果成功架空了司马懿。

司马懿眼看形势不对,于是发挥隐忍特长,马上不上朝和他正面冲突了,而是装病在家,蓄势反击。

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公元249年,大将军曹爽陪同少帝曹芳去高平陵拜谒魏明帝之墓。他们前脚刚出城,“病入膏盲”的司马懿后脚就从床上跳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来到宫里,先是以郭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占据武库等,然后发动了政变。在政变中,他再使奸诈之术,以对天发毒誓这种伎俩,成功地骗取了曹爽的“信任”。

期间,大司农桓范是个政治上的“明白人”,他深知权力斗争不是你死便是我活这个道理,于是力劝曹爽兄弟带着皇帝前往豫州许昌,再以天子的诏令征兵勤王,讨伐司马懿。

桓范的建议是曹爽的唯一出路,毕竟当真曹爽还拥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皇帝在曹爽手里,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二是曹爽在地方上还有心腹党羽,比如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等,等援兵一到,完全可以反攻倒算。

然而,愚蠢的曹爽却被司马懿的毒誓所迷惑,认为只要能保证不死,他选择投降也是可以接受的。桓范见状,指天痛哭:曹家马上要被灭族了。

事实证明,桓范的9个字字字应验。结果,曹爽投降后,司马懿很快就背弃诺言,把他们给杀了。

而桓范因为犯了政治错误,他家也遭遇了被诛九族的悲惨命运。好在百密一疏,桓范的一个叫桓凯儿子侥幸逃过一劫。桓凯于是隐姓埋名活了下来,司马懿不会料到,就是这个漏网的桓字子孙,成了司马家族的掘墓者。

随后的事大家都不陌生,司马懿揽权后,虽然没有直接窃取曹氏的江山,却为儿孙篡位扫清了一切障碍。到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掌权时,当时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果然,后来司马昭竟然当面弑君,把曹操最有骨气的子孙曹髦给杀掉了,再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曹家皇帝,建立了晋朝。

晋朝建立后,国家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司马炎却没有把这些处理好,到弱智的司马衷继位时,后宫擅政,朝政腐败,天下不安,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再后来出现了“五胡乱华”的悲剧。

而就是这在这乱世里,桓范的后人出现了,这位叫桓温的人凭一已之力差点把晋朝废掉,同时,他还让儿子桓玄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后来桓玄追认桓温为“宣武皇帝”。总之,高平陵之变的百年之后,他成了晋朝的埋葬者和掘墓人。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第一,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心理学现象:人都愿意相信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confirmation bias,翻译为确认偏见, 说人们在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决定之后,再去收集信息,会倾向于收集支持自己决定的信息,而不是收集那些和自己的决定相冲突的信息。

曹爽被评价为“驽马恋栈豆”,也就是说他是个庸才草包,并不适合残酷的政治斗争。在高平陵之变发生后,可能他希望司马懿能放过自己,让自己做个富家翁终老一生。所以曹爽必然倾向于相信司马懿会放过自己。

如果,曹爽学过心理学,也许他会有不一样的判断。所以大家要重视心理学啊。

第二,其实不光曹爽相信司马懿会放过自己,当时大部分人都相信司马懿会放过曹爽。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前,一直是曹魏的忠臣,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司马懿是曹睿托孤的三位大臣之一,在大部分人看来,司马懿是个正直的人。

倒是曹爽,在高平陵之变发生前,架空了一同辅政的司马懿,重用曹魏皇室宗亲,压制老臣,打破了宗亲和功勋的平衡,怎么看都像没安好心。当时那些不满的老功臣们大都寄希望于司马懿能拨乱反正。

因此在当时的很多大臣看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是为了纠正曹爽的错误,并没有想到他会如此狠毒。所以曹爽相信司马懿,也是合理的。

第三,司马懿派出重量级人物劝说曹爽,保证不秋后算账。

高平陵之变发生后,司马懿派尹大目、陈泰等人去劝说曹爽。他还指着洛水向蒋济发誓,让蒋济写书信给曹爽,说司马懿只要兵权,不要曹爽的性命。

尹大目、陈泰和蒋济都是曹魏政权的元老级人物,资历老,面子大。曹爽就算信不过司马懿,也不会信不过这几位。

只是没想到这几位都被司马懿给骗了。所以司马懿杀了曹爽后,他们都跟司马懿翻脸了,蒋济还被气死了。


梦露居士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在洛阳城内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曹爽以及几位弟弟率领的人马还在城外,曹爽手里还有一张“抠底王牌”,那就是天子。

天子在手,谁反对自己就是造反,谁支持自己就是勤王之师,这是司马懿所不具备的。

曹爽的“智囊”桓范逃出城,就给曹爽献上一个计划:曹爽以大将军的身份护送少帝车驾去许昌,那里距此处不远,是曹魏五都之一,曹氏的大本营,拥戴曹家的人很多。站住脚,召集各路人马,以平叛的名义讨伐司马懿。

应该说桓范的主意不错,洛阳虽为司马懿控制,但各地的人马并不都听令于司马懿,有些州郡还控制在曹氏和夏侯氏手里,更多的地方是在观察,看哪一方占优就会支持哪一方。

如果真按照桓范的计划实施,尽管不敢保证一定能取胜,但各自五成的把握应该有。事已至此,曹爽应该拼死一试。

但是曹爽犹豫不决,最后居然相信司马懿不会杀他,曹爽“驽马恋栈豆”、缺乏政治智慧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司马懿一连给曹爽上演了“攻心三部曲”,将曹爽彻底击垮。

第一步,给曹爽吃定心丸

曹爽听到政变消息,当时就吓傻了,不知道怎么办,同行的许允、陈泰等人劝他回洛阳,说回去不会有事,曹爽一听,佛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派许允、陈泰回洛阳面见司马懿,表示愿意认罪。

在洛水河边司马懿见到了许允、陈泰,听他们二人如此一说,进一步看出了曹爽内心的虚弱。

司马懿让许允、陈泰再回曹爽那里,向他保证不会害他性命,只要曹爽不再掌权,荣华富贵仍可尽享。为了让曹爽更加相信,司马懿特意让深为曹爽信赖的一个叫高阳的侍中一同前往,传达司马懿的意思。

许允、陈泰把话捎到,曹爽大喜,一线光明变成了一片光明,对司马懿已经有了七分信任。

第二步,给曹爽立字据

口头传达毕竟信用不足,司马懿为打消曹爽等人的顾虑,又让蒋济给曹爽写信。

蒋济在信中说,司马懿只想罢曹爽的官,只要他交出权力,可以保他们兄弟的爵位以及富贵,蒋济写这封信也许是司马懿授意的。

如此以来,蒋济等于做了保证人,如果失信,三朝老臣蒋济首先将名誉受损。

这样,曹爽对于司马懿已经有了九分的信任,他觉得司马懿也不能不顾忌曹家在天下的号召力,不至于把事做绝。

第三步,给曹爽发下誓言

毕竟只有九分信任,还会有变数,这时司马懿又使出最后一招,给曹爽又派出一个人,正是这个人的到来,把曹爽心中的九分变成了十分。

这个人的名字叫尹大目,应该是个绰号,说明他的眼睛大。这个“大眼哥”任殿中校尉,是禁卫军中的中级武官,什么来由不详,但他是曹爽平日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

曹爽一贯认为谁都可以骗他,但这个“大眼哥”永远不会骗他。司马懿知道“大眼哥”与曹爽的关系,所以也让他捎话来了。

据“大眼哥”说,司马太傅对他当面说,绝不会为难曹爽,对曹爽只免官而已,并且“大眼哥”说,在他亲眼见证下,司马懿“以洛水为誓”。这一下,曹爽完全信了。

应该不是“大眼哥”说谎,也不是他被司马懿策反了,而是司马懿确实那样说过,也对着洛水确实发了誓,唯其如此,说的人和听的人才会那么投入和真实。

但是,这一切都是司马懿的故意做的,只要你肯回来怎么都行,至于你回来以后嘛,那就只剩下夷三族一条路了。


南门太守


曹爽放弃抵抗说明了此人面对重大考验时成色不足,是个草包。

相信司马懿信守承诺不会杀自己,是低估了司马懿此人的下限,从当时正常的政治逻辑来考虑问题。

曹爽虽然排挤司马懿,但两者之前并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曹爽只是把司马懿排挤出权力中心,名义上依旧很尊重司马懿,给予司马懿崇高的虚名。政治权力,也对司马懿进行一定妥协,司马懿依旧在朝堂上拥有一定实力。如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担任中护军,这是一个非常核心和重要的职位。中护军和中领军两个职位分掌京城中央军的兵权,中护军同时负责武官典选,掌握京城中央军的人事权。这么核心的职位曹爽专政时代掌握在司马懿手里,可见曹爽专政时司马懿依旧有不小政治势力,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依靠的军事力量就是司马师掌握的部分中央军和私下畜养的三千死士。

和司马懿一起对曹爽做出的承诺的,还有太尉蒋济、侍中许允、尚书陈泰等人。

蒋济是曹魏老臣,是和司马懿地位差不多的人物,曹爽被灭族后,蒋济自觉失信于曹爽,不久忧愤而死。

陈泰是陈群的儿子。颍川陈氏是汉末三国的一流士族,名满天下,家族名望来说远在河南司马氏之上。

许允也是一位士族出身的知名名士。

这些人对曹爽做出承诺的时候,同样也没想到事后司马懿会翻脸杀曹爽,让自己枉做小人。

司马懿指洛水为誓,承诺对曹爽只免官而已。誓言在今天人们看来不值一提,但在三国时代还很被人看重,指水而誓是最庄重的誓言,一般人也不会违背。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留下了一桩遵守指水之誓的美谈。

王莽末年,才略过人的刘演起兵造反,后来与几股绿林合兵一处,很快成为全国势力最大的一股农民军。刘演威望过高,引起绿林军系统的不满,各方妥协之下,立刘玄为帝。之后刘演的弟弟刘秀在昆阳之战大败王莽军主力,刘演则攻下了全国前列的大城市宛城。刘演威望和势力太盛,随后被绿林军系统设计诛杀,朱鲔就是诛杀刘演的核心人物。

刘秀隐忍之下活命,之后刘秀在河北自立,出兵攻打洛阳。洛阳守将正是朱鲔,拼死抵抗之下,刘秀几个月未能打下洛阳。朱鲔这时也想投降,但碍于和刘秀的深仇大恨害怕刘秀报复,于是刘秀指黄河水为誓,承诺不杀朱鲔。朱鲔投降后,刘秀给予很高的优待,没有暗里报复,子孙连续安享数代富贵。

(遵守指水而誓的刘秀)

刘秀和朱鲔的先例,曹爽和司马懿肯定都很熟悉。曹爽相信誓言,在当时的时代也是正常的思维。


仁勇校尉


高平陵事变之时,曹魏大将军曹爽鼠目寸光,贪图富贵,认为在政变结束后虽然丧失权柄,但是依然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到终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太尉蒋济评价他“驽马恋栈豆”可谓一针见血。

就这个话题,我再说说一些细节吧。


司马懿准备充分

太傅司马懿在发动政变之前,此事之跟长子司马师商量,连次子司马昭都没有告知,司马师为此私募三千死士,以备不测(如果中护军不肯听从自己调度,或者哗变,至少得保持手里有能用的士兵)。

司马懿本人,在政变之前,就装作重病不起的样子,在后世《三十六计》中,被命名为“扮猪吃虎”,司马懿的演技精湛,让曹爽放松警惕,以为司马懿很快就会撒手人寰了。

司马懿平时又装作对晚辈曹爽并没有太大敌意,在正始年间,曹爽架空司马懿,在朝廷中专权,司马懿也只是象征性的在某些事上反对过,曹爽不肯听从,司马懿也没有做出任何过激的举动,这一点让曹爽对司马懿很放心,认为这个老头子是“温顺的小白兔”,人畜无害。


司马师一代人杰

司马懿长子司马师颇有父风,隐忍、果断,所以司马懿对他很放心,策划政变的事,父子二人同心协力,竟然一点风声都没有传出去。

甚至在政变前一天,司马懿把计划告诉次子司马昭,司马昭惊讶得坐立不安,一晚上都没睡好觉,而司马师则跟平常一样,饮食自若。

司马师早年在朝廷当官时也有雷厉风行的作风,例如中护军虽然是曹魏禁军,但是其中私下买官的现象很严重,蒋济、夏侯玄这些名士担任中护军时,都不敢加以干涉,怕得罪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司马师接任后,就立刻打击这种歪风邪气,把中护军的纪律重新建设起来。可见他并非虚名之辈,而颇有他父亲的政治手腕。

司马师的典故很多,例如擒杀李丰时的残忍,平定淮南时的忍痛啮被,都能体现出他的政治手段老道,阴狠,其弟司马昭的性格,与他相形见绌。

就高平陵政变来看,司马懿所为也可以解读成为司马师专权铺路,司马师则是继承父业,为维护司马家族在曹魏帝国中的地位竭尽全力。


司马懿对其他人臣的拉拢

司马懿拉拢的首要对象就是三公中的太尉蒋济、司徒高柔。

政变开始后,蒋济、高柔都在洛阳城中,司马懿则假惺惺的哄骗蒋济,说政变结果只是收回曹爽兄弟的权力,仅此而已,并让蒋济以长辈的身份写信给曹爽,劝说投降。

然后,司马懿又以太后的诏书任命高柔代领大将军事,让高柔去控制曹爽的军营,临行前,司马懿对高柔鼓励说:“今天你可是周勃啊!”

周勃是西汉名臣,在平定外戚诸吕的政变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司马懿捧高、鼓励高柔,也是拉拢的方式之一,高柔也坚定的站在司马懿这一边。另外太仆王观与曹爽不和,司马懿也拉拢他帮助自己,让他去接管曹羲的中领军。

接着,司马懿找到殿中校尉尹大目。尹大目原先是曹爽的家奴,因为得到曹爽的厚爱,被提拔为殿中校尉,司马懿则欺骗尹大目说,我只是要替朝廷收回曹爽兄弟的权力即可,绝对不会要他们的性命,然后司马懿拉着尹大目到洛阳城外的洛水边上,对着河水发毒誓。

尹大目见司马懿一把年纪了,做人也应该是言而有信吧,自然也就信了,他带着蒋济的劝降信,去见曹爽,传达司马懿的意思。

在此之前,司马懿还让许允、陈泰等人先后前往曹爽兄弟处,继续传达“绝不谋害曹爽兄弟性命”的意思。


曹爽兄弟的短视

曹爽兄弟四人面对司马懿派人再三强调不要自己的性命,短视的曹爽信以为真。

古人云“三人市虎”,许允、陈泰先去传话,尹大目是曹爽信任的人,太尉蒋济写信担保,如此种种。

《魏晋世语》:宣王(司马懿)使许允、陈泰解语(曹)爽,蒋济亦与书达宣王之旨,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谓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为誓。爽信之,罢兵。

大司农桓范是深刻掌握政治权谋的人,他深刻领会“政变失败者是没有资格决定生死”的道理,他力劝曹爽兄弟带着皇帝前往豫州许昌,再以天子的诏令征兵勤王,讨伐司马懿。

桓范的建议还是很有搞头的,第一,皇帝在曹爽手里;第二,曹爽在地方上也有有死党的,例如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相反,司马懿并没有这些优势。

在政变时,曹爽兄弟四人是在一起的,他们兄弟四人都同意投降,放弃权力,这事他们兄弟四人决定的,所以桓范在劝说无果后,只能无奈感慨:老子今兹坐卿兄弟族矣!(老子今天要被你们兄弟几个坑死全家了!)


浔阳咸鱼


我先批评一下曹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曹爽驽马恋栈豆,即使有10个桓范也无用,不,即使是诸葛卧龙也无用,可以说比阿斗还废材,当时司马懿也只是挟持了郭太后,无论是皇帝还是大军都不在手上,连圣旨都是伪造的,曹爽御林军在手,大将军印也被桓范偷出来了,然并卵,他若有曹操1/10的才能,不,甚至是他若是像阿斗听卧龙先生那样,听桓范的话,也至于基业旁落司马家。

\n

退而求其次马上前往许昌,许昌是曹家的老窝,再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许很多人不听曹爽的,难道天子的话也不听吗?

\n

再退一步说,那些人天子的话都不听,此时留守的陈泰也不是吃干饭的,东南方面是毌丘俭,文钦,东方是王凌,邺城还有曹宇,曹肇,太原有王机,幽州有田豫,扬州还有魏明帝时在淮南屯田的士兵,还有一波曹操时代的老臣在外地任职没死,难道他们也不听吗?

\n

最最后退一万步说,就这些实力,就算扳不倒司马家,自立为王,成为一方诸侯难道是难事?

\n

我个人观点,曹爽之所以相信司马懿的话,不是因为他真的相信,是他怕司马懿,是恐惧心理,这种恐惧来自内心深处的恐惧,是难以桓范用只言片语来平复的。

\n

正如马谡所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曹爽此时是怯战了,是被彻彻底底的怕司马懿,未战先言败,这是一场结果已经注定了的战争,此时的曹爽配不上成为司马懿的对手了,他只是抱着侥幸心理在想,我若是交出所有的权利,对他构不成威胁了,看在司马懿也是曹臣,昔年跟过曹操,是三曹元老了,他说的话说不定是真的,说不定真的会放自己一马。

\n

真如《魏书》所说,:“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这样评论曹爽一点也没错。

\n

当然这样有可能又重回三国了,大一统事业又要推迟不知多少年,所以说曹爽这个的做法,从侧面上在华夏大一统方面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n

正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们在痛恨曹爽无能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司马懿,真乃神人也,天下奇才,国世无双,是啊,能和卧龙先生周旋多年,依然矗立不到,试问当时还有谁能做到,曹爽是一个身在帝王之家中的一个普通人而已,他的缺点只是因为对手的强大和自己能力的有限而被无情的放大,试问我若是曹爽我恐怕未必比他做的更好。

\n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微妙之处吧,读历史,品百味人生,历史的残酷也真是历史的玄妙之处,令人扼腕,同时也让人陶醉!


学xi让我快乐




曹爽为何相信司马懿不杀他?

曹爽字昭伯,沛国譙县人,大司马曹真长子。据史料记载曹爽自幼便以宗室的身份出入宫廷,聪慧精明,谨慎持重,曹睿继位后,曹爽任散骑侍郎,后任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又转任武将军,曹真病逝后,曹爽继承父亲爵位。后来魏明帝曹爽病危,曹爽与司马懿一起成为托孤辅政大臣,曹芳继位后,追加曹爽为侍中,封为武安侯。



曹爽为了排挤司马懿,采取欲降故升的方式,上表追封司马懿为太傅,这样司马懿也就成了有职无权的人,曹爽一人独揽朝政,任人唯亲,专权乱政。曹爽虽独揽大权,却对司马懿监视打压,并且想借故除掉司马懿。司马懿忍无可忍于正史十年(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用三千死士控制洛阳,并以忤逆谋反之罪诛杀曹爽,并责令曹爽立即交出天子束手就擒。曹爽黔驴技穷,被迫投降,司马懿趁势诛杀曹爽并夷其三族。曹爽手握天子,又有军队为何会束手就缚,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曹爽从内心恐惧司马懿,自认为不是司马懿对手。其一司马懿精于算计,善于谋略,深暗韬略。首先司马懿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并最终耗死司马懿赢得战争,诸葛亮在三国是神一样的人物,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都败在司马懿手下。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渊,带领四万兵马,只用了三百天,可以说司马懿在魏国也是神一样的存在,就连曹氏三代都没有杀掉司马懿,并且委以重任,司马懿已经名满天下用兵如神,足以让曹爽胆战心惊。



其二司马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发动政变让曹爽措手不及,也吓得他魂不守舍。曹爽为了排挤司马懿,绞尽脑汁,动用了各种手段,几乎把司马懿逼入绝境,曹爽也认为司马懿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断然不能东山再起,所以才悠哉悠哉陪曹芳和重要文武大臣一起去高平陵祭奠,留下一个空城洛阳。最主要的是司马懿三千死士哪里来的,似乎是天降神兵,司马懿做事如此绝密,远不是曹爽能够比得上的。于是司马懿彻底攻破了曹爽的心里底线。曹爽惊恐万分料定不是司马懿对手,因此束手就擒。



其次司马懿是三朝辅政大臣,名望极高,战功卓著,深得人心。司马懿从辅佐曹操时就屡立战功,曹操如此精明之人也让司马懿成了托孤重臣,曹丕在位时,司马懿总领尚书台,帮助曹丕对抗宗亲执行新政,曹丕得司马懿如鱼得水。曹睿继位后,司马懿成为唯一能和诸葛亮抗衡的人,如果没有司马懿曹魏早就被诸葛亮消灭。司马懿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并且平定辽东,为曹魏立下汗功劳,曹魏都会感激司马懿,因此司马懿深得人心。



曹爽既没有战功,为没有威信,甚至都没有上过战场,对于曹魏的贡献来说,微乎其微,曹爽只是个大将军,只是连捡了个大便宜,曹睿一时糊涂,曹爽勉强成为托孤大臣,无功无德。最主要是恃强凌弱,强制拆散太后和曹芳,太后不得不移居他宫。曹爽还独霸朝政,诛杀异己、横征暴敛,抢占民才。不仅如此曹爽还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经常与党羽歌舞升平,因此曹爽不得人心。



再次司马懿经营朝政几十年,大权在握,只是一时失势。司马懿深谙韬略,默默经营朝政几十年,朝中党羽众多,司马懿深得人心,才是真正的掌权者。司马懿亲自率并抵御诸葛亮十余载,在军队中也深得人心,当时很多部下都誓死效忠司马懿。简单对比一下司马懿和曹爽的实力:

曹爽:朝堂之上有何宴、司空桓范等党羽,手握宫廷禁军,掌握天子,朝堂之外,王凌、贾逵等有可能相助。

司马懿:朝堂之上有三公司马懿本人算一个,司徒高柔、太尉蒋济。九卿:太仆王观、度支尚书司马府、中护军司马师、廷尉卢毓。前太傅钟繇的长子钟会、前大将军长史孙礼、前司徒王朗的长子王肃、侍中许允、尚书陈泰等。

另外长安有忠于司马懿的郭淮、孙礼,他们手握几十万兵马。

另外司马懿手中有太后,深得太后支持。

显而易见,司马懿在曹魏的势力远非曹爽可比,因此曹爽只能投降。


最后司马懿言辞恳切,只要曹爽缴械投降可以既往不咎,并且有五位朝廷重臣同时作保。司马懿占领洛阳以后,便找到太尉蒋济,说为了天子安全,并不想与曹爽刀兵相见,休书一封,交与蒋济,司马懿以洛水为誓,永不杀曹爽。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就连曹爽的亲信尹k目、四朝元老、太尉蒋济,都共同为司马懿做担保,曹爽这边除了少数将军愿意出战,曹爽本人二弟曹羲三弟曹训都表示投降,曹爽内部主和派远远多于主战派。这样曹爽的内心防线彻底崩塌。于是曹爽不得不选择投降。



曹爽本以为司马懿会兑现承诺,回到朝中后,曹爽被削去一切权利,最为重要的是,司马懿因找到曹爽谋反的真凭实据,将曹爽等诛灭三族共计七千余人,就连曹爽几岁的儿子也未能幸免,太尉蒋济,因无颜于世自杀。你是如何看待曹爽投降的?

欢迎关注,打开三国另一扇大门,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高平陵之变,面上是司马懿与曹爽权位之争,实是曹魏宗室与世家士族的对决,曹睿临终托孤,本想托与曹氏夏侯氏后人,被孙资刘放所阻,改托曹爽司马懿,并特加曹爽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制衡太尉司马懿之心明显。


曹爽掌权后,在丁谧何晏等的帮助下,升司马懿为大傅明升暗降夺军权,并部置各位兄弟亲信掌握京师军队,为提高军中威信,244年,曹爽任命夏侯玄为为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派郭淮为前锋,曹爽自己从长安率数万人和夏侯玄会合,从骆谷出兵,进攻汉中入侵蜀汉,史称骆谷之役兴势之战,被蜀汉守将王平击退,军中威望尽失。

司马懿称病不出,曹爽在此期间急于求成,四面树敌,逼郭太后移宫,又治家无方,纵容家人随意霸占农田,借小事向世家士族发难,罢免多位老臣如卢毓、傅嘏等。表面上风光无二,实际危机四伏,火花正在地下悄悄凝聚。正始十年(249年)蜇伏伺机已久的司马懿趁曹爽众人尽出陪皇帝曹芳到高平陵祭拜明帝的机会,发动政变,封锁京都,扣押曹爽等人妻小,派人劝降曹爽。


曹爽一众闻变手足无措,拒绝大司农桓范移师许昌、号令天下围攻司马懿的建议,轻信司马懿“只免官,不追究”的谎言,向司马懿投降。曹爽之所以屈服,有客观原因,也受到司马懿烟雾弹的迷惑。(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政变消息传来,曹爽保护曹芳驻扎在伊水南岸过夜,所带物资不足,司马懿得知后说“陛下不可露宿”,派官员立刻送来帐幔和食物食具。又派侍中许允,和陈群之子尚书陈泰前来劝降,陈泰可是曹魏的大忠臣不是司马家的人,份量足。太尉蒋济也轻信司马懿的起誓,派与曹爽交好的尹大目传话,“太傅指济水发誓不追究”。


而曹爽伐蜀失去军心,表面都督天下兵马,但能调动多少实未知,加上全家妻小被扣,儿女情长,五内俱崩,也失了方寸。桓范建议的护皇帝移师许昌,实际无多大胜算,但值得一搏,正如他说的“事到如今,你们兄弟还想能屈服得到活命吗”?搏一下尚有活命机会,不搏就死定。但曹爽已被迷惑,幻想还能作富家翁,投降后不久与兄弟亲信俱被灭族。

以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欢迎轻点右上角关注。


南方鹏


评价下曹爽这个人,这个人有小聪明,而且对于十局已政事有着自己的见地,但是不得不说,曹爽这个人贪图小便宜,做大事的时候就好像登堂行窃的小偷一样,一开始的时候胆大包天,但是等到发觉自己事情败露的时候却胆小如鼠。这种人适合做棋子,不适合做摆棋的人,更不适合跟拥有着经验丰富,而且狡猾多炸的司马懿进行对弈。可以说,曹魏政权在最后的保护人上面和监护人上面选错了人。曹爽不仅仅对于敌人仁慈,对自己人也是恶言相向。这也是使得最后郭太后放弃曹爽,转而帮助司马懿有着直接的关系。

曹爽之所以对于司马懿的话坚信不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相信皇帝和当时的太后。他认为作为曹氏家族的一年,只要自己的事情做的不太过分,或者是他自认为自己做的那些事情,不过分没有引起中央权力者的企业或者猜忌自己就可以仗着自己是曹氏家族的身份可以活下来,甚至有一天东山再起。但是过太后和他的当时的曹魏政权的主要最高领导人曹方对于曹爽,独断专行,可以说是恨到了骨子里,顺应了曹植的那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一族的血脉似乎天生就应针对于自己家族内部的人有多疑的性格。是司马懿如果想杀了曹爽,没有曹芳的默认,曹爽的死就不会这么平静,或者说,只要郭太后说一句公道话,曹爽就不会死。

再者就是司马懿这个人太能忍了。你看他整个从政的几十年间,虽然他的儿子做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司马懿这个人从头到尾都是表现出来。作为一个曹魏政权的臣子的身份服侍皇帝,就连曹爽在权力最巅峰的时候都找不到把柄来对付这只老狐狸,想想司马懿这个人藏得有多么深,这个时候,司马懿摆出一副自己很和善的面容,去跟曹爽谈判,曹爽,虽然心里面有疑虑,但是通过前面一段时间跟司马懿的相处,认为司马懿这个人还是可信的。再加上过来劝他的那两个人又是他的好朋友,司马懿前前后后派了两批人过去劝曹爽。

总之,曹爽死了,间接的就导致了司马家族的掌权,也就导致了后来晋统一三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