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宋江还有更好的出路吗?

我是笑大的


宋江的出路在《水浒传》中有暗示,就是被张叔夜剿灭了。而续书《征四寇》则说,宋江摇尾乞怜,主动招安,投降了朝廷。打完“征四寇”四场战役后,宋江、卢俊义、李逵被蔡京、童贯、高俅等人合谋害死。这便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两条出路。

但是,这两条出路都不对。金圣叹贯华堂本说宋江等108人被张叔夜擒获后,被全部斩杀,比较接近历史真实,但宋江等人并非如此结局,后面还有故事。而续书《征四寇》则完全颠覆了《水浒传》,宋江的出路是被招安了,但绝非主动投降,也不是被奸臣毒死。那么,除了现存的两个文本所给出的宋江两条出路而外,宋江还有更好的出路吗?

历史真实中宋江的出路

现存《水浒传》最早的版本,是万历年间刊印的容与堂本,这个本子本身就是被腰斩的残本,宋江的出路和结局已经不是施耐庵的原笔原意了。金圣叹不满续书,认为是罗贯中狗尾续貂,便全部删除后五十回书。那么,施耐庵给宋江设计了怎样的出路呢?宋江的出路是否比《征四寇》和金圣叹更好呢?

宋江的“出路”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中就有暗示。这回书中写到了“二龙戏水”这个细节,讲的就是北宋最后两个皇帝坐井观天的事,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因而,施耐庵所设计的宋江的出路和结局,也一定会与历史高度契合。

据《宋史》、《东都事略》、《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记载,宋江与梁山三十六人四处出击,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时,遭到张叔夜的伏击,其副手(书中的卢俊义)战斗中被擒。宋江为了义气,便率领全伙投降。这就是卢俊义恶梦中说到的情节。所以,恶梦有可能是施耐庵原著就存在的,并非是金圣叹补写。

宋江投降后,得到了宋徽宗的赦免诏书,然后,前往江南征讨方腊,《宋史·徽宗本纪》、《侯蒙传》等都讲到这件事。所以说,金圣叹篡改了卢俊义恶梦,让张叔夜斩了108人,不给宋江以出路。

打完方腊后,宣和四年的时候,宋江随童贯北上征辽。梁山部队途经大名府时,被李若水见到,写了一首《捕盗偶成》记载了这件事。《三朝北盟会编》则有招安巨寇杨志抗金的故事,可见,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参与了灭辽抗金。

至于说宋江投降后又重新造反,这是因为《宋史》与《东都事略》有时间上的冲突,《东都事略》中说,宋江投降时,方腊已经被剿灭了,根本没有可能去打方腊。而《宋史》所提供的证据则表明,宋江投降后的三个月,童贯才擒获方腊。持宋江重新造反之说者,应当是同时采信了两种史料,出现了时空错乱。

实际上,按照《水浒传》伏线所示,宋江最终的出路是跟随童贯从太原逃回到汴京,然后,拥立宋徽宗去了镇江搞复辟。这是分裂国家的勾当,所以,九天玄女暗示,宋江将因参与“二龙戏水”而罪下酆都。

这便是《水浒传》中暗示的宋江的出路,无论《征四寇》还是金圣叹贯华堂本给出的宋江出路,都与施耐庵前七十回书不一样。对于宋江而言,这条出路比《征四寇》、贯华堂本《水浒传》更好。

宋江足可在梁山称王

按照金圣叹贯华堂本《水浒传》,根本就没给宋江出路,108人聚义后,几乎是立即就被剿灭了。而《征四寇》所设计的宋江出路,大致与历史真实相符,就是找到了招安这条出路。这一点,前七十回书也多次提到,宋江最终确实也是被招安的。但是,宋江之招安,绝非如续书写的那样,也绝不是主动行为。

宋江以及所有梁山好汉都认为,招安才是梁山最好的出路。所以,从晁盖时期起,招安就成了梁山的统一意志和行动目标。我也认为,招安才是宋江的最好出路,舍此便无他途。如果招安不是宋江最好的出路,那么,可以假设几条其他的出路来验证一番。

继续在梁山聚义,然后不断壮大,宋江称王。

按照施耐庵的设计,梁山泊实力强大,打曾头市的时候就投入三万多兵力。这样的实力在当时而言,已经足可称霸一方了。北宋熙宁变法以来,禁军力量被严重削弱,军事保障机制逐渐向地方分散,朝廷能够把控的战力也趋于弱化。《水浒传》中讲到朝廷两次派兵攻打梁山,呼延灼、关胜分别只带了一万多人马,而且,高俅、蔡京基本上只给了三五千人,大部分兵力都是地方将领带去的。历史真实也是这样,金兵进攻汴京时,种师道率部勤王,只有三千多兵力。杯水车薪,根本无法与金兵形成抗衡。

此时,手握兵权的将领,以及地方武装力量开始豢养私家部队,枢密使童贯当时就拥有几万胜捷军。这也是导致宋高宗赵构限制高级将领兵权,不惜以残杀抗金名将来解决兵权问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朝廷很难聚集倍于梁山的兵力对宋江进行清剿,宋江的三五万人马便很能成气候。所以,梁山在揭晓石碣碑文之后,立即排定座次,对梁山机构进行规范化改造。如果把梁山排座次与《三国演义》中“刘备进位汉中王”这一段对看,就能发现梁山的建制很有点像刘备搞的那一套。这就说明,宋江有实力在梁山称王。

但是,宋江并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通过壮大梁山实力,为招安积累本钱。所以,这条出路虽然铺在了宋江脚下,但却没有继续走下去。

那么,施耐庵给出的这条出路,如果宋江照此往下走,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与方腊联合反宋可能吗

此时,南方的方腊因为反抗花石纲事,以较大规模的义军攻陷了很多城市。方腊的起义与宋江在时间上很重合,这就为两支义军联合抗宋,乃至于灭掉北宋王朝提供了可能。但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历史早就给这样的可能予以了否定。大唐末期,王仙之、黄巢造反后,以李克用为首的地方军阀纷纷起兵反唐,谁也不会跟谁联合,各自都打算建立自己的王朝。这样纷乱的局面,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分裂,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乘虚占领。宋江不会主动去找方腊,除非战败然后前往投奔。方腊也是一样,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从来就没有联络北方的起义力量。

宋江在梁山的建制是称王的搞法,假如宋江达不到招安的目的,则有可能走称王这条路。即便是方腊主动前来联络,梁山也不一定会积极响应。

同时,方腊义军并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和最终的目标,仅是以反抗花石纲而聚起了几万民众。朝廷最初也是以招降的方式对待方腊义军,但方腊没有答应招安,继续攻城略地,斩杀朝廷守将。童贯部队到达后,按照宋徽宗的嘱托,依然采用招安策略,代表宋徽宗承认花石纲的错误,并说明朝廷征集花石纲是有补偿的,这些补偿被地方官员侵吞了,现在可以兑现。于是,方腊部队迅速瓦解,童贯也很快的平定了这支义军。

《水浒传》的宋江则与方腊不一样,是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和明确的行动目标。虽然同是草寇,宋江并不一定认可方腊,也绝对不会选择与之合作。历史的真实也是这样,宋江被招降后,立即被派到江南打扫战场。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北宋末期的起义,实际上规模都不大,宋江的实力尚不足以达到称王的目的,即便是与方腊联手,也会被童贯瓦解、剿灭。因而,宋江联合方腊,也不是更好的出路。

抗金才是最好的出路

如果宋江继续在梁山扩充实力,竖起了王旗,并且从宣和元年坚持到宣和七年,金兵南下时,举义旗抗击金兵。那么,宋江及梁山好汉将名标青史。即便是不能阻挡金兵灭掉北宋,也是宋江最好的出路。

按照《水浒传》的描述,宋江聚集108将,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战将有很强的战斗力,手握五万雄兵,足可成为一支抗金力量。《水浒传》中,也确实写到了梁山与金国的武力对抗,这就是晁盖、宋江分别对曾头市的攻打。

曾头市是金国人在北宋境内经营的榷场,曾长官及史文恭、曾家五虎把控这个要地,不断截获梁山泊的战马,试图以此削弱宋江的战斗力。宋江挥三万余众,一举扫平这个金国人的集市,是施耐庵笔下梁山抗金的前哨战。

事实上,辽国、金国相继以控制北地马匹来抑制北宋的国防力量,王安石在熙宁新政中特别制定“保马法”,就是针对辽国这一战略决策的。宋江夜夺曾头市,其实就是这段真实历史的写照。上文曾经讲到,《三朝北盟会编》出现过杨志抗金的事迹,以历史为大背景的《水浒传》,大概也会写到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两次攻打曾头市以横跨九回书的篇幅,为宋江这条最好的出路做了铺垫。

宋江抗金是他及梁山好汉最好的出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抗金还是以北宋王朝为主的保境安民战争,宋江融入北宋朝廷抗金队伍,也是迟早的事情。因而,宋江把招安作为自己与梁山兄弟最好的出路,是绝对正确的选择。无论怎样,宋江最终的出路都是招安。

当然,还有另外一条更好的出路,就是趁金兵南下之机,迅速攻占州县,抢占地盘然后形成北宋、金国、梁山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这种设想绝对不切合实际,梁山没这个实力,宋江有自知之明。

或者,宋江在北方抗金后,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南渡,然后,建立一支“宋家军”北上抗击金兵,这条出路也非常不错。即便如此,这支“宋家军”依然是南宋王朝之一部,只要宋江没有取代赵构,也就等同于被招安。

写了这么多,绕了这么大一圈,还得《水浒传》这个原点,结论依然是:招安是宋江最好的出路,没有更好的选择。问题是,宋江是先招安再抗金,还是先抗金后招安。这一点似乎也并不重要,否决不了招安才是宋江最好的出路这一结论。


绿野萍踪01



2555529080547


我觉得宋江如果想让梁山弟兄们续命,既不能接受招安,招安会遭到朝中奸臣迫害,此路不通;但是也不能与朝廷死扛,梁山虽号称八百里水泊梁山,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但毕竟是弹丸之地,终究会被朝廷正规军队剿灭。宋江聪明的话应该学会分析大势,隐藏梁山的实力,偏安一方做一个普通的山寨寨主足以可以苟活一世。徽宗当政期间是北宋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对内宋徽宗昏庸无能,贪图享受,远贤臣近小人,统治阶级内部党争频起;蔡京、高俅、童贯、杨戬四大奸臣当道,各级官府肆无忌惮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百姓走投无路,起义反抗此伏彼起,土匪草寇纷纷占山为王。其数目之多空前绝后。

有记载的农民起义中,从宋太祖乾德三年(963年)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到宋朝末年(1275年)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宋朝前后300余年中经历了433次农民起义,其中230次发生在北宋,203次发生在南宋,平均一年就有1.4次。


对外,辽国金国虎视眈眈,连年征战大耗元气,疲于应付。北宋政权最主要的敌人是金国辽国,根本没有精力来对付国内所有的义军草寇。

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梁山不与朝廷产生尖锐矛盾,朝廷的态度显然是可以让梁山自生自灭的。宋江可以抓住这种机会稳固防守,遣散部分喽啰,让梁山的规模保持在中等以下就可以相安无事。

因此,只要宋江为首的梁山刻意保持低调、别当出头鸟、与朝廷的矛盾保持在小打小闹的状态即可求生成功!当然了,梁山有一百单八条好汉肯定有很多人与朝廷有不共戴天之仇。怎么办?宋江要与这部分人协商,协商不成好合好散,分道扬镳就是了。


郑非梦妙文


有!

将革命进行到底!而非招安。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将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凭借当时水泊梁山的势力完全可以打到东京去,解放全中国。

宋江之所以是宋江,在于动机不高,格局太小。只是怕通匪才杀了阎婆被挟迫梁山。这就决定了他的革命性不高,及时雨的大名也仅限于江湖上的小义而非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大义,致使政治上的格局有限。另外,儒家的忠在他骨子里隐隐作崇,招安成了他的自认为的正确选择。

在招安后所受到的冷遇和利用,他仍有时机和势力反叛,如果和方腊联手再度起义反抗,未必不成功。然而为了所谓的忠,活生生的葬送了自已和一百零八个结义兄弟,尤其是葬送了一场农民起义。

毛主席对《水浒传》的点评一针见血,称之为一部投降史。让我们认清了宋江这一艺术形象的本质。




济南娃赵捷


水浒一部书,说的是宋江等108人从最初分布五湖四海,后来齐聚梁山,又接受招安,最后南征北战,功成名就之事。其中,关于招安问题,很多人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可招安,认为这不失为好汉们的一条出路;也有人不认同招安,认为宋江应该割据一方,甚至可以推翻宋朝,这样的话,好汉们就不会死了。

问题来了,宋江如果不招安,有更好的出路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宋江为何要招安。

宋江为何要招安?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点。

首先,宋朝是正统

宋结束了五十余年的战乱,又承唐制,是正统王朝,这是无可争议的。很多人经常说辽宋正统有争议,简直是开玩笑。一个是汉民族,一个是少数民族;一个结束战乱,一个只是北方异国,有自己的政权不去奉祀,去奉契丹人的政权为正统?

再者说,作者在水浒开篇也说了宋朝是正统王朝。

水浒第一回,作者说了唐末出现了梁唐晋汉周政权,出现了十五位皇帝,最后赵匡胤结束了这一切,打下四百座军州,建立宋朝。为了表明宋朝的正统地位,作者还说了赵匡胤出生就是红光,异香,还说他是霹雳大仙转世,说陈抟老祖听到后高兴地从驴背掉下来,说宋仁宗是赤脚大仙转世,说太白金星化为老叟,告诉他文有文曲星,武有武曲星辅佐他,仁宗才不哭泣等等。

这一切,都是为了要说明宋朝是正统。

既然宋朝是正统,那么宋江归顺正统王朝,有何不妥呢?这是天命所归啊!就像三国演义开头,说了刘邦开国,刘秀中兴等,也是说汉朝的正统地位,这因如此,所以作者尊崇刘备,贬低董卓、曹操等奸贼。如果作者认为汉朝该亡,就不会尊刘贬曹了。

从某种程度来说,宋江跟刘备一样。刘备见汉室江山被曹操把控,所以想除掉曹操;宋江则知道徽宗只是被奸臣蒙蔽,所以一时不明。

其次,宋江无反意

宋江自幼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知道忠君报国是人臣所为。不过他的志向很高,并不甘心做一个小吏,所以才觉得郁郁不得志,才会写那首诗。当然,后来也证明,宋江的确是有能力做统帅,为国家出力的。

所以宋江即便被逼上梁山,也从未想过造反,李逵说打到东京,还被他呵斥。宋江从一开始就想到了招安,他邀请呼延灼、关胜等人上梁山时,也都说过专等日后招安,继续为国家效力等。

对了,晁盖也是支持招安的,彭玘上梁山后说过“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

最后,九天玄女娘娘的告诫

宋江躲避官兵追捕,到了还道村的九天玄女娘娘庙里。瞌睡之际,他梦到九天玄女娘娘告诉自己,他是天上的星主,因为魔心未断,所以被玉帝贬下来。玄女还说,以后宋江要辅国安民,替天行道,这样才能早登紫府,重回天界。

末了,九天玄女授书与宋江,后来九天玄女还帮宋江破了辽国的混天象阵。

所以,无论是宋江个人情怀,还是九天玄女告诫,宋江都要归顺宋朝,他不可能要割据或者造反,这就是宋江招安的原因。

如果宋江不招安,是没有好出路的。

首先,即便好汉们战斗力强悍,不担心作战问题,但梁山没有粮草来源,好汉们也支撑不了多久。水泊十万大军,每天都是一笔巨大的消耗,所以之前他们攻下祝家庄、曾头市后,首先就是要把粮草运回梁山。

其次,好汉们现在年轻,战斗力高,但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大家都老了,该怎么对付官兵呢?要知道,大聚义时,林冲、鲁智深、宋江等人都四十岁左右,最年轻的武松、燕青等人也有二十余岁了。

所以,割据不可能,推翻宋朝更不可能。还有一个很关键,如果一直反抗下去,好汉们永远要被扣上反贼的帽子,即便他们不介意,那些有后人的好汉会怎么想?他们希望子子孙孙都被骂反贼吗?

所以,无论怎么看,好汉们都没有别的出路,除了招安。








自说文史


宋江除了招安即投降外没有更好的出路。因为,宋江本就有愚忠思想,初衷就是走仕途这条路,“入草为寇”是无奈之举。面对招安:第一,可保晚洁。第二,所有劣迹不记入人事档案。第三,仍可延续仕途梦报效朝庭(招安后曾官至军分区司令员)。综上所述,对宋江而言招安是他所期望的而不是“选择”。


话说那个年代


最好的出路就是招安,如果不带梁山上的弟兄招安迟早会被朝廷剿灭的,而宋江的做法绝对是正确的,梁山人马最多时也就十万之众,而且都是待在梁山靠打家劫舍混日子的,招安后虽然很多好汉被奸臣所害,但也有小部分当大官,光宗耀祖的。如果宋江不招安,继续待在梁山做他的山大王,那么朝廷肯定会把守在边疆的精锐部队调回来把梁山铲平,虽然朝廷派过很多次军队去剿匪,但都是一些地方官兵,是无法跟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相提并论的。比如,宋江能打得赢岳飞的岳家军吗?

或者宋江反了朝廷,和朝廷对着干,扩大地盘,招兵买马,然后自己当皇帝,但你宋江没有这本事,你在梁山这地方牛逼,哪是因为梁山泊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而你宋江要是敢带梁山的兄弟走出梁山泊,朝廷肯定会派重兵来围剿,你宋江在梁山泊可以把一些地方官兵打得落花流水,完全是熟悉当地的地形和吴用的计谋,当你带着兄弟离开了水泊梁山之后,到了内陆,朝廷肯定会一步一步的把你蚕食掉。

又或者宋江投靠方腊,和方腊一起反了朝廷,然后平分天下,其实方腊在当时也是还没成气候的小军阀而已,而且方腊也是个屠夫,每攻下一座城池都会屠城,非常不得民心,宋江如果跟了方腊,我想也是跟朝廷一样,只是一颗棋子炮灰而已。横竖都是个死,跟谁都是跟,干嘛不选个既能光宗耀祖,又不会被人说是土匪呢?宋江招安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兄弟,也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做官梦。





经典电影电视剧


除了招安,真的没有更好的出路。

1.继续以八百里水泊的地利优势和朝廷对抗

梁山在招安前和朝廷作战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这些胜利仅仅是微小的,并沒有动摇到大宋的根基,且梁山的体量相较于大宋就好似蚂蚁之于大象,假以时日必然要被剿灭。再加上梁山好汉虽然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帜,但什么是他们所谓的“道”?就以逼迫秦明、朱仝及卢俊义的行径来看,他们就是一群滥杀无辜、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土匪、强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失败是迟早的事。

2.联合方腊形成南北呼应之势

这种策略看似倒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但问题是当两股旗鼓相当的势力合并时,谁当老大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以宋江的野心,屈居于他人之下绝不可能甘心;而方腊都称帝了,其更不是甘于做二把手之人。所以这种结局也不可能实现。

3.梁山上好多头领都是朝廷降将,他们从内心来说还是希望体制内的日子;就如武松一开始也希望朝廷招安,以图以后封妻荫子。绝大部分人和朝廷没有深仇大恨,招安后能谋个一官半职,何乐而不为?

所以招安是梁山的唯一出路。




惬意逍遥游


我认为,对于宋江和其他的梁山好汉们来说,除了被朝廷招安之外可能还会有别的出路,但是那些别的出路的结果可能和被朝廷招安的结果相比也好不了多少。反而,招安才是一条更好的出路。因为毕竟来说,组成梁山好汉的这些英雄们,大多都是属于小农阶级,他们所具有的局限性太大了。而且除了极个别是被逼上梁山已经没有了退路,其他的人更多的人是在等着为朝廷效力,这就决定了他们其实并不能很长久的将这个集团维持下去。

首先第一个出路就是他们安于现状,放弃招安,在梁山上自立为王。但是我认为即使他们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应该也不会很长久。北宋王朝肯定不会坐视不管,虽说他们有108位武功高强的英雄好汉,但是在朝廷的千军万马前面,其实也是不堪一击的。更何况,当时的他们并没有提出要真正建立一个政权的措施和方法。

然后第二种可能性就是他们在梁山上,并不安于现状,想要推翻北宋朝廷,因而继续苦练武功招兵买马。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比较低,因为从梁山好汉们的组成来说,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以前当过官的,除了个别的极少数,比如说鲁智深是被北宋逼上梁山,而且他已经没有其他的退路了之外,其他人其实都是在等着朝廷重新接纳自己,为朝廷效力。这也是为什么朝廷的招安能够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梁山好汉们的内部其实是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目标的。

最后一条路就是大家各自分散从梁山上下来,继续做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其实根本不可能实现。




长胜


按原文,宋江的一生大致是从黑白两道通吃起家,误杀闫婆惜,畏罪潜逃,伏法发配,文字狱死刑,上梁山,诏安,四处征伐,被暗算死。

在他的一生中科举不就当小吏起可以安稳一生。在江湖匪类盛传宋江仁义起宋江就无法在白道善终了。

同为四寇的大土匪中只有宋江没有形成地方政权割据。宋江只占据了一个梁山岛,这个岛有多大无从考据,但总不会比崇明岛大。也就意味着宋江在经济军事政治的各个方面都被束缚,无法发展。尽管他们有攻占府城对抗中央的能力,局限在梁山岛上结局只能是坐以待毙。

宋江可以通过占领山东的途径来自保,但山东自古是用兵的地方,不是根据地起家的地方。也就是说正常发展前途并不光明。诏安归顺中央政府是一条可以看到的路。但是反贼会有什么下场,也是可以考虑的。没有多少人有机会成丁军门。

但是后来宋江还是有机会的。

第一次机会是征辽。他们已经把辽国大败了,留在辽国监国似乎可以自保。第二次机会是打山西,摧枯拉朽后可以割据山西。第三次机会是到浙江打方腊时和方腊合并。

这些假设都是上苍视角,不足一驳。

从最后情况来看,宋江割据山西最好。几十年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南宋小朝廷建立。宋江只要适时举兵勤王,混个一字并肩王没什么问题。

其次是留在辽国监国。不久后辽国被金国灭了,如果宋江在,帮辽国守国灭金也是可能的。鉴于宋辽联盟,灭金后宋江就可以荣归故里。

最惨的就是在方腊那里当个副皇上,那是里外不讨好,不过还可以自保。后来韩世忠们为了南宋平叛京城附近匪徒时,也打不过他们,于是南宋小朝廷只能去四川自保。金宋方就形成新三国状态,不过这没宋江什么事,宋江最多就是个太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