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宋江为什么一心要寻求招安?

迷彩小兵哥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刻画的一百单八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不乏一些经典人物,如鲁智深、武松、林冲、李逵等。但是,对于他们的领头羊宋江却是褒贬不一,争议颇多。争议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一心要招安,导致了梁山的覆灭。那么,小说中的宋江为何一心要招安呢?
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遵循历史事实
第二,水浒故事流传的版本影响
第三,作品本身的基调

第一,遵循历史事实--历史原型中的宋江结局

《水浒传》同《三国演义》一样,作者都不是第一创作者,而是在民间故事、戏曲改编和史料记载,包括正史野史的基础之上,最终加上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新的排列组合,或者故事新编等形式,加工完成一部长篇巨著。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有历史原型人物的。话说宣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朝廷腐败,上到皇帝,下到官僚。宋微宗滥用蔡京为宰相,穷奢极侈,对人民又横征暴敛,再加上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民间怨声载道,于是官逼民反的起义出现了。宋江也是在这个背景之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年河北、京东地区遭遇天灾,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宣和元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约36人在京东起义。


宋江的起义军灵活机动的打击贪官污吏,追剿朝廷军队。宋廷对其恨之入骨,并称其为“京东贼”,但是也没有切实可行消灭他们的办法。宣和二年末,宋朝原本打算派重军解决宋江。但是此时,两浙地区以方腊为首的起义军发展也颇为迅猛,最终朝廷的大量官兵派到了江南地区。这样一来,宋江的起义军又得到了充足发展机会。

宋徽宗赵佶见无法控制起义军,于是改用了诱降的策略。但宋江并没有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并且在郓州及梁山泊地区建立起了根据地。后来,宋江带领起义军南下,并狂妄的向官府借道,结果中了埋伏,大败而回。


不久之后,宋江又卷土重来,再次南下,这次一举攻陷了沂州、淮阳军。宋徽宗闻讯再也坐不住了,调兵遣将,讨伐宋江。最终,宋江败在了海州知州张叔夜的手里。副将被俘,大部分义军接受了招安。


起义军余部又退回京东地区,最终被朝廷军剿灭。宋江等36名义军首领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因而被封官加爵。由此民间也流传出这样的民谣:欲作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原型人物确实是接受了招安,这是宋江现实中的大结局。小说本身取源于现实,但对于正史板上钉钉的事实,不会也不能做出根本性的改编,这是历史共识。

第二,水浒故事流传的版本影响

作者编写的《水浒传》主要受到了民间水浒传说和元代戏曲的影响。

《大宋宣和遗事》是最早记录水浒故事的民间版本,这个版本与官方记载的《东都事略·张叔夜传》中的宋江,在形象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宋江是以英雄形象出现的,不只是宋江,还有一众英雄,如杨志、李进义(即后来的卢俊义)、林冲、王雄(即后来的杨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晁盖、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等人,都营造的是一个官逼民反的时代英雄形象。


而宋江在官方资料《东都事略·张叔夜传》中的记载,则把张叔夜写成了一个大英雄,宋江俨然成了一个失败者的形象,他之所以接受招安,那是因为兵败被困不得以而为之的选择。

再看元朝戏曲中宋江的形象,元杂剧盛行,剧目种类繁多,水浒剧在当时的民间也很流行。比如高秀的《黑旋风双献头》,康进之的《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李文蔚的《同乐院燕青博鱼》、《争报恩三虎下山》等。宋江在元代的水浒戏中,之所以杀阎婆惜是因为喝了酒,也就是酒后所为,是借着酒胆行凶的。这与《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杀惜的情节有区别,宋江在大宋时看到阎婆惜通奸,直接上前杀了。而到了元代的宋江则有了一个可以被人们谅解的理由,这说明元人把宋江的杀妾与落草写成不是出于目无国家法度,以免有损他作为草泽忠良的英雄形象。正因如此,元代中的宋江,绰号不仅在原有的“呼保义”前冠名了“顺天”二字,还新增了一个绰号“及时雨宋江”。


民间史话对作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刻画宋江的形象上,作者借用了元代戏曲的形象,把宋江刻画成一个忠肝义胆的英雄。

通行本中作品的基调

现行版本中的宋江,忠义第一,所做之事均为替天行道,何为天?在他心中的天指得是当朝的天子,即他是替天子行事,并且是在忠义的名义之下。


作者写宋江招安,可谓一唱三叹。他放走晁盖后,梁山来人找他,他嘱咐人家,以后不要再来了,意思是他其实不想趟这个浑水,但是又行侠仗义,这也正是他矛盾的地方。

无奈之下,宋江杀惜后,那时他并不想到梁山,落草为寇不属于他的人生理想,那会辱没了他的祖宗。在清风寨身陷危难之时,只好拼死一搏,有了上梁山的打算。但是半路又被他父亲哄回去了。后来因为一首诗被推上了断头台,这下如果不上梁山,真得只能等死了。在生与死的选择性难题上,他选择了生,最终上了梁山。


我们看作者写宋江一系列的事件,都和一个“逼”字相关,他所做的那些违心的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不是他真正想要的。那么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忠义,这个思想一直贯穿在他的人生中,他也把这个思想带到了梁山。


由此,我们看到,整部书的基调都伴随着忠义思想。一个行侠仗义的英雄,一步步被逼上绝路,最后在忠义思想的影响下,选择了招安,回归正统。


所以,宋江招安,从小说创作上来说,也是必然。

读书悟道


宋江接受招安这件事,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热点,大多数人觉得宋江是错误的,是他让一百零八人身首异处,也有很少数的人,表示能理解宋江。那么宋江当初为什么要接受招安呢?

第一,梁山上虽然武艺高强的人很多,单说这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就都是以一当十的高手。可是行军打仗靠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排兵布阵,在这一点上梁山上的人是不行的。林冲虽然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可是他毕竟没有带过兵,打仗的事他虽然比别人懂得多一点,可是也不是行家。梁山之所以能抵挡住朝廷的一次次进攻,其实凭借的主要是地利。如果大宋真的调来几十万大军,梁山是无法阻挡的。

第二,假使朝廷不会派大兵来征讨梁山,梁山也可以暂时击退朝廷的大军,那么梁山泊的这些人难道要一生做个草莽英雄吗?这些人都是心怀大志,想要救天下百姓的人,他们这样一直守着梁山又有什么住处呢?所以宋江选择招安,其实是给大家找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就像是给一些临时工找到了正式的工作。

第三,当时朝廷是多事之秋,所以宋江的判断是,朝廷招安了梁山的人,一定会重用这些人,毕竟这些人都是很有才的,可是他没有料到皇帝竟然只相信奸臣的,让自己带人去征讨方腊,让自己的兄弟们去送死,从而削弱自己的势力。

其实从宋江本身来说,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不想让大家永远在梁山当个草莽英雄。可是宋江忘记了,统治者根本容不下这样的英雄,他不知道招安的背后,其实是一场阴谋。




小罗观电影


招安—是《水浒传》由始至终都贯穿的一条故事主线。可以说,宋江是为招安而生,也是为招安而亡。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梁山为招安而生,为招安而亡。因为无论其他兄弟,如武松、鲁智深、李逵等如何反对,到底最后还是跟着宋江走上了招安这条道路。

那宋江为什么一心要寻求招安呢?其实,梁山的现实处境,决定了梁山只能招安。如果不招安,梁山只能被朝廷彻底镇压,最终走向灭亡。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没有理论指导

梁山好汉整体文化水平低,大多是文盲,仅有的几个知识分子,如宋江、吴用、公孙胜等,最多也只能算是智、谋、术,没有哲学思想和政治理论做支撑,是无法让梁山彻底改头换面的,强盗就是强盗,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

二、军事实力不够

梁山虽然能够抵御朝廷一两次军事围剿,但一个小小的水泊,如何能对抗整个国家。我们看到,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规模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如黄巢起义,打下了唐朝的都城;太平天国运动,几乎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但他们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何况一个小小的梁山呢?梁山的实力最多只能取得暂时性、阶段性的小胜利,想推翻朝廷,无疑是螳臂当车。

三、政治形势不利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但并没有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形成全国性的大规模起义,梁山自然没有可乘之机。

四、经济来源困难

梁山一贯奉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的享乐生活,但梁山资源有限,好汉们又不能从事生产,全无经济基础,做不到可持续发展,拖延下去,最终只能自生自灭。梁山的经济来源几乎全靠抢,附近抢没了,就去远处抢,越往远处走,就需要梁山更强的军事实力来支撑,军力实力越大,梁山的物质消耗也越多,如此一来,梁山就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经济深渊。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抢劫已经明显不能维持,那就只能去攻打朝廷的州府。当梁山的规模扩大到这种程度的时候,朝廷就不可能不管了。所以,梁山没有可持续的经济来源,后勤保障跟不上,最后只能走向灭亡。

五、宋江自身意愿

宋江为什么一心要寻求招安,除了上面的四点客观因素以外,跟他自身的意愿也离不开关系。应该说,宋江是一个有着非常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的知识分子,他不想一辈子做强盗,那样只能遗臭万年;他想的是居庙堂之高,报效朝廷,为天下苍生请命,匡扶社稷。因此,宋江一直追寻的远大抱负,也决定了梁山必须走招安这一条道路。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梁山是完全没有推翻朝廷的实力的,但又不能坐以待毙,再加上宋江的自身意愿,那就只能走招安这一条道路了。接受朝廷招安,是梁山唯一的出路,这就是宋江为什么撇下那么多兄弟的情面不顾,死活也要寻求招安的原因。当然,宋江的远见卓识、远大抱负,也不是武松、鲁智深、李逵等那些个莽汉能明白的。


久哥有话说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初聚集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后来亳州知州侯蒙向宋徽宗上书“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侯蒙不久死去,此事无果。张叔夜“募死士得千人……禽其副贼,江乃降”,至于宋江后来有没有参与南平方腊,学者们有争议,可以肯定的是朝廷确有招安之心,宋江最后也确实因为兵败,选择了招安。作者在创作《忠义水浒传》时,依据这些史料,想把宋江(梁山好汉们)塑造成忠义之士——既然忠义,必定要走招安之路。

宋江刚出场时,作者写他“志气轩昂,胸襟秀丽”,这样的人如何甘心做一个草头王?当初从孔太公庄上出来,送武松去二龙山落草时,宋江曾劝武松“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在宋江的眼里,功名至上,落草不是最终归宿,招安才是。

晁盖死后,宋江暂代寨主之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排定座次后,宋江带领众人在忠义堂盟誓:“自今已后,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绝大义,万望天地行诛,神人共戮,万世不得人身,亿载永沉末劫。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既然要“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那么前进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招安。

宋江骨子里是个儒生,他有极强的入世精神,有较高的道德追求。从“孝义”到“忠义”,宋江始终不改“志气轩昂,胸襟秀丽”的本色。宋江之所以受好汉们爱戴,之所以能成为梁山之主,正是因为他的“孝义”。当梁山成长为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后,宋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发挥了强大功用,最终把梁山引上了忠义之路。有的梁山好汉可能会认为宋江只是喊喊口号,骗点政治资源,其实不是,宋江执着地认为自己和梁山的归宿就是忠义。

招安之路崎岖不平,但宋江排除万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招安成功后,朝廷命他们东征西讨,宋江毫无怨言。喝完毒酒,宋江自知命不久矣,乃叹道:“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我死不争,只有李逵现在润州都统制,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宋江对朝廷确实“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确实一片赤诚。

皇帝梦游梁山,宋江哭诉忠义。人皇糊涂,好在天帝昭然,封宋江等人为梁山泊土地神。“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作者慨叹宋江等人的际遇;“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赞叹他们的功业;“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敬佩他们的忠良;“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同情他们的苦难。《水浒传》不是武侠小说,正因为有了忠义,即便不堪如矮脚虎王英,也同样能给读者以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安慰,而那些真正的英雄人物自然愈发地可爱。


上头派掌门


宋江为什么一门心思寻求招安?这要从宋江的岀身,经历及性格上找原因,宋江是一个小吏,是一个读书人,古代读书人讲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宋江也一样。上梁山是被逼的,万般无奈的事,在梁山上当贼寇可以说他最不愿做的,可宋江又为人仗义,为了自己和众兄弟以后不再被人骂作贼寇,为了有一个好的名节和归宿,为了实现自已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他认为招安是唯一出路,故一门心思在招安上。


笨笨40303829


谈及宋江我想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虚伪,假仁假义,拿兄弟们当枪使,踩着兄弟们的尸体光耀门楣。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宋江原是郓城县一小吏,唤作押司,小得没品的那种,但却也做得有声有色,还有多余的财帛周济他人。这也使得黑脸孝义宋三郞闻名江湖的所在。他不但帮助乡里,也周济江湖落难的好汉。所以江湖中人只要一听到宋江二字,莫不叫声宋大哥长宋大哥短的。按我们现在的说法,这宋三郞是黑白二道通吃啊,所以在他周围能笼络一帮江湖豪杰。

宋江在江湖上出名除了义气之外,还有一个孝字,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宋江可是堪称这方面的典范。这跟他从小受的教育有关,从小他的老父亲就教导他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善待他人,估计也就是孔老夫子那套吧,所以一个人从小到大,有没有出息,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环境是很重要的。要不然宋江也会变成整天喊打喊杀的江湖大汉了。

那我们现在回到题目,宋江为什么一心想要寻求招安呢?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则,宋江接受的是正统的教育,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为。造反也是被逼的啊,在江州要不是兄弟们搭救脑袋差点搬家啊,在这件事情上,他一直深信,认为是黄文炳为了邀功请赏针对他,而不是官府的黑暗带给他的。尤其是黄文炳死之前说的那句话,深深的烙印在他内心深处,大概意思就是一日做了贼,一辈子都是贼。因为宋江他不想一辈子当贼,他想光宗耀祖,过以前快乐的日子。回到梁山之后闷闷不乐,我认为从那时起,宋江应该在思考以后想要招安,回到以前的编制中去。

二则,梁山众兄弟来自五湖四海,以前有官府当差的,犯了命案来投的,河边打渔的,开饭馆的,偷鸡摸狗的。。。。话不投机就要干仗啊,正所谓队伍大了不好带了。短时间内还不会出问题,时间长了那还不乱翻天啊,像李逵这种人,动不动拿板斧砍人的莽汉,除了宋江,没人管得了。那么宋江想的是用官府的法度来约束这帮兄弟,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也就是他和吴用要为兄弟们找的一条出路,就是招安,接受朝廷的改编。






流雲煙花


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社会里,黑社会头目想洗白做官,都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情。

宋江本来就是个公务员,他原来是宋押司,这个官看起来不大,其实也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一类,所以才能黑白两道通吃。

因为好朋友托塔天王晁盖截取了生辰纲,得罪了中央的大官,中央发下了通缉令,宋江因为义气偷偷的告诉了晁盖,后来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大伙一起上了梁山。

俗话说,身在曹营心在汉,宋江也是如此,身在梁山,心向朝廷。晁盖活着的时候他做不了主,自从晁盖死后,宋江当了家,招安就成为梁山的主题。




夜不能寐却翻书


毛主席早就在他的语录里评价过《水浒》:“《水浒》这部书是一部好书,好就好在做反面教材”,为什么做反面教材,我个人理解:就是在造反的队伍里,有宋江这样的投降派,他造反的意志不坚定,造反的态度不彻底,最终导致了彻底失败,虽然被招安了,但是,众家英雄虽立战功,但却死,伤四散,基本上当年的英雄好汉皆如如丧家之犬,灰飞烟灭。这都是宋江的封建官吏意识造成的,愚忠是其招安的根本动机,所以说意识决定命运,意识改变人生。


刘刚先生


许多人看过《水浒传》后都对宋江的招安感到气愤,因为大家都认为如果不招安,宋江至少可以当个山大王,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而手底下的兄弟也不会因为选择不同而各奔东西。

然而事实上,梁山的第三任领导宋江,除去自己的私心外,对于招安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很多人对都认为这是错误的,但其实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梁山当时面临的严重情况:梁山现状。

首先来说梁山组织的严密性。

在当初王伦带领的梁山,每个人想要加入这个组织,必须要表现出自己足够的诚意,不然人家根本不搭理你。事实上,当时的梁山从来不主动找人,也就是说梁山并非是你想来就能来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组织的严密性比较容易保持,而山上的人也跟大宋的朝廷没有什么关系,不会对梁山组织造成什么威胁。

到晁盖时代,梁山依旧保持着严密性,他也从不会招收那些身份不明的人上山,因此上山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跟朝廷有关系的背景。我们从晁盖把黄安囚禁到死,把官兵当奴隶对待就能看出来,他们是一点不想跟大宋朝廷有任何关系。

从上面两人的行为就可以看出,即便当时的梁山组织不大,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上梁山落草为寇,成为英雄好汉的。

宋江领导的组织严密性。

到了宋江做老大时候的梁山已经不怎么注重组织的严密性了,可以说当时的梁山大门对外开得很大,谁想要加入梁山的都可以。更甚者,你不想上梁山,都要想办法让你加入,因此梁山自然的就很快得膨胀起来。

在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中,混杂的许多原来在大宋帝国混得风生水起的人物,这些人从来就没有打算过当强盗落草为寇的,他们大多是都是在宋江的设计下被迫加入进来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梁山组织原来的严密性跟王伦和晁盖时代无法相比,也就是说里面的很多人跟宋朝廷都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换而言之,这些被迫上梁山的人,如果有机会,他们其实都想回去,光明正大得做个“人”。梁山说得好听是替天行道的绿林好汉,而事实上就是一批土匪强盗。

宋江的迷茫

当梁山过度膨胀的导致没有任何严密性的时候,宋江开始迷茫了。因为梁山不再是原来的铁桶一块,人心不齐就会导致梁山随时都会失控。

我们看王伦时代的梁山活得就很简单,几百号兄弟要吃喝,就自己种点东西,然后顺便劫道,到处去抢别人的规模并不大。这时的梁山不管对百姓还是对官府俩说,无非等于帝多加了一点的税款而已,对地方造成的压力不大,官府既然灭不了,就随他们了。

到晁盖时代的梁山就开始有点难以维持王伦时代的现状了,因为山上一下出现了上千个强盗,这对百姓而言等于加重了税款,对官府造型的效果也一样,一大笔数目巨大的税款被截流了。他们已经开始难以接受这样的事。

宋江时期的梁山人数是一涨再涨,直接是上万个强盗,这些人的吃喝拉撒光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到处“借”。这对老百姓而言压根就是没有名目的税款翻了几倍,老百姓不愿意了。而官府也要一笔暴涨的税款没了,官府只能找老百姓加税。

这强盗过来收了一遍税,官府还要来收一遍,这样的收税让老百姓们还怎么活下去?于是到了此时的梁山,想维持原来的转态就非常的困难。

因此在宋江迷茫之后,他只能选择招安。很多人觉得宋江要么当个逍遥的山大王,要么直接杀到东京去。但当山大王就是刚才讲的,无法继续维持现状,而杀到东京去当皇帝,更是不可能,很多人可能把造反想的太简单了,况且宋江也没有这个实力和地位能够杀到东京。

综上所述:宋江选的招安路线其实并非是个错误的选择,当时的梁山背景有的人注定是无法从良了,所以他们想一路走到黑,而有的人是被逼无奈才上了梁山,他们其实有更多的选择。

如果宋江能成功招安,那么这些人还是可以成为到大宋“良民”的,招安只是给了这些人一个台阶。而不招安的话,在按照这也的队伍规模下去,宋江到后面会越来越控制不住。因此,宋江才会想着招安,当然也有为给自己去掉草寇头衔的私心。


大国布衣


宋江摸着面上被刺的囚犯二字,心想,老子不想当土匪,老子想当官,坐八抬大轿,前呼后拥,鸣锣开道,气派非凡,这一直是宋押司的人生理想。

想当年虽说给县长大人代个笔,跑个腿,打打杂,那在县里也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位置,也有点实权的,哪个老百姓见了我不是点头哈腰,作揖打拱的。那面子上风光的很,心里美的狠。

如今在这山寨里做了土匪头子,虽说大鱼大肉,众兄弟们捧着,表面上自由快活。但这快活能坚持几天,一旦朝廷震怒,大兵来剿,想这乌合之众,能坚持几个回合,虽说手下有林冲武松等诸多硬茬,能抵挡几下。然而若朝廷重兵来攻,想这梁山旦丸之地,焉能长存。莫若等朝廷围剿时,尽力破之。存下这资夲日后可作讲和的条件,然后再和朝廷勾通,早日降了朝廷,披红戴绿,也能混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众兄弟一起降了,名正言顺,都做起大大小小的官来,岂不对我感恩戴德。

想到此,宋江嘿嘿而笑,叫手下去拿个创可贴去,然后用创可贴粘住脸上囚犯二字,对镜端祥了一下,没有金印的脸果然帅气了很多,再加上一顶官帽就四角俱全了,想到此,打定了主意,招安,必须招安,招安是能当官的唯一途径。

关注火煮水壶,品三国水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