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的滁州凤阳县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

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的滁州凤阳县明皇陵


朱元璋父母死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当时因家贫,丧葬极为简陋。后来,朱元璋弃僧从戎,"继为王,终为帝"。明皇陵初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修缮父母陵寝。在明皇陵的营建过程中,朱元璋先后三次前往谒陵,并一再命太子及诸王前往凤阳祀陵。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1375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

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的滁州凤阳县明皇陵


皇陵是明代最早修建的一座陵墓。皇陵有三重城垣,里为皇城,周长251米,四门红土泥饰,中为砖城,周长约3公里,外为土城,周长14公里。总体布局采用"三套方城",把陵园展成三重城垣的格局,将石刻列置于皇城之前,陵墓在皇城之后,享殿居皇城之中,华表置于石兽与石人石马之间。由于陵向坐南朝北偏东,因此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均是面对北向,且以外城北门为正门,明显的斜向东北的中都城。由北而南进土城正红门,依次为红桥、棂星门、砖城明楼、神道、御桥、皇城金门、皇堂、皇城后红门、坟丘、砖城南明楼、土城南门。在这条3.4公里长的中轴线两旁,对称的建有东角门和西角门,左右两排石像生,皇陵碑和无字碑,东庑和西庑,东明楼和西明楼,东门和西门。陵垣内外的其他建筑,也大体是东西对称或南北对称。

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的滁州凤阳县明皇陵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护。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为之涂炭,之后又屡遭毁坏。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

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的滁州凤阳县明皇陵


新中国成立后,中都城和皇陵设立了文物管理机构,使周围的环境得到保护.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