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成就和意义(下)

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成就和意义(下)

经济观察报 许保利/文 我国的对外是从试办经济特区起步的。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对外开放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被划为沿海开放区。1988年,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形成环渤海开放区。进入90年代,上海浦东率先对外开发开放,然后,对外开放便由沿海向沿江、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1992年,我国便形成了全国性的对外开放格局。它的形成实现了中国经济引进来、“走出去”的良性互动从而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1)积极利用外资

1979—1982年4年时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124.57亿美元,是70年代引进项目用汇51.4亿美元的2.4倍。1983年,实际利用外资19.81亿美元,以后逐年增长,2017年达1310.35亿美元,年均增长12.7%。实际利用外资主要为对外借款和外商直接投资。1992年以前,对外借款大于外商直接投资;以后则是外商直接投资大于对外借款。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借款比例很低。1983年,外商直接投资为6.36亿美元,2017年,外商直接投资为1310.35亿美元,年均增长16.4%。目前,中国已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国家。

(2)稳步发展对外投资

在积极吸引外资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发展缓慢,到20世纪末对外直接投资30亿美元左右。2001年,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增速。2002年,对外投资为27亿美元,2012年达878亿美元,年均增长41.7%。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给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多的机遇。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达1961.5亿美元,同比2012年年均增长22.3%。2017年,我国加强了对外投资的管理,一些项目受到限制,投资下降到1582.5亿美元,全球占比11.1%,投资流量位居全球第三位。至2017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8090.4亿美元,占全球比重5.9%;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值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值的9.7%。

(3)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对外开放后,中国大踏步进入国际市场,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1978年出口97.5亿美元,1989年增加到525.4亿美元,年均增长16.5%。1978年进口108.9亿美元,1989年增加到591.4亿美元,年均增长16.6%。在这10年间,进出口贸易各年基本上都是逆差状态。进入90年代,进出口贸易开始发生变化,改变了曾经各年逆差的状态,开始转为顺差。1989——2000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4.1%,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2%;进口年均增长12.9%。2001年以来,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加之加入WTO带来的国际经贸环境的改善,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201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1071.6亿美元,是2000年的8.7倍,年均增长13.6%,其中:2017年出口总额22633.7亿美元,是2000年的9.1倍,年均增长13.9%;2017年进口总额18437.9亿美元,是2000年的8.2倍,年均增长13.2%。1978——201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4.5%,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进口年均增长14.1%,这三个数字均远超过在此期间GDP9.4%的年均增长率。这也说明进出口贸易对中国40年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4)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

开展对外承包工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1978年年底,国务院只批准少数几家企业可对外承包工程,1979年,它们在中东、非洲和香港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合同30多项,金额0.33亿美元,开启了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1980年,签订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1.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亿美元。2018年,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2418亿美元,同比1979年年均增长25.7%;完成营业额1690.4亿美元,同比1980年年均增长21.6%。具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79—2000年,由探索起步,后逐步扩张,再快速上升。1999年,签订合同额突破100亿美元,实现完成额85亿美元。2000年,签订合同额为117.19亿美元,同比1979年年均增长32.3%;完成营业额84亿美元,同比1980年年均增长24.8%。2001年,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实现规模化发展。2012年,签订合同额1565亿美元,同比2000年年均增长24.1%;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同比2000年年均增长24.5%。2013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对外承包工程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实现进一步发展。2018年,签订合同额2418亿美元,同比2012年年均增长7.5%;完成营业额1690.4亿美元,同比2012年年均增长6.4%。对外承包工程的快速发展为增加外汇储备、带动货物出口及对外劳务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三、70年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国已形成巨大的经济体量,庞大的消费市场,已摆脱贫穷落后,在走向富裕,因此,中国的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而发展总是在一定制度下实现的,中国自我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制度选择。

1.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

未来,在消费升级和均衡发展的拉动下,中国经济仍然有着相当的发展空间,但发展将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发展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速,但在数量扩张的同时将侧重质量的提升。总结历史经验,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仍然要做好相应的制度供给。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7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不只是体量的迅速膨胀,而且也是内在质量和技术水平的跃升。现在,中国同国外的技术差距大幅度缩小,持续技术规模引进的空间已经有限,加之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未来的技术进步应主要来自于自主创新。而且,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的技术进步不可能依靠引进,必须要自主创新,不仅是核心技术,其他技术也同样如此。

(2)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市场在调节着国民经济的运行,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则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有些领域竞争不充分,需要消除准入限制,扩大市场开放程度;有些领域则市场化过度,需要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或限定。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些领域政府管得过多,需要取消手中的权力,把它交给市场;有些方面则需要政府加强管理,不仅要事前审批,还要做好事中事后监督,甚至替代市场由政府供给。

(3)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对外开放,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要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发挥好我国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同时,我国也要增加对外投资进而获取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要素供给。为此,我们要把握好经济全球化总体态势、产业链布局,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抢占制高点,获得与中国体量、实力相匹配的产业区位。

(4)各类企业共同发展。

在国民经济产出中,国有企业的比重不超过30%,其他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贡献。这三类企业的共同发展做大了中国经济体。未来,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它们共同发展,三者缺一不可,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中国才能有更好发展。

(5)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带来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基于中国实际的有效制度安排,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要加强党的领导,必须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索党的领导有效发挥作用的形式和路径,这些则需要在实践探索中找到答案。

2.为经济发展增添了一种制度安排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进行工业化,实现现代经济增长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但经济增长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某种得到人们认可的制度安排是由经济发展实践创造出来的,它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代议制民主、私有产权、市场经济,这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创造的,它也成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行的制度安排。同时,还有协商民主和民主集中制、公有产权、计划经济这样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工业化。这两种制度安排都有过初始的实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初始的制度安排都在不断进行自我改进以适应实际。

中国最初实行的是政治上民主集中制、经济上公有产权和计划经济体制,后进行经济改革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但政府对经济运行仍发挥着影响力;单一的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民主集中制则更为广开言论,决策进行广泛的民主协商。同改革前相比,改革后的体制保持了40年近两位数的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所以,这种体制对中国来说是有效的。这也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提供了另一种制度安排上的选择。

制度安排只是手段,其目的是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实现期待的经济发展。代议制民主、私有产权、市场经济能够作为发展中国家学习的追求,原因是西方国家运用这种制度安排实现了富裕,对富裕的追求使这种制度安排成为选择。中国未实行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安排而做了另外的制度选择,它同样实现了富裕,而且速度更快。那么,中国的制度安排自然也就成为可供选择的对象。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对中国的发展充满兴趣,在学习和借鉴。一些国外学者也在关注中国,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有益经验,旨在破解中国快速发展的密码。

任何一种制度安排更多的都是基于本国实际的选择,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经济体制虽然各国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但不同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则有着一定的差异,如美国、英国,市场在主导着经济的运行,政府更多的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在日本、韩国、中国,政府会通过产业政策对市场进行调节,引导企业的活动;国有企业的比重在美国、英国比较低,但在中国、俄罗斯、法国就要高一些。所以,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有着很大的差异,把自己国家的体制移植给其他国家,这不是切合实际的做法,当然,不同国家的体制可相互借鉴,如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是学习借鉴了前苏联,后改革计划体制实行市场经济则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制度安排是多样的,各国在相互借鉴中选择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才是最优的选择。

(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经济观察报,访问yuanben.io查询【5VARAHNE】获取授权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