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吉林老城:吉林北山玉皇閣老郎殿的“梨園”往事

吉林老城:吉林北山玉皇閣老郎殿的“梨園”往事

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戲劇在吉林城出現很早。陪同康熙皇帝東巡吉林的高士奇在所撰《扈從東巡日錄》中就記載了當時的吉林城“中土流人千餘家,西關百貨湊集,旗亭戲館無一不有,亦邊外一都會也”。據此可知,剛剛建城不久的吉林,已經有戲劇從業者和演出場地了。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以及吉林與內地經貿文化往來的日益密切,城中的戲劇表演門類和水平也有了較大改觀。特別是清代中晚期,徽班進京促成了京劇成為社會上最為流行的藝術形式後,京劇在吉林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期間許多發源內地的梨園舊俗、規矩也在吉林城悄然落腳,“拜老郎”的習慣也隨之在白山松水之間落地生根。

老郎何許人也?他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唐代歷史人物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唐會要》記載:“開元二年(公元714年),上(唐玄宗)以天下無事,聽政之暇,於梨園自教法曲,必盡其妙。”《新唐書·禮樂志》記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後世遂以梨園代稱戲曲界,以梨園弟子代稱戲曲演員。

傳說每逢梨園演戲之時,唐玄宗也愛登臺演出以祛技癢。因顧忌體統尊卑,為不影響演出效果,演出過程中唐玄宗以三郎自稱,其他演出者則尊稱他為老郎。故而有詩云:“梨園十部調笙簧,路人走看賽老郎,老郎之神是何許,乃雲李氏六葉天子唐明皇!”

吉林老城:吉林北山玉皇閣老郎殿的“梨園”往事

因獲得懂藝術、愛藝術的皇帝的偏愛,後世戲劇界遂把唐明皇尊為祖師爺,號“老郎神”。著名戲劇理論家、戲曲教育家徐慕雲在其所著《中國戲劇史》中寫道:“昆、高、徽、漢,以及皮黃等班,莫不供奉玄宗為梨園祖師也。 ”戲曲界演職人員更口口相傳:“上臺不拜老郎神,演什麼不像什麼。”

舊時戲班演出前,大多會由班主出面帶領主要演員到演出所在地的老郎廟祭拜老郎。而按當時的規矩,“……辦事,他們必要合起來掛匾或送帳子……”(《梨園軼話》)掛匾就是給老郎敬獻祝福祈禱的吉言牌匾,送帳子應寫作送“幛子”,即送賀幛,是以“軟材料”給老郎敬獻祝福祈禱的吉言。掛匾送幛即現在喜慶典儀送條幅、感謝致意贈錦旗習俗的鼻祖。

從前,敬奉老郎的牌匾內容也五花八門,大抵書寫印刻“梨園永固”、“元音盛世”、“弘揚國粹”等等。據說梅蘭芳第一次來吉林時(14歲)。在喜連成劇社出資人牛子厚的帶領下,到北山玉皇閣老郎殿上香朝拜老郎神,並獻掛“伶界朝尊”巨匾。

吉林老城:吉林北山玉皇閣老郎殿的“梨園”往事

在吉林市的北山上坐落著的玉皇閣,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玉皇閣並非僅祭玉皇大帝一神仙,而是一座自成體系的小寺廟群,儒道佛三教及各業祖師和諧其間,共享香火。進入玉皇閣,穿過佇立著四大天王的穿堂,“天下第一江山”牌坊左側就是供奉著唐明皇的老郎殿。解放前,一代又一代的梨園子弟、過埠優伶為求平安、保順暢,如過江之鯽般前來禱告祈福,將各式各樣讚美景仰老郎的匾額懸掛在廊簷、屋樑之上。

其中最熱鬧的當屬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老郎廟會”(也稱伶人節)。這一天,吉林城內所有戲院都要停演,各戲班的藝人、樂師一同前往老郎殿焚香叩拜。此外,一些初來乍到吉林城的藝人也以去老郎殿叩拜掛匾,將此禮當作“拜碼頭”的一部分。

吉林老城:吉林北山玉皇閣老郎殿的“梨園”往事

如1938年東北評壇四大名旦之首筱桂花婚後沒有休息,在吉林丹桂舞臺演出半個月,期間為老郎殿送匾;時隔一年,筱桂花再次到吉林演出時,又為老郎殿送匾一方。

掛匾這種祈福方式有誠心祈禱的,自然也有藉機宣傳的。如1938年4月28日,“評戲大王筱麻紅來吉林大東戲院演出之餘,帶全戲班藝員從大東戲院出發,一路穿街過巷,吹吹打打,前往吉林北山老郎殿送匾,熱鬧情景,轟動全城。可惜演出正紅之際,劇院財東被抓,筱麻紅只好帶著戲班到外埠重打鼓另開張。(以上取自《吉林市文化藝術志氣-資料彙編》)

吉林老城:吉林北山玉皇閣老郎殿的“梨園”往事

很難想象經過多年積累,老郎殿樑柱、牆壁會積累多少方牌匾。然而時光橫流卻沖走了本該有的文化光彩,反倒讓唏噓感慨成就了文化情懷。不知何時開始,梨園子弟為老郎掛匾的習俗已然不復存在,己亥年春節在北山玉皇閣老郎殿,我竟然發現粉面黑鬚,玉帶黃袍的李老郎雖然仍位列正中,可不大的老郎殿堂已為其他神靈共有,若非說明銅牌指示,這裡幾乎會被誤認為是財神殿。整個老郎殿除了正門上方的一塊“保合太和”的匾額外,竟然只剩下西側窗欞上信眾新為“施福全”(十不全)敬獻的一方“福彌蒼生”匾額,倒是老郎殿西側胡仙堂前的牆面上,密密麻麻掛滿了信徒供奉的“有求必應”銅牌和紅綢賀幛。

本文精簡稿發表於今日發行的《江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