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俄羅斯不大力建設西伯利亞的公路?

a_nuo_1996


這問題前面的回答挺奇怪的,很多人上來就覺得是因為俄羅斯窮,修不起!

拜託!2018年俄羅斯GDP總量1.6468萬億美元,人均約為1.12萬美元(中國人均GDP 9500美元左右)。同時,俄羅斯政府的官方黃金儲備約為2066.2噸,同比增長18.19%,成功超過中國,位居全球第五。

這樣一個國家像是沒錢修公路的主兒嗎?而且,就像題主的副標題所說,俄國是有公路的,只不過很多沒鋪柏油而已。

另外,俄國十幾年來,獨立對抗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以及最強大的國家軍事聯盟(北約)。近幾年,還搶走了克里米亞半島、在刻赤海峽修了跨海大橋、主導了敘利亞戰爭,這些戰爭哪一個不比修公路費錢?

所以,俄國不在西伯利亞大規模修公路,根本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而是沒有戰略需要的問題。

對於個國家來說,如果有戰略上的需要,錢就不再是一個問題了。

就像中國為什麼在青藏高原狂修路?是因為在西南方向面對印度和中亞都有戰略壓力和需求。當然了,交通便利帶來的民生改善也是原因之一。

而俄羅斯呢?整個北方邊境面對的都是沒有人煙的北極地區,怎麼會有人威脅到俄國的核心利益?沒有戰略壓力,又何必非要斥巨資狂修公路呢?

另外,俄國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窄的國家,在連接國土東西兩端上是有等級公路的。

從海參崴到赤塔2868公里,從赤塔到葉卡捷琳堡4570公里,從葉卡捷琳堡到莫斯科1780公里,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700公里,以上路段全都是標準的雙向兩車道柏油路。

葉卡捷琳堡到莫斯科的公路,可以清楚的看到分道線

從赤塔到海參崴的公里,不但有畫線,還有休息區。

當然了,對於生活在基建狂魔國家裡的人來說,公路等級不高。咱都習慣了,沒個雙向六車道,您好意思出門跟鄰居打招呼?!

但別忘了,俄羅斯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兩車道也就夠了。您看新西蘭算有錢的富國了吧?南島還一樣都是兩車道?!

所以,俄羅斯的交通規劃是非常典型的魚骨式排列,從東到西的大動脈是那根主刺。

國家全力以赴保證的也正是這根主刺的暢通,至於圍繞著主刺的放射性公路,確實像題主說的,有很多砂石路,而且越往北砂石路的比例越高。

北方砂石路比例高,除了剛才所說的,北部沒有戰略壓力以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

這就是進入北極嚴寒地區,修路的成本確實很高,尤其是在凍土地帶修高等級公路,成本就更高,這一點可以參考咱們的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是世界上少有的高海拔、高寒凍土帶公路,在這種條件下鋪設黑色的柏油路面,會因為大量吸收陽光輻射而將熱量傳導到路基下方的永凍土層,導致凍土開化使道路出現波浪狀拱起。

目前針對這一問題,還沒有好的技術手段解決,所以青藏線基本是年年修、月月修、時時修。

同樣,在高原另一條高速公路玉共高速上,也出現一模一樣的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也是一個的原因。

目前來看,最好的辦法是用碎石將路基墊起三米高以上,通過碎石縫隙之間通風將熱量帶走,但你能想象幾千公里的道路全部墊高三米以上嗎?就是有錢,去哪找這麼多碎石呢?

我們修青藏線是因為沒辦法,必須要保證這條路承受大運力,碎石路面不能滿足需求,即便年年修也得鋪柏油。

但俄羅斯沒有這種戰略需求又何必在碎石路基上鋪柏油呢?看著道路拱起來玩兒?!毛子可沒這閒心。

再說了,老毛子也習慣了,什麼路都開的一樣狂野,根本無視任何溝坎就是幹!

這是最東部毗鄰白令海峽的地區,不但有公路還有機場!

綜上所述,不存在戰略需求是這個問題的主因,所以俄羅斯會顯得斤斤計較。

如果有一天北極地區出現了足以威脅俄羅斯核心利益的存在,修公路是必然的。這對一個國家來說並不算很大一筆錢,少造幾枚洲際導彈和核彈頭差不多就夠了。

其次,高寒凍土帶修柏油公路確實成本很高,技術上也有一定難度。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首先這是一個工程技術難題。凍土地帶修建公路可是很貴很貴的……

凍土是什麼概念?到了冬天土地表面凍的很硬,一到春天又開始化成泥漿,夏天的時候慢慢的被太陽烤乾,但是雨水都滲到了土壤下層,等著秋天來了又開始凍。

就這麼簡單嗎?在西伯利亞事情就複雜了,因為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溫功能,所以說在一定深度的土壤下層,那個凍土幾乎是永久不化的。當然,他要就此永久不化也不是問題,可是上面如果鋪了一層路,事情就麻煩了。柏油路面嗎?很好啊,黑色的吸收很多太陽光,這個熱量就傳導下去了,然後路基之下的永久凍土也會化……

那麼你這條路就成了修在稀泥漿上的路,車輛一但開過去,會成什麼樣子?

每年的週而復始,要想保持這條路的通車能力,那可真是太貴了……

如果這條路不算很長,並且通向什麼獨一無二又很重要的礦產資源,那麼修路的時候咬牙把凍土層,挖掉一大部分填上去別的,倒是也可以。只是那個路的造價,可真的就要翻翻幾倍了。

西伯利亞麻煩就麻煩在,這裡礦產資源當然是很多,可是卻沒有什麼獨一無二到了非咬咬牙修公路的地步,再說了,這裡的人口分佈和城市規模都不值得這麼折騰。

西伯利亞大鐵路當年修的時候也遇見過這種問題,不過這個鐵路太具有戰略意義了,所以也就咬牙修了。

對於其他的一些城市,可真的是犯不著了,在過去蘇聯不少北冰洋沿岸的城市也是開發那種獨一無二的資源而建立的,比起來修公路還不如用破冰船。今天俄羅斯的堪察加州首府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就因為這個原因成了跟其他城市沒有陸路連接的唯一大城市,怎麼辦?靠破冰船走海運或者是用飛機唄,那個反而更便宜了。



千里巖


為什麼開發西伯利亞會難倒好漢普京?|Booker不客

西伯利亞的開發問題不僅困擾著俄羅斯,更考驗著整個人類的智慧。今年5月7日,普京在連任俄羅斯總統後簽署總統令,要求俄羅斯到2024年前成為全球五大經濟體之一。這意味著作聯邦最大組成部分的西伯利亞將迎來新一輪大開發,然而歷次的開發失敗和如今的毫無起色,開發西伯利亞振興俄羅斯真的可能嗎?

西伯利亞處在遙遠的北極圈周圍,它是一片面積約為1300萬平方千米的極寒凍土,佔據了俄羅斯70%以上的領土。它的範圍西至烏拉爾山脈、東迄白令海峽附近;南邊則與蒙古和中國有著漫長的邊境線。這裡的全年的平均溫度都處於零度以下。最寒冷的地區甚至可以達到零下七十度左右。

『 沙俄的吞併

西伯利亞在古突厥語中可以譯為“寧靜之地”。在16世紀的時候,韃靼人與突厥人在此建立了西伯利亞汗國(又稱失必兒汗國)。然而在百年以後,新興的俄羅斯帝國開始在歐洲由於強敵環伺,所以便開始向東方開始大肆擴展。在吞併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之後,便將目標望向了西伯利亞。

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內,戰爭就已經結束。用著弓箭刀槍的土著人根本無法抵擋俄羅斯軍隊僅僅只有一千餘人的軍隊。至此西伯利亞徹底併入了俄羅斯帝國,這竟使得帝國的版圖膨脹了近一倍。

『 能源的心臟

從地理資源上來說,西伯利亞對俄羅斯是一座滿滿的寶庫。它有著無盡的礦產,樹林、天然氣和肥沃黑鈣土土地。蘇聯學者估算,他的水利資源和石油資源佔據了俄羅斯的一半。整體資源則佔到了三分之二。正是有了這片寶地,俄羅斯甚至踩在了沙特的頭頂上,成為全球第一的石油出口國,源源不斷的向歐洲輸送著大把的礦產和能源。

尤其是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每況愈下。目前國內最大的財政收入就是天然氣與石油的出口。遠遠超出了軍火貿易和農業收入。甚至整個俄羅斯盧布的匯率就是取決於這種黑色黃金,只要油價下跌,匯款也跟著一落千丈。

『 惡劣的環境與民族認同

那麼既然如此,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不管是從前的沙俄帝國還是現在的俄羅斯政府沒有大量的組織人民對西伯利亞這一片大地進行遷徙和拓殖呢?

西伯利亞那令人恐懼的的嚴寒環境是眾所周知的,雖然它的自然資源的確是無比豐富,但這並不意味著他適合人類的生存繁衍。即使是現代以來投入了昂貴成本,用科學技術對環境進行改造,仍沒有辦法成為像溫帶一樣人口密集的居住地。

西伯利亞和東歐平原中隔著一座綿長的烏拉爾山脈,而這塊山脈,不僅是劃分亞洲和歐洲大陸的分界線,同時也是俄羅斯人傳統活動範圍的最東界限。在近代之前,西伯利亞只存在著歐亞北部黃種人諸等遊牧民族,在當時的歐洲人眼裡完全是未開化的野蠻人。一直到現在,西伯利亞也沒有完全融入歐洲文化圈。本地居住的少數民族,例如圖瓦人、雅庫特人、布里亞特人等對歐洲沒有地域認同,同時歐洲的俄羅斯族人也瞧不上這一片蠻荒之地。

在2014年時,西伯利亞甚至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獨立遊行,西伯利亞人聯合少數民族準備建立一個全新的共和國,以此抗拒莫斯科政府對西伯利亞資源的大量搜刮,改善本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讓西伯利亞人組建能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地方自治政府。

2014年俄羅斯網絡媒體slon.ru發出新西伯利亞市將於8月17日舉行“西伯利亞聯邦化遊行“口號是

『 幻想的農業“天堂”

或許在很多人的想象當中,西伯利亞似乎無處不在都有著平整遼闊的耕地,只要大力發展機械化農業,隨隨便便都可以收穫得盆滿缽滿。但這其實這隻能算是一種美好的幻想,是不符合現實和科學依據的。

實際上,西伯利亞的生態環境是極其脆弱的,越往東面越是如此。不僅有著大量難以通行的沼澤與凍土地帶,還有著漫山遍野的原始樹林。

這些看似豐富的林產,但其實品種非常的單一,多為針葉林、地衣、松樹林等耐寒性極強的植物。在寒風的磨練下,西伯利亞樹木的品質自然是極為優良,但是同樣會導致植物生長與恢復的週期無比漫長。

而農產品需要的特點恰恰是產量大、生長週期快速。而且由於西伯利亞的氣候嚴寒,就算勉強種下了作物,可能一次普通寒流就會導致顆粒無收。所以在這片大地上,無法種植越冬性作物。像我們熟知的水稻、小麥、菠菜等等,都無法種植。同時在工業化較低的情況下,此地的居民只能私人小規模種植一些成熟期較快的作物,例如土豆、大麥、甜菜等等。

而最令人惋惜的是,在上世紀60~80年代,蘇聯政府在開發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的時候,進行了掠奪式的開採。使得本來就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遭到了更大的破壞。粗暴地對樹林進行採伐和效率低下的運輸,竟讓三成以上的樹木在砍伐後腐爛在原地沒有被運走。造成凍土層露出表面,水土流失,讓樹木無法生長。同時化學和礦業工廠源源不斷的汲取著這片土地上的一切資源,排出的卻是無盡的有毒氣體和工業廢水,對江河與空氣造成巨大汙染。當地的動物由於食用受汙染的植物,宰殺後身上的肉竟無法達到食用衛生標準。這樣忽略一切環境後果的開發措施,將得大自然徹底失去平衡。

『 物流與鐵路的極端匱乏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西伯利亞如此貧瘠的土地資源下,俄羅斯西部的糧食卻是已經千倉萬庫。近幾年全國的小麥出口量甚至已經超出了美國,佔全國出口量的三分之二。數年以來一直穩居全球第一名的位置。

在2017年,俄羅斯全國的穀物產量已經達到1億3000萬噸。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俄羅斯寧願把自家的糧食向國外大肆出口,也不願意向東方輸送呢?

主要原因是因為西伯利亞大鐵路建設實在是困難重重,在沙俄時期,政府在十年間耗費了14.6億盧布,並向西歐國家大量借款才勉強修通了這一條鐵路。為了修通大鐵路,在惡劣不堪的環境下,成千上萬的俄國貧苦農民以及服苦役者參與了施工,他們不僅要在密佈的湖泊和高聳的山脈中勞作,同時還要忍受著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正是無數工人倒在鐵路兩旁的屍首,才托起了這條貫穿西伯利亞的鐵路大動脈。

1974年,蘇聯政府再後來的基礎上多修建了一條貝阿鐵路,同樣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由於技術和資金的原因,貝阿鐵路一直到目前為止還是一條單線鐵路,實際運力非常堪憂 ,扣除掉軍用和商用所佔據的鐵路外,自然是沒有多餘的運力來向西伯利亞輸送普通的糧食物資了。

『 脆弱的補給線

相信大家都記得蘇聯衛國戰爭的一句話“同志們,我們已經退無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可是從蘇聯的版圖上看,即使是斯大林格勒與莫斯科淪陷,蘇聯政府依舊有著大片的領土可以繼續後撤。儘可以採用游擊戰、縱深戰等方式堅持戰鬥 。

其實不然,在希特勒的構想中,也清楚的認識到並沒有足夠的兵力去佔領蘇聯龐大的全境,他的希望是把蘇聯逼退至烏拉爾山脈以東。一旦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淪陷,失去了東歐平原的供給。數百萬的蘇聯軍隊在西伯利亞缺少補給,又因為惡劣的環境無法自行農墾。根本不需要任何的進攻,便會自行土崩瓦解。

而在我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與蘇聯關係惡化時,也曾設想從東北大興安嶺直接攻擊赤塔,一旦切斷了這個西伯利亞鐵路的重要樞紐,西伯利亞原有的基礎和工業設施根本無法支撐密集人口的長時間駐紮,蘇聯遠東的數十萬軍隊恐怕只能在冰天雪地的樹林中裡進行荒野求生了。

『 破碎的廢墟

其實在上個世紀計劃經濟時代時,政府為了改善現狀,也曾發出了“振興遠東”的計劃,用高福利吸引了引了大量的東歐移民,在西伯利亞展開了雄心勃勃的城鎮化工業化。

可是當如今我們把目光眺向遠東地區。看到的是一片片的工業廢墟,不僅一棟大樓或是一座工廠的荒棄,是一座座像是被核武器轟炸過無數次的死城和村莊。移民者們短暫到這裡享受十餘年的人口紅利後,便悄悄地再次逃回了富饒的西部。

剩下的老弱病殘,則蜷縮在幾個靠近鐵路的城市和港口中殘喘度日。沒有政府,沒有水電,也沒有醫療和教育。一切彷彿回到了中世紀之前,他們只能在這一片全世界最大的工業廢墟中汲取著從前黃金時代所剩餘的殘渣度日。

世人們熟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後的城市,卻沒有發現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這樣的廢墟簡直比比皆是,讓人觸目驚心。空空如也的工廠,傾倒的樓房和爬滿了植物的百貨大廈,竟成為了在這一千多萬平方千米的龐大土地上相同的景觀。

就目前俄羅斯國內情況來看,西伯利亞的腐朽是很難挽救的。不過也存在著一些變數,隨著全球氣溫的變高,西伯利亞溫度可能會更加適合人類生存。它的地塊價值將會大大提升,從而帶動俄羅斯東部港口的航線經濟,從而讓俄羅斯荒廢已久的地理優勢重新發揮出巨大的力量。











地緣谷


俄羅斯的國土面積是全世界最多的,並且橫跨亞歐兩大洲,向南與我國的黑龍江省接壤。因為地域比較遼闊,東西跨度比較大,造成了俄羅斯複雜多樣的氣候類型。


不過,令人注意的是,俄羅斯境內有許多未鋪裝的道路,其中大多數在西伯利亞。那麼,為什麼俄羅斯不大力修建西伯利亞的公路呢?

第一, 俄羅斯的經濟總量並不高。之前的俄羅斯的經濟實力算得上是一個國際化的強國,但之後受到美歐的嚴厲制裁,經濟就每況愈下了,現在也只能算是世界四流的國家水平。況且國土面積大,那麼多需要修繕的道路,如果全都撥款去修,那麼勢必就會大大增加國家財政支出的壓力。




第二, 西伯利亞凍土分佈面積較大,大大增加施工難度。因為俄羅斯的緯度較大,偏北,那麼它的氣候類型大多數屬於亞寒帶,而且夏天極其短促,冬季寒冷漫長,特別是西伯利亞地區,冬季十分寒冷,凍土分佈的面積很大。就算是勉強修好一條道路,那麼保養維修起來也需要一筆巨大的支出,更不用提大面積修建了。


第三, 在冬季運輸,充分利用極端嚴寒天氣下凍實的冰面。在西伯利亞,因為道路施工難度係數比較大,加上冬季的時間持續得比較長,寒冷的天氣下結凍的冰面,可以作為道路運輸一些貨物,基本上可以滿足西伯利亞地區運輸物資的需求。


第五, 經濟利益回應小,風險太大。由於俄羅斯的人口和城市都分佈在中東部地區,所以經濟重心也就集中在中東部地區。又鑑於俄羅斯經濟狀況並不是多麼樂觀,地域遼闊加上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




正所謂花錢要花在刀刃上,政府肯定會把精力集中在境內的東歐平原地區。另外,投資在東歐地區,回報的利潤也是很大的。



相反,若把大把的資金投向西伯利亞地區,只是無謂的砸錢,根本沒有利潤空間。這也就是為什麼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出現那麼多未鋪裝的道路。


魔力電腦世界


這得從兩個方面說起,首先是沒能力建其次是沒必要建。

我們先來說錢的問題,你不要看現在中國修路修的火熱就覺得修路很簡單,實際上修路很費錢的。中國之所以能到處修路主要是中國的財政負擔不重,我們打幾個比方比如中國的軍費只佔gdp的1%出頭,而俄羅斯的軍費卻佔gdp的3%接近4%。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能達到gdp的30%已經算是重稅國家了,在古代那估計要被歸類為苛捐雜稅紛繁複雜的國家了(美俄都屬於這類),一個軍費就吃掉了財政收入的10%以上,再刨去政費(公務人員工資和政府活動經費)公共設施維持費用福利消耗,你覺得還能剩多少,要知道俄羅斯的gdp也就一個廣東省的水平,整個盤子本來就小。說完了手裡的錢我們再來說說要用的錢,整個西伯利亞其實並沒有多少人口的,要修也是連到遠東這邊才有一些比較大的城市(對於俄羅斯來說),那路要修多遠呢一條主幹道至少要修6000公里以上這是什麼概念呢,這比中國的幾縱幾橫還誇張,根據前面說到的俄羅斯財政狀況你覺得他能修的起?

說完了錢的問題,我們再來看看遠東地區的經濟情況,由於俄羅斯的誤判導致他們的經濟重心一直都在歐洲,錯過了東亞崛起的便車失去了將遠東融合進東亞經濟圈的機會,所以如今的遠東發展度實際上很低的,比如遠東最大的城市兼不凍港海參崴人口只有60萬(還不如中國的一些縣城),gdp30億美元(210億人民幣,比一些平困縣還窮有些發展好的鎮都比他有錢)而且論競爭力海參崴肯定打不過中日韓的沿海城市,未來發展的機會也很渺茫,這就意味著這裡即使在未來也根本沒啥貿易,你說修條這麼貴的路過去幹嘛?為了面子工程嗎?


開著皮卡打坦克


俄羅斯不在西伯利亞大力修建公路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這幾個方面包括俄羅斯的經濟低迷、施工難度大、人口稀少、經濟效益不高。下面簡單說說這幾方面對修建西伯利亞公路產生的具體影響。


第一,俄羅斯經濟低迷,導致財政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俄羅斯從2014年以來,經濟持續走弱,財政收入不足導致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放緩,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不會貿然去投入到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因為這樣會大大增加財政負擔,使得本已低迷的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

第二,西伯利亞地區處於凍土分佈地區,施工難度非常大

除了經濟因素,還有一個非常困難的原因就是西伯利亞地區身處凍土地區,這樣的地理位置要想修建公路難度相當之大,加上俄羅斯幅員遼闊,西伯利亞地區面積非常大,別說修建公路,就是維護公路的難度也是非常大的。

第三,西伯利亞人口稀少,修建公路經濟效益不高

西伯利亞地區人口稀少,所以,修建公路根本沒有必要,意義不大。因為修建公路的目的是方便這裡人的需要,並且帶來經濟效益,但是俄羅斯人口主要集中在東歐平原,西伯利亞屬於嚴寒地帶,導致人口不足,也是俄羅斯沒有在這裡投入公路建設原因之一。


怪叔叔是個逗比


俄羅斯不大力建設西伯利亞的公路是因為沒錢、沒人、難度大、不必要,而且有大量蘇聯時期的優質公路系統存在。
先不說鐵路本身,就講講大老爺們兒津津樂道的俄羅斯美女,知道她們舉得牌子上面寫著什麼嗎?誠聘夫君!由此可見俄羅斯人口危機之嚴重,普京大大也提出了母親基金政策來改善人口困局。


眾所周知,俄羅斯有9大邦組成(圖中掉了克里米亞邦20來萬人口),西伯利亞邦擁有半個中國的面積,近兩千萬的人口,為什麼不進行大規模的道路基建呢?說沒錢,很現實吧!地方財政水平不一,養公路比鐵路更費錢,簡單想想清雪?而且凍融作用道路極易損毀。蘇聯時代留下了優質的冬季公路,冰面行駛(日俄戰爭就是俄國西伯利亞鐵路沒修完,日本挑起,俄國在貝加爾湖冰封湖面建軌)。因此冬季是西伯利亞公路運輸高峰,且冬季漫長,因此效率挺高。
至於偏遠鄉村,只能依靠直升


機等靈活機動工具,夏季洪水氾濫,機場沒了真的慘。

西伯利亞凍土廣佈、寒冷、地形複雜也不多說,技術難度可想而知。不管是計劃經濟時代廢墟還是新興城鎮,都集中在低緯度地區,俄歷來十分重視戰略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俄國時代的西伯利亞鐵路已經聯繫了各個資源重鎮,蘇聯時期斯大林等領導人也重視西伯利亞、遠東的控制,如修建貝加鐵路補充西伯利亞鐵路,管道運輸及公路都與鐵路有著高度的匹配度。


如今無論是設計中的中俄油氣管線,還是日俄油氣管線,都會沿著即有的鐵道線左近前行。可見西伯利亞大動脈以鐵路為基,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大興公路不必要,不可取。


亦雨侃世界


西伯利亞有自己的特殊性,最大的一點就是嚴寒!西伯利亞是全球最冷的陸地,在冬季氣溫可以低到零下四五十度。在這種極端天氣下,道路結冰是不可避免的!假如這種情況下開設公路,則未必更好,就其運輸能力而言,水泥路易結冰打滑反而不如鋪裝路!

其次,西伯利亞屬於不毛之地,幾乎沒有人口,水泥公路會對於私家車輛而言更舒適方便,可是往來西伯利亞的都是大型貨車,重裝軍車。建公路反而不易維護。

第三點,西伯利亞屬於平原地區,不存在山體滑坡等問題。有沒有建成公路其實影響不大!

最後,西伯利亞鐵路才是連接遠東與莫斯科的最佳運輸線路,往來西伯利亞的鐵路運輸線已經能夠滿足俄羅斯乃至於前蘇聯的軍事民用用途。蘇聯政府在鐵路運輸線上下了苦功夫,西伯利亞鐵路是貫穿寒帶地區最遠的鐵路,蘇俄政府積累了大量的寒帶鐵路維護經驗,安全無比!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坐火車就對了!


優己


俄羅斯不大力建設西伯利亞的公路,最主要的原因有五個:窮、偏、寒、少、鐵。

首先,得先了解一下地理概念的西伯利亞,這是俄羅斯境內北亞地區的遼闊國土,大部分都是滿清王朝的時候從中國搶過去的。西伯利亞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迄太平洋,北臨北冰洋,西南抵哈薩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與中國、蒙古和朝鮮等國為鄰,面積1276萬平方公里。

西伯利亞地區比美國的全部國土還大上三分之一左右,實在太大了,因此,依據地形,西伯利亞分為三部分: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行政上的西伯利亞,分屬於俄羅斯三大聯邦管區管轄:西西伯利亞主要律屬於烏拉爾聯邦管區、中西伯利亞律屬於中西伯利亞聯邦管區、東西伯利亞律屬於遠東聯邦管區。俄羅斯的管區,類似於唐朝的道。

俄羅斯為什麼不大力建設西伯利亞的公路?

首先是窮。俄羅斯身為全球性大國,但經濟實力卻一直是世界三流,自從2014年從烏克蘭手裡奪回克里米亞,受到美歐的嚴厲制裁,經濟每況愈下,變成了世界四流水平,明後年,廣東省的GDP就會超越整個俄羅斯,你說,俄羅斯的經濟得有多差,多窮?實在沒錢在遼闊的西伯利亞地區大修公路,又不是豪闊的兔子!有錢,又熱衷於搞基建。

其次是偏。西伯利亞地區對於俄羅斯來講,地理位置太偏僻了,俄羅斯的精華部分在於境內的東歐部分,也就是烏拉爾山以西的三四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俄羅斯手上就那麼一點點可憐的資金,好鋼用在刀刃上,肯定是優先投入到境內的東歐部分。

第三是寒。西伯利亞地區是苦寒之地,特別是貝加爾湖以北的廣袤地區,絕大部分地區屬於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局部地區為寒帶氣候,北半球的兩大“寒極”(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便位於此,實在是不太適合人類居住,更不用談大規模開發(除了石油、天然氣和耕種礦產開發外),越往北越是這樣。

第四是少。居住在西伯利亞地區的俄羅斯人口少,只有4000萬人,而俄羅斯全國有1億4千7百萬人生活在境內的東歐部分。這麼大的地方,這麼少的人口,無法產生規模效應,投多少錢都是無底洞,特別對於經濟這麼差的俄羅斯來講,更不划算。

最後是已經修建了一條連接俄羅斯東西部、橫穿西伯利亞地區的鐵路。對於俄羅斯來說,在西伯利亞地區修建鐵路的效益,遠遠大於公路。另外,這條鐵路,俄羅斯把它修建在靠近中國、蒙古、哈薩克斯坦三國的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是一條戰略大通道,對於提振整個西伯利亞地區的經濟、人流、物流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飛狼


不是沒有公路,是沒有像西伯利亞大鐵道那樣的長途公路。我想要是真有一條的話,每年通行時間也有限。極冷季節潤滑油給凍住,車軸沒法子動。且不說油箱凍成冰塊了。路面給冰雪覆蓋了。再說得設多少個加油站或服務區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