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就被毁墓掘尸,孝庄太后为何如此痛恨多尔衮?

俸添梦话


许多人记住了多尔衮的过,而忘记了多尔衮的功。所以当孝庄和顺治在多尔衮死后毁墓掘尸时拍手称快,大声叫好。其实多尔衮对皇太极、孝庄、顺治都有恩,而他们在多尔衮死后算账的行为是让人不齿的。那么多尔衮对他们有何恩?孝庄、顺治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如此对待多尔衮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先说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努尔哈赤死后,大汗之位空缺,那么谁最有可能被推举为下一任大汗呢?多尔衮或者他的兄弟多铎。为什么这样说?

努尔哈赤原先设立了太子之位,当时的太子为大贝勒代善。本来代善是很有可能继承大汗之位的,但是最终却永远失去了。为什么呢?

代善被封为太子后变得骄傲蛮横,他听信后妻谗言,虐待自己的次子硕托。而且代善还和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富察氏私通,这让努尔哈赤恼怒不已,于是努尔哈赤下令废除了代善的太子之位,将太子权利一分为八,让自己的六个儿子和两个侄子共同议政。至此,代善被排除出权利核心之外。

那么。努尔哈赤死后谁最有可能继承大汗呢?一靠实力,二靠资历。当时代善因为和富察氏私通被废,而后来顶替富察氏获得努尔哈赤宠爱的就是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正是因为努尔哈赤偏爱阿巴亥,所以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都有可能继承汗位,尤其是聪明的多尔衮和实力雄厚的多铎,但是最终却是皇太极当上了大汗。为什么呢?

当时代善虽然被废,却仍然具有很强的实力。他手握正红旗,镶红旗两旗的兵力,靠的是实力。而多尔衮及其兄弟多铎则更多依靠的是母亲阿巴亥的资历。代善嫉恨阿巴亥俘获努尔哈赤的欢心,顺带的也嫉恨多尔衮和多铎。最终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代善选择推举皇太极为大汗,选谁都不选多尔衮兄弟。因此,多尔衮对皇太极是有恩的,没有多尔衮兄弟的退出,哪里有皇太极的大汗之位呢?

再说多尔衮对孝庄和顺治的恩。皇太极死后并没有立储君,于是下一任皇帝的人选仍然靠的是实力,那么顺治有实力吗?没有。

顺治的母亲孝庄在嫁给皇太极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姑姑哲哲做代孕替补。因为哲哲在嫁给皇太极后一直没有子嗣,所以就请孝庄来帮忙。而皇太极最爱的妃子其实是孝庄的姐姐,而非孝庄。所以,论母亲关系及自身实力,皇太极死后,顺治无论如何是当不了皇帝的。但是最终却当上了,为什么呢?

皇太极死后,清朝的八旗实力分配如下:正黄旗和镶黄旗(皇太极统领)的大臣们支持太子豪格,正蓝旗当然会支持自己的首领豪格,正红旗,襄红旗的代善保持了传统,从支持皇太极一直到支持皇太极之子豪格,本色不变。镶蓝旗的吉尔哈朗因为一直追随皇太极,所以也选择支持太子豪格。多尔衮只有自己统领的正白旗,镶白旗两旗支持。

虽然表面上看,多尔衮在八旗大臣中支持者甚少,其实不然,当时多尔衮是最有实力的。在皇太极时期,多尔衮极其兄弟多铎是皇太极最为倚重的臂膀。多尔衮被皇太极任命为吏部主管,掌握了大部分官员的升迁。在军国大事上,每逢关键时刻,皇太极总是找多尔衮咨询。而多尔衮总是能够审时度势,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例如,皇太极称帝后面临一个问题,朝鲜、蒙古残余,明朝,究竟先打哪个。多尔衮看到明朝农民起义肆起,战乱频繁,于是建议皇太极以明朝为最大的敌人。采取每年麦收季节入关抢劫,逐渐消耗大明国力的办法,最终拖垮了大明。而且当年也是多尔衮率部招降蒙古察哈尔部,获得传国玉玺,皇太极有了传国玉玺,才有资格称帝。因此,皇太极称帝后,对多尔衮十分信任。而多尔衮不负重托,文能理政,武能杀敌,可谓是全才。至皇太极猝死之时,朝中大臣都信服多尔衮。

但是,八王议政的形势不利于多尔衮,为了谋取最高权力,维持平衡,多尔衮采取了妥协。多尔衮和太子多铎退出竞争,选不受待见的顺治帝登基。就这样,一直不被人重视的孝庄和顺治开始走向台前,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多尔衮的退让。

顺治登基后,满清还窝在关外生存。当李自成攻破京城时,多尔衮审时度势,答应了吴三桂的请求,率兵援助。后在吴三桂和李自成两败俱伤时出兵,占据了明朝京城。至此,满清完成了从关外到关内的转变,从此入主中原。

后来,多尔衮又制定先消灭李自成、张献忠割据势力,最终消灭南明势力的大战略,最终率领八旗子弟统一了江山。因此,论缔造满清江山之功,多尔衮是有资格当皇帝的。而多尔衮确实也努力了,但是最终失败,为什么呢?孝庄起了很大作用。

多尔衮权盛时期,将皇帝的印玺拿到大将军府,执掌最高权力。所有大臣给顺治朝贺后还要到多尔衮府中去朝贺。多尔衮出师,所有大臣都要跪迎跪送,后来发展到多尔衮见到顺治可以不拜的地步。

而多尔衮的封号也越来越大,一开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仅仅为辅政大臣,两人地位相等。后来,多尔衮借济尔哈朗建府违背礼制而免掉了济尔哈朗的辅政之职,至此多尔衮成为唯一的摄政王。

孝庄见到多尔衮有觊觎最高权力之心,为了稳住他,牺牲了自己。顺治五年,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而这个名号就是因为孝庄嫁给多尔衮而设置的。在女真习俗中,有兄死弟妻其嫂的传统。例如当年和代善私通的富察氏,她就是因为丈夫戚准(努尔哈赤的表哥)病逝,然后转嫁给努尔哈赤的。

孝庄一个人肯定稳不住多尔衮,为了让多尔衮能够安于现状,只知道享乐,孝庄时刻告诫儿子顺治:一定要忍。于是孝庄打破旧制,没有给顺治选妃,而是广选八旗美女,送给多尔衮享受。八旗不够,又让朝鲜进献公主。后来,多尔衮嫌弃朝鲜进献的公主不漂亮,让他们重新进献。多尔衮之享乐就到了如此地步,而孝庄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多尔衮因为常年沉迷女色,导致身材细瘦,常常头昏目眩。最关键的是,多尔衮纵情声色这么多年,也没有留下一个后代。这可能也是孝庄不惜下血本下嫁多尔衮的原因,而她最终成功了。

顺治七年,多尔衮骑马在古北口狩猎,坠马跌伤,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仅39岁。一个意气风发、正值壮年的大将军,就这样猝死。幸福来得太突然,孝庄和顺治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们确认多尔衮已死时,随即发动了报复。两个月后,多尔衮被掘坟鞭尸。孝庄和顺治终于有机会发泄积攒在自己心中多年的怨气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顺治是因为多尔衮和豪格的争斗才登上的帝位,而多尔衮在顺治登基后完成了清军入关,统一江山等大事,居功至伟。顺治和孝庄为了稳住多尔衮,不惜采取各种卑鄙手段透支了多尔衮的精力,最终是意外也是预谋,多尔衮猝死在狩猎途中。而孝庄和顺治为了泄私愤,采取了掘坟鞭尸的行为。这报复来的太突然,吃相也太难看,你觉得呢?


每日趣评


多尔衮死后三个月,顺治下旨废除他皇室宗亲的身份,财产全部充公;开棺砍头、鞭尸,禁止亲属去扫墓。把多尔衮养子归宗,让他断子绝孙。几年后顺治还废掉了自己的皇后,只因为她是多尔衮选定的。

做到这个程度,这份恨意,估计深入骨髓了吧。

孝庄母子一直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里

皇太极死的时候,没有定皇位的继承人。八旗的旗主们各个手握重兵,准备在皇位继承上投机一把。他们分别选中多尔衮和豪格,两人中多尔衮的战功最大,但是豪格是皇长子,两个都有一部分追随者,针锋相对。

正当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北京城被攻破了。熟悉汉文化的多尔衮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马上拥立顺治为皇帝,自己担任为摄政王,带兵直扑山海关。

我想这时候,多尔衮没有放弃皇位,顺治只是一枚棋子,废掉不过是时间问题。孝庄自然也知道,她是清朝很有能力的一位女性,清朝早期有两个人出生时伴随异象,一个是顺治,一个是康熙,都是孝庄看见的。而且洪承畴降清,也是被孝庄说服的。

所以就有了下面一幕,根据史料记载,顺治去北京时,计划是直达北京城,结果孝庄、多尔衮聊了下天,马上就改了行程,在通州住了一晚,第二天才出发前往北京。

为了保住顺治的皇位,孝庄还把多为滚从叔父摄政王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整个清朝政权都交给他,连给朝鲜的国书都是以皇父摄政王名义写的。

多尔衮死后,为了稳住他的部下,还把他追封为皇帝。发股份如此的凶,中国历史上,只有刘邦能跟她比了。

也因为她是成熟的政治家,我觉得她对多尔衮谈不上恨,只是权力的争斗。

但是顺治不一样,他当时只有13岁,还是个孩子。这么多年,看孝庄为了保护自己,费尽心思,忍辱负重。他对孝庄感激加一层,对多尔衮的恨就深一层,做出那样的事就不奇怪了。

并且,因为孝庄对康熙的爱护。连康熙也对多尔衮恨之入骨,削掉了他的宗籍。


桂西散人


一手打下了大清万里江山的多尔衮,成了罪恶滔滔的人,是顺治帝亲政需要。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显有悖逆之心”的冤案。乾隆帝认为,想当皇帝的人,为什么当了皇帝就没有罪,没有当上皇帝就有罪呢?问题就在于做皇帝的怎样对待当时的对立派。

正因为多尔衮是忠臣,别说死后,多尔衮就是活着为了国家需要也会献身的。顺治当时这样做对排除亲政障碍是非常有益的,对树立皇帝威信也是有益的。

只有13岁的顺治皇帝,第一次亲理朝政,他召集王爷大臣密议,公布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的奏折,抖数多尔衮的罪状,主要是“显有悖逆之心”,福临向诸位王爷宣告说:“多尔衮谋逆都是事实。”因此撤去多尔衮帝号,以及他的母亲及妻子的封典全都收回。多尔衮得祸的原因,主要归罪为他当初想当皇帝。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时说:“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殁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首告诬以谋逆。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敛服僭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

乾隆帝的话进一步证明了,顺治帝在顺治8年给已经死了2月的多尔衮定罪“显有悖逆之心”是亲政的需要。也是为了大清的利益,而不是顺治对多尔衮多痛恨的问题。


删繁就简347


这个问题问的有深度。

多尔衮:

大清最有钱权势的皇父摄政王,他生前不是皇帝,但是却比皇帝还风光。他是努尔哈赤第14子,出身极其高贵,生母阿巴亥是努尔哈赤嫡福晋,他最宠爱的女人。

他的一生主要经历了两件大事:

14岁时额娘阿巴亥陷入权力斗争被迫殉葬;31岁以皇叔父摄政王身份辅佐福临登基。

1626年努尔哈赤因病去世,刚封了贝勒的多尔衮只有14岁,因年龄太小,最后皇太极即位大汗。多尔衮之后跟随皇太极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他为大清进关入主中原立下汗马功劳。1643年,皇太极在入关前去世,大清国面临一场政治危机,因为皇太极突发脑溢血,他死的太突然,没有立储君,大清国面临一场皇位之战。

皇位继承人之争,主要人员是多尔衮和豪格。

多尔衮战功最大。

早年父汗努尔哈赤去世时,留下遗言让他最爱的儿子多尔衮继位,但他只有14岁,毫无战功,所以错过了皇位,并且额娘被迫殉葬还需要他雪耻,所以这次争夺皇位之战,不得不战。

多尔衮“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战功赫赫,时年31正当年,手中有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支持,有同胞俩兄弟骁勇善战,还有观望的镶蓝旗济尔哈朗也不是全心全意支持豪格。胜算极大。

豪格是嫡长子。

他时年34岁,也是壮年,并且做事有勇有谋,虽然有时候优柔寡断但是皇太极嫡长子身份,所以仍然得到正黄旗、镶黄旗和镶蓝旗的支持,加上他自己还是正蓝旗旗主。所以真正开战,也不定会输。

根基未稳的大清国,一场内战眼看一触即发。

两黄旗为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希望由豪格即位,迟迟不肯同意多尔衮即位。势均力敌的态势争锋相对,这注定是一场剑拔弩张的战争。

最后,早已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的努尔哈赤长子代善,最终表态支持豪格。两红旗虽然实力遭受到削弱,但是态度却能左右民心所向。

多尔衮见民心已定,强取强夺,就算赢也会很惨,大清入关在即,每个人都知道谁引发战争,谁就是大清朝的开国罪人。

无奈之下,多尔衮听从了孝庄的折中方案:以皇叔父身份辅佐孝庄儿子,年仅6岁的福临即位。

多尔衮同意这个方案,当然还有一个极大隐情,他与福临的母亲孝庄有着极大的关系。多尔衮比孝庄大1岁,两人小时候情窦初开相识,男才女貌,是否曾海誓山盟无从考证,但是曾相互有过好感是一定的,后来孝庄成了自己的嫂子,这份感情就成了永恒的遗憾。

多尔衮“皇叔父摄政王”这个身份暧昧极了,多尔衮当然知道这个身份的诱惑:

一,可以让自己保持实力。“皇叔父摄政王”,地位高于其他诸王,可以说除了名份,与皇帝也无异了,不费一兵一卒,争取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二,还可以与自己的初恋情人,以合理的名义,朝夕相处。

顺治五年,多尔衮直接升格为了“皇父摄政王”,地位已经与皇帝无异。这时顺治帝已经11岁了,这五年他恨极了多尔衮。因为:

顺治四年,多尔衮罢免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实权,一人开始独揽朝政,并且摄政王对皇帝停止行跪拜礼。

顺治五年,肃亲王豪格获罪,福临不忍心处置他,本想将其幽禁起来,但不久便被多尔衮害死了。

这一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礼仪排场上已经俨如皇帝。凡一切政务,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可以下达诏书,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并且命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还命令他们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更过分的是,随着权力的膨胀,多尔衮生活也穷奢极欲。这也为后来孝庄默许大臣和顺治给多尔衮翻案埋下了伏笔。

《清史稿》记载:“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还逼娶朝鲜公主,嫌其不美,让朝鲜再选美女,搞得朝鲜朝野大怨。

肃亲王豪格死后,他曾两度迎娶豪格妻妾,成为自己的王妃。他的壮年猝死,与纵欲过度,不是没有关系。

孝庄究竟是否下嫁多尔衮,虽然至今仍是个疑案,但是史料记载摄政王多尔衮的行为权力已经与皇帝无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这无疑就是把太后置于自己的妻子,皇帝置于自己儿子的位置了。1649年,清朝廷曾派遣使臣赴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发现所谓“皇父”的奥妙,便问:“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清朝来使说:“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情,与皇帝一体云。”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在去世前留下遗嘱,不用与皇太极合葬,埋在一旁就行。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可见她确实有难言苦衷,所以康熙把太皇太后灵柩停放在东陵,直到雍正时才葬于昭西陵地宫。

1650年,多尔衮在塞北狩猎时去世后,12岁的顺治开始提前亲政,孝庄和儿子才真正开始摆脱傀儡地位。

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行死后,顺治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也是为了一时安抚多尔衮部下。

不久,多尔衮政敌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不道,恢复了两黄旗的贵族地位,提升两红旗地位等,白旗的部分大臣见势头不对也纷纷倒戈。如此,当然是经过孝庄默许的。最后顺治帝正式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追夺了一切封典,毁墓掘尸。

多尔衮死后两个月,从荣誉的巅峰跌落谷底,绝不是单纯的因为爱或者恨,说到底完全是帝王家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


人物档案


关于多尔衮死后掘陵辱尸问题,我谈一下看法。

一、多尔衮是汉人的灾星,大清的功臣,死后掘陵辱尸主要由以下原因:一是此人作风强势,大权独揽。得罪了许多满人大臣,一旦死后便遭弹赅。反对他的主要力量来自清朝宗室和满臣。二是待遇太高,引发众怒。多尔衮死后以皇帝规格下葬,並入宗庙享受皇帝待遇。三是象张居正一样,威协皇权,小顺治受气不少,连孝庄也被协迫,摄政王、皇叔摄政王、皇父摄政父不断升级难道出于母子本意?纯属被逼无奈,连天子、太后体面都牺牲,都是保证多不夺位而已。人死必然遭清算。功高振主者,危险必至,生前免了已是万幸,死后清算也算不错。

二、顺治母子对多尔衮的处理既是一种洗白行为,也是一种立威行为。多尔衮把持朝政多年,流言四起,皇权被贬,需要重新树立天子威严,进入皇帝治天下的正规,必须矫往过正。对于多尔衮而言,显然不公允。如果孝庄为一般人,未必能保多不取代顺治。

三、历史会还公道,乾隆皇帝给多尔衮恢复王爵,没有恢复皇帝待遇,算是比较客观的处理。汉人恨多尔衮也是有道理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汉行为,多应该负责。至于现代有人置疑多为何不夺权登极,应该从孝庄和八旗力智慧力量的对比上分析,也不会轻易取胜。


左说春秋


顺治帝痛恨多尔衮的原因大致如下:

1、把持朝政,大权独揽。

2、与顺治生母孝庄太后关系暧昧,令他倍受侮辱。

3、多尔衮诛杀了顺治帝长兄豪格,并霸占了他的福晋。

4、多尔衮逼顺治称其为“皇父摄政王”,实际上他们只不过是叔侄关系。

5、广结党羽,遍织亲信。

多尔衮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死后,顺治帝隐忍不发,追尊其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依帝制礼葬。但这些只不过是顺治帝为了朝廷体面而放出的烟雾弹。顺治八年正月十二日,顺治帝亲政,压抑在他心中长达八年之久的怒火终于爆发。此时他虽然年仅十四岁,但“坐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告谕大臣,凡是重大事情一律报皇帝亲自处理,正式收回皇权;不久,把多尔衮府内的印信和档案都收回宫内;然后又以谋反的罪名将多尔衮同母兄弟阿济格监禁,后处死。

顺治八年二月二十一日,顺治帝不顾一个月前亲自为多尔衮追封过“义皇帝”的尊称,断然下诏论处多尔衮的罪状,并昭示中外。下旨“削爵、撤庙号、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入宫”,诛其党羽,刨墓掘尸。据说当时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后,被人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后,焚骨扬灰。转眼之间,一代“皇父摄政王”竟成了千古罪人。


历史的小学生


1650年12月多尔衮在狩猎时坠马去世,随后以皇帝之礼下葬。但是两个月后,顺治宣布了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夺去了多尔衮的一切封号,然后对多尔衮进行了掘墓鞭尸。而孝庄太后对于顺治帝的这一决议并不反对,如此看来也就是默许了。那么为什么孝庄太后也是如此痛恨多尔衮呢?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



朝廷内部的党争

多年的宫廷生活让孝庄具有了极强的政治手段,多尔衮生前党羽众多,而且权势熏天,根本没有办法撼动多尔衮的地位。所以孝庄母子忍气吞声。

但是到了多尔衮去世之后,其党羽依然遍布朝中,而且我行我素。为了顺治帝能够彻底的亲政,必须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打击这些多尔衮生前的党羽,尤其是阿济格为首的多尔衮残余势力成为了打击对象。



于是孝庄命顺治利用多尔衮生前打压的朝臣率先发难。以济尔哈朗为首的人联名上书,请求惩办阿济格,随后有勇无谋的阿济格被拿下。

朝中的大臣们由此看清了局势的走向,为了向顺治帝效忠,所以纷纷请求惩治多尔衮。瞬息之间朝政风云变幻,开始了惩治多尔衮案件。孝庄和顺治因此掌握了朝廷大权,团结了朝臣。



多尔衮妄自尊大,有不臣之心

诚然是多尔衮把孝庄和福临扶上了太后和皇帝的位置。但是后来多尔衮独掌大权。根本不把孝庄母子放在眼里,对自己一步步的加封。

顺治三年多尔衮加封皇叔父摄政王,并且把顺治的信符由宫中拿到了自己的府上。顺治四年,多尔衮取消了对顺治的行礼。顺治五年,多尔衮加封皇父摄政王,并且把所用的一切礼仪排场之事都提升到了帝王的规格,随意任免官员,任人唯亲。种种的一切都在提示着孝庄母子,多尔衮可能会行僭越之举。

因此孝庄也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对多尔衮也早已没有了当年扶助的感激之情。



多尔衮和孝庄的绯闻

当时种种的传言说多尔衮和孝庄有私情,两人甚至在皇太极时代就已经私通了,不论事实真假,这种绯闻的穿出,孝庄更不可能对多尔衮有好感。

当顺治决定对多尔衮进行掘墓鞭尸之时,孝庄为了避嫌也好,还是痛恨多尔衮也好,更不可能对顺治鞭尸多尔衮阻止。



孝庄照顾儿子福临的感受

在多尔衮时代,母子二人仰望多尔衮鼻息,朝中大小事务都由多尔衮决断,儿子顺治除了表面上的皇帝称号以外什么都没有,所有的一切都由多尔衮压制。

顺治五年时,多尔衮不顾顺治意见除掉了豪格,并且把豪格的两个老婆霸占。

所有的事务多尔衮独断专行,根本不会顾及顺治的感受,当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压抑了多年的情感爆发也在情理之中,孝庄当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去了。


我是越关


多尔衮在明清交替之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执政审时度势,处事灵活变通,眼光卓越,为满洲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心而论,多尔衮的哥哥皇太极的能力绝不在多尔衮之下,两人做事皆以务实为本,这与清末的顽固迂腐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皇太极在上台之后,一改努尔哈赤对汉人的屠杀和奴役政策,在保障满洲特权的前提下,改善了汉人的生存境遇,并且积极招降明军将领,赐予明朝降将爵位,甚至加封耿仲明、孔有德等人为王爵,这在努尔哈赤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在经历松锦大战后,皇太极将明清战线推进到山海关城下,距离入关仅一步之遥。但是天不假年,皇太极在清兵入关的前一年突然暴毙,并且生前也没有指定继任者,导致皇族之间爆发了夺位大战。

皇太极死后,最后希望继位的人选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豪格在当时已经34岁了,做事有勇有谋,且为帝之长子,因此获得了正黄旗、镶黄旗和镶蓝旗的支持,而豪格自己则是正蓝旗旗主,四旗在手的他占据一定的军事优势。

不过皇太极的弟弟,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也有心争夺皇位。多尔衮手中有正白旗和镶白旗,而且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不是全心全意的支持豪格,他本人仍旧在多尔衮和豪格之间徘徊观望。而两红旗也没有明确自己的态度,这使得豪格和多尔衮的皇位之争更加地不可预测。

论绝对实力,豪格是有优势的,但豪格为人优柔寡断,他推举的会议上见镶蓝旗迟迟不肯站出来支持自己,便擅自起身离去。而多尔衮则抓住这一实际,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帝,让豪格陷入被动。

但是由于两黄旗大臣坚决不肯同意多尔衮继位,于是在继位无望的情况下,多尔衮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这个方案最后获得诸位旗主的一致同意,而多尔衮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大的利益,当上了辅政大臣。

皇太极一共有11个儿子,除了3个早觞之外,还有8个儿子。而福临的年纪在里面是比较小的,多尔衮最后选择了福临,这其中肯定跟福临的母亲孝庄有极大的关系,两人之间100%有私情,坊间甚至盛传孝庄曾下嫁过多尔衮。只不过我们并不知道,孝庄对多尔衮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

正是因为与孝庄的“这段感情”,多尔衮最后拥立福临为帝。在入关之后,多尔衮立即被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地位高于其他诸王。到顺治五年,多尔衮更是直接升格为“皇父摄政王”,所用礼器已与皇帝无异。

(《美人无泪》中的多尔衮,韩栋饰)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在古北口外行猎时不慎坠马跌伤。一个多月后,多尔衮古北口外喀喇城逝世,时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逝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后,顺治帝震惊,他率领王公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亲自迎多尔衮遗体回京。之后顺治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举行。

顺治八年正月初,顺治又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并将豫亲王多铎第五子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世袭睿亲王爵位,食三倍亲王俸禄。到此时为止,多尔衮的待遇是极高的,甚至被追封为皇帝,这是他生前可想而不可得的地位。

但就在多尔衮死后仅仅两个月,事态发展突然发生了重大改变。多尔衮的政敌接连揭发多尔衮生前有谋反之举,而顺治对多尔衮的评价也出现了180°大转弯。多尔衮很快被废除一切头衔,随后被抄家,掘墓鞭尸。

(《美人无泪》中的顺治,吴俊余饰)

从顺治的态度来看,他其实是非常痛恨多尔衮的。之所以在多尔衮去世的头几个月中对他大加褒奖,完全是为了稳固政局。毕竟当时南方还没有被清廷占领,汉人的反抗也很强烈,顺治需要平稳的从多尔衮手中接过大权,防止多尔衮一党出现暴乱。

但在彻底掌握大权之后,顺治就迫不及待的准备收拾多尔衮,不过要动多尔衮就必须得到孝庄的首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孝庄显然是同意了顺治的想法。

(《美人无泪》中的孝庄,袁珊珊饰)

孝庄对多尔衮的态度证明了孝庄并不是真心喜欢多尔衮,她只是为了帮助儿子当上皇帝,被迫委身于多尔衮。并且孝庄在晚年曾叮嘱过康熙皇帝,在她死后不用和皇太极合葬,埋在一旁就行。

虽然孝庄嘴上说是不愿意惊扰皇太极,但孝庄此举明显是自认有愧于皇太极,对不住皇太极,所以死后不愿意去见自己的丈夫。这更加说明了孝庄当初和多尔衮在一起是并非情愿的。因此在多尔衮暴毙后,孝庄满怀着对多尔衮的恨意,同意了顺治对多尔衮的报复。


千佛山车神


孝庄并不痛恨多尔衮,但是顺治帝福临痛恨多尔衮。

孝庄这个称呼是死后康熙给她封的諡号,她处置多尔衮的时候还不叫孝庄,叫布木布泰,意为"天降贵人“。布木布泰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女性,其政治才华不在武吕之下,她一生辅佐三代帝王,却一直之幕后默默付出,既不擅自专权,也不垂帘听政,但是却帮儿子和孙子稳定了朝政大局。

皇太极时期,洪承畴被俘,无论皇太极用什么方法,只求一死,坚决不降。布木布泰去监狱见了洪承畴一次,洪承畴立即就降了。为此她不仅仅帮后金(没入关前叫后金)招抚了一员大将,更是给明军树立了一个榜样,为后面明军纷纷来降开启了一个先例。

很多人猜疑说一定是布木布泰对洪承畴使用了美人计,我深深不以为然,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后,皇太极还在极盛时期,再怎么也不可能跑到监狱去给一个又脏又臭的犯人使美人计的,洪承畴虽然重要,但是还没有重要的那个程度。只能说这是一个非常睿智、厉害的女人,她把人性把握的很透彻而已。

后面辅佐福临、康熙更能看的出她深沉的智慧。

多尔衮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不世出的汗马功劳,她为什么要将他鞭尸呢?是因为她为了儿子的帝位不得已委身多尔衮的恨?

恰巧不是,她为了儿子福临继位,确实太需要多尔衮的协助和帮忙了,但是她委身多尔衮有这方面的需要,却也不是多尔滚胁迫的她,而是她与多尔衮原本也有些郎情妾意的情愫,她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段感情而已。

多尔衮落到那个下场,其实是多尔衮自己造成的。多尔衮打下北京,将布木布泰和福临迎到北京登基后,就越来越张扬跋扈,眼中根本没有皇帝、君上,而是把福临看着是儿皇帝。

他虽然拥立了福临,但是却自封为摄政王,实际上国家的权力是他在掌控,到了福临该亲政的时候,他不但不还政,见了皇帝也根本不参拜。我们来看看多尔衮层层加码的得寸进尺: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这一年开始,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

顺治四年(1647年)以后,官员奏书中必须称“皇叔父摄政王”,如果疏忽还称作“九王爷”,或是不用全称而丢字漏字的话,都会受到革职处分。此后凡多尔衮需要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见顺治帝根本无需行礼。

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不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就是从表到里的皇帝。

多尔衮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假如不是苍天有眼,把多尔衮从马上落下摔死,恐怕即便是布木布泰那美丽、丰腴的身子也遏制不住多尔衮政变称帝的野心了。实际上,多尔衮只差把顺治帝拿下,自己公然称帝那一步了。在多尔衮步步紧逼的过程中,作为福临的生母,布尔布泰内心一定是痛苦的,也一定劝诫过多尔衮,但是多尔衮那个时候爱江山的欲望已经超越了爱美人。

多尔衮薨世后,布木布泰必须表态,因为孩子大了,她跟多尔衮之间的苟且必须要给孩子一个交代,把多尔衮鞭尸既能出福临一口恶气,树立皇帝威信,也能让福临明白自己为了他才委身多尔衮的苦心,这样母子之间才没有芥蒂,有利于大清统治。

而且鞭尸多尔衮,可以让臣工们明白,多尔衮的时代已经落幕,不要再有幻想,这已经是福临的时代,福临才是当家作主的人。不尊重皇权、不守政治规矩,多尔衮就是前车之鉴。


谢金澎


对多尔衮掘墓鞭尸的是顺治不是孝庄,要说恨也是顺治恨多尔衮,孝庄没有痛恨多尔衮,反而他们之间有段私情呢。



孝庄十几岁就嫁给了皇太极,开始的婚姻还是美满的,只不过后来皇太极恋上了孝庄的姐姐海兰珠也就冷落了孝庄,一个二十多岁的青春淑女,闺房冷清,能不难受吗,恰好这时的多尔衮走进了孝庄的心房。那是的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可以随时进入皇宫,这一来二去的,就勾搭上了年轻的嫂子。他们两人既有真正的感情,也有报复的心理在里面。孝庄出轨报复皇太极冷落自己,多尔衮也报复皇太极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一个年轻的嫂子,一个英伟强壮的小叔子,闺房寂寞,两人又年龄相仿,就这样热恋上了,这禁忌之恋的确够刺激的,当皇太极死后,这段感情就掺杂了权力的欲望,已经变得不纯净了,只有生理的冲动了。



多尔衮对满清入关到顺治上位这段时间起到了非常大的巩固作用,同时他的权力走向了人生巅峰,只是多尔衮和孝庄之间插上了另外一个男人那就是顺治。顺治是孝庄的儿子,顺治在孝庄的心中地位超越多尔衮排在第一位,理智战胜了私情。孝庄是个聪明理智的女人,什么私情都比不过自己的儿子地位。当然随着时间推移,顺治一天天长大,多尔衮的野心也在一天天膨胀。顺治是很不爽多尔衮的,多尔衮为摄政王,什么事都他管了,顺治还不能发表意见,还笑嘻嘻的面对多尔衮,可想而知有多么憋屈了。顺治这样做完全是孝庄让他那样做的,对多尔衮表面的顺从,就是拖延多尔衮篡位的时间,为了压抑住多尔衮的野心,孝庄还下嫁给多尔衮呢,虽说没有官方证据,但是孝庄用自己的肉体换来多尔衮的暂时屈服这也是事实。顺治看在眼里当然愤怒啦,自己的母亲这样委屈求全,身为儿子却不能做什么,只能留待以后算账了,因为动了多尔衮,顺治别说没皇帝当,他和孝庄命都没有呢!



多尔衮的野心一步步壮大,他和孝庄之间的私情已经不纯洁了,完全就是男女之间的生理冲动。大家都知道矛盾迟早会爆发,孝庄有称号一天天封住多尔衮的脚步,从“皇叔父摄政王”到“皇父摄政王”名号的封赏到无可封之时,就是单兵相见时候。多尔衮确实有做皇帝的打算,暂时忍让只不过是大家互相利用,多尔衮年轻嘛,才三十多岁,等等无妨嘛,时机到了就发动。至于孝庄和多尔衮的肉体关系也维持不了多久,毕竟孝庄也会老,漂亮的女人多的是,玩久了也会腻歪的。多尔衮嚣张跋扈,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目的就是要激怒顺治,你出手了,我才好出手嘛,只不过顺治忍了,孝庄也做好准备,这些年孝庄也是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对多尔衮有一定的反手之力。



没想到,没到双方真正摊牌,多尔衮竟然从马上摔下来不治身亡了,真是便宜了孝庄母子啊!多尔衮死后,顺治爽翻了,真是奴隶起来把歌唱啊,现在是到了有仇报仇的时候啦,把以前的怨恨全部发泄出来,顺治下令把多尔衮的家族杀了,把多尔衮的坟墓刨了,尸体还鞭尸,够出气的,可见顺治对多尔衮有多恨了。孝庄对儿子的行为,沉默不出声,因为孝庄知道,从她和多尔衮有私情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了结局,皇宫里面哪有感情啊,有的就是野心和勾心斗角了,感情在权力面前多么苍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