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此人位高权重,却糊里糊涂被董卓杀害,原因至今依然是个谜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生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李肃、董卓和曹操。原文如下:


此人位高权重,却糊里糊涂被董卓杀害,原因至今依然是个谜


却说华雄手下败军,报上关来。李肃慌忙写告急文书,申闻董卓。卓急聚李儒、吕布等商议。儒曰:“今失了上将华雄,贼势浩大。袁绍为盟主,绍叔袁隗,现为太傅;倘或里应外合,深为不便,可先除之。请丞相亲领大军,分拨剿捕。”卓然其说,唤李催、郭汜领兵五百,围住太傅袁隗家,不分老幼,尽皆诛绝,先将袁隗首级去关前号令。


此人位高权重,却糊里糊涂被董卓杀害,原因至今依然是个谜


卓遂起兵二十万,分为两路而来: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把住汜水关,不要厮杀;卓自将十五万,同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守虎牢关。这关离洛阳五十里。军马到关,卓令吕布领三万军,去关前扎住大寨。卓自在关上屯住。流星马探听得,报入袁绍大寨里来。绍聚众商议。操曰:“董卓屯兵虎牢,截俺诸侯中路,今可勒兵一半迎敌。”绍乃分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孙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八路诸侯,往虎牢关迎敌。操引军往来救应。八路诸侯,各自起兵。


此人位高权重,却糊里糊涂被董卓杀害,原因至今依然是个谜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董卓手下都督华雄击败孙坚后,在汜水关下大展神威,连续斩杀十八路诸侯手下的数名将领。最终,关羽出马,将华雄杀死。得知华雄阵亡的消息后,董卓召集属下商议对策。谋士李儒提出,袁绍的叔叔袁隗身居高位,担心他与袁绍同谋危及董卓。董卓立刻下令将袁隗一家杀害。此后,董卓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来到虎牢关,与十八路诸侯较量,之后便有了“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此人位高权重,却糊里糊涂被董卓杀害,原因至今依然是个谜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李儒口中的“里应外合”, 意为外面的人动手,潜伏在内的人接应。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戏剧家杨梓所著杂剧《忠义士豫让吞炭》中的“反被韩,魏同谋,里应外合,决水淹我军,甲士溃乱,死者山积。”


此人位高权重,却糊里糊涂被董卓杀害,原因至今依然是个谜


小说的这一段故事,其实有三个细节,其中有两个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第一个虚构便是关羽斩杀华雄。《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孙)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由此可见,华雄是死在孙坚手里,与关羽毫无关系。


此人位高权重,却糊里糊涂被董卓杀害,原因至今依然是个谜


小说作者的另外一个虚构是所谓的“三英战吕布”。这个情节虽然精彩纷呈,在历史上却并未发生过。首先,虎牢关并非讨董之战的战场,双方并未再次发生过战斗。其次,史料中并未出现刘备参与过讨董之战的记载,自然也就不可能与吕布有过较量。这个情节是小说作者根据元代杂剧加工改编所成,并无史料作为依据。


此人位高权重,却糊里糊涂被董卓杀害,原因至今依然是个谜


至于说到这段故事的真实之处,就是太傅袁隗。《三国志•袁绍传》载:“(董)卓闻绍得关东、乃悉诛绍宗族太傅隗等。”《后汉书•袁隗传》亦称:“董卓忿绍、术背己,遂诛隗及术兄基等男女二十余人。”


此人位高权重,却糊里糊涂被董卓杀害,原因至今依然是个谜


说起这位官拜太傅的袁隗,是袁绍家族的代表人物。他是袁绍、袁术的亲叔叔,在汉末朝廷的地位举足轻重,历任太尉、司徒、太傅等要职。与袁绍、袁术兄弟坚决反对董卓不同,袁隗对于董卓的态度非常暧昧,不但没有像两个侄子一样与董卓决裂,反倒是参与了董卓罢黜少帝刘辩及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的行动,并亲手“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董卓迁都时,袁隗一家也一起来到了长安。奇怪的是,在史料中并无袁隗与袁绍密谋推翻董卓的记载,董卓却将其一门杀害。有分析认为,很可能是董卓担心袁隗与袁绍、袁术等人串通一气,宁可杀错也不放过,袁隗一门因此被冤杀。不过,这种说法也缺乏依据,至今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参考书籍:《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