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爱上"青团"

原文@玥超 载于中读App

爱上

江南春色何处收,过客笑品清明团。

或许是因为在古诗词里浸淫太久,抑或是某某幼稚病深入骨髓,当我从椰风海韵、水天一色的琼州海南移步至珠帘画舫、吴侬软语的水乡江南,漫无目的流连徘徊于小桥流水与粉墙黛瓦之间,纵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无端却总是以为眼前的水乡早已不再是梦里的水乡,周遭的雨烟也不再是诗里的雨烟,直到邂逅了初心仍在、古韵犹存的传统小吃"青团",约略才稍稍宽慰了于故纸堆中盲目的追寻与期盼,倒也终算弥补了一份无以言表的某种缺憾。

青团,是江浙沪一带颇具盛名的特色风味,又曰艾团、清明粿、青圆子等等,传统做法一般由艾草取汁,拌以糯米粉,裹进红豆细沙做馅,放入笼屉蒸制,出笼时趁热将熟菜油均匀涂在表面,即呈清亮油绿之状,甚是养眼。想必是托了明前春草鲜嫩多汁的福,那一粒粒仿佛吸纳了无限春光的青色糕团,看起来翠绿如玉,吃起来软糯可口,闻起来清香扑鼻,每每不期而遇,总不由地便让我想起"长夏无冬、四季葱郁"的大海之南。小小一粒青团,将古人崇尚自然并与之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爱上

因此,若干年前在常熟横泾老街上那间热气腾腾的小店铺里与其甫一相见,我那颗底色始终悲凉着的苍老沧桑的游子之心,好象一瞬间便融化进了它翩若惊鸿一瞥而且浓酽得几乎要化不开的青翠里面。那份或许亦然"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青涩韵致,揉和着悠然绵长的艾草芬芳,莫名地就将我飘荡的思绪引领至讲究"慎终追远"、追求"天人合一"的千年以前。

关于青团的来历,总体还是与沿袭千年的清明节禁烟火吃冷食密切相关。只是还有说是缘起于搭救被追捕的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的当地村民,苏州城内至今依然有忠王府的遗迹留存。不知何故,历史上的姑苏百姓似乎对揭竿而起反抗压迫的勇烈之士格外的厚爱有加,因为除此之外,还有个与一度在此称了"王"后来还为其修建了纪念馆的张士诚相关的"酒酿饼"以资佐证。虽然二者与"割股奉君"、"隐不言禄"的介之推所处的春秋时期比起来显然不够久远,不过当初的江东子弟尚武成风、仗义担当、刚烈果敢的秉性却能由此可见一斑。

爱上

至于青团里面的亦或是"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那团翠绿,最为传统中正的当非野生艾草莫属,艾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功效显著,只是因为有着淡淡的药香,个别娇气的味蕾或许不太习惯,加之产地来源、运输加工等客观因素所限,反倒显得越发稀少,对其情有独钟者只能在有些老字号的门店或者"标榜"了"自家手工制作"的网店里才能买得到。当然,也可以艾草粉替代,品相特色独具,媲美亦然。

后来取而代之的大多是麦青水,即用小麦青苗榨汁,据称在沪上以此制作青团的历史已逾百年以上,市场份额更是占比80%左右。不过细说起来,小麦草的汁水可也是有去油解腻、消食降火甚至美容之效。其他也有用马兰头或者草头甚至蒿菜、菠菜等鲜榨取液的。马兰头与草头是长江流域江浙一带较为多见的野菜,早就走上人们的餐桌。凉菜马兰头拌豆腐干与小炒菠菜豆腐有着一清二白的异曲同工之妙;草头与河豚简直是绝配,红烧以后味道真是妙不可言。总之还好,在越来越严格的市场监管之下,饕餮食客还是尽可以放心品鉴。

爱上

时至今日,青团虽然在人们洒扫祭祖缅怀先人的供品中悄然淡出,但是作为清明节期间的时令小吃,街头巷尾乃至超市、饭馆多有售卖,越来越成为江南民众以及八方游客们踏青郊游或者休闲小聚时的风味甜点。里面的馅料除了常规的豆沙或者莲蓉,还有蟹黄鲜肉、蛋黄肉松、什锦五丁,以及洋气十足的水果鲜奶、蔓越莓红枣甚至特色巧克力等等,近来沪上声名远播的"网红青团",更是深得年轻人的喜欢。小小一粒青团,正以另外一种方式将我们的文化予以沿袭、诠释和承传。

而对于如我般宿命漂泊、心无定所的陌路过客而言,尤其是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宋·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的清明时节,面对着一粒粒仿佛融入了整个江南春色的那团青翠,或冷食或热吃地大快朵颐之余,竟也常常从中咂摸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的句子里潜藏的浮生喟叹。【图片以及资料来自网络】

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