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汤和为什么没被朱元璋杀死?

汤和为什么没被朱元璋杀死?

或许是出于对中央君主集权制的强烈渴望,也许是出于对唐朝的藩镇割据、动辄反叛的出离的恐惧。明朝自朱元璋始,便刻意奉行褫夺相权、又重文轻武这两相矛盾的国策。实际上,明朝的文官,在国制中的重要性较唐宋时还是下降了很多,不过明朝武官的权力,却又较唐朝时下降得更快更多。两相比较之下,才产生了大明朝有重文轻武的感觉。

在皇权空前的膨胀背景下,文武官员的体制,均遭到皇权刻意的、政策性的不同程度的摧残打击。“胡惟庸案”、“蓝玉案”就是朱元璋以消灭勋贵力量为切入口,进行“文武双杀”的实证。

汤和为什么没被朱元璋杀死?


上述“洪武四大案”中之二大政冶迫害的案件,历时弥久、涉人颇多。连在“胡案”中曾被赦免的皇亲勋贵李善长,也被顺水推舟重新抓捕并灭族。估计若不是帷幄奇谋、文才深醇的刘伯温死得早,恐怕也难逃被铲除之命运。而作为准西勋贵、明朝起事的主要发起者汤和,却侥幸逃出生天、安全着陆于家乡,还得以封田荫子之奇遇。“剑雄品评”只能称汤和为准西勋贵中的异数。

遍览此四案的办案历程,以及太祖“除荆棘,利后君”的政治决心,如汤和仅以同乡发小、立有战功以及开国元勋等因素,来避免被陷杀的命运似乎并不容易。只能说汤和得以避劫,是其为人低调、适知进退、才非出众、运气奇好这四大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汤和为什么没被朱元璋杀死?


换句话说,从元朝手中夺得国家控制权后,出身赤贫农民且性愎多疑的太祖朱元璋,最怕的就是二件事,一,吏冶腐败,二,勋贵结党。此二事皆足以让大明王朝,有皇位难传二世之隐忧。其中尤以勋贵结党又为首胁。凡暗涉以上二条者,非死即贬。如“空印案”、“郭桓案”虽属经济腐败案件,但触及了第一条,大明上下凡涉此两案之腐败官员,结索成队,或押赴刑决,或夺官族灭。

而对照第二条,汤和虽为准西勋贵,但为人谦和、洞悉圣意、进退得体,甚早表现出不以擅专为喜,求引退桑梓,享人伦之欢,且军事才能也无法肩比徐达、常遇春、蓝玉,似无反叛夺国之胁。在太祖眼中看来,汤和不过是一个空头寡才之勋贵,既无结党之心,又无一呼万应之才。故暗赦汤和不死,允其归乡养老。

汤和为什么没被朱元璋杀死?


反观蓝玉,军事才能卓绝、为人张扬、朋比结党、进退无畏、无视纲常。数种因素,条条皆符合“勋贵结党”之高压线。他不死谁死?不仅他死,朋党旧羽皆需除之殆尽。再说浙党勋贵刘基,虽说也曾韬光养晦、早早乞退归养,但一则胡惟庸挑拨帝前谄于刘基,二是刘基此人才情太过卓绝、遗策力可佐国,实在让多疑的太祖把刘基留在远处活之,便寝食旦夕难安。

所以,刘基虽早已归养,后又被召至帝王脚下居住。若非早于案发前已殁(实际上,是假借胡惟庸之手以探病杀之),刘基定难逃灭族身死。故,做为太祖朝中文武官员,只要符合才高、结党、无畏、勋贵四条之有二三,便暗犯“勋贵结党”的死条无疑。所以,汤和能逃死于太祖罗网。实在是因为行事低调、才不出众之长期积累再加上好运气,殊为异数,不可复制。

汤和为什么没被朱元璋杀死?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