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奧馬哈之行林園和他的1200美元

紅刊財經 李壯

眾所周知,巴菲特股東大會的主角是巴菲特和芒格。但在《紅週刊》巴菲特股東大會特別報道組裡,隨報道組一起前去參訪的《紅週刊》榮譽顧問、林園投資董事長林園,也是我們報道的主角。 

林園本無意參訪巴菲特股東大會,他也的確從未參與過。他今年選擇去,一個原因是本刊的邀請——他是《紅週刊》刊的老朋友;另一個原因是林園投資的一眾同仁中有許多“巴粉”,有些人最近幾年連續參訪巴菲特股東大會,這些“巴粉”每到巴菲特股東大會時間都會“慫恿”他去奧馬哈“朝聖”。就這樣,似乎是礙於情面,又似乎是要給同仁一個“交待”,才最終有了林園的此次行程。  

既然是去美國,去價值投資聖地奧馬哈,林園自然不會空手,他帶了1200美元(約合7200元人民幣)。這點錢有些少,少於他當年以8000元買入深發展進而打拼出數十億身家的初始資金;遠少於2016年中國遊客赴美平均消費3200餘美元的平均線。這點錢自然不夠“送禮”——他也無人可送,那麼他又能買到些什麼?

奧馬哈之行林園和他的1200美元

“愛誰誰”的林園  

雖然有“中國股神”的身份標籤,可出現在北京機場的林園,“平頭、花襯衫,運動鞋加斜挎包,張口就眯眼笑”,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像“西服領帶皮鞋,一說話就是宏觀微觀、市場抑或價值投資”的基金經理,也不像滿口“蠟燭圖、均線和MACD”的普通投資者,而是像一個“今兒沒事,咱們到山裡玩吧”的萌大叔。 

讓他恢復職業投資者身份的是一位深圳私企老闆。此人和《紅週刊》報道組同乘美航,且航班十年不遇地延誤了5個小時,導致旅客稀少。那位老闆因此很容易就在候機大廳和林園搭話,並請林園在其帶的《中國股神林園炒股秘籍》上簽名。

他們的對話也很有趣。  

“林總,我是您的粉絲。”“是我的粉絲就買我的產品,已經買了就再多買點兒。”“我就告訴你,現在是15年不遇的大機會,跟著我你就不用憂慮晚年。”  

林園看起來股神的“真身”,但無疑更像一個糟糕的產品推銷員。記者問,你這樣連個PPT都沒有的“推銷”怎麼能讓人家信你?林園回答說:“信就買嗎,不信就算了。”“其實我不是什麼股神,我就是個炒股的!  

記者在私募排排網上看到,林園投資共有28餘隻產品,其中2007年3只,2016年2只,2017年19只,今年以來4只。從業績表現來說,截至5月17日,2016年12月發的“林園投資2號”累計收益率為106.37%,年化收益率為72.18%;今年4月2日成立的“林園投資29號”累計收益率為3%。全部產品為正收益。據瞭解的人介紹,林園投資正籌劃新的產品,基金總數達到34-35只。 

這樣的業績在當前的私募圈可圈可點。因此,和林園隨行的林園投資的人就像林園一樣,也是“買了就不會錯”的說辭,最多是拿出手機給對方看看業績。每當這些同仁“推銷”產品,林園就坐在一旁默不作聲,或者微笑甚至大笑。他偶爾的提醒就是,“說那麼多有什麼用,信了就信了,不信就不要買嘛。”  

信林園的人,一類是林園的粉絲,這些人都讀過《中國股神林園炒股秘籍》,長期跟蹤林園的動向;一類是林園粉絲所熟識的人,慕名前來。  

以上提到的那位深圳老闆就是慕名前來的。在奧馬哈,那位老闆不知道如何曉得林園及《紅週刊》一行人正在一間飯館用餐,便緊隨而至,其隨行人員多出了幾位。在飯館,其隨行人員對林園“信與不信”的說辭就有不同態度。當然,這些不同似乎沒有影響那位老闆的判斷。在後來的伯克希爾5千米長跑中,《紅週刊》記者再度和那位老闆相遇,他一方面詢問林園是否有時間再見,再有就是表態馬上買林園的產品。  

林園說,關於“信與不信”他完全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旗下產品能不能跑贏市場——儘管他總是給出一個樂觀的預期。這也是他為什麼要把“旗下的產品的錢當作自己的錢來看待”掛在嘴邊,“因為每個投資人都會小心翼翼,他們對風險都是非常敏感的,我們要在建倉後就讓投資人看到業績。不然的話,投資人怎麼快樂?投資人不快樂,我也無法快樂投資。”  

在奧馬哈幾天,林園為旗下產品吸納2000萬元左右的資金,除時間成本外,實際付出的成本為零。用林園的話說,他是在幫這些投資人保住自己的財富並增值。  

那麼,林園看到了怎樣的風口,以至他有如此肯定的判斷?

林園的邏輯主線  

在一家中國門戶網站在奧馬哈舉辦的中美投資論壇上,林園公開表示,未來30年只投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相關領域。“投資投的是確定性,控制風險,未來30年除以上三大病領域,其他行業的投資風險都相對較高。”  

這不是林園第一次提“三大病”投資,他在最近兩年的自媒體號上或接受《紅週刊》採訪時都反覆提及要投資成癮性的醫藥行業,而三大病具有顯著的藥物依賴性或者說成癮性。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佔總人口的17.3%。如果加上正處於中年的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口(1.6億以上),中老年人口達到4億人以上。龐大的中老年人口必然催生巨大的醫療服務市場,在林園看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的患者數量會隨之升高。  

事實也恰是如此。林園對“三大病”投資思考了5年,調研了100多家三級甲等醫院。他發現最近三年,內科醫院門診病人增加了一倍,而治療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的藥品銷售額佔醫藥總銷售額的70%以上。  

梳理A股藥企公告發現:全國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dysfunction,ED)患者1.4億、糖尿病患者1.1億、不孕不育2億、乙肝攜帶者1億……  

從看好醫藥股到事實印證其前景以至到目前大張旗鼓地公開自身觀點,林園在醫藥股上的佈局逐步加深。2016年初,林園全面買入醫藥股,並開始發產品;2017年林園投資發了19只產品,全部投入醫藥;今年的林園投資還在積極發售產品,方向依然是醫藥即以上的三大病。  

從投資策略來說,林園進行的是一攬子股票配置。他買入的主要是中藥企業,因為“看不到龍頭,那就買整個行業”。至於以後龍頭出現,林園也表示當然會根據形勢調倉。  

按照林園的預測,未來30年在中國企業市值百強裡應出現30多家制藥企業,在全球企業市值百強裡應出現超過10家的中國製藥企業。而目前,中國企業市值百強裡只有1家制藥企業,全球企業市值百強裡製藥企業總數約為11家,但中國製藥企業數量為0。  

林園在A股市場佈局的同時,也在其他資本市場配置中國製藥企業——成本更為低廉,適合長期持有。以此來看,林園是把醫藥股當作了他當年買入茅臺的翻版。

林氏調研  

林園對自己的判斷有信仰般的虔誠,那就是他常說的確定性。而這種自信很大程度上來自他的調研,這種調研又完全不是那種拜訪式、走馬觀花式的調研。  

瞭解林園的人都知道他在買入貴州茅臺前曾對茅臺公司的生產、銷售以至管理層做過深入瞭解,不知道的是從持有茅臺至今,林園從未對白酒行業放鬆觀察的神經。而在買入醫藥股這個新方向上,特別是在記者與之同行的奧馬哈,他對醫藥的調研也在繼續。  

在到達奧馬哈的第一天(美國當地時間5月3日,下同),吃中午飯時,林園詢問附近是否有藥店,當知道確有藥店(美國零售藥店巨頭CVS的店面)後便說要去看看。餐後,林園和大家步行前往,路上聊了他關心的一種藥。到了藥店,因為語言不通(林園赴美最大的感受之一),只能由翻譯代勞。林園詢問了那款藥的價格、產地、含量和購買方式等。他是以一個藥品使用者的角色詢問一款藥,而所得信息對他無比重要。

5月8日,在紐約最大的奧特萊斯,記者和林園一起去購物,但沒走幾步就跟丟了林園。途中再度碰面,是在奧特萊斯的一家藥店附近。給人的感覺就是,他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  

這些調研顯然是有用的,因為據《紅週刊》記者瞭解,回國後林園便加倉了一家A股製藥企業。  

林園針對醫藥調研是順理成章的,但他似乎對很多事都有興趣。林園是“不喝酒,不賭博”的,可他還是和大家一起去了臨近奧馬哈的愛荷華州的一家賭場。在那個賭場,他停留了不超過15分鐘——走完全場的時間,然後丟下一句“都是老人”也沒有再看或者賭一把的意思就轉身離開。  

在此次行程中,林園注意到,美航的機長是一位70多歲的老人,轉機時的頭等艙服務員是60多歲的老人,行動遲緩。“我都不好意思叫他服務”他說,“美國的空乘人員都是老年人,從側面證明美國老齡化已經比較嚴重。“大家都注意到中國的老齡化,其實老齡化是世界性的問題。這裡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在巴菲特股東大會現場,看著如織的人流,林園說“這都是來學習的。”而林園自己,正如開頭所言,他尊重巴菲特和芒格,但還沒有到朝聖的程度,如果說有期待,那就是希望和兩位智者有深度交流的機會。  

不過林園至今也不太相信,只要是好股票就可以越跌越買的理論。在他看來,要介入一隻股票就要趕在其向上的拐點即將來臨之前,買了後就上漲才會讓人有好的狀態,有好狀態才有長期持有的可能。“買了就跌,人就會很壓抑,很難做到長期持有”,“買了就漲,人就會舒舒服服地持有,快樂地投資,這都是人性使然。”  

在林園看來,最近十年,包括普遍認為的2015年的槓桿牛,都不是牛市,“最近十年就是熊市”。最近兩年他之所以全面發力,當然是因為牛熊轉換的拐點出現。  

這次參訪奧馬哈以及一路的觀察,林園可能只是想進行一次確認,即他的想法是否會在巴菲特和芒格的字裡行間被印證。如果巴菲特和芒格連一個字都沒有提到他所關心的話題,那又有什麼關係?林園說,20年後再看,世界最頂尖的投資者一定在中國。  

因此,林園的1200美元一分不少地被帶了回來,因為美國實在沒有消費這個錢的去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