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范仲淹论兵西北,宋仁宗恍然大悟,官职连升三级

范仲淹论兵西北,宋仁宗恍然大悟,官职连升三级

一、起复

西夏元昊叛乱,范仲淹正被贬越州。宋仁宗看出范仲淹是一个忠正的能臣,国家有难,遂召回范仲淹,授天章阁待制,先主持永兴军(军是宋代行政区划名称,永兴军治所在西安)军政,又改任陕西都转运使,再升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夏竦的副手,负责抗击元昊。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不掺和任何私心。之前,他与宰相吕夷简斗争,那是因为吕夷简私心太重,任用的都是私交亲信。斗争的结果,范仲淹被贬,吕夷简被罢相。现在,仁宗又起用吕夷简为相,专门嘱咐范仲淹捐弃前嫌。范仲淹叩头辩白道:“我之前与吕相争论的是国家事,于吕相并无嫌隙!”说罢,义无反顾地去赴任了。

范仲淹论兵西北,宋仁宗恍然大悟,官职连升三级

(图)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二、经营延州

西北的战事形势严峻。延州(今延安)已经处于国防的前线,很多军砦失守,是一个烂摊子。范仲淹自告奋勇,要求去最前线。仁宗大喜,提升范仲淹为户部郎中,主持延州军政。

之前,范仲淹在多处地方都有任职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却从未有指挥军事的经历。但是范仲淹胸中自有韬略,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军事无外乎人的因素和经济的因素的总和。范仲淹有自己的抓手。

范仲淹到任延州,首先抓了选将、练兵。宋朝承平已久,边务废弛。战争爆发后,仁宗下诏,把延州边防军分为若干部队,总管统万人,钤辖统五千人,都监统三千人;敌军来袭,官阶低的军官先带兵迎击。这种做法,既违背了战争的规律,又影响部队的士气。试想,当低级军官在城外殊死拚杀,高级军官却在城内安卧,士兵们会怎么想!

范仲淹认为这样调兵遣将,是取败之道。他检阅延州军队,选精兵一万八千人,分为六支部队,分由六个骁勇善战的军官统领,分别训练。敌军来袭,根据敌军众寡,有针对性地调兵遣将迎击。

其次,范仲淹加紧完善防御体系。在延州城北部筑青涧城,当敌进攻要冲,为延州建立一道外围防线,互相配合作战。又加强粮食生产,允许民间自由贸易,互通有无,既保障军粮供应,还能稳定当地经济、社会,不致发生混乱。还奏请朝廷在延州南部鄜城建设军事后勤基地,从附近地区征收军粮运输到鄜城,每年春夏青黄不接时,调延州军队来这里补充给养,能省下十分之三的粮食支出。仁宗非常赞许,下诏鄜城为康定军,成为正式行政编制单位。

范仲淹论兵西北,宋仁宗恍然大悟,官职连升三级

次年正月,仁宗急于平叛,下诏诸路宋军深入元昊领地讨伐。范仲淹提出反对。他的策略,元昊兵锋锐利,应避实击虚,总的原则,以政治招抚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不断压缩元昊的势力。他上书仁宗指出:正月塞外大寒,我军曝师于野,作战不利;应等到春深时节,元昊军马瘦人饥,敌人处于劣势,我占据主动,容易制胜。当前延州一线,边防军备已得到整顿,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元昊军虽然猖獗,却已受到震慑,没了底气。我军只须控扼元昊进攻的要冲,以守为攻,同时发现元昊部族间的嫌隙,分化瓦解,消弱叛军势力。

范仲淹同时提出当前军事进攻的重点,在于北上攻取绥州、宥州,修筑堡垒,进一步完善延州防御,屯兵营田,做持久打算。如此,附近汉、羌边民,必然归附,这又是开疆拓土的上策。

仁宗批准施行。范仲淹的策略很快收到实效:军事上,延州以北广大疆域悉数回归宋朝的军事控制之下,元昊既不能南下,又不能东进,被死死压制在旧有范围内;政治上,各族边民不断重返家园复业,变回宋朝的子民。

相持一段时间,元昊占不到便宜,终于示弱,交还了俘虏的宋将高延德,趁机捎来求和信。范仲淹立即回信诫勉。不料,又爆发好水川之战,宋军大败,元昊有了底气,给范仲淹的回信态度蛮横。范仲淹大怒,当着元昊使者的面烧了元昊的回信。消息传到京师,引起了一场风波。有大臣弹劾范仲淹不该擅自与元昊通信,也不该擅自烧掉元昊的信件,建议处死范仲淹。仁宗给压了下来,但也不得不对范仲淹降职调离,以平息非议。

范仲淹离开延州,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政治军事遗产。经过范仲淹的整顿,延州的防御已相当完备,自延州向北,经绥州,到宥州黄河南岸,这一道防线,像一条锁链,紧紧地锁住元昊扩张的势力;延州边军训练有素,有能力控扼北线边防;汉、羌边民纷纷归附,宋朝牢牢地控制了这一地区。

范仲淹论兵西北,宋仁宗恍然大悟,官职连升三级

(图)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

三、运筹环庆

范仲淹降了职,离开了风风火火战斗过的延州,不馁不怨,继续经营西北防务。他调往稍靠南面的环庆路(路是宋代行政区划,比府、州、县级别高),任军政主官。虽然是宋朝第二道防线,却是社情复杂。当地羌族酋长六百余人,在宋朝与元昊间骑墙摇摆不定,甚至与元昊约为内应,进攻宋朝。范仲淹到任后,立即请示仁宗批准自己巡视地方。先以仁宗名义表扬了羌族酋长一番,接着话锋一转,要求酋长们遵守宋朝法令,杜绝私刑,否则严惩。同时严禁部民趁着兵乱投靠元昊,违令者处罚并追责部落酋长。范仲淹明白,当地羌族群众投奔元昊也是慑于压力,为的是保全生命。所以他又规定,宋军为羌族部落提供军事保护,元昊来袭,各部落进入附近军事堡垒,由官府管吃管住。由此,解决了羌族人民的后顾之忧。范仲淹对羌族群众关爱有加,一方面重新恢复了当地法律秩序,保全了人民的人身财产,另一方面对他们一视同仁,推心置腹,纳之不疑,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爱戴,呼他为“龙图老子”。

稳定了当地政治局势,范仲淹可以腾出手来建设军备。

范仲淹在环庆路,主要策略仍旧是在要害处修筑堡垒,让这些军事据点,像钉子一样,把元昊的手脚死死地钉住、钉牢。

庆州北部的马铺砦,位于后桥川口,已经深入元昊势力的心腹地带,范仲淹打算在此营筑堡垒,考虑按部就班进行,元昊军必定来袭扰,于是秘密派遣儿子范纯祐、蕃将赵明先带部分兵马占领马铺砦,自己亲率大军随后。部将们都不知道此行的目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闷着头跟进。走到目的地附近,范仲淹突然下令就地修筑堡垒,大家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官兵们七手八脚干起来,十来天就干好了。等到元昊得到消息,城堡已经竣工。元昊不死心,派出三万人马杀来,也使出计谋,佯装败逃向北。范仲淹识破,告诫宋军不得向北追击。后来侦查,元昊在北面果然设伏了重兵。新筑的堡垒称为大顺城,如钢钉楔入元昊的腹心,控制大片地区,附近亲近元昊的一些部落自此不敢再进犯环庆路。

范仲淹论兵西北,宋仁宗恍然大悟,官职连升三级

对于不服宋朝的一些比较顽固的羌族部落,范仲淹的原则是不轻易攻伐,而是断绝他们与元昊的联系,使他们死心塌地归附宋朝,即使这些人对朝廷阳奉阴违,也不与他们决裂。当时,泾原路宋军计划进攻骑墙的明珠、灭臧两个部落,范仲淹赶紧劝止。他说:明珠、灭臧两部落道路凶险,不可轻易攻击,之前已有我军在彼处全军覆没的教训。这两个部落平时不服朝廷,做了不少违抗法令的事儿,贸然大加讨伐,必将导致彻底决裂,他们必定与元昊互为表里,里应外合,向南侵入原州,向西袭扰镇戎,向东侵犯环州,如此一来,边地永无安宁。不如向北攻取细腰、葫芦等地营筑堡垒,断绝二部落与元昊的通路,如此这两个部落就安生了,环州与镇戎东西交通通彻,互相配合,平息此处边患就不成问题了。

后来,宋军在定川寨(在今天宁夏固原附近)打了大败仗,元昊军趁势南下,兵锋直指关中膏腴之地,百姓纷纷逃亡山间。范仲淹亲自率领精兵六千驰援。元昊听说范仲淹来了,顾不得抢掠,迅速回撤。范仲淹威名如斯。当初,仁宗听到定川寨大败的消息,按着地图说:“若范仲淹出援,我无忧矣。”后来又听说范仲淹兵不血刃,把元昊给吓走了,大喜说道:“我原本就知道范仲淹可用也!”立即加封范仲淹为枢密院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范仲淹以自己没有出一刀、杀一敌,不肯接受加封,仁宗执意晋升。

四、经略西北

宋朝与元昊的战争,到了后期,北部延州防线,经过范仲淹的早期经营,固若金汤,元昊无法逾越一步。双方基本在南线环庆、泾原、秦凤三路胶着,而泾原路是兵火的重灾区。仁宗打算让范仲淹任泾原路长官。范仲淹审时度势,自认独力难支,遂提出自己的战略构想。南线三路,范仲淹主政的环庆路位于最北,秦凤路处于最南,薄弱的泾原居于两路之间。这种形势下,范仲淹提出了环庆、秦凤两路夹助泾原的构想,并建议了人事安排。仁宗完全采纳范仲淹的建议,重新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范仲淹、韩琦、庞籍分任,统一指挥对元昊作战。朝廷和边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把陕西西北边境建设得固若金汤,元昊再也占不到便宜,不久被迫与宋朝约和。元昊战乱平息。

为了表彰范仲淹的功劳,仁宗加封枢密院副使(国防部副部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