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重慶文博會:秀山非遺竹編,他匠心傳承38年


重慶文博會:秀山非遺竹編,他匠心傳承38年


秀山竹編站臺

自古以來,竹編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農村每家每戶都會備著幾個實用竹編產品,或是防日曬避風雨的竹笠,又或是背糧背菜的背篼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農事生產的變化,這些手編竹具漸漸淡出了大家的生活。可秀山竹編匠人白建明卻依然堅守在竹編之路上,傳承著竹編文化。


重慶文博會:秀山非遺竹編,他匠心傳承38年


竹編匠人白建明

人物檔案:今年48歲的白建明,家住重慶秀山區烏楊街道涼亭村,匠心堅守,他已經在竹編手藝上浸潤了38年時光,傳承著市級非遺秀山竹編。

10歲開始學習竹編手藝


重慶文博會:秀山非遺竹編,他匠心傳承38年


精緻細膩的竹編工藝

一個技能的熟練需要一個人幾十年的訓練和實踐,可一項工藝的傳承則需要幾代人的堅守。

“竹編就是用竹子剖削成粗細勻淨的篾絲,經手工加工編織成各種精巧的生活用具或工藝品,如揹簍、斗笠、簸箕等。”9月7日,在文博會秀山縣展館中,正在現場編織背篼的白建明介紹說,他10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習竹編,15歲左右就開始獨自上門,給顧客編花背篼。”

“我父親白正發今年82歲了,是村裡的老竹編匠,現在依然在家編織花背篼。”白建明回憶說,他最開始學習竹編,練手編織的是提篼,掌握了技巧後才學編織花背篼。


重慶文博會:秀山非遺竹編,他匠心傳承38年


現場編制

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白建明說:“竹編是一門細緻活,要經過多年磨鍊才能達到精熟的程度。剖的竹片,要粗細均勻,青白分明;編的篩子,要精巧漂亮,方圓周正;織的背篼,要光滑美觀,結實耐用。”


重慶文博會:秀山非遺竹編,他匠心傳承38年


據瞭解,秀山當地嫁娶有個習俗,家裡有姑娘結婚,出嫁後的第三天回孃家時,孃家便把花背篼作為打發姑娘的重要禮物贈送。白建明說:“一直到現在,花背篼在秀山當地銷量都很好,父親一輩子就是以編織花背篼為主,供養著一家人的生活。


重慶文博會:秀山非遺竹編,他匠心傳承38年


市民對眼前的精緻竹編十分感興趣

他靠竹篾編織幸福生活

在白建明38年的竹編路上,他也靠著竹篾編織出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九幾年時,掀起一股外出打工的浪潮,因要照顧家庭和剛出生的孩子,他選擇了在家繼續做竹編生意,那時花背篼才3元一個,而如今他編織的花背篼已經三四百元個了。”妻子向紅梅自豪的說,現在他的竹編手藝在村裡是數一數二的,經常有人上門來定做。


重慶文博會:秀山非遺竹編,他匠心傳承38年


隨著時代變遷發展,竹編生活用品漸漸被替代,白建明也嘗試著創新,編織工藝品。他手裡拿著一個竹編的圓球說:“這個就是我編的‘竹玲球’,工藝品看似簡單,其實編織難度相當高,尺寸點都不能出現差錯,否則都編不圓,這項手工藝,還平時不趕活才琢磨出來的。”


重慶文博會:秀山非遺竹編,他匠心傳承38年


市民感覺竹編的細膩程度有些不可思議

如今,白建明有三個孩子,兩個上高中,最小的上初中,一家人也都是靠著竹編的經濟來源生活,他還告訴重慶晚報記者說,妻子向紅梅是他的第一個徒弟,結婚後就一直跟著她在家做竹編。

據瞭解,涼亭村像白建明一樣還在從事竹編工藝的只有50餘戶村民,基本上都是五十歲以上的老藝人,隨著老藝人一個個老去,年輕人又不願意學,竹編手工技藝將面臨失傳。


重慶文博會:秀山非遺竹編,他匠心傳承38年


秀山竹編曾數次參加重慶市文博會、商貿展銷會,還曾參加上海世博會展示,因精湛的工藝、別緻的風格,深受不少市民喜歡。對此,白建明說:“這條竹編之路,我會一直走下去,把竹編工藝傳承下去,並努力創新竹編工藝,以不同的作品傳承秀山非遺竹編文化。”

重慶晚報·慢新聞全國爆料熱線:(023)966988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陳英 文 李野 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