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趙匡胤陳橋兵變會這麼容易?

MILKLA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去世,要說這個柴榮也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尤其是他那句: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以!英雄總是大業未成身先死,但是也為以後宋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世宗死後,由七歲的恭帝繼位,後周政治上一下子陷入混亂,除了內政之外,還有諸多外患,恭帝繼位第二年就傳來契丹聯合北漢來伐的消息(你沒有看錯,是傳來),恭帝年少,太后與宰相宰相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決定讓趙匡胤去抵禦,當時朝中也只有趙匡胤能夠帶兵出戰,趙匡胤在當時是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並且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藉著出兵對抗契丹,趙匡胤獲得了後周的最高軍權。

當時五代十國都實行禁軍制度,也就是精銳軍隊都在中央(畢竟當時戰亂,隨時可能發生戰爭),趙匡胤將部隊帶離京師,在陳橋的地方發動了兵變,過程大概就是,趙匡胤喝多了(出外打仗還喝酒?),部下把黃袍披他身上了,然後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醒來後再三推辭,部下再三請求,幾個回合之後,估計雙方都渴了,於是就答應了。

在帶兵出外稱帝后,就返回京師了,趙匡胤還算一個比較講情分的人,對柴榮的家屬安排還算妥當,讓恭帝禪位,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大臣們也都按部就班的各司其職,畢竟五代十國時期,改朝換代也是家常便飯。

陳橋兵變,看似簡單,實則趙匡胤的心機與能力,當時的時機,世宗死亡,留下孤兒寡母等諸多條件缺一不可,更主要的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時,身處五代十國,謀權篡位,取而代之的事情經常發生,因此,“陳橋兵變”以當時的社會背景如家常便飯。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和袁世凱的逼清帝退位就任臨時大總統露出一則。都是前一個最高掌權者剛剛去世沒多久,留下孤兒寡母然後是剩下趙匡胤和袁世凱這樣的能臣;外部情況下都是在有外來憂患的情況下(陳橋兵變時傳有契丹入侵),清朝是南方革命黨起義,必須啟用趙匡胤和袁世凱才能平叛,但是,二人基本都是帶上兵權之後就開始準備上位!所不同的大概就是,趙匡胤開創了宋朝320年江山,袁世凱後來稱帝83天,就被全國的吐沫淹死了!


史論縱橫




顯德六年(959年),世宗親征契丹,正準備攻取幽州時,突患重病。從夏四月“不豫”到六月“崩於滋德殿”,不到兩月時間。柴榮自知不起,不得不開始考慮後事。世宗皇帝共有七子,前三子死於郭威篡漢時,其餘四子中最年長的柴宗訓也只有六歲。面對這種情景,周世宗自然要對身後事有所安排,防止幼主在未來的政治鬥爭中無力控制局面。考慮到這是一個“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的混亂年代,柴榮病重之際,開始對有可能威脅到政權安全的將領做了重點防範。

首先, 柴榮解除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職務。張永德掌殿前司,戰功卓著,另外他還有個身份——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世宗本來對他十分忌憚,結果他又在回師途中,發現了一個長三尺餘的木條,上書“點檢作天子”。世宗憂慮張永德是個潛在威脅,再加上認為他並非真正的輔政之才,乾脆便免去其殿前都點檢之職,改任其為澶州節度使,取而代之的是趙匡胤:在此之前的954年3月,後周和北漢爆發高平之戰,趙匡胤在此戰中表現突出,升任殿前司都虞候,由於忠心和幹練,趙匡胤在短時間內平步青雲,最終把這個炙手可熱的軍職抓到了手裡。

為什麼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上的人始終不能讓皇帝放心呢?因為他掌握著中央禁軍,這支最精銳,又距離皇帝最近的武裝。後周太祖郭威,深知侍衛親軍“累朝相承”的弊端,於是設置了殿前司,與侍衛親軍司分掌禁軍。殿前司成立後,郭威先是任命外甥李重進擔任殿前都指揮使。殿前司下轄鐵騎左右兩廂騎兵、控鶴左右兩廂步軍,一共有兩萬人。殿前司人數雖少,戰鬥力卻十分強悍。而侍衛親軍司的最高統帥是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其次為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侍衛親軍司下設龍捷馬軍都指揮使和虎捷步軍都指揮使,前者統率騎兵,後者統率步軍。郭威在位時,侍衛親軍司總兵力約為七萬五千人,馬步軍都指揮使是王殷。廣順三年(953年)冬,郭威患病,他擔心“有震主之勢”的王殷奪權,於是設計將其處死。然後郭威改任李重進為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虞候,又任命張永德任殿前都指揮使,統率殿前司。兩司實力不同,官員級別也分高低。當時殿前都指揮使的職位要略低於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虞候。



當然,即使趙匡胤就任殿前都點檢,掌握了三萬左右的精銳,但僅依靠這些力量,尚不足以發動一場宮廷政變。殿前司要想兵變,最大阻力就是侍衛親軍司。當時,任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的李重進能征慣戰,手握重兵;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後周的立國與發展中居功厥偉,被郭威、柴榮“委以心腹”,雖有勇而寡謀,卻誓死效忠周室;而步軍都指揮使袁彥,也是趙匡胤的死對頭。這些朝堂上的實力派,就是趙匡胤無法逾越的攔路虎。

但可惜的是,柴榮殫精竭慮安排的輔政格局,在其子恭帝即位後不久就被破壞無遺。後世歷史學研究者認為。一切都是趙匡胤在暗中操縱。理由就是趙匡胤的胞弟趙光義的妻子是符太后的姐妹,趙匡胤通過符太后這個沒有絲毫政治鬥爭經驗的女子,達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先是侍衛親軍司步軍都指揮使袁彥被排擠出汴梁,改任陝州節度使。袁彥離開後,侍衛親軍司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改任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虞候,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高懷德升為侍衛親軍司馬軍都指揮使,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張令鐸升為侍衛親軍司步軍都指揮使,鐵騎右廂都指揮使王審琦升為殿前都虞候。 此後不久,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也被排擠出了權利中樞,改任淮南節度使,被打發到遙遠的揚州去了


經過一番變動,殿前司的關鍵人物如下:

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副都點檢:慕容延釗

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

殿前都虞候:王審琦

鐵騎右廂都指揮使:劉廷讓

控鶴右廂都指揮使:馬全義

其中石守信、王審琦、劉廷讓三人,是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中的盟兄弟;慕容延釗與趙匡胤私交甚篤,趙匡胤“常兄事延釗”;馬全義則是趙匡胤的心腹。可以說,恭帝即位月餘,殿前司就變成了趙匡胤政變的大本營。

同時,侍衛親軍司的四大關鍵人物,韓令坤、高懷德、張令鐸三人都以趙匡胤馬首是瞻,這樣一來,侍衛親軍司中,除了韓通一人,大體上也被趙匡胤勢力控制了。

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三,領軍出征抵禦契丹北漢聯軍的趙匡胤,行至陳橋驛(河南封丘東南),就發動兵變,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回師汴梁,韓通聞聽兵變,立即率領親信從內廷奔出,準備組織抵抗,但除了自己的心腹,無人相應。結果他衝出左掖門時,遭遇趙匡胤在汴梁城中的內應石守信的伏擊。韓通好不容易殺出一條血路,又與趙匡胤一方,武藝高強的王彥升撞在一處。韓通不敵逃回府宅,王彥升緊追不捨,韓通夫婦和三個兒子就此被殺。

另外,對於柴榮的親信,領兵在外的成德節度使郭崇以及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趙匡胤也做了佈置,統帥前軍的慕容延釗並沒有停止北上的步伐,而是率重兵屯於真定,專職盯防符彥卿的天雄軍。趙匡胤陳橋兵變,正是得到慕容延釗“前軍昨已過河”的確切消息,才敢放心率軍趕回的汴梁。而在此之前的顯德六年十二月,韓令坤已經率軍出巡河北,屯戌於河北成德,形成了對成德節度使郭崇的威懾。最終,成德節度使郭崇在韓令坤大軍近在咫尺的威懾下,第一個承認了趙匡胤的新政權。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在慕容延釗陳軍真定的虎視眈眈下,也臣服於趙匡胤。


征服者帖木兒


自古成大業者解脫都比較徹底,看趙匡胤如何成宋朝開國皇帝?朝代的更迭,未必非要兩軍對壘,點燃烽火,血流成河。自古成大業者,有時候總要做出幾樣絕情的事,秦始皇如此,李世民如此、武則天如此,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亦是如此。

趙匡胤,出身軍人家庭,早期投身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參與征討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屢立戰功。廣順元年(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柴榮即位,擢升趙匡胤執掌禁軍。趙匡胤跟隨柴榮多次出征,退契丹、徵淮南、定壽州,戰功赫赫,趙匡胤從殿前都虞候到殿前都指揮使、殿前都點檢;從嚴州刺史到定國軍、義成軍、忠武軍,短短几年便成為後周舉足輕重的人物。顯德五年(958年),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趙匡胤歷經後周郭威、柴榮、柴宗訓三朝。

公元960年2月1日(正月初一日),年味正濃,後周君臣都沉浸在濃濃的節日氣氛中,一道急奏突然傳到朝廷,說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宋史》載,“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後周宰相範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十萬字哲學書籍《體悟道》作者,致道絕學傳播者,歡迎百度體悟道,瞭解更多。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二日),殿前副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先行出發。正月初三,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當晚,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

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消息傳到京師,百官無措,只有韓通反抗,結果被殺。就這樣,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恭帝禪位。隨後,趙匡胤正式稱帝,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史稱宋太祖。

這場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屍遍野。兵變之際,趙匡胤曾數次“嚴敕軍士,勿令剽劫”,從而保證了兵變入城時的紀律嚴明,幾乎兵不血刃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蹟”。


致道絕學


公元960年正月裡的一天,一支行進中的後周大軍突然在陳橋驛停駐了下來,就在不少官兵還未從突然的停止行軍的指令中回過神來時,人群中突然傳來了一陣騷動,緊接著便有人宣佈,這支大軍的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已在部下的建言與簇擁下“黃袍加身”了。“黃袍加身”寓示著什麼,不少見慣了五代亂局的人自然是心知肚明。這支大軍在完成了簡單的“勸進”儀式後,便迅速開回了京城。年幼的後周恭帝與宰相範質等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局嚇傻了。當他們明白真相時,一切似乎為時晚矣。由前朝武將郭威建立的後周王朝,就此壽終正寢,一個新的帝國,則在無數歡呼聲與嗟嘆聲(更多的是沉默)中建立起來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北宋王朝。
(連環畫中描繪的“陳橋兵變”的場景)


北宋的建立,在今天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了。但是讓不少人感到困惑的是,為何偏偏是趙匡胤奪得了後周的天下,而且竟如此輕易?這,還需要我們重新回到當時的歷史情景中加以考慮。


世宗北伐逞英豪

郭威雖在前朝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了後周政權,但其未能做幾年皇帝,便匆匆撒手人寰。帝國的權杖也由郭威轉到了他年輕的養子、即後來的周世宗柴榮手中。
柴榮是一個極有抱負的人,在跟隨郭威轉戰南北的過程中,柴榮多多少少也積累了一些作戰經驗,且對於後周的軍政系統有了一定的瞭解。

於是,在他登基後不久,便對借新王登基未穩來趁火打劫的北漢和契丹聯軍發動了反擊。可是戰爭的困難程度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測,雖然這場戰爭取得了勝利,可是不少後周勳貴在被推上一線時狼狽潰逃的場面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在殘酷的戰爭中,有人後退便有人前進,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與張永德便是如此。在周世宗揮劍前進時,這兩個人率領自己的親兵兩千多人拼命護衛,為後周軍在這場戰爭中反敗為勝貢獻不小。






(趙匡胤在領兵攻城略地)


因此,在戰後論功行賞時,趙匡胤自然以有功之臣而被垂青,並由此而從軍伍中脫穎而出。更重要的是,趙匡胤所擁有的兩大優勢也幫了他的大忙,那就是同另一功臣張永德相比,他並非為皇室成員(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因此在周世宗看來更便於控制;除此之外,趙匡胤在軍中又人氣頗高,並有石守信等一幫鐵哥們相擁護,這些雖為其之後的奪權埋下了伏筆,但從另一面來看,趙匡胤部的凝聚力也因此而不斷增強,並在後來的戰爭中表現不俗。

在對北漢已改的反擊戰結束後不久,趙隨即又跟隨周世宗參與了對南唐、後蜀以及出擊幽雲地區的重大戰役,趙皆憑藉著他的機智與忠勇得到了柴榮的進一步肯定,趙也因此扶搖直上,開始在後周的權力中樞中佔有一定的話語權。
(影視劇作中的趙匡胤)


勤奮好學引得世宗側目

除了在軍事行動中表現出色外,在生活方面,趙也為周世宗所關注。據相關史籍所載,在大軍南返的過程中,有人向周世宗秘密告發趙匡胤私藏金銀財寶,證據就是趙匡胤部中有數十個從戰爭中掠得的大箱子。周世宗自然不會等閒視之,柴榮立即遣人前往查看,結果打開箱子才發現,箱中所裝的竟然都是文書典籍。這番查看不僅讓柴榮進一步打消了對自己所“傾心培養之人”的懷疑,同時也使世宗對趙匡胤愈發的刮目相看。不少人認為,趙匡胤此舉有作秀之嫌疑,但是從其同趙普等的交談內容(勸趙普多讀書)以及開國後積極主持相關史書典籍的編排來看,趙同一般將領們相比還是擁有一定的真才實學的。而這種對文化的熱愛以及人文積澱也為他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在以軍功為基礎所支撐起的政治基座上,熱愛知識的“文化人”形象無疑是讓趙匡胤如虎添翼了。
(趙匡胤與趙普在雪夜密談)


遲滯的世宗改革與趙匡胤地位的上升

周世宗柴榮在訓練新軍與發展生產的同時,對於五代政權更迭的頻繁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柴榮知道,之所以五代政權會頻繁更迭,與權臣的出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於是柴除不拘一格提拔一批後起之秀進入領導層外,還在制度設計上注重於權力的相互制衡以及對權力過大者的壓制。這些自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但是當時的後周所面臨的特殊環境卻在無形中阻礙了這樣一種改革的進行。因為當時後周除要對抗南唐與後蜀等較強的割據政權外已改,周世宗的統一事業還面臨著來自東北的契丹人或明或暗的干預。
(影視劇作中南下的契丹軍隊)


而在這樣一個危急的時刻,大刀闊斧的制度改革不可避免的會給政權造成一定的動盪,從而給敵人創造有利的時機;更重要的是,許多關鍵的位置又一時半會難以找到合適的替代者,匆忙的撤換或壓制反而會招致不必要的麻煩。因此,這些因素共同的作用無疑減緩了周世宗在政治方面的改革腳步。趙匡胤也得以保全了自己到手的權力,當然了,除了為周圍環境所迫外,趙的行事低調且畢恭畢敬也為他的權位得以保持上了一把安全鎖。世宗自然也對他愈發的信任,在後來京城中有“點檢作天子”的謠傳被世宗得知後,世宗也僅是把懷疑更多的投向皇親張永德(張永德與趙匡胤同為後周的殿前都點檢),並將張撤職。這些從某種程度上也正反映了趙本人所獨有的“伴君”之道的大智慧。在最大的潛在競爭對象張永德垮臺後,趙匡胤離最高權力更近了一步。


世宗早逝造就的“天賜良機”

有不少人認為,如果周世宗可以多活幾年,趙匡胤的“狐狸尾巴”或許能被世宗察覺。但歷史沒有假如,就在周世宗統軍準備深入河北腹地的時刻,周世宗的病情突然急劇惡化。周世宗也不得已終止了這場軍事行動,並匆忙撤回了京城。幾天後,周世宗便離開了人世,而緊接著被扶上皇位的,則是自己的幼子柴宗訓。
(影視劇作中的周恭帝與其生母在坐朝)


周世宗的早逝對於趙匡胤來講,如果只是讓他感到喜悅,未免有些不合乎人情了,因為多年來轉戰南北所培養起的“君臣之誼”,還是讓趙匡胤有所感傷(更何況周世宗生前待趙極不薄)。但趙匡胤更明白,新君的登基未穩對其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機,除了小皇帝年幼無法統攝全局外,京城的武裝力量大多掌握在他與他的親信手中,也成為了趙能夠有條不紊的施展自己的奪權計劃的重要憑仗。至此,趙匡胤真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一個把軍隊集合起來以實施政變的藉口了。這樣的藉口也並不難找,於是,也便有了我們開頭所敘述的陳橋驛“黃袍加身”一段情節。周世宗之早逝雖非趙匡胤奪權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恰恰也成為了促使後周皇室交權的“最後一根稻草”。在趙匡胤奪權後不久,雖然有李重進等地方勢力試圖對趙宋進行抵制,但旋即為趙匡胤派兵鎮壓,趙匡胤的奪權也就此而暫時畫上了一個休止符(“杯酒釋兵權”等政權鞏固措施擬另作他文詳述)。而回顧趙匡胤由行伍中的崛起再到登上皇位的全過程,趙匡胤奪權之容易與否,相信各位心中已有一個答案了。


參考文獻:(元)脫脫撰《宋史》 中華書局 1985年6月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中華書局 2015年8月
(美)陳潤成 李欣榮編《張蔭麟全集》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3年6月
鄧廣銘《宋史十講》 中華書局 2017年7月
鄧小南《祖宗之法》 三聯書店 2014年10月
陳峰《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將壇說》 三聯書店 三聯書店 2013年5月

歷史研習社


確實,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輕鬆容易得超乎人的想象,他帶領一支軍隊,從京城開到黃河邊的陳橋驛,幾個部下將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然後整軍回京,說改朝換代了,如今趙將軍要當官家了!於是,後周變成了宋朝,趙匡胤變成了皇帝,而且沒大沖突、沒大流血、甚至沒大吵架,兵不血刃,這天下說變就變了,改朝換代輕巧得如動指掌,真是太容易了。

其實,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真難。為什麼說容易?因為後周的軍隊掌握在趙匡胤的手裡,他是殿前司都點檢,禁軍最高司令,掌握後周最龐大、最精銳的部隊,大臣或將領中無人可以對抗,而皇帝柴宗訓才七歲,主少國疑,兵變成了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事情,或者說遲早的事情。

但是,表面看上去輕巧,其實一點也不輕巧,趙匡胤陳橋兵變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也就是說,趙匡胤為兵變,是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的。趙匡胤出身于軍人家庭,他的父親趙弘殷,是五代時期的武將,先後服務於後梁、後唐、後漢,在軍中有著較高的威望和較多的人脈資源。

後漢時,22歲的趙匡胤應徵從軍,加入了樞密使郭威的軍隊。郭威奪取後漢政權,建立了後周,去世後,由妻侄柴榮繼位,因為趙匡胤曾是柴榮部下,受到器重,因此成了柴榮的心腹武將,後來成為了殿前司都點檢,禁軍的最高長官,而且,在兵變前,趙匡胤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比如,殿前司地位開始稍低於侍衛親軍司,趙匡胤通過整頓禁軍的機會,使殿前司地位得到提高,與侍衛親軍司地位差不多;又如,他通過多輪人事調整,將自己的“義社兄弟”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等人設法調到殿前司任要職,同時還將心腹羅彥環、田重進、潘美等人安排到禁軍中,使自己更直接掌握禁軍兵權;又如,他的“義社兄弟”李繼勳也因戰功升為侍衛親軍司步軍都指揮使,且任職時間長。

當然,還有兩個機遇,一是柴榮在去世前,將趙匡胤的兩個勁敵、郭威的兩個至親張永德和李重進調出了京城,本來是柴榮安排後事,怕他們兵變,才調走他們,結果卻無心插柳地為趙匡胤兵變掃清了障礙;二是柴榮去世,給趙匡胤兵變製造了機會。於是,960年正月,趙匡胤通過兵變而黃袍加身,成為了宋朝的開國皇帝。


帝國的臉譜


趙匡胤陳橋兵變看似容易是因為趙匡胤已經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堪稱完美的策反了絕大多數人,堵住了幾乎所有的漏洞。

我們認識一下趙匡胤:

公元927年,趙匡胤出身軍人家庭,公元948年趙匡胤投到郭威帳下,與其征討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大勝,公元954年,柴榮即位,擢升趙匡胤執掌禁軍,趙隨即與周世宗一起參加對南唐、後蜀以及出擊幽雲地區的重大戰役,趙皆憑藉著他的機智與忠勇得到了柴榮的進一步肯定,趙也因此扶搖直上,開始在後周的權力中樞中佔有很大的話語權。

公元958年,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趙匡胤歷經後周郭威、柴榮、柴宗訓三朝。

周世宗臨終前最擔心會篡權的,是張永德和李重進,併為此做了大量安排:

李重進:郭威的四姐福慶長公主所生,郭威親外甥。後晉、後漢時期李重進就跟隨舅舅郭威四處征戰。951年郭威即位,李重進先後被封為大內都點檢兼馬步都軍頭、殿前都指揮使等職務,負責管理禁軍,頗具軍事才能。

柴榮即位後,李重進在高平之戰中立下大功,被任命為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柴榮死前,將他調往淮南,鎮守揚州。

張永德:郭威唯一存活下來的女兒壽安公主的丈夫,公元959年,柴榮北伐,張永德擔任都點檢,趙匡胤任水陸都部署。柴榮行軍路上,撿到一個皮口袋,皮口袋裡面有一個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柴榮生病回京,害怕張永德覬覦皇位,免去了他殿前司都點檢的職位,調任鎮寧軍節度使,把他調離了京城,而任趙匡胤為殿前司都點檢。

這兩位對趙匡胤構成極大威脅的大將,先後被調離京城,為趙匡胤發動兵變,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公元960年2月1日(正月初一日),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的假消息傳到朝庭。符太后與宰相範質等人不辨真假,欲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趙匡胤以“兵少將寡,不能出戰”為由拒絕出戰。無可奈何之下,宰相範質只能委以趙匡胤最高軍權,讓他可以調動全國兵馬。從這之後,後周政權就徹底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整個後周政權的軍權都被趙匡胤掌握了。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當晚,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消息傳到京師,百官無措,只有韓通反抗,結果被殺。

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恭帝禪位。趙匡胤正式稱帝,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趙匡胤因多種原因對柴榮的家屬安排還算妥當,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大臣們也都按部就班的各司其職,大宋就這樣建立了。


美麗青春您真痘


  

  周世宗柴榮在去世之前,做了許多安排。不過,他的安排大多數是為了防備幾個皇族外戚。

  周世宗臨終前,在他心中最擔心會篡權的,不是趙匡胤,而是張永德和李重進。

  張永德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人家娃的身體裡還有一些老郭家的血脈。可柴榮卻是郭威老婆的侄子,雖然被郭威認為養子,但是從血緣上與郭威沒有半點關係。

  因此,如果論起關係遠近,張永德絕對是柴榮他兒子柴宗訓的強有力競爭對手。

  另外,那李重進與郭威的關係也很近,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算起來他也有老郭家的血脈。

  關鍵一點,是在周世宗晚年,張永德擔任殿前司都點檢,李重進擔任侍衛司馬步軍都指揮使,兩人分別掌握禁軍大權,在軍中廣有羽翼。

  因此,在聽聞“點檢做天子”的謠言後,柴榮立刻把張永德調離,並且把李重進也派到揚州去。

  正因為有這麼兩個大人物在幫趙匡胤頂雷,野心勃勃的趙匡胤才一直沒有被柴榮發現。

  當然,柴榮對自家親戚都不放心,即便趙匡胤隱藏地再好,柴榮也不可能對他絕對信任。

  比如,柴榮在臨終前就下了一道命令:

  禁軍由趙匡胤掌管殿前司,由韓通掌管侍衛司,兩人互相獨立,互相牽制,但是,遇上疑難問題,由韓通最終拍板。

  趙匡胤才能卓越,韓通忠心有餘但才幹不足。周世宗柴榮偏偏就把最終拍板的權力交給韓通,正是防備趙匡胤過於聰明,尾大不掉。

  可是,在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故意放出北漢大軍來襲的消息時,柴宗訓孤兒寡母驚慌失措,當時的宰相範質也失察——當時範質試探性提議由趙匡胤帶兵前往平叛,趙匡胤以退為進,再三拒絕。趙匡胤的態度讓範質認為,趙匡胤沒有野心,於是反倒認定,必須由趙匡胤帶兵。

  然後,趙匡胤要求統領禁軍,不但殿前司軍隊歸他管,就算侍衛司的兵馬也歸他管。範質竟然也答應了。由於宰相的決策錯誤,越過韓通做了決定,導致周世宗柴榮設置的監管措施失效。

  趙匡胤陳橋兵變看似簡單,其實一點也不簡單。之所以會覺得簡單,其實是趙匡胤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堪稱完美的策反了絕大多數人,堵住了幾乎所有的漏洞。


葉之秋


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被稱為兵不血刃的政變,趙匡胤之所以能輕易成果,在於他掌握了禁軍。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的政權,建立了北宋的統治。趙匡胤原來是後周郭威手下的軍官,他在郭威建立後周的過程中有功,受到了重用。郭威死後,其養子柴榮即位,是為後周世宗。趙匡胤在下渦口、徵壽春、奪瓦橋關的戰鬥中立了功,他的地位在不斷上升。周世宗去世,其子柴宗訓繼位,年僅7歲。

當時,經過五代十國之亂,唐末以來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已經大為改觀。中央禁軍和地方藩鎮在軍事力量的對比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五代改朝換代時,每一次勝利的藩鎮入主中原建立新的小朝廷,它的軍隊就成為中央禁軍,因此,中央禁軍具有新藩鎮軍隊的特點。到五代末,後周的中央禁軍已成為國內最強大的力量。這時,新的皇帝已經不靠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戰爭產生,而是由中央禁軍來擁立了。郭威建立後周,柴榮當上皇帝,趙匡胤陳橋兵變取代後周都是如此。當皇帝能夠控制中央禁軍,中央禁軍的力量強大到能夠取得對割據勢力的優勢時,統一全國由可能變為現實就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必然趨勢。

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趁北漢勾結契丹進攻後周,帶領大軍出征。軍隊進至陳橋驛,按照預謀,將領們把皇帝穿的黃袍披到趙匡胤的身上。趙匡胤在假作幾次推辭後,便順從將士的意願。他帶著軍隊回師開封,周室的皇太后和幼主恭帝只好交出政權。這就是歷史上的“陳橋兵變”。趙匡胤建國號宋,定都開封,年號建隆,成為北宋的開國皇帝,在位17年,廟號太祖。


倪說歷史


趙匡胤和“陳橋驛兵變”即有他的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首先說其偶然性:是趙匡胤擁兵“戍邊”,位居“後周主”一人之下,面對年幼的後周主,出現“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那也是順理成章的了。再來說其必然性:在“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不堪的時期。以立足“主統”中原為主的經過的“五次政權更替與交換”。史稱“五代”。先後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以這“五代”為中心的華夏大地上,還有很難統計的“走馬燈”小朝廷。在中國南方和北方河東等地區“雄居”,“燕過留影”割據有:吳、前蜀、後蜀、南唐、閩、楚、北漢、南漢、南平、吳越等“十個政權”。史稱“十國” 。因為是一個時期的共同並存 ,史學界概定為“五代十國”。這些“代、國”的更替必然性體現在三大方面:一是掌握有絕對的兵權;二是身居絕對的要害位置;三是有絕對高的支持率。這三點趙匡胤都完全具備,並且是後周主柴榮的“託孤之臣”。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篡後周建立“大宋王朝”,結束“五代十國”開啟一統河山!



趙匡胤在柴榮率領下打過高粱河之戰,當時還是小官不出名,但是帶領兵將作戰比膠勇敢,在一定的圈子內有一定的威望,但是為人做事不甚積極,不算後周權力中心人物,在打南方勢力時常作為萬人將領,帶頭衝鋒打的比較好,樹立了威望引起一定的重視,因為南方之敵也比較弱,所以打的也比較好,有人報告其造反,柴榮調察沒能查清,南方政權實行離間計柴榮也是粗心大意沒能細查趙匡胤,趙得以糊弄過關,這在軍中肯定能引起反響,君主不明,底下將領必然會從中拉幫結派!相互投靠找新的靠山,從此勢力逐漸結成,趙匡胤及其幫派拿定了柴榮穩步出手,無所顧忌,穩重老城,柴榮對軍中不能掌控全憑個人主觀信任個人將領,對軍隊直接失去了控制權,軍隊無所適從肯定被他人所控制,這樣以來,趙在軍中插縫投機,也聚集了一批擁護者,之所以很快政變是因為基本上掌握了整個軍隊,說發動政變也是很平常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