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 從明太祖創業過程看自我意識對人生的重要性

朱元璋,一個離現代文明十分遙遠卻又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名字。他的一生以及他所建立的大明王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有著無法磨滅的光輝,一生的波瀾起伏、入世與出世的地位懸殊都讓這個傳奇皇帝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神秘色彩。這樣的矛盾結合體真實地存在於歷史長空中,到底是怎樣一種境遇讓這個出生時家徒四壁的“破落戶”能夠完成人生不可思議的逆襲?他本人與大明王朝的諸多風光不必贅述,自有歷代史學家去評說,單從其建立大明王朝創業過程來看,他的身上就有著太多值得幾百年後的我們去學習的地方,我們不妨去掉他身上的光環,用一個平常人的眼光去認識一個平常的朱元璋。


從明太祖創業過程看自我意識對人生的重要性


​1328年的一個晚上,朱元璋出生在一個靠給地主家種地討生活的佃農家中,一般說來新生命的降臨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是此時他的父親朱五四卻高興不起來,這個孩子的到來讓本就難以解決溫飽問題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了,因為在此之前他已經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了,朱元璋的出生不是一件喜事,相反倒像是壓垮這個脆弱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可無論如何他也想不到。就是這個生命不僅改寫了他們那個時代,更是改寫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 可能初來人世的小重八還不知道,自己的童年乃至很長一段人生都將在苦難中度過。既然來到人世總得活吧,小小年紀的他不得不去給地主家放牛換去生存的口糧,此時沒有什麼比活下來更重要了。那麼悽苦的開始是怎麼刺激小重八自我意識的覺醒的,進而一發不可收拾的呢?其實,別無他法,他也是肉體凡胎,事實證明,一步一個腳印地走,有限的一生能夠走出無限的輝煌來。 少年窮時莫興嘆,與命鬥爭很關鍵 望洋興嘆的人永遠難以獲得成功,只有利用自己擁有的一切和命運搏鬥的人,才有可能看到生命別緻的風景。朱元璋所經歷的路有餓殍的兒童年代或許離我們這個時代太過遙遠,身處現代文明的我們不能切身體會其現實境遇之悲涼,但也大概可以想象出兵荒馬亂的年代,食不果腹的場景。黎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怎一個“窮”字了得。朱元璋幼時即舉步維艱,生存困難;童年時就開始給地主家放牛,換取口糧;少年時父母雙亡,連個安葬之地都找不到,還是靠別人的施捨的一塊地安葬了父母;隨後自己又在寺廟做了“行童”,祈求找口飯吃,哪知兵荒馬亂的年月,寺廟也養活不了眾僧,他又隻身外出,做了一名“行腳僧”,維持生計(居未兩月,寺主封倉。各位生計,雲水飄),作為一個遊僧,朱元璋可謂歷經艱辛,遍嘗人臉冷暖,《皇朝本紀》記載其“風霜雨雪,夜月驚魂,莽莽天地,身如飄蓬”。他形如乞丐,面似枯蒿,“南歷金斗,西抵光、息,北至穎州”,走遍了豫南、淮西的山山水水,吃了很多苦,也開了眼界。


從明太祖創業過程看自我意識對人生的重要性


​ 朱元璋的命運不可謂不曲折悲慘,有時候想來,這未嘗不是後世認為的偉大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可以想象出,這麼多年的受苦,倘若哪一天他沒有堅持住,放棄了,還會有後來的明太祖嗎?從這些經歷我們不難看出,朱元璋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和命運的抗爭,並且充分相信自己存在戰勝命運的可能,正因為他相信自我,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才在百般的磨難中頑強活了下來,並且命運給了他一個更加強大的靈魂,這正是他稱霸亂世的基石。年輕的你,或許正迷茫無助,或許正身陷苦難,或許正歷經滄桑……但你不要忘了,你自己永遠是自己最寶貴的財富,就算一無所有,也要學習朱重八雙手為矛,身體作盾的精神,覺醒自我意識,吹響向命運反攻的號角…… 艱苦創業多歧路,初心不忘天庇佑 朱元璋起事之初,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當時的元朝軍事實力還很強大,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存在很大威脅;另一方面各地紅巾軍勢力不容小覷,割據一方,地位難以撼動。如張士誠、陳友諒、明玉珍、方國珍等各大勢力相互攻伐、吞併,競爭十分殘酷,看似後來者沒有絲毫機會,創業項目是一片“紅海”,此時參與其中困難重重,但輕易認輸就不是朱元璋了。起初,他在發小的推薦下加入了郭子興的紅巾軍,成為郭子興的部下之後並不十分順利,時常遭到一些老部下的排擠,他們在郭子興面前說他壞話,說他是大奸之人,不可信任。可是朱元璋行事一向小心謹慎,他得知這些後,更加上進隱忍了,也不與他人爭辯,每次戰鬥都自己衝在前面,銳不可當,用實際行動對詆譭作出還擊,小時候的苦難經歷讓他具有常人沒有的忍受能力和抗壓能力,他知道自己沒什麼後臺,唯一能夠倚靠的只有自己,他相信憑藉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幹出一番事業來。郭子興在目睹了他的驍勇善戰之後,覺得他有遠見、有領導才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更是把自己的義女(後來的馬皇后)許配給了他,至此,他憑藉自身努力成為了郭子興手下的小頭目,也算完成了人生小小的逆襲 。朱元璋稱帝路上最大的障礙便是當時實力強大的陳友諒。陳友諒佔據長江上游,實力遠遠大於朱元璋,他也將朱元璋看做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為了與朱元璋決戰,他準備了數十艘幾層高的大船,每艘船的船舷上都包裹上了鐵皮,當真是船堅炮利。反觀朱元璋,所有船隻加起來也就是一些小船,十艘加起來也沒有人家一艘大,與陳友諒決戰好比是蚍蜉撼樹。面對如此大敵,輕易認輸就不是朱元璋了,他沉著思索退敵之策,分析了雙方的優劣勢之後,他認為只能智取不可強攻。當時的時節東北風盛行,於是他想到了利用敵人船體大,轉向不靈活的特點採取火攻,定讓敵人難以招架。事實證明這一招十分有用,最終結局是陳友諒成了他們的活靶子,敵人的一艘艘大船,一個個士兵葬身火海,朱元璋大獲全勝。此戰告捷後,朱元璋終於掃除了自己稱帝路上的最大障礙。


從明太祖創業過程看自我意識對人生的重要性

從明太祖創業過程看自我意識對人生的重要性



​由此不難看出,人生哪有真正的一帆風順,即便是人們心中偉大的存在,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相信自己,充分的肯定自己,打開自我意識,相信只有自己才是改寫自己命運的人,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海枯石爛也不變自己的信念,一定能夠讓人生達到另一個高度。朱元璋從一開始的無名小卒到後來的一代開國皇帝,需要極其強大的自我意識,一個真正的貧農逆襲成了皇帝,其中曲折外人是無法知道的,只有真正相信自我的人才能走出這樣精彩的路。其實根本無所謂什麼命運,大多數人缺少的就是戰勝自己的信念罷了,你吃過很多苦,受過很多白眼,你被人瞧不起,甚至遭人唾棄過,所以你就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了,其實不是的,偉大都在苦難中醞釀著,當你一無所有生無可戀的時候,你應該堅信那是上天對你的考驗,一邊奮力前行,一邊修煉自己,堅信自己不是普通的那一個,最終你的人生會有所改觀的。不讓自我意識覺醒,你永遠不知道雙腳能帶你走多遠的路。 書中自有黃金屋,貧時讀書不認輸 鮮有人知道,明太祖雖出身布衣,還是一位好讀書的人。 《皇朝本紀》有記載“(朱元璋)復入皇覺寺,始知立志勤學。”結束幾年的流浪生活再次回到皇覺寺,朱元璋才意識到沒有知識武裝的頭腦是不行的,難成大事。於是他發奮讀書,正好寺廟也給了他讀書學習的條件,青燈古佛常伴他左右,早晚功課、誦經禮佛,除佛經外他還廣泛涉獵各類書籍,這些知識成了他日後知識儲備的基礎。小的時候由於家境原因,沒能得到讀書的機會,後來“創業”路上他十分恭敬對待身邊的儒士,他也時常與身邊的儒士如:馮國勝、陶安、劉基等談古論今,分析時勢,向他們學習,在這些人的薰陶下,他也獲益良多。建立大明王朝後,他更是命人在奉天門設立文淵閣,專門收藏經史子集,並設置若干名大學士在那裡長期研究各種文化典籍,他也常常御駕親臨,“命諸儒進經史,躬自批閱,終日忘倦”。朱元璋尤其喜歡讀史書,從中學習治國良方,並引以為戒。其實從一開始待兵打仗到最後成為皇帝,他早已完成了從草莽英雄到知識分子的轉變,這些知識對他的“創業”過程乃至後來的治國理政都有深刻影響。 只有從自我意識上去改變才有可能完成人生的逆襲。朱元璋自我意識中對於知識的渴求,促使他勤奮讀書,最終他也憑藉被知識武裝的頭腦稱王稱帝。人們總是過早將自己歸於某一類人,願意去打破自己潛意識的人很少。如果朱元璋不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從而讓他正視現實,並刻苦讀書,他後面能否有這些偉大的成就都很難說,或許窮其一生,也只能是別人手底一個驍勇善戰的大將軍罷了。沒有人能輕易改變你的潛意識,只有你自己可以為自己帶來改變,不向命運下戰書的人,難以獲得成功。苦難與各種條件的限制不是你軟弱的理由,不信諸君請看世人眼中哪位成功的人不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怕就怕你永遠也無法意識到只有自己可以帶自己走出泥潭。 如果你甘於平庸,那就放下所謂理想;如果你不甘現狀,那從現在開始改變。也許看起來改變比不改變更可怕,但請你不要怯懦,沒有出發過你怎麼知道自己可以到達多遠的遠方? 打開自我意識吧,你將所向披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