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成吉思汗在歷史上創造了許多輝煌和極限,編者根椐各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概括為“十二個世界之最”。

一、創建了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鐵木真歷經二十幾年浴血奮戰,終於消滅了所有對手,降服了各部落,統一了蒙古草原,整個大漠草原全部統一於他的旗幟之下。從這一天開始,他帶領他的子孫接連發動了大規模征服戰爭,鐵蹄所向,勢如破竹,以龍捲風“核”爆炸的威力席捲了整個歐亞大陸,先後有四十多個國家,七百多個民族都歸附於蒙古帝國。他的子孫創立了蒙古帝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金帳汗國,以及後來的帖木兒汗國,幾乎整個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都成了蒙古帝國的領地,建立起了一個疆域恢弘日不落的巨大王朝即草原帝國,亦稱之為大陸帝國。其版圖之大真可謂前無古人後,後無來者,它的版圖究竟有多大,直到今天仍然是“X”。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的版圖相當於三千萬平方公里,是現在中國版圖的三倍之多。東起朝鮮半島,西抵波蘭、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亞俄羅斯諸國,南達爪窪中南半島,在北緯15°——60°、東經15°——130°。蘇俄著名學者巴托爾德說:“成吉思汗帝國的建立從某一點上說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事件;把遠東和前亞的文明國統一在一個王朝的政權下是空前絕後的”。因此,他以“世界征服者”的稱號載入史冊。

這個帝國的規模在歷史上沒有出現過與他媲美的國家,它遠遠超過被歐美人讚不絕口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重槍騎兵的鐵騎;還超過了羅馬軍的劍、拿破崙軍的大炮所到的境界線。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及其他文化直接會面的地理和交通條件,東西交通暢通無阻,真可謂“四海為家”、“無此疆彼界”。美國學者塔夫裡·阿塔斯在《全球通史》中說:“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一個政權橫跨歐亞大陸,……”日本學者太田三郎說:“看蒙古民族寵圖偉業,俯仰六百年間,當時都為這龍蹯虎踞之大版圖而驚歎。自有地球以來,不知道有多少英雄席捲大陸;自有歷史以來,不知道有多少帝王君主削平邦土。然而規模之大,版圖之廣數成吉思汗,曠古無比”。美國科學院名譽院士捷克·法薩切優德說:“成吉思汗改變了世界地圖,當時的歐亞兩洲是以無數封建小國組成,成吉思汗把它們統一成類似今天我們在地圖上看到的國家地形。”

二、發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成吉思汗所發動的戰爭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活到66歲,一生沒有離開過馬背,沒有離開過戰場,他是世界上騎馬征戰最遙遙的人。蒙古戰馬,不僅長飲黃河、長江、珠江之水,而且吞飲阿姆河、印度河,最後蹄濺多瑙河,三次萬里西征,大敗俄羅斯、波蘭、匈牙利、德國。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靠快速機動的騎兵進行了多次遠征,所踏過的土地不能用裡數而只能用緯度來計量。他只有二十萬騎兵,卻發動了前所未有的大戰,戰勝了經濟、文化比較發達,有幾千萬人口,擁有幾十萬、幾百萬大軍的金國、南宋、花剌子模。《鐵木真帖兒用兵論》的序者、俄國早期軍事家柯列金說:“通觀世界歷史,很少的兵力(二十萬左右),在很短的時間內(公元1207——1227年)攻略廣大運土地(歐亞大陸的大部),統治眾多人口者(仲小路彰說六億人口,我以為有些誇大),除成吉思汗時代的韃靼人和帖木兒時代的中亞細亞人以外,開天闢地以來未曾有過。故有一代天驕之稱。”

西征花剌子模戰爭,是成吉思汗征服歐亞大陸的頭一仗,這一仗,征途最遠,兵力最多,規模最大。這一大仗,把成吉思汗推上了世界政治舞臺。據軍事思想研究學者德山講,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王國,蒙古軍克服了難以克服的困難,創造了人間三個奇蹟:一是,朮赤、哲別率領軍隊歷盡千辛萬苦,越過了世界禁區帕米爾高原和天山。他們在幾千米高的帕米爾高原和冰山上,在一人深的積雪中,在空氣稀薄的世界裡,在馬蹄亦可凍僵的難以想像的惡劣氣候中出其不意地從南方包圍了花剌子模王國。二是,成吉思汗和拖雷率領遠征軍主力十一萬人,越過了基西爾庫姆沙漠。那裡是直徑幾百公里的無人沙漠,是舉世公認的絕對不可能通過的天然屏障,而蒙古軍卻完全通過了,切斷了花剌子模與呼羅珊、伊拉克的聯繫,從西南包圍了花剌子模,使沙摩訶末大吃一驚。三是,速不臺、哲別二位將軍率蒙古軍三萬人,從裡海和黑海之間北上,涉過轟響的急流,穿過斷崖峽谷,在追擊沙摩訶末時,在般扎卜橫渡阿姆河,沒有船,以牛皮裹樹枝作,把軍械服裝藏於其中,系 於身,手捉馬尾或馬鬃,隨馬游泳渡河,長驅直滲透呼羅珊,幾乎俘虜了沙摩訶末。

成吉思汗指揮的總數不過是二十萬人的騎兵,在歐亞大陸上進行了長達幾十年之久的征戰,征服了幾十個國家。蒙古建立的四大汗國,更是三次大規模西征的產物。其戰爭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哪怕是世界上最聞名的統帥如愷撒、亞歷山大和拿破崙等人也是望塵莫及、甘拜下風。今天西方有的歷史學家稱十三世紀是蒙古人的世紀,仍是鑑於這場戰爭的世界規模。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三、最早建立了運輸聯絡系統——成吉思汗是歷史上最早建立運輸聯絡系統的人,這就是聞名與世的蒙古驛站通訊聯絡系統。

蒙古軍征服地域遼闊,為保持遠征與大本營之間的通信聯絡的暢通,成吉思汗首先組建了號稱“箭速傳騎”的世界上最好最快的通信兵。這支通信兵訓練有素,直接由成吉思汗四狗之一者勒蔑指揮,他們靠沿途設的驛站,日行數百里,遇有緊急情況,日夜兼程,換馬不換人,及時將大汗的命令傳達到所有部隊,又把前線的戰況轉呈到最高指揮部,從而保證了情報的及時傳遞和戰鬥的勝利。日本學者,《成吉思汗戰史》的作者仲小路彰說,當時“由裡海前線到蒙古的克魯倫河,只用了四十天的時間。”

因為有了成吉思汗建立起來的歐亞兩大洲之間暢通有護路的運輸線和通訊聯絡線,從此,彼此的疆界盡被掃除,一個完善的驛站系統,把一個遼闊領域的各個部分彼此連結起來,商人使者只要持有蒙古帝國下發的乘驛牌,就可以暢通無阻,所謂“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在鄰家”。據史載,蒙元時期驛站多達1383處,作為輔助手段每二十里設急遞鋪。所以,戰線長達歐亞兩洲,能夠做到“脈絡順通,朝令夕至,聲聞必達”。美國《華盛頓郵報》說:在網絡還未出現的700多年前,成吉思汗就打開了全球信息交流。可以說,成吉思汗所建立的通訊網絡系統就是現在電子信息網絡的雛形,韓國出版的《千年歷史人物》一書中說,“成吉思汗的馳馬驛站是當時通訊業的最佳最快形式,是當今世界英特網的前奏。”美國傳記名家哈羅蘭姆說:“這是人類之間最廣大而開放的一次握手。”

四、將軍事藝術推向冷兵器時代的最高峰——成吉思汗把軍隊作為主要組織力量,把戰爭作為主要鬥爭形式,導演出了人類戰爭史上僅見的有聲有色威武壯觀的一幕幕活劇。他建立了一支在世界上具有第一流先進武器和優良素質的軍隊。這個軍隊在世界上戰鬥力最強,武技最高,創造了蓄精養銳的奇輝。成吉思汗在世界軍事史上無疑是傑出的天才,他將軍事指揮藝術發揮到最高超、最完美的境界,大大發展了軍事科學,為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

對此,世界著名軍事家、美國麥克阿瑟將軍說:“如果有關戰爭的記載(除了成吉思汗的戰爭記載以外)都從歷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戰鬥情況的具體記載,且被保存的很好,那麼軍人將仍然擁有無窮無盡的財富。從那些記載中,軍人可以獲取有用的知識,塑造一支用於未來戰爭的軍隊。那位令人驚異的領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歷史上大多數指揮官的成就黯然失色。”在軍事藝術上,成吉思汗具有別人根本沒有做到或是想不到的獨特妙法。概括起來稱:五個世界第一。

1、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流強大的快速騎兵

——對於成吉思汗的成功原因,各國學者各有各的說法,但有一點大家是公認的,那就是一直為人津津樂道,讚歎不已的蒙古騎兵。成吉思汗的騎兵威震天下,騎兵因成吉思汗名垂軍史。他根據蒙古社會以放牧狩獵經濟為主的特點,使蒙古全軍騎兵化,組建了舉世無雙的強大騎兵。蒙古騎兵速度驚人,成吉思汗發揮了這一特長,將它當作戰爭中最好最快的進攻武器,充分發揮了蒙古騎兵類似坦克部隊那樣強大的衝擊威力和類似機械化部隊那樣快速機動的能力:集中兵力,快速機動,長驅直入,縱橫馳騁,摧枯拉朽,所向無敵。

成吉思汗是蒙古騎兵的鼻祖。他將蒙古騎兵的威力發揮到了登峰造極、淋漓盡致的境界,創造了渾煌和極限,達到了意氣消沉兵器時代的顛峰。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輝煌業績,就是蒙古騎兵的輝煌。

2、第一個實現了全民皆兵——蒙古人從能站起來走路時就學習騎馬射箭。《多桑蒙古史》說,蒙古人是“生而為戰士者”。這種旦旦逐獵,年年遊牧的生活,既鍛鍊了蒙古人強壯的體質,又磨練了他們堅強的意志,也培養了他們高超的騎射技術。成吉思汗建軍、訓軍、用軍都沒有離開遊牧民族經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遊牧民眾平時放牧狩獵,一到戰爭,馬上組織成騎兵投入打仗,個個都是很好的騎兵和射手。成吉思汗創建了史無前例的由戰士組成的一國人民,由武裝的騎兵組成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蒙古大帝國。蒙古大帝國是軍事封建帝國,其社會的最大特點是軍政一體,軍民一體,其民皆兵,廣大牧民平時參加勞動生產,戰時則跨馬彎弓投入戰鬥。成吉思汗根據戰爭的需要和蒙古社會的特點,建立了一個生產、行政、軍事三統一的“領戶分封”制的封建政權。他對建國有功之臣論功行賞,封了萬戶、千戶、百戶、十戶那顏。把牧戶和土地按十戶、百戶、千戶、萬戶為行政單位入行劃分,從屬於各級那顏的管轄。這樣,每一個行政區劃就是一級軍事機構,每一個家庭就是一個戰鬥單位。各級千、百、十戶長又成為大小封建領主,也是各級軍事首領百姓平時定期向領主服役、納貢,戰時自備物資隨著那顏出征。成吉思汗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了義務兵制度。所有15歲到60歲的男子都編制在確定的位置上,過著戰爭準備時期的生活。戰爭和狩獵是唯一適合男人的勞動。對於蒙古人來說,狩獵就是軍事訓練,把冬季狩獵做為軍事行動來安排。這個軍事國家裡,軍事機構與政權機構合為一體,實現了全民軍事化,他不僅從政治上保證了蒙古帝國的安定統一,而且也為大規模的擴張戰爭提供了軍事與組織的保證。這種生產、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有效的解決了國小力單,兵源不足,指揮不便等矛盾,把蒙古帝國變成了大兵營,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在幾十年的征戰中,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3、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炮兵部隊——據史料記載,公元1220年蒙古軍征服花剌子模時,創建了炮兵團,任命智勇雙全的窩闊臺為炮兵最高指揮。蒙古軍對尼沙布爾城的攻城戰中,動用了強弩三千、投石機三百、雲梯四千、石囊二千五百,還有攻城車、破城車等。進攻撒麻耳干時,使用了火焰噴射器,日本軍事家飯村穰說:“成吉思汗在八百年前就首先使用了凝固汽油彈。”

成吉思汗採納了歸附者木海的建議,為了更好的攻堅,組織了一支以木海為首的五百人的炮兵部隊。後來又設置了“往返回炮手軍將上萬戶府”和“炮手萬戶府”。在一般萬戶府中,也設置了“炮手千戶府”。這支炮兵部隊在攻金、攻夏、攻花剌子模以及後來的攻宋、攻大理、攻高麗的戰鬥中,都發揮了巨大的做用。這個炮兵團用於攻城戰軍械齊全,不僅有拋石器、銅製火炮、火箭發射器,還有火焰噴射器、凝固汽油彈等。銅製火炮是成吉思汗時期世界上最先研製成功的殺傷力很強的熱兵器。

《成吉思汗戰略戰術》的作者布勞丁說:“這個炮兵團,比歐洲人別爾多爾所發明的火炮還要早十五年至百年”。

4、組建了世界第一個參謀部——成吉思汗在鬥智塞謀方面,胸有妙計,高敵一籌,非常重視謀略上戰勝敵人。所以,他在採取一個戰略行動之前,總是長時間的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詳細的情報,在此基礎之上制定周密的計劃,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在征討乃蠻部之前,成吉思汗對其軍他委任了千戶之官、百戶之官並組建了千員中軍;委任了脫侖、朵歹等六名扯兒必(官名,即常侍),這是最初的總參謀部。1204年與乃蠻部戰,蒙古軍進至薩阿里之野,共議:何以處之。就是朵歹扯兒獻計紀念品成吉思汗,使用了增火法,“凡有性命者,人各 火五處,以火之驚”。此計果然奏效,騙了嬌傖的乃蠻部陽汗,使他得出了“其火多於星辰雲,蒙古多矣”的結論。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總參謀部。日本著名的軍事家飯村穰說:“這個參謀部比拿破崙的參謀部還要早六百年”。

1206年,成吉思汗稱大汗之後,對忽必來降恩旨說:“幾軍旅之事,汝其總領之”。忽必來就成了第一任總參謀長。從此,蒙古軍總參謀部就成了一個組織健全、效能極高之統帥部。這個參謀部裡有漢人,契丹人、畏兀兒人、阿拉伯人、往返回人。

5、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了“閃電戰”——布爾霖著《成吉思汗》書中說:“為什麼一個不開化的軍隊,於攻擊強盛開化人民時,均獲得成功,其理由安在?概言之,即進行近代閃電戰之方式也”。 閃電戰,這是成吉思汗的首創。

蒙古軍被西方人稱為“蒙古旋風”,它所入行的閃電戰,其特點,一是猶如急風。蒙古軍“靠馬的機動性,有如急風襲來,進行掠奪”,“來如天墜,去如電逝”。(小林高四郎著《成吉思汗》);二是飆風迅雷,中國近代軍事家萬耀煌將軍評論說:“成吉思汗之進兵也,如飆風迅雷,千里瞬至,鷹 一擊,往往覆敵於猝不及防”。可謂“急行如風,侵略如火”。閃電戰的要點是突然襲擊,速戰速決,成吉思汗打了一輩子仗,絕大部分仗都是進攻戰,一般都用的是大膽奇襲、突襲和奔襲的戰法。他一貫主張用兵神速,利用神速機動,發起大膽、冒險的進攻,猛打猛衝,速戰速決。在出敵不意的時間、地點以出敵不意的兵力、兵器、速度和戰法,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敵人徹底殲滅。據說,他們在匈牙利平原作戰期間三天內急行230英里。他們攜帶著皮囊裝飲用水,皮囊倒完時可以充氣,用來泅渡江河。有必要時,可喝馬血和馬奶充飢解渴。他們在童年時代習得的狩獵技能,使他們能夠利用往來如飛的馬隊長途行軍,協同作戰。

閃電戰,是殲滅戰、入攻戰、運動戰和速度戰的有機結合物,在“用兵如神”的成吉思汗指揮下,形成了整體力量,演出了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來。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五、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成功者——成吉思汗的名字與“成”字有關。在某種意義上說,解讀成吉思汗就是解讀一個“成”字。史學家之所以稱他為最大的成功者,是因為他和他的子孫首先統一了中國,之後征服了半個世界,震驚了整個世界,建立了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史學家稱“史無前例的成功”。在世界歷史上可以說沒有一個人獲得過像成吉思汗如此輝煌的業績。日本出版的《世界通史》說,“能夠同成吉思汗相提並論的英雄豪傑世界上從來沒有過”。印度前總理尼赫魯說,成吉思汗即使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偉大的統帥,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統帥之一。

孫子是“偉大的軍事理論家”,而成吉思汗則是“百戰百勝的軍事實踐家”。傳奇征戰生涯,卓越的軍事天才,創新的建軍思想,深奧的用兵謀略,高超的指揮藝術,獨特的戰略戰術使他永遠把握勝利。成吉思汗一生進行了60多場戰鬥,沒有一次失敗過。他每逢必戰、戰必勝的神奇將人類軍事天賦窮盡到了極點。中國學者說:“什麼人才能稱得上戰神?唯有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確是成功的典範,是後人難以比肩的戰爭奇才《世界征服者史》作者、波斯史學家志費尼說:“說實話,倘若那運籌帷幄,料敵如神的亞歷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時代,他會在使計用策方面當成吉思汗的學生,而且在攻城略地的種種妙計中,他會發現,最好莫如盲目的跟著成吉思汗走”。

美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在所著《戰略論》一書中指出:“在中世紀裡,戰略最好的例證並不出現在西方,而是來自東方。公元十三世紀,對於西方戰略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卓有成效的時代。其所以顯出光輝,是因為蒙古人給歐洲的騎兵們充當了教師,使他們在戰略方面得到有益的教訓,蒙古人所入行的各次戰爭,無論在作戰的規模和藝術方面,在突然性和機動性方面,還是在戰略和戰術上,不僅不會遜色於歷史上任何戰爭,甚至還要超越這些戰爭”。俄國將軍們確認:蒙古軍兵制一真沿用到彼得大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哥薩克騎兵,運用蒙古軍的拉瓦戰術,打了許多勝仗。沙俄軍隊運用了它,在對德對日的不少戰役中重創敵軍。美國的一位軍事將領也曾認為希特勒也用了成吉思汗的外線包圍戰略。美國有些軍事理論家說:“毛澤東主席的戰略戰術那麼高明,相信他一定是從拿破崙那裡學來的,所以才能打那麼多的勝仗”。當時李宗仁先生在美國居住,他立即寫文章反駁說:”不對,據我看,拿破崙是向成吉思汗學的。當然我不敢妄斷毛主席是向誰學的,但可以斷言相信他是精讀過孫子兵法的“。

拿破崙被西方譽為“戰爭之神”,而成吉思汗則是東方的“戰爭之神”。但是,拿破崙是在科西嘉島上耗盡了有足夠爆發力的餘生,而成吉思汗則在立刻征伐一生,獲得了最大的成功。拿破崙說:“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個虎子都爭為其父效力,我無這種好運”。

成吉思汗的成功為人類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為後人留下了難以解開的謎,成了眾人談論的永久話題,特別是成了各國政治家、軍事家爭著研究的對象。正因為如此,美國最有影響的媒體《華盛頓郵報》將成吉思汗評為千年以來(1000——2000年)頭號風雲人物。

六、世界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人物——成吉思汗建立的世界歷史上疆域空間遼闊的蒙古帝國打破了歐亞大陸上各民族各國之間此疆彼界的限制,既擴大了本地人民的視野,加強了人們對世界的瞭解,又大大便利了東西方人民的往來,繁榮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著名學者忻劍飛先生在《世界的中國觀》中說:“西征給國外關於中國的知識和觀念,帶來了三個直接的結果:其一,中國的物文化進一步西傳,其中包括火藥、羅盤、印刷術、造紙等極為重要的發明,多是在這一時期輾轉西傳的;

其二,吸引了大批外國商人和旅行家來到中國,這些人回去以後口述手記,使國外關於中國的知識大增;其三,造成了羅馬教廷對於向中國派遣傳教士的急迫心理和濃厚興趣,照勒·布爾努瓦的說法,由於蒙元帝國的崛起,使‘西方人的視野範圍忽然間擴大了,他們驟然感到茅塞頓開,豁然曠達。獲悉天外有天,即在穆斯林帝國之外還有一個強大的和數量眾多的基督教民族,這個基督教民族征服了中亞、俄羅斯、中國北部和印度之後,接著又向波斯和歐洲推入’。

西方學者稱成吉思汗為“全人類的帝王”:日本軍事家說:“蒙古遠征歐洲後,促進了東西文化交流,馬可·波羅遊記促入了哥倫布探險,美國大陸被發現。而成吉思汗的誕生改變了世界的方向。”“成吉思汗的誕生可以看作是今日世界的誕生。”

一位德國教授在《不屈之王鐵木真》中這樣寫道:“在歐羅巴也與西部亞細亞同樣,不重新樹立自然的秩序是不行的。那樣無論在歐洲和亞洲,使他們從沉睡狀態中甦醒過來,需要一支強有力的手去搖動他們是迫切必要的。這樣搖醒他們強有力的手出現了,這就是不屈之王秩木真及其後裔。那樣,他們是完成支配世界的至上命運後不久撤離了歷史舞臺。俄羅斯和德意志人及其他西歐諸國民,能夠達到現在這樣強大和文明,無疑是蒙古人及其蒙古軍征服的刺激和賜物。”可以說,成吉思汗這樣天之嬌子的誕生,既為中國文化注滲透了尚帶有原始意味的新力量,又使世界從沉睡中覺醒,改變了世界的方向。一位美國學者說:“在過去的千年,成吉思汗在為近代生活打下基礎方面超過了任何一個人。”

成吉思汗及其後裔在西方統治了二百五十年之久。俄羅斯大公國是依靠蒙古金帳汗國的力量,統一互相對立、混亂無序的諸多小國建立起來的。前蘇聯的一個歷史學博士說:一些俄羅斯歷史學家民族自尊心可嘉,然而歷史上無知是可恥的。俄羅斯人,在蒙古統治時期,在蒙古學校裡學了二百年政治,成功的建立了俄羅斯大國;其後二百年,向西歐的學校學習了二百年政治失敗。所以,俄國人提出了“重新熟悉自己,還原來的自己”的口號。

成吉思汗在歷史上的榮光,並沒有因時間而暗淡,他創立的王朝在他死後仍然存在。對整個世界來說,成吉思汗死後的影響比他生前更大。七、八個世紀以來,都產生過極為廣泛,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外軍事家、政治家、史學家從各個不同角度解讀成吉思汗,其論著不計其數,直到今天,在一些傳說中,在電影、電視屏幕上,在戲曲舞臺上,還經常觀到他的形象和事蹟,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60多個國家與地區,組織專人對他進行研究。他的戰略戰術被後世的許多國家所效仿,被國際上不少高等軍事院校所重視,被很多國家的專家學者推崇之至。三十集電視劇的編劇、研究成吉思汗的專家朱耀廷教授說的好,“在中國眾多的帝王中,大概只有成吉思汗是最具的世界性的影響人物。”

就近幾年看,美國人撰寫的一部暢銷書《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100名人》(1995年以來該書在大陸至少有六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將成吉思汗排名第29位。他說:“成吉思汗是人類歷史上真正主要的推動者之一。”“……我為什麼把成吉思汗看得比其他三人(亞歷山大、拿破崙、希特勒)更重要呢?部分原因當然是,同其他人中的任何人相比,他所影響的區域面積更大。更重要的是,其影響所持續的時間也長的多。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是生前就被人打敗。其征服活動時間不長。亞歷山大去世時軍隊雖未被擊敗,但他沒有指定繼承人,他死後帝國很快便崩潰。然而,成吉思汗將他的征服活動組織的如此好,其兒孫又是些如此能幹的繼承人,以致成吉思汗去世後蒙古人在亞洲大片地區又繼續統治了數個世紀。”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七、最早實行了政治民主的帝王——1206年12月15日,全蒙古各部落長、族長、諸王、群臣,在斡難河畔舉行了隆重的忽裡勒臺(今譯“大呼拉爾”即民主推選大會)。大會一致推舉44歲的鐵木真為全蒙古可汗,尊號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即位後,開創了民主推選可汗之先河,凡是重大問題決策,都是召開大忽裡勒臺決定。忽裡勒臺原是部落聯盟的首領參加的一種議會制度,也就是部落議事會,是蒙古族在社會進化過程中軍事民主制的一種殘餘。這種會議形式到成吉思汗時期成為宗王大會,重要大臣同時與會。成吉思汗在遺訓中規定選舉大汗必須通過忽裡勒臺,使汗位順利交接,由蒙古宗王共同選舉德高望重的黃金家族成員出任蒙古帝國大汗,所有人都聽從會議決定,心悅誠服的接受新的領袖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好辦法。成吉思汗逝世後,諸王百官大聚會,依據成吉思汗的遺命,立窩闊臺做皇帝,也是由大忽裡勒臺通過後登基的。貴由、蒙哥也都是由大忽裡勒臺通過後,才繼承皇位的。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大帝國後,為鞏固政權,他確立了千戶制、擴建怯薛軍,設置“治政刑”的“斷事官”,頒佈了蒙古第一部成文法——《大札撒》。成吉思汗把訓言、律令、札撒令寫在卷帖上,這些卷貼就成為《札撒法典》。成吉思汗規定:每逢新汗登基,大軍調動,諸王會商國事、朝政,都要把《大扎撒》拿出來,依照上面的規定辦事,並根據其中規定的方式入行戰爭。成吉思汗反覆強調,所有臣民以至子孫後代,都要遵守他制定的《札撒法典》。

成吉思汗取消了各級將領的等級界限,打破了民族界限用人,為破格提拔人才提拱了理論依據。因此在他的手下雲集了大量人才。如“四傑”(木華黎、孛斡爾出、赤老溫、孛羅忽勒);四駿(速不臺、哲別、忽必來、者勒蔑)都是平民甚至奴隸出身;乃蠻部太陽汗掌印官畏兀兒人塔塔統阿,金國降臣耶律楚材等,還有出身波斯、飲察、斡羅斯、阿蘭等部的一批人才。這些人對成吉思汗制定正確的政治軍事路線起了重要的作用。

成吉思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殺過一個將領、一個功臣的封建帝王。他成功之後,對所有的功臣都不斷的賞賜,非但沒有殺戮或削權之事,甚至連“杯酒釋兵權”一類的事也沒有發生過。凡是他的“那可兒”或由他選拔的將帥功臣,沒有一個不是終生效忠的,沒有一個背叛他的,這一點不能不說成吉思汗是知人善任的傑才。對於士兵也是關懷備至,關心他們的疾苦,不得無謂犧牲一個士卒,不得遺棄傷員和烈士,要求各級那顏厚愛士卒,士卒要敬上,絕對服從將領,因而深受廣大將士的信賴和擁戴。

納諫是君主或領袖們不可缺少的美德,也是實行政治民主的必要條件。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的訥諫被傳為美談,而成吉思汗在這一點上能與他比美。可汗是納諫的賢君,若干臣下敢諫直言,而可汗對直言勸諫的臣下非常敬重。成吉思汗的度量宏大,對於直言納諫的人和任何功臣沒有遭到“兔死狗烹”的厄運,才使他成大功、立大業,一直為後人所稱頌。

八、千年來世界最富有的人——據《亞洲華爾街日報》報道,過去一千年來,全球最富有的滲入滲出選的有50人,其中有6名是中國人,出現時間前後橫跨800年。他們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紳、太監劉謹、清商人伍秉鑑、宋子文。

如果按征服土地和財富來計算,成吉思汗可稱“天下最富”。當時,蒙古人打下了三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歐亞大陸的大部分都回入蒙古帝國的版圖,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成吉思汗逝世時,把蒙古帝國的臣民和財產分配給了他的母親、諸弟諸子等皇室成員。訶額侖和貼木格共同分到一萬帳;朮赤分到九千帳;察合臺分到八千帳;窩闊臺和拖雷各分到了五千帳。一般蒙古人,不再是某一獨立部落或氏族分子,而是某一皇族位下的臣民。

專事研究成吉思汗歷史已經二十多年的北京聯合大學教授朱耀廷先生說,蒙古軍隊以戰爭掠奪作為主要致富手段。而成吉思汗一生入行了幾十次大戰,幾百次小戰,滅國四十,累積的財富必然相當可觀。他說,根據日本專家的估算,成吉思汗是為類歷史上千年首富,他墓穴中的陪葬品,足夠現代蒙古人坐吃三百年。夜苦奈鳩軍說:“周覽宇內,有鬩年極少,土地廣大,如成吉思汗者,千古未曾見也。“他擁有的牲畜無以計數。……

九十年代日本人選最理想的老闆,結果令調查人員大吃一驚:許多新任公務員心目中理想的老闆不是首相橋本龍太郎,而是十三世紀的成吉思汗名列榜首。2000年美國《圖書館》介紹了從成吉思汗到比爾·蓋茨各個時代的最富有者,認為當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與七、八百年前的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一樣,都是世界歷史上最富有最偉大的成功者。

九、世界上受祭祀最多的帝王——對於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動,發端於窩闊臺時代,完善於元朝年間。從元世祖忽必烈汗頒佈聖旨,向成吉思汗四時獻祭,規定祭禮的詳文細則,委派了主持祭祀的八大牙門圖德以來,是至今日,悠悠七百多年,蒙古民族的人民大眾對此一直恪守不渝。像成吉思汗祭奠這樣,能夠在此漫長的年代,保持其原有定例而不稍改,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1939年,國民黨當權人員為了防止成吉思汗靈柩陷於異族之手,決定將其迅速西遷。聽到成吉思汗靈柩西遷的消息,達爾哈德們和四周各旗的蒙古族人民都跑來了,雲集大伊金霍洛,日夜悲泣啼哭,舉佛燈獻哈達,晝夜不停地祭奉。前來遷陵的國民黨士兵們,看到聚集伊金霍洛的鄂爾多斯牧民在起靈時,不分老幼,盡都淚流滿面,叩頭膜拜,珍重相送,都議論贊嘆:“原來蒙古人民對自已的祖先是這樣的尊敬,怪不得當年成吉思汗能打勝仗,原來有這麼多忠於他的人民!”……..目睹此景的一位國民黨《旅行者》雜誌社的記者,曾經這樣記述道:“成吉思汗的靈柩,是在伊克昭盟蒙民的淚海中,離開伊金霍洛聖地向前進發的。”

當年,元世祖忽必烈降旨,聖主成吉思汗是壬午年從天而降,忽必烈又在壬午年(1282年)對天許願,全體蒙民舉行四季大奠供奉聖主的在天之靈,並委派達爾哈德牙門圖德負責獻祭諸事和守護八白室。忽必烈宣佈向成吉思汗獻祭是“全體蒙古人之公役”。

到了清朝時期,達爾哈德人仍然遵循忽必烈旨意,從未違背過對成吉思汗守常孝的禮法。所以,清政府下文明確規定,凡帝駕崩全國人民都應該戴孝,唯達爾哈德可免。不管哪個皇帝駕崩,守護供奉陵寢的達爾哈德人從未參加過追悼活動。

成吉思汗祭奠中,大體可分春季大奠;夏祭、秋祭和冬祭;月祭和平日的奉祭。

春季大祭即“查干蘇魯克祭”(也叫“鮮奶祭”),是在農曆三月二十一日入行,是季祭中最隆重的,人們從四面八方雲集到這裡,為祖先謁陵叩拜,表達自己由衷的敬意。夏天的淖爾大祭,是在農曆五月十五日這一天進行。這天要用九九八十一匹查干楚德(全身白毛的母馬)的乳汁向九天祭灑,灑聖乳祭天。秋季大祭是在農曆八月十二日舉行,鳴禁奶祭。按照沙日達爾哈德的說法,是從這天以後,不在擠母馬奶,馬駒都去掉嘴上的禁奶叉,脫去頭上的籠頭,從縛繩上解放出來,可以自由吃母奶了,實際上是一種開奶祭。冬季的皮條祭是農曆十月初三。沙日達爾哈德說,成吉思汗出生的時候,從斷臍帶到臍帶幹縮脫落,都是用皮條包紮腰部的,皮條祭就是為了紀念此事。祭奠聖主,季、月、奉祭規模、形式、所用祭品,都有詳細規定,每次祭奠都是按照規定執行的。成吉思汗是最具有“超凡力量”的人,七個世紀以來,成吉思汗祭奠,已成為全民族的祭典。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十、奉行宗教信仰最自由的政策——成吉思汗供奉薩滿教。1189年和1206年稱汗時,都是通過薩滿之口,奉天意行事。薩滿豁兒赤稱:“天地商量著國土主人教鐵木真做”,薩滿闊闊出(帖卜騰格里)亦言:“神命你(成吉思汗)為普世之君主。”在當時的蒙古社會中,除原始的宗教外,還有景教(即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成吉思汗對宗教信仰採取自由的政策。多桑稱:“成吉思汗命其後裔切勿偏重何種宗教,應對各教之人待遇平等。”

成吉思汗對各種宗教表示敬仰。“太祖……片召邱處機詢道術”。“召回教之星者來前,命卜”。他也曾對喇嘛教“願遙身皈依之誠”。“成吉思汗召基督教之星者前來,命卜戰之勝敗”。他親自規定,一切宗教都應受到尊重,不得偏愛,對於各種教士都應恭敬對待,把它作為法令的一部分。他在東方和西方的所有後裔,歷代都忠實地遵守了這項原則。

成吉思汗向外擴張,並沒有把自己信仰的薩滿教強加於被征服民族,而容許各宗教存在,即使在他窮追佔據哈契丹的屈出律,猛攻花剌子模,多次征討西夏,派兵攻打中亞的伊斯蘭教民族及東歐的基督教民族時,他雖然大量屠殺那些敢於抵抗的人們,但並不消滅他們的宗教,而是“宣佈信仰宗教自由”。

成吉思汗對宗教奉行的一貫政策:一是容許各種宗教合法存在。二是對宗教職業者進行優待,規定各宗派之教師、教士、巫師以及其他學者,悉皆豁免賦稅。

成吉思汗一貫支持、鼓勵宗教界和學者傳播知識的工作,這種支持鼓勵對中亞、歐洲、中國、印度等國和地區的各種文化知識潮流的形成直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此潮流中,人們不但交換有關宗教的看法,而且提高工業、地理、數學、哲學、語言學、天文學等學科知識。可以說,成吉思汗是交流科學技術知識的創始人。

十一、最早提出並實踐了“全球化”——蒙古國著名學者什·畢拉教授經過多年的文獻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成吉思汗最早提出了“全球化”概念,並把他當作一種理論指導局勢和行動,貫穿於所有徵服活動中。

當時,成吉思汗的騎兵鐵蹄衝出了亞洲踏進了歐洲大地,半個地形歸屬於他的統治之下,以武力將自己的主權範圍、政治制度和主張擴大到全球各地。他開闢“驛路”,設置“驛騎”,把驛站延伸到西域。設置了欽察道、波斯道等國際交通網,遙通波斯、敘利亞、俄羅斯和歐洲各國,設驛站,天塹變通途,連接了世界各地。蒙古帝國還把達魯花赤派往他們的統治地區,推行黃金家族的一套政治制度,力圖建立蒙古帝國的國際新秩序。一個時期畏兀兒蒙古文成了世界文字,象今日的英文一樣通用於被佔領的國家和地區。1206年蒙古帝國所制定的“忽裡勒臺”制度是當今社會的民主選舉制的原始形態,當時這一制度迅速傳到了被征服各國,在他們的政治生活中產生過積極影響。

畢拉教授說,經濟全球化趨勢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鮮明特點。隨著各國間全方位交往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世界自由貿易的日臻完善,成吉思汗當年執著實施的“打破此疆彼界”、“和平自由通商”等全球化戰略得到了公認和發展。但是現在的全球化與過去不同。那時候的全球化是以武力強行推行的,而現今的全球化是以和平的方式靠思想智慧促進的;那時候是通過驛站實踐全球化,而現在是靠電子網絡實現全球化的。我們要加速發展全球化,決不能動用武力,也不能以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冷戰”的方法推行全球化。我們主張以先進的思想文化、科技力量推動全球化,特別要關心不發達國家,幫助弱小民族發展經濟,儘快擺脫貧窮落後。

韓國著名學者金鐘日說:“大地是人類的家園,我們只有一個家園,這是當今人類‘全球化’的新概念。然而,‘全球化’起源於成吉思汗的大統一。”他在最近出版的《千年歷史人物》一書中寫道:成吉思汗的經濟政策是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雛形。……成吉思汗在其統治的廣大地區,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以及宗教信仰、思想各個方面實施了開放政策。就眾多宗教和教派而言,在當時的世界各地,只有成吉思汗統治地區才能夠平等、共存。成吉思汗的開放政策是當今世界國際關係發展趨勢的的先行。

十二、一生留下了最多的“謎”——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軍事征服活動的成功,給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謎。

為什麼一個喪父的孤兒,終於成了統一蒙古諸部的大汗?

為什麼一個只有十幾萬軍隊的蒙古汗國居然可以戰勝經濟、文化比較發達,有幾十萬、幾百萬大軍的大國,入而征服了半個世界,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

為什麼經濟文化落後的小國,右以戰勝經濟文化先進的大國?

為什麼剛剛進滲入滲出奴隸制大門的國家,可以戰勝有千年封建制歷史的國家?

成吉思汗為什麼能用很少的兵力戰勝了幾倍、幾十倍於他的兵力,而他總是把握勝利?他的軍事活動為後人確實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謎!

成吉思汗所締造的龐大帝國又為何在數十年之間便分崩離析,不能維持統一之局面?蒙古帝國的興起與衰落,是一個令人難解的謎!

成吉思汗的出生到成功是一個謎,同樣,他的死也是個謎。諸將遵照成吉思汗的遺囑,秘不發喪。葬地是成吉思汗生前選定的。將他的遺體埋葬在水草豐美的薩里川。但在薩里川地區也早已找不到成吉思汗的陵地了。

據說,成吉思汗被埋葬以後,驅趕萬匹戰馬踐踏。然後殺死一頭小駱駝放在那裡,派1000名騎兵守護,第二年春草復生,守衛的人移帳遠走。青草遍野,樹木叢生,誰也不知道成吉思汗埋在哪棵樹下了。

如果要祭祀,則讓小駱駝的媽媽——母駱駝作嚮導,母駝躑躅悲鳴的地方就算是埋葬地點了。等那隻母駝死後,人們就再也找不到埋葬地了。成吉思汗陵墓至今是個大謎團,吸引著人們去探究。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成吉思汗成就的十二個世界之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