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媽祖故里·文化莆陽-古邑山歌

古邑山歌

莆田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出品

《遊洋志·風俗志》記載:“興化為邑,僻在萬山之中,舟車不通,民性質樸,多事稼檣,而婦習紝織,士君子敦禮好客,十室之中,必有忠信,聖人謂之。斯邑之民,食力不懈,絃歌不輟。”其中,“絃歌不輟”或許便帶有興化古邑山歌的餘音。

媽祖故里·文化莆陽-古邑山歌


古邑,即指包括仙遊山區、鐘山、遊洋、石蒼等在內的興化山區。古邑山歌,即興化山歌,就是興化縣山民自編自創自唱的一種詩歌。這種源自山民生活的藝術樣式,經過日積月累,代代相傳,不僅蘊含著“山中鄒魯”的文化底蘊,還逐漸形成了興化山區特有的山歌文化。山裡人稱其為“盤詩”,唱山歌也叫“唱詩”。

亙古一調,千年一曲,古邑山歌有其固有的調子,配合古老而獨特的莆仙方言進行演唱,每節四句,一節一韻,或幾節一韻。韻腳以方言押韻,音律和諧,朗朗上口,優美動聽,節奏明快。

媽祖故里·文化莆陽-古邑山歌


中國古代民歌,由四言體向五言、七言等多節奏句式演變,最終演變為以五、七言為主。而古邑山歌,多以七言體為基本句式。

這首《三十六送》,是古邑山歌代表作,也是山民傳唱度最高的曲目。和這曲《三十六送》一樣,興化山歌的內容多源於山民的真實生活,可以說是一種山民口頭創作的文學。

媽祖故里·文化莆陽-古邑山歌


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山民將沉重的生活負擔、生動的生活細節揉進了一句句歌詞中。他們寄情山歌,借山歌傾吐心中的不平和憤懣,同時,藉歌謠憧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借歌詠構築理想的海市蜃樓。

“賦、比、興”是古邑山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有的山歌興中有比,有的山歌比中有興、比興聯用,手法多樣,豐富生動。同時,樸素的語言、剛健清新的風格、真摯的情感、迴環重疊的形式結構,構成了山歌鮮明的藝術形象。

媽祖故里·文化莆陽-古邑山歌


據考,山歌故事大都出於民間傳說,如秦代的《孟女哭夫》。其大部分出自宋元,或取材於明清小說,小部分出於現代故事,如民國的《壯丁歌》,解放時的《貧農歌》,還有閩中大洋的《紅軍歌》。

媽祖故里·文化莆陽-古邑山歌


源於民間創作的山歌,歌本全靠山民一代代口唱手抄傳續。三四年來,為了將“古邑山歌”這一藝術保存下來,多位文史專家、山歌演唱者翻過一座又一座山,去搜集散落在山間的古邑山歌手抄歌本,其中不乏山歌的古本和孤本。如今,山歌名列“莆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保護前景廣闊。

雞鳴歌乘,天明歌盛。與興化山民共生共存的古邑山歌滋生漫長,深入民心,他將人們的心願,傳揚至莆仙方言的每個角落。

媽祖故里·文化莆陽-古邑山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