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中國經濟騰飛的利好條件有哪些?

中國經濟騰飛的利好條件有哪些?

中國是一個大國,這是發展經濟的一個利好。

國土廣袤,人口眾多,多項資源指標占世界前列,中國是無可置疑的經濟大國。王熙鳳掌管寧榮二府時說:“大有大的難處。”這固然是事實,不過我們也得承認:大有大的好處。中國作為大國,有小國難以比擬的好處。

大國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強。同樣一場地震,對小國(比如尼泊爾)的打擊,很可能是摧毀性的,大國卻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國內陸沒有難以逾越的自然屏障,一旦分成若干小國,戰火不斷;若形成統一大國,相對長治久安。大國在提供國防、保護整個國家的安全方面,也有規模經濟效應——國家大了,人均軍費支出就攤薄。對抵抗野蠻侵略,守護文明火種,大國有難以比擬的優勢。中華民族已經形成高度向心力,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很穩固的民族心理。中國作為統一的大國,這已經是執政者至高目標,也是民族整體的共同願望。

現代經濟主要是以工業、服務業、信息產業為主,規模效應是經濟發展很有利的條件。

第一,大國可能借助規模經濟而發展“戰略性產業”。民用大飛機初始投入大,國內市場規模越大,生產的平均成本越低。要保證產業收支平衡,先要有最低的國內市場規模,才能夠基本彌補製造這些飛機的成本。目前為止,這個世界上只有三個地方有足夠大市場來滿足發展大飛機產業所需要的規模,一個是美國,一個是歐洲,還有一個就是中國。我想,即使中國的大飛機項目不由官方議立,也一定會有企業家蠢蠢欲動。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市場,擁有製造飛機眾多有利的條件。現代資本發達,不必求諸於政府也能做到“舉國之力”。

第二個方面,大國有利於技術創新。中國市場規模大,很多細小技術創新都能在這個市場生存。市場規模非常利於創新。中國市場銷售量足夠大,足以彌補產品研發階段的初始投入,也有利於某種細分產品的規模化生產。陸銘教授在《大國大城》這本書裡,舉過一個例子,“汽車安全扣”。這是隻有在中國才能買得到的產品。它的作用是將其插入安全帶的插口後,一些帶有提醒繫上安全帶功能的汽車就“閉嘴”了。曾經有外國人驚訝,中國居然把這個不安全的東西叫做“汽車安全扣”,他們也驚訝,這樣的商品居然有那麼多的款式。只需在淘寶網上搜一下“汽車安全扣”,就有深有體會。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離開人口總數,淘寶網不可能活得那麼滋潤。全世界網上購物平臺,就美國和中國發展得最好,這說英語和漢語的人多不無關係。類似的例子包括手機軟件(比如微信)。現在很多跨國公司都將研發基地往中國搬,也是看中了中國的巨大市場。

第三個方面就是公共品提供。前現代時期的公共品主要是國防,現代公共品就更多。世界上最早開發並應用衛星導航系統的是美國,西歐和俄羅斯緊隨其後。有規模經濟的好處,我們也可以開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同時,中國已經開始進入全球公共品提供者的行列。比如說亞丁灣護航和參與抗擊埃博拉病毒的醫療援助,這就是國際公共品。

第四個方面就與現代服務業有關。現在世界標誌一個國家實力的,基本是金融、醫療、教育、文化這幾個行業。美國競爭力有三個標誌性的來源,一個是華爾街,一個是大學,另一個就是好萊塢。它們都是人才產業。這兩項產業也特別受益於大國規模經濟。最近幾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也很快,內地電影明星的身價漲得很快,於是港臺地區的影視明星紛紛進入內地拍戲,歌手也競相參加電視節目,這與內地市場規模有關。有市場,才會有吸引力。

說這麼許多,只想總結一個道理:中國作為大國,對發展經濟非常有利。這個大國不是政治意義上的,而是市場意義的——大國要成為大市場,實現資源、財富、人力自由流動,才會有規模效應。想想看,中國作統一的政治大國,如果內部市場四分五裂,廣東商品進入湖南,要先交入境稅;江蘇的人才進入上海,要辦理簽證,不允許自由流動。大國內部到處都是關卡商隘,一個貌似大國,只是眾多“小國拼湊”,大國優勢就難以發揮。

因此,中國曆代統治者在政治統一後,通常要搞市場統一,破除條條塊塊,實現市場整合。至於小國,他們在政治上獨立, 為經濟有“規模效應”,往往要結成統一大市場。歐盟的本質就是打破經濟國界,實現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形成統一大市場。美國和中國,則天然有這樣的大市場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