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劉悅笛:讓美育迴歸生活:紀念蔡元培誕辰150週年

讓美育迴歸生活:紀念蔡元培誕辰150週年

劉悅笛:讓美育迴歸生活:紀念蔡元培誕辰150週年

劉悅笛:讓美育迴歸生活:紀念蔡元培誕辰150週年

今年是蔡元培先生誕辰150週年。大約十多年前,赴東堂子衚衕75號拜訪蔡元培故居,屋頂蒿草一片,門前竟可羅雀,當時就想到:五四前夜,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家中想必是高朋滿座,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早在1917年,蔡元培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去年五四青年節當天,在如今五四大街上的老北大紅樓,也就是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舉辦了一次“新文化、新美學、新生活”的活動,筆者應邀在現場做過一次演講,呼籲重倡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的觀念。蔡元培先生是中國近代美育的創始人,“美育代宗教”是他最具號召力的主張。

所謂“美育”,亦即“育美”,就是“育人之美”。蔡元培先生在1919年的《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一文裡就認定,國民塑造、文化進步和社會變革都亟待美育的發達:“文化進步的國民,既然實施科學教育,尤要普及美術教育。”中國社會對於美育的推崇,不僅在於它有使人革新之功用,更在於美育在中國的悠久傳統始終並未斷裂。

儒家的六藝皆帶有“美質”教育,蔡元培先生曾經斷言:“吾國古代教育,用禮、樂、射、御、書、數之六藝。樂為純粹美育;書以記實,亦尚美觀,射御在技術之熟練,而亦態度之嫻雅;禮之本義在守規則,而其作用又在遠鄙俗;蓋自數之外,無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實,數的規律之教也是包含美質的,中國傳統的儒家教育形成了完整的譜系,其中大概只有“樂教”相當於西方的藝術教育,而禮、射、御、書、數各項教育,都是關乎生活經驗本身的同時也富有美感的:既是生活的又是審美的,那就是“生活美學”的。

這種從生活出發幷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教育,實際上,就是今天的“生活美學”的教育。“生活美育”作為一種植根於生活世界的大美育,不同於囿於純藝術或純審美的小美育,它才是世上最大的美育。

為何蔡元培先生以本土傳統為根基並適應時代之新變提出“美育代宗教”之說呢?他比較了宗教與美育的優劣:首先,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則是“強制的”;其次,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則是“保守的”;再次,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則是“有界的”。顯而易見,由於美育被賦予了一種社會啟蒙功能,所以才是自由的、進步的、普及的。

然而,還有一層蔡元培先生始終隱而未說,那就是中國社會未如歐洲那樣經歷過中世紀和啟蒙運動後形成政教分離的現代格局,而是在殷商宗法時代以後,經過西周與春秋中葉的宗教與人文混雜階段,春秋末葉直到19世紀宗教與人文相對獨立,儒家“人文教化”位居社會主流,而沒有任何一種宗教(如道教、佛教甚至基督教)成為全民信仰,新文化運動則以“德賽先生”開啟了新時代。

這為在中國“美育代宗教”提供了歷史與現實的土壤。因為,中國人具有一種廣義審美化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就在現實的“一個世界”來加以成就,而不是通過外尋“另一個世界”來加以救贖。

蔡元培先生指出了美育超出宗教的價值:“美育之附麗於宗教者,常受宗教之累,失其陶養之作用,而轉以激刺感情……鑑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感情之術,則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西方宗教的缺憾,不僅在於讓知、情、意依附於宗教,而且,宗教本身的衝突也問題重重。也許,迴歸到“和而不同”的中華和諧精神,方可得以整合,而這種和諧就是一種美,因為“美是和諧”!

劉悅笛:讓美育迴歸生活:紀念蔡元培誕辰150週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