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2 唐朝为何在恒罗斯战役中输给阿拔斯帝国?是因为高仙芝指挥失误吗

在唐朝天宝年间,东亚与中亚的两大帝国暴发了一场大战,以大唐帝国完败于阿拔斯帝国告终。此役之后4年,唐朝陷入安禄山之乱,大唐雄兵就此渐渐消失于西域。

更重要的是,随着这次战役的失败,后朝后代基本放弃了大汉大唐积极进取、开疆拓野的血性,更加固守中原文明,小农寡民的经济传统,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持续千年不变……

这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战役就是恒罗斯战役(怛dá罗斯)。现在就来讨论下,在这场战役中为什么唐朝会完败。

1、败于高仙芝的贪婪和无知

细读史书,不难发现如果不是高仙芝的贪婪和无知,便不会有恒罗斯战役。高仙芝本是高丽人,在安西服军役。因骁勇善战,精于骑射,被节度使夫蒙灵推荐,最终官至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兼安西四镇节度副使。、

唐朝为何在恒罗斯战役中输给阿拔斯帝国?是因为高仙芝指挥失误吗

高仙芝的最大功绩是远征小勃律

高仙芝的最大功绩是远征小勃律,使原本臣服于大食(音yī)的“诸胡七十二国”归附于唐。此时的大食处于阿拔斯帝国时期,两大帝国的扩张在中亚已形成两大阵营,而唐朝在中亚的依附国众多,是大食东扩的主要障碍。

但一切终结于一场因贪婪引发的战争。天宝九年,高仙芝攻打藩属于唐的石国,把国王车鼻施押到长安杀死,“由是西域不服”。为何西域各国不服?原因是高仙芝攻占石国后缴获十几斛瑟瑟,用五六匹骆驼驮黄金、宝石往家里运,还私留很多宝马。

忠于大唐的石国被灭,理由是“无礼于唐”,具体如何无礼谁也不知道,西域各国只看到高仙芝日夜不停往家里搬运财宝。当年“天可汗”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这种自毁长城的无知之举,使西域各国的人心所向发生巨大变化。

2、败于高仙芝的自大和狂妄

高仙芝灭石国后,石国国王的儿子逃走,到西域其他部落中避难。与诸胡部落联络,诉说高仙芝的贪暴。引发诸胡部落恐慌和震怒,经协商暗中派人奔赴大食,提出组建联军攻打唐朝的安西四镇。

《资治通鉴》载,高仙芝得知后决定先发制人,率蕃兵、汉兵3万越葱岭攻大食,“深入大食国境内700余里,到恒罗斯城,与列阵以待的大食军相遇”。如果说灭石国缘于贪婪和无知,以3万人长途奔波、深入腹地攻城,则表现了高仙芝的自大和狂妄。

唐朝为何在恒罗斯战役中输给阿拔斯帝国?是因为高仙芝指挥失误吗

唐朝与大食的形势图

高仙芝自大确有资本:当初吐蕃嫁女小勃律王,20余国归附吐蕃,不再臣服唐朝,安西四镇数任节度征讨全部失败。高仙芝率1万骑兵征讨,行军100多天,攻下吐蕃连云堡后留3000人镇守,率不足7000人北上,最终平定小勃律。

想着再次复制小勃律成功的高仙芝,自大和狂妄到率3万人奔赴上千里,征讨正处鼎盛时期的阿拔斯帝国。不知他是否知道,先人提出领兵打仗要务之一是“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没有摸清大食底细前率兵进军,如果不失败真就是奇迹了。

3、败于兵力不足又出现叛军

史载,唐军面对5倍于已的阿拔斯帝国军队并未处于下风。要说明的是,对于双方投入战争的兵力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唐军3万,大食军15万,还有人认为唐军10万,大食军25万……不过,各种说法在“唐军兵力不足”上达成了共识。

在远离长安的恒罗斯城,两大帝国的强悍军人对峙5天。史书对这5天的战争情况没有详细记载,后世只能猜测:以骑兵为主的唐军因缺乏攻城重器,城战中没有太多优势。而以盛产良马著称的恒罗斯城,大食军同样会依仗骑兵抗击唐军。

应该说,至少在前5天里双方打成平手。之前在西域从无敌手的唐军,因无法取胜而导致意外变故:唐联军中的葛罗禄部落突然反叛,从背后袭击唐军,与大食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唐军大败,士卒战死,活下来的仅有几千人。

葛罗禄部落是怎么回事?《旧唐书》载,葛逻禄本突厥族,分三姓,境内有振水、怛岭,与车鼻部接壤。归附于唐后,部落酋长受信任曾任阴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的都督。三姓在东、西突厥间或叛或附,后南迁归唐,自称“三姓叶护”。

唐朝为何在恒罗斯战役中输给阿拔斯帝国?是因为高仙芝指挥失误吗

败于兵力不足又出现叛军

开元初年入长安朝贡,曾与九姓拥立怀仁可汗,后臣服于回纥,在金山、北庭自立叶护。此后他们每年朝贡大唐,其中天宝年间5次朝贡。此后打败回纥,占有碎叶、恒罗斯等城,但因为是回纥的从属部落,朝贡时不能独立朝拜,要与回纥一起。

那么,高仙芝率军攻打恒罗斯为何要与葛罗禄联军?史书没有记载,后人推测,葛罗禄曾占据恒罗斯等城,对大食腹地的情况较熟悉。但是,高仙芝显然没有预见“蛮族性情不定、善变”是一种常态,在关键时刻被这支叛军所害。

4、战败后又发生了什么

恒罗斯城下战败,随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史载,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说高仙芝乘夜逃跑。道路狭窄,拔汗那部落的兵士挡道,后退不得,李嗣业挥起一根大棍子,人马都被打死,高仙芝才得以逃走。

这里的“拔汗那部落”就是汉朝时的大宛,因唐朝初年大食入侵,国王奔安西求救,在唐军帮助下复国。开元年间,因有功于唐被册封为“奉化王”,赐国号“宁远”,唐义和公主嫁给其国王。因与大食有灭国之仇,所以成为唐军最可靠的盟军。

高仙芝逃跑后,唐军失去指挥,别将段秀实大骂李嗣业:“躲避敌人逃命,胆小而没有勇气;保全自己丢掉士卒,更不仁义。即使逃回去,难道不羞愧?”李嗣业听后握段秀实的手表示感谢,主动留下抗击追兵,收罗士兵,才使几千唐军最终逃脱。

唐朝为何在恒罗斯战役中输给阿拔斯帝国?是因为高仙芝指挥失误吗

高仙芝逃回长安

高仙芝逃回长安,被解除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入京任右金吾大将军。打了败仗为何升官了?其实唐朝的金吾将军,入京掌管的是京城巡逻治安,虽然在天下脚下,但与节度使相比,已无太多实权。

5、恒罗斯之败改变了什么

恒罗斯之败在历代的史书中都是一笔带过,没有人关注过这场战争给后世留下的影响。直接的影响是,大唐在此战4年后暴发了安史之乱,国力衰落,西域无主。尽管回纥甚至大食都帮助唐朝平叛,但唐朝已不复往日的辉煌,安西四镇相继失去。

对于这场战争,后人曾津津乐道于大唐文明从此开启向西方传播的大幕,认为很多战争中的被俘虏的能工巧匠给西方带去造纸术、纺织术等,深刻影响了西方的文明进程。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

此战数千年内,华夏军人再无越葱岭的记录,西域各国均被纳入大食范围内,中亚各国从此完全接纳大食文化。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个大事件,华夏文明从此被阻拦在帕米尔高原以东,逐渐在固守中变得传统、保守甚至消极。

现在,不断有历史爱好者和发烧友假设:如果恒罗斯战争胜利一方是唐军,历史将会如何发展?世界的格局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华夏文明圈是否会扩大一倍?

唐朝为何在恒罗斯战役中输给阿拔斯帝国?是因为高仙芝指挥失误吗

恒罗斯之败改变了什么

当然,所有的假设只能是假设。在高仙芝率领那支军队出征前,历史就已驶入预定的轨道。今人只能感叹:为什么历史选择了高仙芝?卫青、霍去病式的将军那一时刻为什么缺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