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做不好,我非常願意把它做好,做了一輩子,從一而終。”
能登上央視《朗讀者》的人,有一半是我們熟知的,像第二季有姚明、袁泉、胡歌、劉燁、張一山等;還有一半是我們從未見識過的,他們默默無聞,卻能帶給我們很多真實而鮮活的力量。
譬如在五月份的一期節目裡,《朗讀者》邀請到一位和我們畫畫人有關的重量級人物。
他被譽為是
“中國植物畫第一人”
曾和全國幾百位植物學家
耗時45年的時間
編撰了全世界最大型的
種類最豐富的一套鉅著
《中國植物誌》
▼
這套書一共80卷126冊
加起來一共5000萬字
在節目中
董卿拿起的一本1155頁
像字典一樣厚厚的書
卻只是30000多種植物的索引目錄
▼
全書一共有9000多個圖版
每種圖版繪製了5種以上植物
一共由164人參與繪製
而今天的主人公正是其中一位
他參與繪製了超過2000幅植物畫
▼
每一張植物畫
都是那麼準確
鮮活靈動
▼
猶如生在眼前
撲面而來
比相機拍攝的還要真實
▼
而這位作者
就是今年已經79歲的
中國科學畫家
曾孝濂
▼
1939年6月,曾孝濂出生於雲南威信。小時候非常喜歡畫畫,不過大多都是信手塗鴉,十來歲時還臨摹過毛主席像。
說起來,曾孝濂能走上畫畫的崗位,也是很多機緣巧合。高中畢業後,因為喜歡畫畫,曾孝濂沒上大學,而是以半工半讀形式便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招錄,職務是見習繪圖員。
工作到第二年,又恰逢《中國植物誌》立項,需要大量畫師。曾孝濂又會畫幾筆,就被正式招入當一名畫師。
對曾孝濂來說,這便是最好的工作,不像現代人喜歡到處跳槽,從這裡開始,他一畫就是將近40年的時間。
萬事開頭難,要說畫畫最艱難的時期,就是剛開始的前幾年,能坐得住冷板凳,才畫得出真東西。
年輕人總是有些沉不住氣,但曾孝濂能沉下心來。
在最初練習畫植物畫的時候,他每天早上都會去植物園摘一朵山茶花放到瓶子裡,用來觀察臨摹。
畫花的難度,在於它的時效性。因為花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所以花從摘下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倒計時,畫得慢了會找不到素描關係;想要快一些也不能先構圖,因為你無法預知最後變成什麼樣。
於是,曾孝濂想到了新的辦法,他只能一個花瓣一個花瓣地畫,最後再把各種元素組合起來。但這種畫法也非常耗時間,既要觀察又要臨摹,曾孝濂這一拿起筆只能是從早畫到晚,甚至連喝水上廁所的功夫都沒有。
畢竟,曾孝濂在此前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繪畫訓練,只能自己努力摸索。但就是憑藉著這種方式,曾孝濂超負荷畫了幾個月後,他的畫功因此大大提升。
由此到了正式創作階段,曾孝濂畫得更是認真。每畫一張圖,都會先打個草稿,給分類學家看,看完確認了再上鋼筆稿。在這一遍遍的積累過程中,他對畫面的表現形式和線條的結構等都有了基本的掌握。
但這也導致了曾孝濂的畫畫效率成為工作室中最慢的一個,後來,當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長蔡希陶教授看到他的工作方式時,並沒有去催他趕進度,反而盡他所能去幫助曾孝濂,有時候還會親自與他一起解剖植物,講解植物科學畫的注意事項。
這恐怕就是“天時地利人和”,自己能靜下來;環境又較為寬鬆,如此條件,曾孝濂不進步才有些奇怪。
於是靠著這樣的狀態
我們終於在
曾孝濂的筆下
看到了那些曾經隱居
在中國各地的花兒
▼
繡球藤
盛開時繁花似錦
別有韻味
▼
馥郁滇丁香
枝葉茂盛
四季常青
夏季開花
數十朵聚於枝頭
清香四溢
▼
紫毛兜蘭
附身於林中樹幹上
氣生根粗壯
葉碧綠長青
花俏美豔麗
經久不凋
▼
山茱萸
先花後葉子
果秋熟
紅潤喜人
果肉常用中藥
有補益肝腎之效
▼
驢蹄草
多年生草本
生長茂盛
綠葉黃花
鮮豔奪目
▼
驢鵝掌楸
落葉大喬木
主幹通直
樹冠如蓋
蔚為大觀
▼
金銀花
纏繞藤本
夏末秋初開花
初白後黃
香氣宜人
▼
大蒜
原產西亞
西漢以後傳入中國
雖花果形狀不引人注目
但我們吃飯可少不了它
花序中長有多枚蒜芽
可發育成小蒜苗
▼
雲南櫻花
雲南各地均有栽培
尤以昆明圓通山最負盛名
每年陽春三月
花團錦簇
滿樹皆紅
遊人紛至沓來
觀者如潮
▼
三七
複葉舒展
果紅而經久
可供盆栽觀賞
三七根還是名貴中藥
花可代茶飲用
▼
杏花
花先葉開放
繁花似錦
春意融融
果夏季採收
杏仁入藥
有祛痰止咳之功效
▼
刺槐
原產美國
國內廣見栽培
適應性強
生長迅速
是優良綠化樹種
花芳香可食
▼
木棉
春季
殷紅的花朵
密集枝幹
十分壯觀
果夏熟
內密生絲狀毛
民間用作枕褥芯
▼
水晶蘭
腐生植物
生長於林下陰暗處
通體透白
沒有葉綠素
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只能從其他植物根部吸取養分
▼
蘇鐵
2億年以前
在地球上十分繁茂
後隨恐龍消失大量死亡
如今野生種群所剩無幾
受各國重點保護
▼
玉葉金花
見於西雙版納公路兩旁和叢林邊緣
花小金黃色
聚於枝頭
少數萼齒(指花的最外一環)
會擴大為白色葉片
在綠陰下異常醒目
引來昆蟲為其傳粉
▼
以上就是曾老諸多作品中的一些節選,因為是科學著作插圖,這些畫作的要求已經遠遠超過“像”,作者必須要精確到“無一花無出處,無一葉無根據”。
所以,除了在室內畫畫,曾孝濂還需要走到野外去觀察,去了解花鳥生活的地方。在最開始剛出去時,他被螞蝗咬過,被螞蟻叮過,但這不僅沒有使他感到懊惱,卻引發曾孝濂很多思考。
他意識到生命無限的多樣性,生命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存。大自然把萬物組合在一起才是最動人的地方。
曾孝濂也因此大受啟發,他需要給自己定一個新的目標,自己不僅要畫得像,還要畫得生動。他要用畫筆謳歌生命,謳歌自然。他說:“有幾年出差每天在大山裡面,天不亮。你就聽那鳥叫吧,就是一個交響樂、大合唱。你分不清也看不清什麼鳥,在西雙版納、在易門、林子裡天快亮時都一樣,就特別想畫”。
在和大自然長時間的親密接觸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曾孝濂看到一本英國人畫的鳥類科普著作,雖說只是一本書,但卻激起了曾孝濂的鬥志,他暗自下定決心:退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出一本鳥的畫冊。
果然,在《中國植物誌》完成後,曾孝濂毫不猶豫,說幹就幹。
為此他準備了很多工作,前期每天到鳥園觀察鳥的姿態、畫速寫、拍照片,為畫鳥收集資料。
確定開始創作時,除了畫鳥,他還為不同鳥類搭配生活的棲息地,曾孝濂說:“我善於組合搭配,這是我一直的優勢,只是需要不斷查閱相關的資料,瞭解鳥類的生活環境,然後搭配相應的植物”。
要說最難的繪製環節就是畫鳥的細節,因為你是沒有條件一直對著一隻鳥畫,所以曾孝濂只能專門跑去昆明動物所標本館去不斷觀察。
於是,在萬事俱備的條件下
曾孝濂創作出一張張
堪稱令人驚豔的
《百鳥圖》
▼
橙腹葉鵯
花前必有小蟲來
▼
大盤尾
呼喚
▼
麗色噪鵲
聽蟬聲
▼
白冠噪鵲
碩果累累
▼
啄木鳥
“有人叫我?”
▼
紅尾伯勞
老樹上
▼
黃鸝
開飯啦
▼
長尾開嘴雀
小憩
▼
戴勝
樹上有微風
▼
太平鳥
這個果子賊好吃
▼
冠魚狗
守株待兔
▼
如果你有印象的話,我們小時候常見的鳥兒明信片畫冊等,其實都是出自曾孝濂的筆下。
1998年,曾孝濂還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百鳥圖”個展,其中作品《雉雞》直接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後來,在2008年2月28日,由曾孝濂設計的《中國鳥》郵票,還獲得第十三屆政府間郵票印製者大會最佳連票獎,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唯一一次獲得該獎項。
從《中國植物誌》到《百鳥圖》,很多人覺得曾孝濂該做的事情都做了,也是時候休息一下享享清福了。
但曾孝濂卻覺得新的挑戰和機遇才剛剛開始。直到今年已經79歲的曾孝濂還在到處奔波。退休後,他曾兩次穿越美國自然保護區畫紅杉、跑寺廟畫古樹、壺口畫瀑布、箭扣長城畫景……
雖說是這一輩子畫了幾千幅畫,老爺子卻直言至今沒有一幅令自己滿意的作品。
對於畫畫,他有自己的個性。曾孝濂說:“我喜歡一個人孤獨地思考,不斷做實驗改進。每一個人一定要找到一種符合你內心審美感覺的東西來表達你對物像、客觀對象的感覺。也就是必須尋找到相應的繪畫語言。一個畫畫的人成熟與否,看繪畫作品有沒有自己的個性。
如果沒有,就不是成熟的畫家。有的人一輩子都形成不了自己的個性,要麼模仿古人,要麼模仿現代某個人,再怎麼畫也是別人,不是自己。我不會做那樣的人。”
對於認定的事情,他都堅持做了下去。從一個高中畢業的小青年,再到最近登上《朗讀者》被人們敬仰,令人歎服的作品背後,他四十年如一日的畫畫精神最值得我們欽佩。
如今,回首往事,曾孝濂經常教育自己的學生要坐得住冷板凳。他說:“除了有幾年時間在西雙版納做野外工作,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標本館。沒有這種修煉,你的心就不能很專注、無法排除世俗的干擾,你就會堅持不下去。
或者說你會把它當作一個很隨意輕鬆的事,上班就來,下班就走。上班聊聊天、喝喝水,再學習學習。但是你的心在聊天上,不是繪畫。這也是坐不住。有人坐了一輩子,一輩子就那個水平,實際心沒靜。”
心靜是做任何事的前提,曾孝濂的坐冷板凳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要心誠,我們畫畫的,腦袋裡想什麼,畫面就體現什麼。畫作是不會騙人的,所以你必須真誠的對待畫畫。然後,除了臨摹,一定要實踐,一點一點的積累就會不斷進步。
去年,在曾孝濂過生日之前,這個忙碌的老畫匠病倒了,因為在醫院裡不能畫畫,曾孝濂便作了一首小詩來總結自己的人生。這也是在《朗讀者》上,曾孝濂緩緩讀來的詩,他自稱是胡謅的,實則全是大實話,一起感受一下…
信手塗鴉一頑童,機緣巧合入畫圖。既要坐得冷板凳,也要蹬得大山頭。澄懷味象,感悟生命之真諦。以勤補拙,練就不法之法。隨遇而安,盡力而為。平平淡淡,自得其樂。
就這樣,他畫一輩子,從一而終,心滿意足。
向老一輩的畫畫人學習致敬
閱讀更多 插畫與品牌設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