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評價,郭沫若是什麼樣的人?

小左——小右


郭沫若真的很差嗎?恐怕他比近現代大多數文人要好些。

說郭沫若對郭安娜始亂終棄,間接造成於立忱之死,這兩件事說得過去,其他都是無端的譴責,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郭沫若拋棄鄉下妻子,這在民國時期幾乎是常態,不管是文人還是武人,都是這樣。魯迅拋棄了朱安,為了不和她睡一起連床都要鋸開。徐志摩為了拋棄張幼儀,逼他去墮胎。蔣百里為了拋棄查品珍,常年不回家。胡連發妻賣嫁妝偷孃家東西送他去黃埔,胡璉卻娶了上司妹妹當了陳世美。孫立人的髮妻龔夕濤在家苦等60年,連一句道歉都沒有,活脫脫的免費保牳。

1927年“四、一二”事變前夕,郭沫若撰寫了《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文,立刻引起了蔣介石的反感和追殺。要知道,蔣介石當時雖然沒有掌握國民黨政府最高權力,卻也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即便什麼都不是,蔣介石也是曾經暗殺陶成章等人知名刺客。郭沫若這個不怕死的性格,其實已經超過了魯迅、胡適和傅斯年。

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戰前期,魯迅面對戰爭主要是做兩件事,躲起來和開罵,淞滬抗戰期間,魯迅在日本友人幫助下避難,對國民政府口誅筆伐,卻不曾對日本侵略者惡語相加。魯迅也曾旗幟鮮明反對學生的遊行示威,認為這一定會招致“無謂的犧牲”。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胡適的軟弱性伴隨了他的一生。胡適雖然自詡“自由主義者”,卻始終以給強權者獨裁者當二奶為榮。華北事變期間,胡適組織了“低調俱樂部”,以汪精衛為精神領袖,大肆宣傳抗日亡國論,這個低調俱樂部後來相當一部分人都當了漢奸。胡適大節無虧,主要是和美國關係密切,擔任駐美大使期間為抗戰爭取了很多外援,這是功績。胡適雖然自詡“人權鬥士”,卻對蔣介石出賣國家利權,大肆屠殺愛國人士聞一多等人不發一言。胡適,說白了那是御用文人的總代言。

即使是文人中素有“傅大炮”稱號的“傅斯年”,在勇氣上也不如郭沫若。傅斯年一生中做的最驚天動地的事,莫過於彈劾孔祥熙和宋子文。傅斯年作為國民參議院參議員期間,掌握了孔祥熙和宋子文貪汙腐敗的確鑿證據,把這兩人悉數趕下臺,勇氣可嘉。可是,傅斯年沒有看到的是,孔祥熙和宋子文的貪汙腐敗背後,是蔣介石的縱容和支持,傅斯年雖有勇氣,卻逃不過“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小圈子。

民國文人的通病,郭沫若或許有,可是民國文人中沒有的精神和遠見,郭沫若不僅有,而且看的很透徹。也正是如此,郭沫若能成為我國20世紀僅次於魯迅的最受尊敬的文人。


歷史知事


作為一個曾經在自己的學術論文中,花了我很長時間討論過的歷史人物,我想細心細緻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確實,我們可以看到坊間有相當多對郭沫若的評論,裡面不乏各種批評聲,但是郭沫若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物,卻很少有人持平去分析。下面筆者打算從郭沫若的學術與文學創作、郭沫若的愛國、郭沫若的婚姻、及建國後的郭沫若四個部分,詳細做一分析。

學術與文學創作這邊,爭議應該不是很大。比如說郭沫若的金石學研究,長時間處於國內學術研究領域的前沿,若按今天的標準來論述的話,可以評上長江學者了。考古學研究,差不多也是如此,對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研究,也不弱。從這些角度來看,郭沫若的古史研究、金石學研究沒什麼可指摘的。至於文學創作,長久以來我國現當代文學界有“郭魯茅巴老曹”之並稱,即郭沫若魯迅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其地位就不多說了。至於盛傳有些詩作,現在看來,有些不是郭的,有些是應景之作。

郭沫若愛國,這個層面應該問題不大,郭沫若是1928年離開中國去日本的,但是在1937年左右從日本回到了中國,注意這個時間節點,嗯,抗戰全面爆發……說實在話,當然會有人說郭沫若只不過在日本待不下去回國,畢竟中日開戰,但是郭沫若趕回國內,參與抗戰,本身沒問題的。

第三個層面,婚姻,這一點也是郭沫若較為詬病的地方。確實,我在和一些研究郭沫若的朋友討論這一問題時,也多次說過,郭沫若在這個方面確實存在一些瑕疵。喜新厭舊,不負責任,看來這樣的說辭放在郭沫若身上並無錯誤。

最後的一部分,我想以這樣的形式說明下建國後的郭沫若。請問各位朋友,有哪一個人是被郭沫若迫害的呢?郭沫若整過人沒?似乎沒有,反而自己的家人也有不少受到衝擊。其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生存模式,有的委曲求全,有的大義凜然,有的苟且偷生,郭沫若只是選擇了一種自保的模式,這當然不能算是高尚的行為,可是說有多卑劣,言過其辭了吧。

當然,本人也是簡單說這麼幾句,郭沫若是近現代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人物,對於其的研究目前還在深入之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期刊,每年都有若干文章。所以說,真正看透這個人,恐怕還需要時間的積澱。


張傑談史


幾十年來,各界對郭沫若的評價呈現出“兩極化”的特點,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郭沫若現象,客觀中肯的評價並不多見。主觀性與片面性是對郭沫若評價的主要立場,割裂個體與歷史的聯繫導致了評價“兩極化”的出現。

俗話說“蓋棺定論”,但郭沫若在逝世後,對他的評價非但未能蓋棺論定,反而肯定與否定的聲音呈現“兩極化” 。曾經鄧公在郭沫若追悼會上稱其是“繼魯迅之後,我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此後便掀起了高度肯定郭沫若的歷史貢獻高潮,持續了近十年之久,期間批評的聲音並不多。

偶爾有對郭沫若的某些作品或歷史劇等批評聲音的出現,這都屬正常的學術評價,並未改變學界對郭沫若的基本評價。“兩極化”是出現在海外觀點陸續進入中國之後,最初的表現在兩本觀點相反的著作上。

1988年臺灣政治大學教授金達凱在書中對郭沫若的人品、文學創作和歷史研究等統統予以否定,說郭沫若“是東抄西湊,見異思遷,前後矛盾的文學機會主義者”。此書中明顯存在對歷史事實的歪曲,對郭沫若的人身攻擊。於是內地出版《百家論郭沫若》一書來反擊,以肯定言論為主。

此後又有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的文章指責郭沫若作品抄襲,此文發表後在內地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可謂是推波助瀾。國內的翟清福、方舟子等發文予以反擊,說余英時的職責毫無根據。之後便消停了一段時間。

時間到了2000年,批評郭沫若的文章又出現了,書中基本上都是反思郭沫若的悲劇和弱點,批評郭沫若有待商榷的文章,幾乎沒有肯定郭沫若成就的任何文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集中出現了對作家評價的現象,有一批論文否定了被學界普遍肯定的人物,其中就包括郭沫若在內的一些“體制內”作家。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對文學大師座次重排的現象,郭沫若被踢出六大家之列。郭沫若歷史地位分化也由此開始,直到今天,中國學界仍然流行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有關郭沫若的詩風、歷史觀、文學創作等等方面,都是針鋒相對。這些都不是科學的認識,都沒有科學的立場、態度和評判。

對郭沫若的評價不應該受到非科學性因素的干擾,不應該存在主觀臆斷和片面看法,更不應該有極端的強烈的政治偏見。懷著主觀偏見看待歷史人物,是不可能得出科學的結論。郭沫若是具有多種身份、 多重角色、多方面影響和跨越了不同歷史時代的多側面人物。對郭沫若的認識應力求全面,客觀公正。

郭沫若的許多突出的貢獻本身就包含著歷史的侷限,而在他明顯的缺點裡卻又滲透著積極的時代意義。他的趨時與善變,與他追求的與時俱進的時代品質相關;他的某些偏激的舉動,與新文化矯枉過正的運行規律相連。我們不應該用魯迅的觀察眼光去審視郭沫若,更不能以魯迅之長駁郭沫若之短。

郭沫若有著冒險家的品質,因此郭沫若往往具有超乎常人的勇氣、膽識和開拓精神。他敢想、敢說、敢做。正是這種個性,成就了郭沫若非凡的想象力,推動了他思想上的領先。但這種個性和做法也鑄就了他好走極端、做事不夠謹慎等缺點,留下了一些被人攻擊的把柄。

對郭沫若的評價不能走兩極分化,對歷史人物的科學評判必須放到個體與特定歷史的聯繫中來討論。變化了的時代以及價值取向,導致了對郭沫若的兩極評價。郭沫若的原創性貢獻還是要肯定的,他無疑是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大師。我們沒有必要只是一味的去挖郭沫若的缺點及人性的弱點,更應該弘揚他的貢獻。

還有一部分人是,他們根本就不瞭解郭沫若,看到一些野史類的信息後,就盲目的附和起來,加入一味貶低謾罵郭沫若的隊伍之列。郭沫若的私生活及主持明定陵的發掘等事件便首當其衝,開始了一股腦的全盤否定。毫無客觀、中肯可言,這就是典型的主觀、片面、帶有成見的評價。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郭沫若應該得到客觀的評價。


野史也是史


郭沫若40歲左右,就被同道尊稱為“郭老”,是現代中國備受崇仰的地標式人物。哪知時移世易,現在大多數人談郭沫若,實際是出於惡而加以研究,或加以貶斥的。

但我個人一直以為,郭沫若作為一種現象,社會提出反思,固然是合理且極有必要的。但是對於郭沫若其人,有些責罵不僅是不合事實,脫離語境,誅求過甚,甚至有點故意找茬的意味了。

總之,論起郭沫若的為人,確實難稱完人,是有些問題可以檢討。但同時可以明確的是,他絕非是一個小人,不是一個投機分子,並沒有多少權力慾,一生更不曾主動加害過人,即便實在率獸食人的時代,手上也沒有沾血,沒有作惡,只是敷衍,只是點綴。其實這一點,上了年紀的人,都會體諒,並覺得難能可貴。只有未經世事、不明歷史的小年輕,才會責罵人為什麼不去做烈士。

平實地講,再怎麼樣,他都無愧於一個愛國者、一位學術大家的稱號。雖然我本人也不喜歡他。但論人當實事求是。


郭沫若論為人,是有種性格悲劇色彩的,導致他的言行也多有不讓人佩服之處。這一點,無需諱言。

而我的觀感,可能與大眾有所不同,以為若“責備賢者”起來,他最大的問題,也最該受些詆苛的,並不是在於政治和男女方面,而是性情懦弱,一貫地明哲保身,一般大家所謂的風骨嶙峋,他確實不及。魯迅般的剛烈氣節,顧準式的受難意識,甚至是郁達夫那樣的實誠坦蕩,作為並世名人、文人同類、左翼同仁,他是始終都缺乏的。但是,以此為代價,他作出的學問和成就,又確實是高高山頂立,罕有人及的。

在一般公眾看來,他生平有兩大汙點,是難以洗清的。一是男女關係混亂,二是政治投機。其實多讀往事,瞭解其人,即可知他並非眾所臆想的那般不堪。男女方面,他是多情而亂,但細究並沒特別出格的地方。惟年輕時代混上海灘時,確實私生活不大檢點,跟著海派那班浪子吃花酒甚至嫖娼什麼的都是有的,但是而後的感情生活並說不上濫。比如,和鄉下原配離婚,是當時新派文人通行做法,即魯迅也不能免俗;與日本妻子分開“拋妻棄子”,是為了偷偷回國抗日,為了能讓妻子們安全而不得已而然。這些,都可以查看他的詩文集驗證。

而後,孤身多年,中日戰火全開,想不到還會與日本妻子重見,一個單身漢子,在組織的撮合下與粉絲於立群結婚,也沒什麼好苛責的。況且,以後的數十年,他對於立群是盡心盡職的,夫妻和氣,相攜以老,再沒有過任何緋聞。

他不是一個像陳寅恪、胡適之那樣,在男女方面異常潔身自好之人,但實也說不上什麼汙點。


還有,現在很多朋友,振振有詞數落他是政治投機,其實更是說不上的毀謗。

要知道,他年紀輕輕二十來歲時就暴得大名,是各種勢力爭取的對象,但是他很早也很毅然地選擇了共產信仰,一生都沒有變易過,儘管以當時的處境,誰都明白,選擇這一條路,不僅難以謀求功名利祿,甚至是要搭上性命的危險之事。他此生何嘗有過退縮,有哪來的投機?比如,很多人責備他在當初跑到日本避難,其實不瞭解這根本就是周公的安排。而且,他的同道中人,也從未對他的操守有過懷疑。像毛先生,眼空四海,但一直都很尊敬他,視其為亦師亦友之列,即便晚年對他的思想意向有過批評,可是也從未對他有過猜疑。

所以,以我看來,郭沫若的問題,在於他性格缺陷非常明顯,以至於長期淪為懦弱詞臣,被權利倡優蓄之。只是,這樣的悲劇,實在不是郭沫若一人之過,而是中國文人集體之罪,是整個國家之殤。他自己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最愛的小兒子死於非命,欲救不能,只能飲恨吞聲,常年在夜深人靜的燈下抄錄亡子的日記以寄哀傷之念。真的,我們與其罔顧事實眾惡集之罵郭,不如檢討整個社會機制問題。

他作為一介文人,只是與之俯仰,不作惡,但也無大善可言。 他有罪,可也只是罪在沉默。檢討郭沫若,以推尊知識分子的氣節和獨立精神,是對和需要的,但是對郭沫若其人,我們也需要原其情,知其處,這樣的言論才會儘管公平。


現在看來,晚年的郭沫若,更像個笑話。可平情而論,那時的他,確實也寫過不少批判文章,但多是授意;也動筆寫過很多阿諛的詩篇,可多是不得已。他的位置在那裡,早已沒有了不說話、不附和的自由。

郭沫若晚年,曾和一個信得過的弟子私下有段談話,我閱讀所及,以為頗能表明他的無奈心境。那是一次有關歌德的討論——因為彼時國內都稱譽他為“新中國的歌德”。可不知怎地,聊著聊著,郭忽然話題一轉,談及自身。他說,現在我們兩個在這裡,沒有外人,一塊談天,是有什麼說什麼,我無需遮掩,你也不會作戲。可是一轉眼,我出去和別的人接觸,往往就不得不逢場作戲了。

他還說,這是很悲哀的。因為歌德最痛苦的,是理想的不能實現,實現的不是理想。“如今有人說我是中國的歌德,這實際上是在罵我,在打我的耳光”。那年,不經意間讀到這段記載,我心裡是有些感傷的,為他,也為這個國家。

2019,3,18,晚閒談幾句


劉愚愚


郭沫若在學術上的地位毋庸置疑,近現代能達到他的高度的沒有幾個人。個人覺得,郭沫若在民間大概是 被人詬病最多的一個文人了。主要三個方面:1生活作風,2諂媚,3挖墳。1.挖墳專業方面性太強,不做更多評價。但我想,挖不挖?挖誰的墳?絕不是他所能決定的。他想挖誰就挖誰,恐怕太抬舉他了。2.生活作風方面,他一生結過三次婚(有的恐怕沒有扯證呢),第一次他拋棄了父母包辦的原配,這種情況在民國那動盪的時期非常普遍,當然要說他反封建,追求自由幸福有溢美之嫌。第二次,在國內抗戰如火如荼的時候,拋棄日本老婆,為了民族大義,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似乎應該表揚才對,至少沒有像周作人一樣淪為漢奸被國人唾罵吧。第三次婚姻就白頭到老。至於他的非婚男女關係,恐怕也多有捕風捉影的情況吧。總之,他在這方面還算不是太過分的。比他過分的多了去了,只是好些人沒有人敢罵而已。3.關於諂媚,軟骨頭方面,不想說太多,因為有許多深層問題並不適合在此討論。應該是那個時代,社會的悲劇。當然,郭沫若不是完人,毛病不少,可誰又是完人呢?恐怕只有一個。噴郭沫若的人應該也有幾類,其中大多是人云亦云的,沒有基本的歷史知識,沒有讀多少書的人。其實哪怕你只需認真看看郭沫若的著作名錄,你就會為自己的發言三思。郭在眾多領域所達到的高度,許多學者恐怕窮其一生也難達到之一。至於49 年以後直至文革,他被人詬病的許多東西與他當時所處的位置有關,以其說是他個人的悲劇,還不如說是整個時代和社會的悲劇。還有一類就是別有用心的了......


榮譽市民候鳥




中國現代文學六大家中,郭沫若的成就和影響僅次於魯迅,可以肯定地說,郭沫若是20世紀中國文化界的頂級大師之一,一個才華橫溢的全能人才。

郭沫若在文學、考古、翻譯、教育、書法、歷史、收藏等領域都有極高成就,尤其對中國新詩的貢獻很大,是他依靠自己的才情,激活了中國詩歌的生命力,讓現代詩從摸素著前進,直到前途光明。

郭沫若的第一本詩集《女神》就是最好見證。詩集裡的大部分詩歌不但通俗易懂,並且朗朗上口,有內容有情感有意蘊,比如,《鳳凰涅槃》、《爐中煤》、《日出》等詩歌,想像力豐富,語言自由奔放,頗具屈原和李白的詩風。《女神》奠定了他在當時詩壇的崇高地位,是中國新詩發展初期最重要的代表作。

郭沫若書法很有書卷氣,瀟灑放達,爽利柔韌,同時又深得傳統滋養,呈現出剛柔並濟的強烈風格。他給好多老字號門店、刊物、名勝古蹟題過字,比如“榮寶齋”,“中國書店”,我老家的紙媒《寶雞日報》也是出自郭沫若之手。



在歷史和考古方面,郭沫若分別有《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字研究》這兩部極具份量的學術著作,在今天,依然是很多專家重要的學習、參考資料。

對文化的貢獻,郭沫若數一數二,居功至偉,應當受到高度尊敬。

但另一方面,郭沫若被稱作“風流才子”,生活作風隨意率性,一生結過幾次婚,跟許多女性保持著曖昧關係,對待感情也不夠專一,這嚴重影響了他的光輝形象。

因考古、歷史研究等需要,郭沫若也主持挖過一些墳墓,蒐集裡邊陪葬進行研究。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挖人家墳墓,對普通人來說,非常忌諱,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事。郭沫若因這事,形象進一步受損。



綜合來看,如何評價郭沫若,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待,既要肯定他在眾多文化領域的卓越貢獻,但對他的個人作風問題,要抱以批評的態度,不能因為他是名人,就認為他什麼都好。

至於他搞研究挖別人墳墓,我認為,他是公事公辦,以科學態度推進文化發展,並不是為了私心,我們不該過多的指責他。

世上也沒有完美的人,不要因為一個人的一些瑕疵而否定整個人,那樣有失公允。


鴻鵠迎罡


比較集中哦。太專業的咱不明白 個人私生活 襁褓中的孩子 碰到啥樣的父親 老話叫“前世報應” 儘管可憐 對於人類來講 也不算啥 總之 私事 用“偉大”來形容 就太“狗血”了 “偉大的斯大林 我的親爸爸” 丟人不?還是“院長”過的!順便請教《試看今日之蔣介石》是27年寫的?47年吧?被問“每提總裁 必立正 脫帽 鞠躬 為何現如今要“試看”呢?回答絕了“此一時彼一時” 另外 跟他的女人們活該 大夥說對了“娼妓” 都是“政治婊” “人倫婊”的 當然 這是私活 不管俺的事 總之 真的是“人渣”(不院長 不被捧的話 本領可能比俺們強的 錢多就是了嘛)代表中國 斯大林 親爺爺 我操你老郭家祖宗(俺也不樂意 嫌髒)


丁爾奇


關於郭沫若先生,分幾個階段來說比較好。一是新中國以前,一是新中國以後,一個是改革開放以後。各階段的評價差別很大,咱就一段一段的說。

先說新中國以前,做為了不起的文人在中國是很有名望的,反對他的文人也無法否定他的地位。關於他的私生活,在那個時代和我們現在是不一個時代概念的,那時侯是一夫多妻制。以郭沫若當時的名望在那時應該在社會上地位是很高的。郭沫若反蔣擁共幾十年應該是一致的。但做為凡人郭沫若也不是聖人,不可能沒弱點。

再說新中國以後,大家要先搞清一件事是共產黨須要郭沫若的影響力和在文人中的地位,加上新中國又是郭沫若的奮鬥目標,所以郭沫若歌頌新中國很正常。但是社會的發展不是一個文人能左右的,做為文人他對新中國的科學發展和文化教育是很有貢獻的。在加上在各階段的政治運動中把自己置身事外,沒有顧意坑害其他人,當然他讓那些受過運動衝及的人羨慕嫉妒恨。主要為什麼他沒有死於非命。

最後說改革開放以後,其實反郭沫若不是目的,反毛才是根源,為了反毛郭沫若只好去當把子了。當然我也不認識郭沫若,他的書看的也不多,只是感覺對一個死了的文人無畏無懼的漫罵能代表時代進步了,還是能證名自已品德高尚。有時間乾點對自已專業有用事此什麼都強。

請不同觀點的朋友口下留德。


戲看人生10086


郭沫若無論選擇什麼政治立場,都是有名的學者,他選擇了站在人民一邊,這也是絕大多數知識分子與大知識分子的的堅定立場!解放,中國獲得了真正獨立,是所有人的夢想!

“風骨”是什麼,聽起來高大尚,選擇以武裝鬥爭反對各種惡霸,土匪,軍閥對人民的壓迫,救中國,而沒有選擇以“憲政民主”的方式,是中國歷史背景決定的,具有正當性,是歷史必然,是唯一行的通的正確道路,是中國年青的知識分子與留學生最堅定決定!

雖然犯過錯誤,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不是為“皇帝”服務,過去的老幹部很廉潔的!“風骨”就是假斯文,具有迷惑性,他就一個知識分子,能有什麼作為呢!更重要的是知識分子不能站在多數人根本利益對立面上,這才是正確選擇!

“風骨”是什麼,以郭沫若才華,攀強附會,衣食無憂,沒有問題,郭沫若與許多大知識分子選擇站在人民一邊,就是“風骨”,與那些“假仁假義”完全不同,坦率說“民主自由”是以實事求是為基礎,以中國人民獨立與利益為目標,才有價值,否則就是披著“民主”畫皮,假貨!“風骨”也成了,臭皮囊!


之同


▲郭沫若舊照

說起來,郭沫若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在現代詩、話劇方面確實有很高的成就,為甲骨文研究也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在為人氣節方面,他可不像自己筆下的屈原那樣“雖九死其猶未悔”,而是特別的識時務。眾所周知,很多人對於詩仙太白都特別傾慕,領袖也非常推崇他的灑脫不羈、曠達絕世,對於詩聖杜甫卻比較無感。為此郭沫若搜腸刮肚寫了一本書,叫做《李白與杜甫》。這本書裡將李白捧上了天,幾乎什麼都好,簡直是千古詩壇第一人。嚴格地說,這也不算太過分,畢竟李白的水平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為了製造反差,他卻硬是把杜工部給拽下神壇摁在土裡,甚至還倒打一耙說他是“大地主”。

▲“詩仙”李白劇照

這個結論在現代人看來簡直可笑到不行。眾所周知,杜甫一生坎坷、顛沛流離,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就生動描述了居住環境是何等糟糕。作為一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憂國憂民,非常同情民間百姓的苦難,留下了大量感人的作品。然而“大文豪”郭沫若卻另闢蹊徑,硬是從杜詩裡找出他是地主老財的鐵證。在《舍弟佔歸草堂檢校聊示此詩》中,杜甫寫道:“鵝鴨宜常數,柴荊莫浪開。東林竹影薄,臘月更須栽。”

▲農村白鴨

這幾句詩乍一看是在描述草堂生活,實則蘊含著濃濃的地主階級心理——自家養了不少鴨子和鵝,得經常清點數目,惟恐被人偷去,柴門得用門閂關好,提防強盜進來,而且還得用竹子做成籬笆來攔著。這擺明了就是地主生活嘛!家裡的鵝、鴨子那麼多,都數不過來,還不捨得給窮人,自己嚴防死守的,這不就是赤裸裸地表示出詩人對勞苦大眾對立的階級立場和階級感情嗎?這就是知名大學者對於這首詩的理解。

▲“詩聖”杜甫畫像

放在現在,稍微有點詩詞修養的人都能看出這是一首田園風格的詩詞,寫的就是詩人在鄉間的平凡生活,一派樸素自然的田園氣息。怎麼到了郭筆下,就是老地主數鴨子天天怕被人偷的猥瑣嘴臉了?詩詞風格暫且不論,先就事論事,農民數數自家養的鴨子怎麼了?家裡的門就得大敞四開,誰都可以進來,東西隨便拿就體現出無產階級的情感了?有田有鴨就是地主,那杜甫說自己住的茅草屋常常漏雨,被風颳得一飛三尺高的時候,怎麼沒見到郭沫若出來說他是貧下中農呢?

▲成都杜甫草堂

當然,不是所有文人都像郭先生那麼有眼力,所以在那個年代,反倒是大批文人受到壓迫,比如著名戲劇家陳白塵就曾經下放改造,後來還寫了一部叫《雲夢斷憶》的回憶錄來記敘當年幹校生活。那時,他的任務就是放鴨子,在回憶錄裡,他說自己每天都要清點兩三遍,生怕鴨子丟了。可能當時鴨子還沒有意識自己是集體財產的身份,“自由主義”慣了,所以為了無產階級的共有財產,還是要“鵝鴨宜常數”的。不知道郭先生看過這段文字後,對於杜甫的行為又該作何解釋。只是這麼高的帽子,一把老骨頭的杜工部怕是承受不起。

▲陳白塵先生舊照

明眼人都知道,憑著郭沫若的文學造詣,他絕不會那麼理解那首詩,但是他卻那樣寫出來,還出了書,不過是想用文人氣節換取舒適生活罷了。前人已逝,不便多論是非,但是當他以詩人的身份來寫文頌聖之時,不知他筆下的屈大夫會不會在汨羅江畔仰天淚流。

參考文獻:

《郭沫若傳》《雲夢斷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