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寧夏王”馬鴻逵是怎樣一個人?

雲緋


馬鴻逵和父親馬福祥一樣,其志向是步入中央,縱橫捭闔,雄視天下。而不是割據一處,成為一個地方軍閥。只是機緣巧合,最終成了一方諸侯。

1、三度縱橫海內

馬福祥在寧夏經略八年,且組織五馬驅張廣建,後又成綏遠都統。在馮玉祥被奉直聯軍擊敗後,沒有返回老家,選擇了寄居天津,觀時待變。

他的兒子馬鴻逵也是這樣。並沒有一心想做地方諸侯。在民國初年,就進京先後擔任袁世凱、黎元洪總統的侍從武官。

(馬鴻逵)

在段祺瑞時代,擔任混成旅旅長。在二次直奉戰爭中壓寶馮玉祥,部隊迅速擴編。在1926年隨馮玉祥五原誓師,先後擔任第四路軍司令,第2集團軍第1方面軍第4軍軍長。從西北到中原,再到華北,戰功赫赫。

在蔣馮戰爭中,率部與石友三、韓復榘脫離馮部,在中原大戰中直接對馮作戰,擔任討逆軍十五路總指揮。

(父親馬福祥)

同時父親馬福祥在南京為奧援,自然得心應手,對回老家的想法並不強,雖然也控制著那裡。

2、選擇成為土皇帝

在亂世“有槍便是草頭王”這句話沒錯,但中央政府的巨大號召力與影響力依然吸引人。馬鴻逵在中原大戰後,一直想擔任河南省主席。

但表兄馬鴻賓在甘肅被趕下臺,父親病死。加之西北政局不穩。中央失去奧援,後方不再穩固。才怏怏不樂率兵回西北,擔任寧夏省主席。

(中原大戰對西北格局影響巨大)

在任上,自闢僚屬,強化集權。當然這些不足以對抗南京,還需要關鍵時刻壓寶,即與南京方向一致。

在紅軍北上後,截擊紅軍;在西安事變後,與關麟徵結拜,共同反對張楊;在抗戰後,積極支持抗戰。

在每一次壓寶正確中,堅持到49年,鐘山風雨起蒼黃,天地換色。結束了他的軍閥命運。

總結:

西北諸馬確實有強大的地方實力,但這只是一個基礎。其實力遠沒有達到逐鹿中原的地步,很長時間裡還是需要選擇壓寶來保障與提高自己的地位。北伐與中原大戰基本就是西北諸馬命運的節點。

和祖輩一樣,他們依然羨慕京師的繁華,中原的富庶,希望成為國家的高級官員,縱橫捭闔,而不是地方土財主。馬鴻逵就是這樣的人,他的土皇帝和馬步芳的土皇帝是不一樣的。

參考文獻:

張學繼.抗戰勝利後第三戰區在浙江的“洽降”與“受降”[J].浙江學刊,2017(05):219-224.

李文志. 從雷啟霖倒馬事件看寧夏社會矛盾[D].寧夏大學,2016.

鄧華. 馬鴻逵主政時期寧夏與南京國民政府關係研究[D].寧夏大學,2015.

張少強. 青馬與寧馬軍閥政治統治比較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15.

王喆. 國民黨蘇北敵後抗日遊擊戰研究[D].南京大學,2011.

周靖程. 民國時期寧夏政治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馬鴻逵是舊中國寧夏的“土皇帝”,他與其父馬福祥、堂兄馬鴻賓並稱為“寧夏三馬”。馬鴻逵在寧夏統治十七年,苦心經營他的寧夏小朝庭,人民深受其害。
馬鴻逵的伯父馬福祿與父親馬福祥曾為清軍統領、幫統。在八國聯軍進犯京城時,馬福祿作戰身亡。馬福祥則率部保護慈禧和光緒逃到西安。馬福祥因功後任西寧鎮總兵、第二標標統、西路巡防統領等職。
1912年,馬鴻逵在其父的部隊中任營長,後為袁世凱、黎元洪兩位總統的侍從武官。1919年,被段祺瑞政府任命為第五混成旅旅長。馮玉祥任西北督辦時,馬鴻逵投靠了馮玉祥,並任第七師師長。中原大戰時,馬鴻逵反馮投蔣,後被任命為寧夏省主席,開始了他在寧夏十餘年的統治。寧夏是個貧瘠的地區,可馬鴻逵嗜財如命、溝壑難填,巧立名目,千方百計地從百姓身上榨取油水,其財產不計其數。馬鴻逵在平、津、寧、滬等十餘個城市都有房產,還開金店、商號或收取房租等。他在逃離寧夏去往臺灣時,僅租用美國人飛機空運的黃金就達七噸半之多。
馬鴻逵曾在圍剿紅軍蘇區、軍閥混戰、進攻陝甘寧邊區等充當蔣介石的急先鋒,為蔣效命,取得其信任,不斷地被提升官職。他先後任第十七集團軍司令、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中將加授陸軍上將銜。
1949年,解放大軍橫掃西北大地,馬家軍迅速土崩瓦解,也結束了馬鴻逵在寧夏的長期統治。馬鴻逵帶領妻兒逃到臺灣後,受到時任國防部次長郭寄嶠等人的指控,要其對丟失西北地區負責。臺灣當局給了馬鴻逵撤職查辦的處分。馬鴻逵心灰意冷,便以看病為由,赴美就醫,後長期居住在美國,成為臺灣政府的棄子。
在美國的馬鴻逵孤獨、憤悶,直到1970年病逝。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在民國時期, 馬鴻逵、馬步青、馬步芳、馬鴻賓四人曾割據西北地區數十年,有“西北四馬”的稱號。而在這四人中,“寧夏王”馬鴻逵更是擔任寧夏省主席(寧馬派)長達17年。他對外審時度勢,對內割據自守,儼然成了當時統治寧夏地區的“土皇帝”。
(“寧夏王”馬鴻逵)

馬鴻逵是甘肅的回族人,他的祖父就是清末有名的馬千齡。馬家在當地根基很深,屬於一方豪強。馬鴻逵的坐大,主要是因為他在“第二次直奉戰爭”、“蔣-馮-閻中原大戰”中都站對了隊,因此逐漸得到了南京方面蔣介石的器重。

不過,馬鴻逵的身體十分肥胖,有足足200多斤,是個不折不扣的“胖子”。他脾氣暴躁,性格易怒,時而與南京國民政府的政見一拍即合,時而又與南京國民政府鬧掰。因為在1931年的時候,南京國民政府就打算讓馬鴻逵擔任寧夏省主席,由於馬鴻逵自己有兵權,所以這是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不過馬鴻逵的志氣很大,一開始瞧不起寧夏。他嫌寧夏又窮又小,說自己的本事施展不開,不過後來卻因為一些變故妥協了,乖乖到寧夏當主席去了。


1933年初,馬鴻逵正式就任寧夏省主席。他在寧夏的17年裡,多次組織軍隊開挖水渠,灌溉農田,又自掏腰包興辦教育,組織學生出國留洋,對寧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不過另一方面,他卻在寧夏地區濫發紙幣,變相地巧取豪奪,也搜刮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加速了寧夏百姓的貧困。同時,為了監視寧夏各地,他處處安插親信,清除異己,手段比較血腥。

抗戰全面爆發後,馬鴻逵也曾多次派出寧夏騎兵攻擊日軍,為抗日戰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他始終奉行反共政策,為後來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到了1949年8月,馬鴻逵眼見寧夏即將解放,帶著7.5噸黃金舉家移居到美國,後來病死在美國洛杉磯,可謂享盡了榮華富貴。



世界人文通史


三國中,張飛曾罵呂布為"三姓家奴“,而馬鴻逵較此尤有過之。他出身回族馬家,先投靠袁世凱,後倒向馮玉祥,最後投入蔣介石的懷抱,真可謂牆頭草,隨風倒。

馬鴻逵生於甘肅河州,字少雲。5歲即隨父馬福祥過著軍旅生活。12歲花一千兩紋銀買了個知縣虛缺,17歲進入甘肅陸軍學堂學習。11年加入同盟會秘密參與反清起義。

:1914年其父為取得袁世凱信任,將馬鴻逵送到北京做了袁世凱侍從武官。在京師官場中四年廝混,練就了他一副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本領。在帝制復辟事件上,即小露鋒芒。

馬氏父子依附馮玉祥後,採取了騎牆主義。眼看蔣介石勢力不小,決定倒馮投蔣,他們串通後倒戈,使馮遭到了沉重打擊。中原大戰以蔣介石勝利告終,蔣論功行賞,任命馬鴻逵為寧夏省主席。

:馬鴻逵主政期間,建立了黨政軍一體的政治系統,集各大權於一身。當上了寧夏王,終於成為西北一霸。

真不僅把司法權、教育權、軍權控制住,還抓了黨權、紙幣發行權、郵政檢查權等。在他統治下,甚至軍統機關都不敢在寧夏公開活動,只能隱蔽起來。
:馬鴻逵把寧夏搞成自己的獨立王國。他趕走了自己的堂兄,排擠蔣氏勢力,進攻紅軍。

西安事變中,他再一次下注又贏了。然而他改不了反共本性,這也就註定了他要輸個精光。

蔣家王朝即將覆滅,馬驚恐萬狀,寑食難安,聽到戰犯二字就神色大變、心驚肉跳。他就像一個輸不起的賭徒,關鍵時刻不能收手上岸,而是孤注一擲,最終滿懷悵惘光身而逃。


::逃往臺灣台後,馬仰天長嘆:敗軍之將,雞犬不如。後移居美國漂泊異鄉,雖錢財不缺,但妻妾爭風、子孫不睦,令他極為痛苦。

他生前對故鄉刻骨銘心地思念,最終還是做了他鄉之鬼,70年起纏綿病榻,大限已到,曾囑家人說: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要埋在祖國的土地上。遵照他遺言,其子將其運回臺北,埋葬於臺北縣三張犁回教墓地。


周勇華2


在成為“寧夏王”之前,馬鴻逵一度活躍在河南、山東兩省,給蔣介石出過大力,尤其是1930年中原大戰,蔣擔心他倒向馮玉祥,極力拉攏,以“歲寒知松柏,板蕩識忠臣”相勉。後在十九路軍幫助下,馬鴻逵部隊總算得己攻克山東曲阜。

為了酬謝戰功,蔣介石想發表馬鴻逵為甘肅省政府主席,但有一個人反對,誰呢?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我的兒子性情橫暴,怕在地方上幹不好,不如推薦我侄馬鴻賓”。馬爸爸不護犢,馬鴻逵大鬧情緒,蔣介石只好另外發表寧夏省政府主席。也就是說,要不是馬爸爸一票否決權,馬鴻逵可能成為“甘肅王”。



從目前公開出版的關於馬鴻逵的文獻資料來看,這個人非常負面。他統治寧夏17年,施行家天下,攫取了鉅額財產,據說房地產很多,遍佈蘭州、臨夏、銀川、歸綏、上海、天津、北京、香港等地,光是收租金一年就有5萬多銀元。

此外,馬鴻逵還壟斷寧夏土特產,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馳名天下的寧夏枸杞,為珍貴滋補藥品,當時主要分佈在中寧縣境內。1937年,馬鴻逵集官僚資本20萬元,組織“富寧商行”,不準私人運銷販賣,責令寧夏銀行壓價收購,並由地方稅務部門、軍警限制藥商採購,導致農民生活大受影響。從1942年到1949年,寧夏的枸杞園至少縮水三分之一。



坊間還流傳一則馬氏家族殘暴政治的故事。馬鴻逵的侄兒媳婦龍寶有個兒子叫小貝貝,八九歲,喜歡耍猴子,家裡特別養了一隻,愛同珍寶,從不離身。有一天正值封齋日,將猴交給丫環阿英惠看管,結果丫環疏忽大意,忘記了看猴,猴鑽進廚房爐洞燒死了。小少爺又哭又鬧,吵個不休,龍寶說:“你不要哭,婊子把你的猴子燒死了,我就把她也燒死。”就這樣,為了一隻猴子,要了丫環一條人命。
1950年10月,經臺灣當局特許,馬鴻逵移居美國洛杉磯,直至1970年病逝,享年79歲。


馮傑


在民國,西北馬家軍有“河州三馬”、“西北四馬”之說,馬鴻逵這個200公斤的胖子是其中有名的“滑馬”。

馬鴻逵是西北軍二代,祖上是同治年間西北迴民起義中向清廷投降的一個小頭領,經過兩三代人的經營,到他父親馬福祥接班的時候,手裡已經有了一支昭武軍,算是混成了手握槍桿子的地方軍閥。

民國剛成立的時候,馬鴻逵剛好二十出頭,出身腰桿子就硬,又逢亂世,所以出人頭地對他來說並不難,因追剿白朗有功,這傢伙早早地就被袁世凱授予了陸軍少將軍銜。

二十剛出頭,就是少將,馬鴻逵的起點不低。

但和後來那些野路子、寒門崛起的各路軍閥不同,嚴格意義上講,馬鴻逵這個軍二代不算是逐鹿而起的英雄人物。可與那些敗家、不領事的軍二代比,他又明顯強不少,老爹掙下的家底不僅沒有敗掉,相反在他手裡發展壯大了不少。正是因為手裡有一支寧夏新軍,他才能在寧夏省主席的位子上一坐就是十六七年。

除了北洋時代的老軍閥,凡是走完民國全程的那些個軍閥,人生幾乎都是被一砍為二的,前半段是作威作福,後半段是悽慘飄零。

寧夏王馬鴻逵自然不能例外,如果要問他前半段作威作福靠得是什麼?一句話,依託槍桿子混世道,保富貴權勢。

馬鴻逵“滑馬”的稱號可不是白給的,這傢伙在紛爭不斷的民國有一手十分的了得,那就是特會鑽營、站隊,而且不管是鑽,還是站,最後總能吃到亂世的紅利。

袁世凱當政時期,曾要求各地軍閥的公子進京為質,馬鴻逵當時也在列。但這傢伙進京後,靠著一邊當差一邊為質,居然攀交了不少顯赫一時的大人物,這對他後來的發展幫助很大。

地盤不大,根基不牢,實力不夠的時候,有四處逢源交際的能力很必要,也很重要。

自手裡的寧夏新軍逐漸有了實力後,紛爭不斷下,馬鴻逵的挑邊站隊幾乎就沒吃過虧。27年蔣介石清黨,他選擇站隊蔣介石;30年中原大戰,先是在馮玉祥、蔣介石中間周旋,等看清局勢後,跟著就毫不猶豫地來了個反馮挺蔣。

馬鴻逵正式坐上寧夏省主席的位子,正是靠這關鍵時刻的站隊水平。

除了會站隊,馬鴻逵的滑還有另外一面,此人很是懂得亂世事事要留餘地的道理。27年,蔣介石清黨,他堅決站隊的同時卻幹過護送劉志丹的事;中原大戰後,蔣介石讓他去打紅軍,他也是打得過不猛打,打不過聰明開溜。

總之,餘地要留,死敵不樹。

但遇到來搶地盤的惡犬那就另當別論了,33年聯合西北另三馬猛揍到闖進自己地盤的孫殿英就是一例。

抗戰時期,馬鴻逵沒啥亮點可說,但也沒什麼汙點。雖然是地方土皇帝,但這胖子還是有很強烈的中國人意識的,晚年跑美國去,堅決不入美國籍,死時一個勁地要回家,這些還是讓人動容的。

解放戰爭時期,馬鴻逵主要乾的不是打仗,而是和馬步芳爭權奪利。等到解放軍大兵壓境,自知寧夏守不住的時候,這胖子最後還耍了把滑頭。

逃跑時,他謊稱自己去重慶是和老蔣商量對策,完了就把部隊丟給了他的二兒子馬敦靜。

哪知道他這兒子跟他一樣滑頭,見老爹跑了,跟著也耍滑頭跑了。

一家都滑頭,怎麼看怎麼感覺不祥。

馬鴻逵人生的上半段確實沒什麼軍閥的鐵血時刻,但人生下半段的軍閥狗血卻不少。

1949年10月14日,馬鴻逵帶著妻妾子女從重慶逃亡臺灣。剛到臺灣的時候,馬鴻逵還想重新能有些作為,可經昔日政敵郭寄嶠、馬步芳父子那麼一通猛咬後,一切立馬就成了透心涼。

在臺灣陷入隨時都有可能被人收拾的困境後,馬鴻逵想跑。但自馬步芳以“朝聖”為名逃離臺灣後,老蔣對他這匹老“滑馬”提防的很,想輕鬆地跑掉,很難。

為了能跑掉,馬鴻逵苦思冥想,最後想出的“金蟬脫殼”之計怎麼看怎麼悲催,可憐。

他先讓四姨太去香港看病,接著又讓四姨太發了封病危要見最後一面的報喪電報回來。

拿著這份報喪電報,昔日的寧夏王跑到陳誠那裡,又是哭又是泣的,最後才騙來了逃離臺灣的機會。

到香港後,馬鴻逵覺得還不行,得跑得遠遠的才安全,於是託飛虎將軍陳納德幫全家搞定了去美國的護照。馬鴻逵和陳納德的關係不錯,據說此前陳納德曾幫他運了7噸黃金去美國。

不差錢的馬鴻逵到美國後,很快開出了一個大牧場。

但錢財卻沒能換來馬鴻逵想要的家和萬事興。

不和到何種程度呢?

先有兒孫敗家;接著五姨太要跟自己離婚;最後兒孫為爭奪家產居然把馬鴻逵告到了法庭上了。

這些對馬鴻逵來說都是奇恥大辱,在這接二連三的打擊下,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在憂憤淒涼中最終死去——

第二年忌日,六姨太隻身護送馬鴻逵的遺體回臺灣,在美國的子孫沒有一個人隨行前往。

身後如此淒涼,難道是生前太沒德的緣故?


黑句本


作為民國時期的西北軍閥,馬鴻逵當然不是什麼“寧夏王”,當因他曾擔任寧夏省主席17年之久,也就有了“寧夏王”的稱謂。

要評價馬鴻逵,悅史君認為應當放到他生活的那個環境,來做一番考量。

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馬鴻逵出生在甘肅河州,自幼讀書習武,曾入讀甘肅陸軍學堂。

1912年,馬鴻逵擔任寧夏新軍都統,後來先後成為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等人的侍從武官。

1926年,馬鴻逵依附馮玉祥,擔任國民聯軍第4路軍總司令,後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1方面軍第4軍軍長。

1929年,馬鴻逵投靠蔣介石,成為討逆軍第15路軍總司令,參與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進攻。

1933年,馬鴻逵就任寧夏省主席,陸續加授陸軍上將銜、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等職務。

期間,馬鴻逵參與“四馬拒孫”,對抗青海西區屯墾督辦孫殿英,後者不得不退回河南。

1935年開始,馬鴻逵多次給蔣介石提出《剿共意見書》,與紅軍作戰。

解放戰爭期間,馬鴻逵發佈《告寧夏全省民眾書》反共總動員令,與解放軍作戰,並與盤踞青海的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等人不斷髮生衝突。

1949年,解放軍進入蘭州,馬鴻逵逃到臺灣,因西北敗局影響被“撤職查辦”,前往美國洛杉磯居住。

1970年,馬鴻逵在洛杉磯去世。

從馬鴻逵的經歷可以看出,他是西北軍閥的典型代表,一生追隨袁世凱、馮玉祥、蔣介石等多個勢力,盤踞寧夏多年,成為實際上的割據勢力。

和當時的很多軍閥一樣,馬鴻逵也是一心為己,擴軍搶地盤,錢財女人一樣不能少,幹了很多壞事。

所幸歷史也是公平的,馬鴻逵晚年備受冷遇,最終在異國他鄉鬱鬱而終。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西北三馬”很出名,按年齡有小到大為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其中馬鴻逵被稱為“寧夏王”,他比馬步芳成熟,比馬鴻賓年輕;比馬步芳圓滑,比馬鴻賓銳利。

馬鴻逵(1892-1970)是陸軍上將,曾經獲得過雲麾獎章,也獲得過勝利勳章。馬鴻逵在寧夏任“省政府主席”長達十七年,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這個“寧夏的土皇帝”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下面我們聊聊。

馬鴻逵人生履歷很豐富


馬鴻逵的人生履歷很豐富,結識的人脈也是非常“高大上”。

馬鴻逵出生富貴之家,早年就加入了同盟會,有多早?比大多數國民黨人員都早,是在民國建立以前就加入的。

1912年,20歲的馬鴻逵已經是寧夏新軍都統了,可謂年少得志。1914--1917年,先後又出任了袁世凱、黎元洪的侍從武官,可以說人家當官生涯起點不低。

1919年,馬鴻逵已經成為了段祺瑞政府的某旅旅長了。如果沒有本事,這是上不去的。

1926年五月,馮玉祥五原誓師,響應南方北伐,馬鴻逵當了國民聯軍第四路軍總司令了。這個厲害,三十才剛剛出頭。


中原大戰時,馬鴻逵站到了蔣介石一邊。1933年,開始出任寧夏主席。

抗日戰爭爆發後,馬鴻逵出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國民黨去了臺灣後,馬鴻逵也一路跟了去,其後移居美國,1970病逝在美利堅的大地上。

可以說馬鴻逵的一生官運亨通,順風順水,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和父親以及自己的人脈也是分不開的。

父親馬福祥是著名的民族將領,和馮國璋是把兄弟,和馮玉祥、黎元洪、段祺瑞等北洋各路軍閥交情都不淺,這讓軍二代馬鴻逵混跡於各路軍中,非常便利。

在中原大戰時,馬鴻逵堅定的站在蔣介石一邊,這給他增加了很大的政治優勢。馬鴻逵和國民黨高級將領傅作義關係更是非同一般,是拜了把子的兄弟。

正是馬鴻逵豐富的履歷,良好的人脈關係,讓他在西北地區“稱王稱霸”十多年。

馬鴻逵非常“圓滑”


馬鴻逵沒有馬步芳那麼兇殘,也沒有馬鴻賓那麼“和善”,他非常圓滑,且善於看清局勢,這些從哪裡體現出來呢?從馬鴻逵做的的點點滴滴就能夠看出來。

1927年,蔣介石在清黨時,馬鴻逵冒著風險,暗地裡把劉志丹一行人送到了陝北,這說明馬鴻逵對共產黨並不想樹立大仇恨。

1929年,中原大戰前的馬鴻逵和馮玉祥等軍閥,看起來關係很近,可是仔細思考後,想到蔣介石的影響力更大時,馬鴻逵乾脆地加入了蔣介石的陣營,這個選擇很重要,奠定了他在西北的地位。


和蔣介石合作時,馬鴻逵也不是全心全意,時刻也為自己留後路。在1932年,在河南信陽,蔣介石讓馬鴻逵圍剿紅軍,表面上馬鴻逵堅決答應,實際上馬鴻逵部並沒有“全力剿共”,惹得蔣介石很生氣,並令劉劉峙以優勢兵力包圍馬部駐地信陽,眼看大戰一觸即發。

關鍵時刻,馬鴻逵老爹馬福祥多方奔走,各處說清,蔣介石松口了,馬福祥也因舊病復發去世了。出於各方考慮,蔣介石任命馬鴻逵為寧夏主席,但只准帶兩個團入寧。

馬鴻逵整頓隊伍,挑出老弱病殘,留在了信陽,自己帶了精銳入了寧夏。

1935年9月,蔣介石命令馬鴻逵阻擊長征的紅軍,也許是實力問題,也許馬鴻逵根本不想惹紅軍,總之,紅軍很容易就把馬鴻逵部打跨了,只有跑的份。也難怪落敗,在戰前,馬鴻逵就告訴屬下:“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事實上,馬鴻逵並沒有那麼弱,應該是不想和共產黨紅軍死磕,不像馬步芳殘酷殺害我西路軍。

抗戰時,馬鴻逵採取“三丁抽一”、“五丁抽一”,選出兩個騎兵旅派往前線進行抗日。

解放戰爭時,蔣介石命令馬步芳、馬鴻逵合力阻擊共產黨解放軍,由於兩人“尿不到一個壺裡”,誰也不想打前戰,誰也不想往前衝,於是很快就被打散。

馬鴻逵去了臺灣,馬步芳等人在臺灣開始告狀,說馬鴻逵不“積極對抗解放軍”,因此才丟了甘寧青地區。

馬鴻逵一看情況不妙,以“為妻子看病”為由,先去了香港,後去了美國,然後再也沒有回來。


馬鴻逵履歷豐富,人脈廣泛,人很圓滑且謹慎,沒有對我黨我軍造成大的危害,早期甚至有些親共。

這樣的人,遠遁美國,確實有些遺憾,可是這真是其聰明之處,因為沒有怎麼傷到我解放軍,同時也沒怎麼幫到我解放軍,遠離也不失為一種策略,關鍵是他沒有做出“喪盡天良”的事情,他活得安心。


藍風破曉


馬鴻逵(1892~1970),字少雲,乳名三元,回族,甘肅河州人。國民黨西北軍高級將領,陸軍中將軍銜。馬鴻逵早年就讀於蘭州陸軍學校,畢業後加入了同盟會,後來投靠袁世凱入京任侍衛武官,慢慢的開始步入軍政界。袁世凱死後馬鴻逵轉投馮玉祥,後來又跟隨了蔣介石,加入了國民革命軍。

馬鴻逵為人陰險毒辣,及其兇狠,執政期間長期統治霸佔寧夏地區。與馬福祥,馬鴻賓並稱為“寧夏三馬”。由於其在寧夏賤淫掠奪無惡不作,膽大妄為,唯我獨尊,獨霸一方,勢力之大無人敢與之抗衡又被稱作“寧夏王”西北的“土皇帝”。

馬鴻逵這個人從小就受家族的影響好習文弄武,父親馬福祥就是匪首出身,長期鎮壓回族民眾,在甘肅寧夏一代無惡不作,馬氏家族堪稱土匪世家。

縱觀馬鴻逵的一生,雖然有功有過,但是究其在雲南寧夏等地長期統治期間,民眾對他的認相還是蠻壞的。馬鴻逵這個人特別狡猾,誠服很深很有心計,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大敵當前火不燒到自家門前,馬鴻逵都不帶出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就是馬鴻逵的一貫作風。

特別是在抗日戰爭中,馬鴻逵經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上級的命令不屑一顧,總是消極面對。馬鴻逵的一生只顧著侵佔地盤擴大勢力,養兵簇擁,為己所用。在這個人是溜鬚拍馬很有一套,見人下菜碟,早年依附袁世凱,黎元洪,後又加入馮玉祥部,最終投靠了蔣介石,見風使舵,牆頭草,隨風倒。在蔣介石這棵大樹下,維持的很順心。與蔣介石的關係也拉得很近,蔣介石就需要他這種人,因此馬鴻逵那時深得老蔣的信任。在國民黨軍中馬鴻逵被比作是一匹狡猾的“滑馬”。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馬鴻逵也隨著去了臺灣,在臺灣期間馬鴻逵受到了排擠後冷落,蔣介石在臺灣就國民黨失敗總結原因,馬氏家族也受到了打擊,馬鴻逵作為蔣介石手下大將昔日的“寧夏三馬”難免受到牽連。明眼人一看這就是蔣介石搞得秋後算賬,於是蔣介石以“擅自撤離”欲加之罪將馬鴻逵撤職查辦,馬鴻逵在他臺灣遭到彈劾。這就是史上所說的馬鴻逵,馬步芳“二馬”彈劾案。

馬鴻逵沒想到自己死心塌地跟隨蔣介石來到臺灣,卻落得如此下場,思前想後馬鴻逵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於是帶著自己的幾個姨太太謊稱看病為名,悄悄的離開了臺灣去了香港,後來又從香港移居到了美國。就這樣馬鴻逵脫離了蔣介石這個魔掌逃過一劫。



馬鴻逵晚年生活還算衣食無憂,然後因妻妾成群,兒女太多,難免會出現紛爭,上樑不正下樑歪,子孫後代的不孝,也令馬鴻逵這個老傢伙生活的不得安寧。後來終因積勞成疾,馬鴻逵於1970年1月14日在美國洛杉磯病逝,享年78歲。“寧夏王”馬鴻逵在抑鬱寡歡中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任馳贏天下


馬鴻逵,1892年出生於甘肅河州的一個小村莊。乳名三元,字少雲,回族。西北“三馬”之一。在他的履歷中,最醒目的便是“寧夏王”的稱號,被稱作是寧夏的“土皇帝”。土皇帝在中國不稀奇,這個土皇帝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一、“寧夏王”馬鴻逵是個胖人。


籃球運動員姚明為啥出名?除了球打得漂亮,這個子高絕對是一個亮點。而有書君今天說的這個“土皇帝”也有一個亮點。那就是胖!有多胖?我們插入一條史實。

1948年,馬鴻逵的母親去世,時任西北行轅主任的張治中代表蔣介石前往弔唁。在寧弔唁期間,張治中與馬鴻逵同遊賀蘭山。

張說:“我在蘭州常遊興龍山,你在寧夏一兩年不遊賀蘭山,未免辜負山靈吧!”馬反問:“你多少公斤?”張答:“65。”馬笑道:“你如果像我體重200公斤,也不會常遊興龍山了。”

由這番對話,我們知道馬鴻逵當時的體重——大約400斤。聯繫到當時戰爭年代的民生狀況,老馬這體重放到西北,不敢斷定是不是之最,但名列前茅應該沒啥問題。

有書君在這裡插一句,這裡可沒有貶低胖子的意思,道理很簡單,那時寧夏地區土地貧瘠、人煙稀少,能吃飯飽已是不易,還能吃胖!那可是相當羨煞旁人啊!

二、“寧夏王”馬鴻逵是個圓滑的人。

馬鴻逵沒有馬步芳那麼“兇殘”、沒有馬鴻賓那麼“和善”,但他可是最圓滑老道的。他很善於根據形勢在每個勢力中為自己留餘地。


1927年,蔣介石在清黨時,馬鴻逵冒著風險,將劉志丹一行人送回了陝北,說明他並不想和共產黨結仇怨。

1929年,中原大戰前,馬鴻逵和馮玉祥關係親密,但隨著蔣介石勢力的不斷增大,馬鴻逵經過深思熟慮,加入了蔣介石的陣營,這行為奠定了他在西北的地位。

1932年,蔣介石讓他在河南信陽圍剿紅軍,他表面答應,但是並沒有全力以赴,惹得蔣介石大發雷霆。幸好老爸馬福祥多方奔走,這才平息了蔣的怒火。並因禍得福地被蔣委任為寧夏主席。

1935年,蔣介石再次命令馬去阻擊紅軍長征,這次馬可不敢再推諉。但在戰前,他就對屬下說:“能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意圖很明顯,給自己留有餘地,不和紅軍死磕。

1949年,馬鴻逵到了臺灣後被馬步芳等人告狀,狀告因馬不全力對抗而痛失甘寧青地區。馬見勢不妙,以妻子生病為由,先借道香港,後去了美國。

從馬鴻逵一系列的動作來看,他是個很善於分析形勢,圓滑地在各勢力中搖擺,從而使自己不與任何勢力為敵。

三、“寧夏王”馬鴻逵是喜歡獨攬大權的人。

西北“三馬”之一的馬鴻逵,擔任寧夏省主席十七年之久,集軍政權力為一身,又被人稱為寧馬,馬鴻逵這匹馬可不是什麼千里馬,而是地地道道的害群之馬。

1933年,馬鴻逵被任命為寧夏省主席。由於寧夏地理位置偏遠,貧窮落後,所以蔣介石並沒有過多介入寧夏事務。

蔣下令除了教育廳長外,寧夏省的其他官員都由馬鴻逵保舉任命。但是民國政府辦教育可是花大價錢的,這位置上油水多,所以馬鴻逵一連趕走5任國民政府派來的教育廳長後,將這個職位也收入囊中。

大權獨攬後,馬鴻逵無惡不作,種菸草,大興土木,貪汙腐化,搞得寧夏烏煙瘴氣,馬鴻逵成為寧夏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四、“寧夏王”馬鴻逵是會用錢管理老婆的人。

馬鴻逵一生有三愛好:聽戲、斂財、娶姨太太。

馬鴻逵有一個正妻,五房姨太太,其實要是和皇帝比起來也不算多。但是這姨太太的背景太混亂。

正妻馬氏是個老實人;這二姨太是馬鴻逵老爸結拜兄弟的老婆,說起來是他嬸嬸;這三姨太是個妓女;四姨太和六姨太都是唱戲的;五姨太是個大學生,是家裡學歷最高的。

這女人多了,每天吵個小架是很自然的事。善於用兵的老馬,在治家方面也不含糊。女人不就喜歡買買買麼!這個簡單,讓她們都當各工廠的股東,成為有錢人。有了錢各安其事,自然也沒時間打架了。

五、“寧夏王”馬鴻逵是晚年孤苦的人。

“寧夏王”曾經盛名一時,但是晚年卻是很孤苦。自從到了美國,家裡的錢越來越少,沒有足夠的銀子給各位姨太太花銷,這“內戰”又日復一日的上演。


學歷最高的五姨太最先無法忍受,憤然與馬鴻逵離婚;六姨太幾次逃跑,又幾次被抓回,最後卻成為護送馬鴻逵遺體回臺灣的人。而兒子和孫子也不消停,為了爭奪財產對簿公堂。

可憐一輩子抓金、抓銀、抓權力的“寧夏王”,到晚年卻落得妻離子散、孤苦伶仃,連骨灰葬到寧夏的遺願都沒有完成。

一代“寧夏王”就這樣悄然在美國離世了,骨灰都沒有回到他曾經雄霸的寧夏,不得不說這也是歷史對他的懲罰。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