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醫養融合模式破解大難題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對醫療康復照護服務需求十分迫切。根據山東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情況,全省65歲及以上老年撫養比為20.3%,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我省人口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社會養老負擔偏重。尤其是菏澤,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未富先老”問題較為明顯,如何完善養老制度,改進養老服務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医养融合模式破解大难题

為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政府及社會各方都在努力尋找新方向,面對這一重要的民生熱點,我市全力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加快醫養結合發展”也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成為豐富我市養老保障層次的重要環節。無論是在市區還是在農村,整合了醫療資源的養老院悄然而起,涵蓋醫療機構及生活服務配套的綜合社區、養老中心項目頻繁落地,隨著醫養結合不斷深入,獨守家庭的孤寡老人少了,群居在一起聽取唱戲、喜笑顏開的老人多了。

藉助新舊動能,佈局“醫養結合產業”

“在這裡養老,不僅居住舒適,還有專業護理員、專業醫生護士,這種完善的醫療保障讓我很放心、很開心,業餘生活也很充實。”近日,在成武縣康養小鎮康泰佳苑社區,78歲的徐桂榮老人正在社區公園納涼。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採訪老人時,她與周圍的老夥伴們聊得正酣。聽到要問她在養老中心的生活狀況,老人十分熱情。

“我家就在成武縣城,離這個養老社區不遠。去年冬天,我搬進這個社區,這大半年過得特別舒坦。”徐桂榮老人身子骨還算硬朗,聊起來也是有說有笑。她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進養老中心之前,她對養老院有很大的牴觸情緒,經過這半年的生活才有所改變。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医养融合模式破解大难题

“現在的老人思想比較傳統,如果年齡大了到養老院居住,一定會被人說兒女不孝順。我當時也是這樣認為,一點兒都不願意來。”徐桂榮說。據瞭解,徐桂榮的兒子是飯店老闆,生意比較忙,沒空照料母親,就勸說母親先體驗一下,如果不願意就搬回家。沒想到,經過短暫的“體驗居住”,徐桂榮就“樂不思蜀”了。

據瞭解,該養老康復中心項目是由山東合惠醫療與成武縣人民醫院聯合打造的“醫、養、康”結合型養老機構,總投資2.8億元,可滿足1300餘名老人及殘疾人的養老、康復需求,全部由家政、護理、康復等專業人員提供服務。跟隨醫護人員的腳步,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陸續走進該養老康復中心的醫療康復室,不同年齡段、不同病理情況的老年人正在護理人員的指導、幫助下進行康復運動,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現代化醫療設備令子女們十分放心。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医养融合模式破解大难题

據成武縣衛計局負責人介紹,養老康復中心項目是成武縣康養小鎮項目的子項目,為了打造“健康、舒適、養老、養生”理念,整個康養小鎮包括周自齊公園、康復中心、養老中心、老年大學、圖書館等多個項目。正是藉助新舊動能轉換的契機,十餘家低效企業和閒置土地被資源整合,總佔地面積1000餘畝,投資20億元,可容納3.5萬人居住。

“梅花桌”“老年椅”,細微服務為醫養結合“探路”

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相互獨立、相互分離是養老產業當前面臨的一大痛點,很多老年人對養老機構有較高的醫護和康健需求,但大多數養老機構只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務,能夠提供專業性醫療護理的養老機構少之又少。“為此,醫養結合模式讓我們看到了曙光,在這種新模式的探索下,如何將二者緊密結合,除了資源整合外,醫護人員的服務工作至關重要。”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說。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医养融合模式破解大难题

在鄆城縣楓葉正紅養老社區,92歲的鄧夫榮和81歲的江素芬正在打“水滸撲克”,兩個鶴髮老人雖然已經年過耄耋,但性子猶如孩童,打起撲克仍然是“爭強好勝”。據社區醫護人員孫殿璽介紹,這兩位老人是一對“兒女親家”,在養老社區居住半年多了。“兩位老人雖然精神不錯,但畢竟年齡大了,衣食住行都得需要人照顧,他們的兒女才將老人送了過來。”孫殿璽說,“在這裡,除了洗衣、洗腳、餵飯等生活照料外,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和一些急診科室都直接連通社區,醫療中心與社區的緊密結合、醫護人員細微照顧讓‘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真正落實到位。”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医养融合模式破解大难题

在社區食堂,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看到老人們的營養菜譜:清蒸魚塊、芹香豆腐皮、蒸山藥、地瓜丸子、小白菜粉條、小米粥……共30餘種炒菜、麵食和粥品供自由選擇,每道菜後邊還標註著鹹鮮、清淡、酸辣、家常、酥嫩等口味。最令人欣慰的是,老人用餐的椅子採用的是“前輪、後腿”模式,腿腳不便的老人不僅可以方便搬動椅子,還不擔心過度滑動。

“一般的椅子沉重,我們這個年齡基本上搬不動,如果四個腿都是滑輪,又不容易控制,社區的這種‘前輪、後腿’的老人椅很有創意。”江素芬說。

“老年椅”很貼心,“梅花桌”更細心。社區的老人一直向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誇讚社區的“梅花桌”,原來,“梅花桌”是社區為了方便坐輪椅的老人用餐而特意發明的。“一般的餐桌,其桌沿弧度都是向外凸起的,坐輪椅的老人很難夾菜、用餐,於是我們就把桌子外沿都挖出凹槽,坐輪椅的老人能‘鑲嵌’到桌子上,方便用餐,老人們都親切稱呼它為‘梅花桌’。”孫殿璽說。

全市313家醫療機構為老年人開設就醫綠色通道

醫養結合作為我市力推的新型養老模式,是一種高效務實、契合老齡社會需要的模式,將分散的醫療體系和養老體系有機整合,在方便老年人就醫問藥的同時,也節省了醫療機構對老年慢性病患者治療、康復的時間成本和醫療資源,大大緩解了一般家庭無時間照料老人的現實壓力。為此,我市把醫養結合作為重大民生工程,自全市各縣區不斷有醫養結合項目誕生、運營。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医养融合模式破解大难题

在鉅野城區一處施工現場,吊塔林立、車來車往。據瞭解,這是一處醫養結合的養老中心項目,工人正在全力加快工程進度,以緩解該縣區就醫難和養老難的壓力。

據鉅野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許亞偉介紹,該項目是鉅野縣人民醫院建設的醫養結合養老項目,總投資12億元,設計床位1800張,其中病床位1200張、養老床位600張,主要建設門診醫技樓、病房樓、養老康復樓及綜合樓,綜合樓、門診醫技樓和後勤樓主體已完工,病房樓、養老康復樓主體正在施工,項目完工後年可滿足門診就診100萬次,出入院病人6萬人次,年可接納1萬人次養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探索醫養結合模式正是要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據瞭解,我市全力加快醫養結合發展,目前全市取得雙證的醫養結合機構有15個,在建27個,開放床位4653張。全市313家醫療機構為老年人開設了就醫綠色通道,112家養老機構能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同時梳理32個醫養結合項目進入省項目庫,其中3個已申報為省級示範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