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十四王允禵,在湯泉幹了啥?

清朝康熙皇帝的55個子女中,除了繼任皇位的四子胤禛,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屬皇十四子允禵了。

允禵是胤禛同父同母的兄弟,母親為孝恭仁皇后烏雅氏。他出生於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日,原來排行二十三,故稱“二十三太王”,因弟兄中有人早殤,所以排行為皇十四子。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為固山貝子,康熙五十七年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出兵征討準噶爾叛亂,命用正黃旗纛。

康熙末年太子允礽被廢以後,允禵繼承儲位的呼聲最高。在征討準噶爾部策旺阿喇布坦的戰爭中,立有卓著功勳,因而深受父皇賞識。康熙帝曾對眾大臣說過:“大將軍是我皇子,確係良將,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

胤禛在爭奪皇位中取得勝利,將允禵召回京師。允禵問:“是先參拜父皇梓宮,還是先參拜皇上?”因而被認為他對新皇帝態度不恭敬,於是雍正皇帝命他留住景陵,等待大祭。

十四王允禵,在湯泉幹了啥?

允禵像 圖片採自網絡,向原作者致謝

被謫貶到馬蘭峪看守父親的景陵的允禵,據當地老百姓說,他先後住在馬蘭峪的河東村(今名峪河東村)和今東陵滿族鄉的馬莊村。在這兩個村莊內短暫居住之後,後來的一段時間內,又被囚禁在湯泉。

清雍正元年四月初二日,雍正帝在祭景陵之後,命“貝子允禵、著留陵寢附近湯泉居住。俾得於大祀之日,行禮盡心。”蕭奭《永憲錄》記載與此相同:“命貝子允禵留駐湯山”,看守父親康熙皇帝的景陵。隨後不久又“革貝子允禵祿米”。湯山,也就是遵化湯泉。不但對於允禵加以處治,還對他的家人雅圖、護衛孫泰、蘇伯、常明給予逮捕,並永遠枷示。

雍正二年七月“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等。皇考陵寢、關係重大。若照定例、祗派總管等守護。朕衷實切不安。朕意於朕兄弟內、酌令一人。封以王爵。子侄內二人、封以公爵。用代朕躬、居守山陵。從前己經降旨。該部現在營造房屋。隨酌令郡王允禵、代朕前往居往。且諭允禵、若欲攜帶家眷前往。亦聽其帶往。既而奏伊福金患病。朕即降旨、擇醫生之善者命往。如若水土不宜、可來京醫治。若必須允禵親看醫治。則允禵亦應據實陳奏。且福金疾病、並非一旦得之。其病勢豈不能預知者。乃今忽奏福金患病奄逝。現在照郡王例辦理外。爾王大臣等、會同拉錫佛倫議奏。尋議、應照郡王例辦理。安葬黃花山。允禵釋服後、仍在祭祀處行走。從之”期間因生母孝恭仁皇后去世,被召回京城,並封為郡王,但仍留守在遵化湯泉。

十四王允禵,在湯泉幹了啥?

清康熙帝景陵前景 攝影:李秀文

四年正月,允禟密寄西洋字書與允禵,被守陵軍士截獲。治結黨罪,革去郡王爵位,又追回固山貝子冊命,抄沒家產。五月,遵化有一個大糧莊頭子弟,名叫蔡懷璽的人,投遞書信於湯泉允禵住所,信內有“二七變為主,貴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為太后”數語。接到蔡懷璽投遞的書信之後,允禵不敢隱瞞,將投書交給馬蘭鎮總兵範時繹,但雍正皇帝仍不放心,允禵因此而被撤回京城,因壽皇殿內供奉聖祖皇帝和孝恭仁皇后聖像,遂以命其在此改過的名義,將允禵與其子白起一同囚禁在壽皇殿。而“奸民蔡懷璽被逮自盡。”十三年(1735年)正月,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釋放允禵,以緩和政治上的緊張氣氛。後賜予公爵空銜,不必食俸。乾隆十二年(1747年)六月降諭:十四叔允禵“朕登極後,特令釋放,賜以公爵。家居十數年來,安靜循分,並未生事。則是自知悔悟,能改前非矣。使得及皇考在御,必當嘉予恩施。朕用是仰承皇考加恩之意,著封十四叔允禵為貝勒,照常上朝。”十三年(1748年)晉封為多羅恂郡王,並先後任正黃旗漢軍都統、總管正黃旗覺羅學。乾隆二十年正月卒。乾隆皇帝親自至府上致祭,並賞治喪銀一萬兩,賜諡“勤”,與子弘明一起葬在清東陵西側的黃花山南麓。

十四王允禵,在湯泉幹了啥?

曾經囚禁允禵的壽皇殿 圖片採自網絡,向原作者致謝

從雍正元年四月至雍正四年五月,允禵守護父親的景陵前後僅僅三年的時間。在守護父皇的景陵期間,允禵對守護清東陵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很重視。據陳景山在《允禵與清東陵皇會》一文中考證,允禵在南新城地方曾經創辦、主持過皇會。這裡的皇會“據傳,皇會下屬十二檔分會,每檔分會主辦一項文藝節目,有:獅子、中幡、挎鼓、高蹺、龍燈、旱船、吵子、音樂、三股子、什錦子、槓子、少林。”後來,允禵被雍正皇帝逮回京城,南新城的皇會活動卻流傳下來,一直延續到民國二年(1913年),歷經近二百年而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