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京東有沒有可能超過阿里巴巴?

carrrrrson


就我本人的體驗,京東是有優於阿里之處的。

10多年來,我幾乎沒有在淘寶上買過東西,也沒在天貓上買過,絕大多數的電商行為都是在京東上完成。

一是有“正品行貨”的確定心態,其二是京東物流確實頂呱呱,連京東小哥都認識我了,在小區樓下遇見還打聲招呼,再者,開發票也比較方便。

如果說京東電商比淘寶、天貓如何?我自己的消費行為已拉出答案了。但要上升到公司層面,說京東要超越阿里巴巴,那卻真是驚掉下巴的假設。

按現在的發展邏輯和慣性,阿里巴巴要衰敗,可能性極小,即便馬雲出了什麼么蛾子,它的康莊大道都已打開:螞蟻金服、阿里雲、菜鳥,及眾多投資,都是京東短短五年十年所無法追趕的。

如果說阿里是100的話,京東可能也就10的階段。馬雲退休後,如果第二任上馬瞎折騰5年,估計才會留給京東追趕的機會。

當然,要說京東完全沒有超越阿里巴巴,就過往的商業現象看,這也是絕對不正確的。

商業最大的本質就是不確定性。諾基亞、摩托羅拉、柯達等公司可以完全沒落,谷歌、facebook,滴滴等可以完全崛起,都是因為商業巨大的不確定性。

比如高科技的發展運用,京東突然在智能倉儲,無人機運輸等方面瘋狂擴張,未來再殺出個千億美元的企業也是可能的。

以弱勝強,以小勝大,後來者居上,一直在發生。不同人群對電商平臺的選擇不同,目前看,京東都有阿里巴巴無法比擬的優勢。

而未來的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具體運用場景,區塊鏈具體運用場景,生物基因工程的變革等等,在不少領域阿里巴巴和京東都要從零起步,開始競爭。誰的包袱大,誰自認為歷史更強悍,或許就落後跟不上了。

京東還有個優勢,掌舵者的年齡。有句話說得好:不是我做得有多好,是跟我同級別的人都退場了。

劉強東生於1974年,馬雲生於1964年,劉強東比馬雲小整整10歲,劉強東的輝煌才剛剛開始,而馬雲的金融科技已進入深水期,馬雲的全球化已進入刺激十足的摩擦期。

劉強東蹲在身後,等待著更好的契機和環境,隨時準備躍升向前。


財經作家邱恆明


以目前京東的發展速度,京東想超越淘寶和天貓基本沒可能,更別說龐大的阿里繫了。

雖然在部分領域,京東確實要優於淘寶和天貓。就比如說購買手機等電子產品或者價格較高的物品,大家第一時間都想到京東而不是淘寶。但無論是從賣家數量還是活躍買家數量、利潤等方面,京東都比淘寶和天貓差得太多太多。


所以比起淘寶、天貓,京東就是一個“小而美”的電商平臺。回頭看京東成立的那段時間,正是淘寶假貨最多、天貓還沒有崛起的時期。當時的消費者剛剛接受網購,但貴重的東西不敢在淘寶上買,此時京東正好撿了一個大便宜,直接把自己定位高質量、高配置的電商平臺,一下子吸引了無數的用戶。


而京東的另一個優勢,就是京東有自己的物流。這樣不僅大大節約了物流成本,還極大地提升了送貨速度和效率。

說了這麼多京東的優點,我們再來看看京東的不足。作為阿里的核心業務,淘寶和天貓有眾多阿里系的服務來支持,比如支付寶、螞蟻花唄等,用多了阿里系的其他產品,而京東完全靠騰訊平臺給的支持,光這一點就比阿里差了十萬八千里。


所以要拿阿里巴巴和京東比,那根本沒有可比性。單從市值來算,阿里是京東的6倍以上。要是從涉及領域來算,只有電商能盈利的京東就根本不夠看了。

不知道各位看官們是如何看待京東和阿里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讓更多人看到您的觀點。如果覺得小編說的在理,請點贊轉發關注我哦!


科飛貓科技公社


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沒有可能。


曾經,中國電商業兩大巨頭中,阿里巴巴看似是那個已經吃盡中國網民,摸到天花板,潛力有限的一家;而對京東來說,則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但在兩家公司上市後的四年中,反而是阿里巴巴增速一直大於京東,在海外擴張和線下新零售市場攻城拔寨。京東增速緩步下滑至30%之時,阿里電商業務卻有高達60%的增速。

到了現在,情況更壞——原本等待京東開墾的下沉城市市場,被忽然出現的拼多多插上了登陸旗幟。


如果說拼多多在京東的傳統視野之外,但在生鮮超市和新零售這個它跟蹤多年的領域——京東早就看到了生鮮線下店難以被電商替代,並在2015年就投資了生鮮超市永輝——京東也意外地落後了。


京東旗下的7 fresh開業於2018年1月開業,比阿里的盒馬鮮生的第一家門店晚了兩年,也落後於類似形態的永輝超級物種和蘇寧蘇鮮生。目前,盒馬App門店列表顯示,它在全國的11個城市已開業和即將開業門店數超過了100家,而京東7 fresh只有兩家店,且都在北京。


盒馬是阿里“新零售”體系中最早成型的產品,也是最受市場矚目的明星項目。但它的創始人侯毅卻來自京東。外界對此議論紛紛。

那麼,為什麼侯毅和他的項目能夠在阿里大放異彩,卻被京東錯過?為什麼盒馬能夠攻城略地,7 fresh卻距離年中提出的目標(2018年年底前開到50家)頗為遙遠?

侯毅離開京東創業,投向阿里陣營的故事,有兩個不完全衝突的版本。

一位侯毅方面的人士告訴36氪,侯毅曾經跟京東的相關負責人談過盒馬雛形,大家都認為模式太重,回報太慢。2013年底侯毅離職前夕,劉強東則提出跟侯毅深談一次,流露出投資意向。但侯毅等了兩個星期,也沒有見到劉。“沈皓瑜(時任京東商城CEO)跟侯毅解釋說,老劉大概是沒想好。”該人士稱。

“我不認為是侯毅把這個idea跟劉總講,劉總不認可,他才去了阿里。更大可能是離開時他已經跟阿里談好了。”一位京東高層人士對36氪推測說。

京東和阿里,在新零售領域(早年叫“O2O”)都探索多年。在京東的探索中,侯毅的身份一度是“O2O事業部總負責人”。2013年他曾主導了京東在山西太原與唐久便利店的合作,來作為京東與線下便利店商超合作的範本:一手讓唐久便利店在京東上開店,一手借用其便利店成為提貨點,並提供1小時便利店商品送達服務。

但這個項目此後不再被提起。一名京東內部人士對36氪說,唐久項目很不成功;侯毅當時的一些做法也引起了內部不滿,比如為了提升唐久項目的訂單量,故意抑制京東在太原當地的線上銷售額——換句話說,這在京東內部是左右手互搏。

再之後,京東把O2O重心放在改造夫妻老婆店,但去年7月負責人杜爽離職,項目轉型,這個方向也遭遇了波折。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在新零售上也是屢敗屢戰。阿里巴巴2012年開始和銀泰等合作,搞線上線下聯動,沒有明顯成效;到了2014年,乾脆入股銀泰。而據36氪瞭解,盒馬正式註冊於2014年,阿里佔股極高。

縱觀兩家電商公司在新零售上的嘗試,京東一直試圖用撬動合作伙伴的輕模式,而阿里反而是下重注的那家——到了2017年,阿里乾脆斥資近兩百億元啟動銀泰私有化。

“在盒馬這個項目上,阿里的投入是不計虧損的。它的策略不是跑通單店再擴張,而是一下子把規模拉到幾百上千家,重新定義模型。”一位電商人士稱。

侯毅也曾在一些場合表示,如果沒有阿里在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盒馬不可能做成。“難度在於即使開一家店,也要整套系統要做出來,這個變成巨高的門檻。如果你幾個億下去,做個兩年的時間還沒做出來,投資人就急了。”侯毅說。

而阿里巴巴在盒馬項目上表現出了相當的寬容和耐心——最開始,盒馬其實是個賣盒飯的項目,之後全面轉型為門店——這與阿里在戰略上重注新零售有關,不僅馬雲為新零售佈道,具體執行上,是由阿里集團CEO、即將接任阿里董事局主席的張勇來主導。

一位接近京東的人士告訴36氪,京東會從財務角度看盒馬,認為它“虧這麼多不成立”。一位資深零售業人士則推測,7 fresh沒有持續開店,不可能是遇到客觀阻力,而是主觀上動搖了,“開店是為了掙錢,當發現不掙錢的時候,它就往後縮。”

王笑松如此解釋7 fresh為什麼只開了兩家店:去年沒有大規模找物業,想先開兩個測試,模式要先跑通。

據36氪瞭解,7 fresh並非劉強東一力推動的項目,他是被說服的。


在商業模式上,京東本身有侷限性:作為零售公司,京東的毛利不高,這讓它對創新和虧損的容忍度天然更小。

即使從早期低毛利的3C品類,向高毛利品類擴張,增加了開放平臺佣金和廣告收入後,京東毛利率從七年前的5%,提升到2018年Q2的13.5%,但也遠低於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同期阿里毛利率為50.7%。

“阿里的業務非常多元化,哪怕它的毛利下一個點,也影響不大。而京東體量小、利潤率低,一旦追求盈利,就沒有虧損空間了。”一位前京東高層人士說。

但京東歷史上並不忌憚虧損,包括讓業界側目的大規模物流建設,在家電上與蘇寧國美開戰,在圖書上0利潤掃蕩噹噹。京東正是靠一項項鉅虧建立了自己的壁壘。

即使到今天,它在物流上的大筆投入,也依然會被質疑:過去兩年,京東的倉儲面積增加了兩倍,物流收入同比三位數增長,但二級市場機構認為這個高投入、低毛利的模式不夠性感。

這使得大家一度拿京東與亞馬遜對比,不僅因為亞馬遜也從毛利極低的B2C零售電商業務起步,也因為兩家公司都不憚於鉅虧。

但正如亞馬遜鉅額投入背後是貝索斯的意志一樣,京東這些戰略性鉅虧背後,都是劉強東個人的強烈意志和決心。換句話說,一旦劉強東不支持,京東很難下決心做一項虧損巨大的業務。

現在的京東,相比十年前劉強東力排眾議、以驚人的勇氣自建物流、向全品類擴張時,已經變大了很多:團隊人數從1500人擴大到17萬人,漲了一百倍。此時的劉強東是否還能洞察一切?

騰訊產生微信、阿里產生釘釘,靠的是內部賽馬和自下而上的創新。變大後的京東是不是也能走這條路?


36氪


京東和阿里巴巴是沒有可比性的,更別談超過了。舉個例子說,你拿一條線和一個面來進行比較,該怎麼比呢,要說這個面是由無數條線組成的,基本上是沒毛病的。所以說,這條線要超過這個面基本上是沒有可能性的;

阿里巴巴的線簡單的拆一下,零售電商系列(天貓,淘寶,聚划算,阿里媽媽,農村淘寶,蘇寧雲商,鹹魚,盒馬鮮生),阿里雲,文娛體系(大麥,優酷,uc瀏覽器,阿里音樂,阿里影業,微博),本地化服務(菜鳥,餓了麼,口碑),金融體系(支付寶,芝麻信用),其他(釘釘,高德,阿里健康,飛豬),列得不完全,可能在我寫完這篇文章,業務線就變更多了,說不定馬爸爸正在哪裡談收購。在看一下京東,產品線:京東購物,京東金融,京東到家。也就是這些體系。再打開手機看一下,你的手機上兩家的產品都裝了幾款。小編看了一下,小編裝了支付寶,大麥,鹹魚,淘寶,天貓,高德,釘釘,微博,優酷,餓了麼,飛豬,阿里雲,uc。13款,有沒有超過小編的。京東裝了幾款,你懂的~

下面有圖,感受一下。

除了產業務生態和產品佈局上沒有可比性,我們再看看其他的方面:

盈利與增長

來看一份阿里巴巴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底),收入為61.9億元,與去年同期數據相比增長61%。其中,雲計算業務增長表現最為強勁,阿里雲在第四季度收入為44億元,增長達103%。

而我們反觀京東的財報:京東發佈的2018年Q1財報顯示,其EPS沒有達到預期,更重要的是增速達到了歷史最低水平,第一季度的GMV為330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這也是其上市以來的最差表現,其股價也在當天達到了4%的跌幅。

最近最新數據統計顯示,國內零售電商市場佔有率阿里巴巴為61%,而京東為16%;最新一期《財富》公佈的中國500強企業的營收,阿里巴巴為2269億元,京東為3623億,雖然在營收方面京東略超過阿里巴巴,但是看一下盈利能力,京東的利潤僅為1.16億,阿里巴巴則為670.7億。難怪馬雲曾說過,京東永遠不可能超過阿里,因為一個阿里等於500個京東。

用戶體量

以2018年9月30日計算,此前12個月,阿里巴巴年度活躍消費者為6.01億人,淨增2500萬。

京東的數據為,截止2018年9月30日12個月活躍賬戶數達到3.052億,去年同期為2.663億,增長了接近4000萬。但是環比第二季度,京東活躍賬戶數有所下跌。

商業模式

為什麼在營收超過阿里的同時,在實際的利潤上卻被阿里甩出了幾十條大街,為什麼?

阿里電商為c2c模式,京東為b2c的模式。阿里更看重的是進行資源的整合,合理的利用和優化資源,只是提供和搭建平臺,進行管理配置。而京東則屬於事事親力親為,使用的比較傳統的商業模式,所有商品基本均出自於京東自營。這樣在數據的呈現上自然營收非常高,商品本身的成本也是計算在內的。

綜上所述,趕超是不可能的。看哪一天,天貓會不會答應讓京東自營入住為天貓的店家,這樣就和諧了~




十三格格吖


京東能不能超越阿里巴巴,價值兄認為,如果不太瞭解兩家公司業務模式、文化和管理團隊的話,肯定會認為可以京東超越阿里巴巴是有可能的。但是價值兄作為一位在阿里、美麗說等電商公司都工作過的互聯網老兵來說,可以比較肯定的是,京東絕對沒有可能超越阿里巴巴。具體理由如下:

1.京東電商模式過於單一,與阿里新零售體系完善的商業模式相比,存在著遠遠的差距。價值兄認為,儘管京東旗下也擁有京東商城、京東生鮮和京東金融等多個業務線,但相比阿里巴巴已經構建金融、物流、電商、新零售等全體系格局相比,京東依然無法與阿里巴巴相比。目前京東的市值是600多億美金,而阿里巴巴的市值是5000多億美元,雙方相差8倍多。二者可不是說超越就可以超越的。

2.京東文化是經理人文化,阿里則是創業文化,二者決定了誰可以走得更遠。儘管京東是一家優秀的互聯網巨頭,但其高管大部分都是職業經理人,除了劉強東、徐雷等幾位屈指可數的創始團隊成員外,目前京東找不到太多早期創始成員了。阿里呢,包括螞蟻金服、阿里雲、菜鳥物流、天貓、釘釘等公司,管理者大部分都是創始人和早期的創始團隊在負責核心業務。兩家公司有著絕對不一樣的管理風格和公司文化。

在商業和公司發展方向,職業經理人與創始團隊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思考方式。簡單來說,職業經理人考慮的主要是業績和升職問題,創始成員則是希望整個公司可以擁有百年基業。這樣兩種不同文化也決定了,京東永遠也不可能超越阿里巴巴。


科技公司價值


京東怎麼可能超過阿里巴巴?就像劉強東口才超過馬雲口才一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馬雲也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京東唯一比阿里巴巴強的,可能就是劉夫人的顏值比馬伕人更高吧。



首先是京東的業績和市值與阿里巴巴相比,相差巨大,這樣大的差異即使阿里巴巴原地等京東,京東也要十餘年才能趕上。我們以gmv為例,假設京東每年增長20%而阿里巴巴不增長,京東需要10年左右才能趕上阿里巴巴的gmv。

阿里巴巴目前是上市科技企業全球排名第7的公司,而京東排名根本不入流,如果是中國誰能與阿里巴巴競爭,那只有騰訊爸爸了。

截止今天,阿里巴巴5300億美元市值,京東570億美元市值,二者相差10倍,阿里巴巴2018阿里巴巴集團收入2502.66億元,gmv3.77萬億,淨利潤為832.14億元,而京東呢只有阿里巴巴的零頭,京東gmv1.3萬億隻有阿里巴巴的1/3,淨盈利50億,只有阿里巴巴的1/16,雙方差距可見一斑。



另外就是,互聯網的競爭早就是生態的競爭了,2017年阿里巴巴投資了15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京東利潤的30倍的錢)用來做投資,這個錢已經趕上京東一半市值了,投資的餓了麼、哈羅單車、線下零售、電商、生物科技、大數據等等,共同形成了阿里巴巴的生態,這是京東這個企業所不能比的。

如果說京東唯一比阿里巴巴突出的可能就是,劉夫人年齡、顏值比馬伕人高一些。


毛琳Michael


我覺得很難。


今天的京東是一家重資產、重運營的電商,而今天的阿里是一個輕資產的超級生態和平臺。京東在電商領域向下深挖垂直拓展出物流、金融等相關業務,本質上打造的是一個“電商帝國”;而阿里是為了實現“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向外發展,通過合縱連橫組建了包括核心電商、雲計算、數字媒體和娛樂、創新項目等業務板塊的“聯合國”生態。從體量和結構上來看,京東和阿里的差距不小,GMV也只有阿里的1/3。


雖然如此,京東也有自己賴以生存的優勢:自建物流。這點上不得不承認在京東買東西的體驗很多時候要比淘寶和天貓好,這也是京東一直以來可以和阿里正面競爭的籌碼。


但也正是因為自建了物流,可能會導致京東在未來的競爭中處於劣勢。


馬雲在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演講時提到:“中國物流業很幸運,趕上了最好的時代。但是中國物流業也很不幸,不幸的是我們剛剛適應了每天1億個包裹,很快就要面對每天有10億個包裹的挑戰”。


京東目前有16萬員工(阿里只有6萬員工),其中70%是快遞員與倉庫管理員。以此推算,未來京東需要有超過100萬員工的規模才能處理每天10億個包裹,這對於一家公司來說顯然是不堪重負的。


所有人都知道進入人工智能、物聯網時代以後,技術將會取代大部分的簡單勞動力。就像馬雲所說的:“今天中國物流規模再大,歸根結底還是以體力勞動為主,是成千上萬的快遞員手提肩扛用體力驅動;但未來的物流業是腦力勞動,是大腦驅動,所以未來菜鳥的使命就是要做物流業的大腦。”


顯然,馬雲的這番話不無道理,而京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劉強東不久前表示京東將在未來12年轉型為一家技術型科技公司,並從2016年開始相繼成立了X事業部和Y事業部。X事業部側重於京東物流在「硬件」層面的佈局,例如無人倉,無人車和無人機;而Y事業部側重於研發「軟件」,例如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打造“智慧供應鏈”。

但就最近獲得的消息,直到今天側重於新技術研發的Y事業部還處於虛位以待的狀態,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反觀阿里,早已經開始對將要到來的技術變革進行佈局。無論是基於應用的阿里雲、ET大腦、量子通信還是基於理論研究的達摩院、羅漢堂,包括螞蟻金服的BASIC技術戰略,阿里系幾乎以及涵蓋了所有未來最前沿的技術方向。


比較而言,京東是一家想通過技術轉型的傳統電商,而阿里則更像是一家有著電商背景的高科技公司,我認為如果京東繼續沿著現在的路走下去的話將來很難超越阿里。



高挺觀點


2018 年 6 月 18 日,京東公告顯示:Google 以 5.5 億美元現金入股京東。鑑於 Google 投資了京東,儘管投資金額不多,但看到這個問題,還是非常想回答一下的。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下京東究竟有沒有可能超越阿里巴巴:

1、京東商城 PK 淘寶天貓。京東能發展起來主要就是因為京東商城獨特的自營模式而已,而阿里巴巴電商業務方面的巨無霸產品就是淘寶和天貓了。京東商城和淘寶天貓相比,首先兩者的市場份額上差距懸殊;其次,在兩者的用戶上和流量上,淘寶天貓同樣優勢明顯,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我更願意說是淘寶天貓月活用戶量遠遠大於京東商城,要知道,京東背後可是有騰訊這個大股東的,並且京東商城在擁有鉅額流量的微信和 QQ 上都有入口,只是活躍的用戶量很少而已;最後,就是京東商城和淘寶天貓的假貨問題了,雖然說京東商城同樣存在假貨,但淘寶天貓假貨是最多的。當然,儘管如此,淘寶天貓的打假系統已經非常成熟了,京東商城甚至沒有打假系統,而且,當我們要考慮到中國龐大的農村人口數量和質量這個因素,很明顯淘寶天貓明顯要優勝於京東商城的。

2、京東物流 PK 菜鳥網絡。京東物流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建倉庫,速度極快,一般 1 天左右基本能到貨;而菜鳥網絡則是物流分發給第三方公司,速度稍慢,通常需要 3-4 天的時間到貨。馬雲曾經當著劉強東的面講過一句話:淘寶的職責是培養更多的京東。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馬雲的眼光更加深遠,阿里巴巴的菜鳥網絡更具備發展潛力,而京東物流因自建各種倉庫,後期的負重必定會非常大的,要知道,京東目前已經超過了 10 萬的員工以及 1200 萬平米的倉庫了。

3、京東金融 PK 螞蟻金服。京東金融 2018 年剛剛分拆成立不久,在螞蟻金服(主要指支付寶)面前,基本無力招架。因此,在互聯網金融這個問題上,毋庸置疑,阿里巴巴秒殺京東。

4、人工智能領域。這是個很大的變量,未來京東有沒有可能超越阿里巴巴,人工智能領域是個很大的衡量標準。要知道,京東的無人車配送在 2018 年 6 月 18 日在北京朝陽正式上線了,當然,這並不能代表什麼,畢竟阿里巴巴的無人超市曾經也是炙手可熱的。而且我們要知道,京東和阿里巴巴的倉庫分揀早就是無人化、自動化操作了。

5、投資的公司和戰略層面。京東唯一比較拿的出手的投資就是入股唯品會了,而阿里巴巴不用多說了,從網約車領域到外賣領域再到如今共享單車領域,投資的基本都是如今非常優秀的互聯網企業,京東基本無力匹敵,戰略層面更加不用說了,看下面這張圖基本明瞭。毫無疑問,無論從投資的公司上還是從戰略層面上,阿里巴巴完虐京東。

6、國際化和其他領域。國際化方面阿里巴巴也可以說是秒殺京東了,也是在 2018 年 6 月 18 日,馬雲與馬來西亞總理會面,阿里的電商正式進入馬來西亞。而且京東的全球化服務前段時間還各種問題,具體可以自行了解下,這裡就不再贅述了。在其他領域,京東基本沒有太大的成就,而阿里巴巴厲害了,從投資的公司到大數據雲計算,京東基本望塵莫及。

綜上所述:京東除了在京東商城和京東物流上面可能有點機會與阿里巴巴的淘寶天貓以及菜鳥網絡 PK 一下之外,其他領域基本都是望塵莫及的,當然,人工智能上可能是個挺大的變量,但以目前的京東和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的投入力度上看,阿里巴巴明顯略稱一籌,要知道,阿里後面可還有個達摩院呢。


stormzhang


  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原因如下:

  第一,天貓、京東二雄並列的局面已經好多年了,雖然各種數據一直在告訴我們,天貓是網銷平臺的第一名,京東是第二名,這樣一看,二者距離不遠,差別不大。但事實呢,京東盈利能力極低,甚至一直在虧損;而天貓呢,年年增長,規模越來越大。這就說明二者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僅僅從一個數字上京東要攆上來的話,那就需要相當相當長的時間。

  第二,天貓上有假貨,但是馬雲一直是認的,不論真假,是一直在採取相應措施來治理假貨的;但京東呢,京東一直強調的是絕無假貨,可事實呢,都讓人懟了多少回了,但是京東屬於死鴨子嘴硬,我就是不認帳,腦袋搖的跟撥浪鼓似的,讓人噁心。領頭人的態度就決定了企業的方向。

  第三,天貓僅僅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一個子項目,但就這一個子項目就已經遠超京東了。京東下面可沒有什麼京狗京貓之類的。再者,馬雲全國性地、多行業的佈局,都可以為天貓提供強大的後臺支持,光一個菜鳥計劃就多麼的了不起。可京東呢,幾乎一直是在融資,總是缺錢花,那麼它拿什麼去追趕阿里巴巴呢?

  第四,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是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點所在地。京東一直強調的是要靠自營的方式來戰勝對手,想法是好的,就算成功了,那得是一個多大的盤子,想想成本問題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本將決定生死存亡;而馬雲的阿里巴巴呢,他是採取合作的方式,讓利於其它合作伙伴,共同掙錢,通過的是市場自動調劑的手段,這一招遠勝於自主經營。

  不用再說其它了,也不用再一一列舉什麼數據了,事實就是這樣。

  我倒是希望京東能夠追上來,那個時候廣大的消費者能得到更多的實惠,但大家覺得呢?


好好對對子


對於京東有沒有可能超越阿里巴巴從整體規模以及整體物聯來說京東還和阿里巴巴的差距是很大的。但是京東有些方面也是值得阿里巴巴去學習甚至已經在學。比如京東自己的搞物流在起初不被馬雲看好,但經過劉強東多年不放棄的經營最終還是做出了一番成就。現在馬雲也開始搞起了自己的“菜鳥物流”只不過形式不太相同但最終目的還是相同的(現在社會誰都不想放掉物流這塊肥肉)。

從近幾年來看京東超越阿里巴巴真的很難,但幾率也不能說是為0。原因京東的產業鏈比較單一,除了自家的京東商城,其他的幾乎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產業。但阿里巴巴就不一樣了了,除了自身現在幾乎涉及到了現有社會中的各個領域:有線上的淘寶、有金融類的螞蟻金服、有云服務阿里雲、物流類的菜鳥物流、餐飲的餓了麼、醫療類的阿里藥房等等。 這使得阿里不管在做什麼都變得簡單起來(因為不管什麼我都有自己的資源啊)。這樣每個人每天的衣食住行都會通過阿里巴巴的產業鏈收集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數據從而分析每個人的特點。因此阿里巴巴也被一度稱為是一個讓世界看到每個人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