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昌吉人看病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昌吉人看病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昌吉人看病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激荡前行四十年 改革铺就健康路

——自治州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扫描

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昌吉人看病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迈入第40个年头,回首我州各个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卫生领域绝对称得上日新月异。从最初看病依赖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到使用螺旋CT、核磁共振等先进医疗设备精确诊断;从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医治,到签约家庭医生享受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自治州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各族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州卫生计生事业从单纯的救治走向加强预防、注重保健,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卫生基础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卫生资源更加优化,医疗科学管理日益规范提高,医疗水平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前沿,各类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促进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大幅度增长。

截至2017年,自治州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202家,较改革开放初期598家翻了一番。全州医院5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06个,基本形成了以州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县、乡、村三级网络齐全,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十年沧桑巨变铺就健康路,医改增进民生福祉,动力更加澎湃,成为新时代庭州大地上的奋进强音。

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昌吉人看病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家庭医生为城乡居民撑起健康“保护伞”

6月13日上午9时许,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十户村村医李强换上白大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给村民看病、开药、针灸……37岁的他做得游刃有余。

李强的父母都是十户村的村医,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李强的父亲李祟文年代的“赤脚医生”们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光环。

“自行车、药箱是父亲出诊时的标配,方圆5公里两个村约5000人的健康就是靠这套装备来守护。那个年代,没有医疗保障体系,乡村医生解决了大部分农村人看病的难题。”李强说。

受父母的影响,从乌鲁木齐军医学院毕业后的李强义无反顾的回到家乡,继续为乡亲们做健康守护人。

一间平房、自行车、药箱里面装着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2003年李强参加工作时,几乎和父亲行医时的装备相同。而今,更新升级的十户村村卫生室90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等5室分开,也增添了不少医疗器具。

去年,李强成为一名家庭医生。 让他感觉工作轻松不少的是,遇到疑难问题直接可以与上级医院联系,村民转诊有了“绿色通道”。

2013年,昌吉市在全疆率先探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2015年开始在全州各县市全面推开。目前共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525个,普通人群签约覆盖率达33.1%,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63.2%。

人人免费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现在的国家政策好,小孩子一出生就能免费打疫苗。”家住昌吉市绿洲路的黄阿姨是一名退休职工,她的小外孙今年一岁半了。黄阿姨告诉记者,小外孙刚出生时,她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通知可以免费打疫苗了,“政府推行这样的免费服务很贴心,老百姓身体健康了,幸福指数也更高了。”

疫苗接种,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打预防针,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据统计,自治州城乡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900/10万左右下降到500/10万以下,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全州已连续31年无白喉病例报告,连续30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无人间鼠疫发生,连续21年无霍乱疫情发生。

2010年,自治州全面启动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康教育、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治,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等。时至今日,服务项目已增加到14大类55项,农牧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率达96.6%。

我州医改推出的一系列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孕产妇死亡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900/10万左右下降到现在的25.84/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由88.5‰下降为2017年的5.17‰。妇女常见病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全州妇女常见病检查率达到54.49%。

全面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

62岁的昌吉市民马桂芳头晕的老毛病困扰了她两年多。去年,马桂芳在新医大一附院昌吉分院诊断出患有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经过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三天出院,至今再也没犯过。

“以前有个疑难杂症都要去乌市看病,新医大一附院托管了咱市里的医院,看病太方便了。”近日,马桂芳提起这段就诊经历仍十分感慨。

2014年,昌吉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托管给新医大一附院管理,成为新医大一附院的分支机构,通过4年的托管,提高了新医大一附院昌吉分院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帮助该院培养了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两家医院还开通转诊绿色通道,为当地居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将三甲医院搬到了昌吉市民的家门口,实现区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新医大一附院昌吉分院的运营模式为我州医疗联合体建设提供了有效借鉴。

今年1月,阜康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余江平来到滋泥泉子镇中心卫生院担任常务副院长。和他一样,该院先后派出内、外、妇科等专家入驻滋泥泉子镇中心卫生院,全方位扶持卫生院业务发展,使其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今年与上年同期比较,门诊人次增加了30%。

近年来,我州全面推进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4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逐步实现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诊疗信息整合共享,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缓解,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上迈出坚实步伐。(昌吉日报社记者王薇报道)

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昌吉人看病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